欢迎来到万丰文档网!

西藏民主改革63周年心得体会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0-13 21:15:0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藏民主改革63周年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西藏民主改革63周年心得体会

西藏民主改革63周年心得体会4篇

第1篇: 西藏民主改革63周年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体会

中国在近40年的时间里,卧薪偿胆,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这种辉煌的成就依靠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行和平外交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有人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从此可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甚至是有害的,容易让我们迷失方向。我认为,我们还不是强国,的确是一个大国,因为我们有近1000万的国土,10多亿人口。我们只是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说从现在开始,我们正在朝强国奋斗。这个过程可能需要20—40年的时间。

  从一个小市民的角度看,应当加强:

  1、政治,从集权——分权。中国国土大,人口多,多民族,各地情况非常复杂,各地的功能也不同,实行集权制,步调可以高度统一,效率很高,但很难解决一些矛盾,因为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从又好又快的发展角度看,中央应当适当下放一些权力给地方,充分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让各地存在不平衡和差异。比如:工资水平、人事制度、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等方面应当近快放开,让地方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和立法权。

  2、经济。从又快又好——又好又快。中国的成就是巨大的,中国发展成为了世界工厂。中国的发展,不仅直接养活了13亿人,还间接养活了上亿人,为世界各地提供了价廉物美的物品,但是,我们却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我们的资源已经不多……,经济已经到了转型期,所以,不能再为世界提供初级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科技产业、核能产业、航空运输、旅游、环保产业、电子软件产业等,关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培养世界级企业。

  3、文化。从单一——百花齐放。中国文化事业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发展,但是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56个民民族,有历史名城、历史名人、名著、民族经典等,我们是文化大国,应当有理由发展成为文化强国,用我们的灿烂文明、文化去影响世界各国人民,让世界人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和平、文明和友好。

  4、教育。从繁杂——统一。统一我们的思想认识,组建大型教育基地,重点加强职业教育,让劳动者学有所用。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8亿农业人口,有大量的劳动者资源,大力培训他们,在机械、建筑、农艺、保姆等方面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使他们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有用武之地。

  5、军事。从多——精。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推动军事力量的发展。中国经济需要发展,要用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国家要强盛,要有现代化的军事力量。中国经济已经溶入全球经济,经济交往密切,要保护国家和国民资产和人身安全,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行。比如,我们的对外贸易、运输,在非洲、南美洲等地的石油供应线。

  6、国土。从一国——加盟。中国的发展吸引了一些国家,他们人口少,经济发展落后,历来深受中国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的影响,他们希望中国对他们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应当在世界范围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缅甸、蒙古、朝鲜等国,中国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7、人口。从国内——国际。我们人口众多,需要解决他们的出路。依靠资本输出、人才输出、技术输出和劳动力输出,在不同的国家有针对性地进行人力资源输出。在发达国家,可以以劳力、资本和人才输出为先导;在发展中国家,以技术、资本输出为主;对出国人员实行鼓励政策,使更多的人跨出国门,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8、社保。从低投入——高投入。应当认国人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使社会保障成为保险,解除人民代表的后顾之忧,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经济建设上,将医疗、养老、失业、教育和住房等保障体系建设得更好,使生病、养老、失业、教育和住房不再发愁。

第2篇: 西藏民主改革63周年心得体会

加强西藏民族团结心得体会

  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做好新形势下新疆民族团结工作,事关“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事关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伙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我国自古以来是 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中华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社会主义祖国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各民族之间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一直蓄意挑拨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企图分裂、肢解我们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也极力鼓吹民族独立,脱离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他们分裂阴谋虽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国各族 的反对,不可能得逞,但他们的破坏活动也决不会停止。
  在当前世界上许多地方民族冲突加剧,民族战乱不断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华民族的大局出发,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我国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出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由于我国各民族已经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民族发生分裂,必然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战争发生,这样对国家、对民族、对每个人都会带来损失乃至灾难。相反,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民族团结就发展,民族分裂就倒退,这也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得出的结论。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将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将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如果在维护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中,做不了大海的滚滚波涛,那就做一股山间的潺潺溪流吧;如果做不了峰顶的参天大树,那做一棵河边的青青小草吧。让我们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保卫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和稳定的政治局面,一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乘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的浪潮,并肩携手、同心同德,共同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爱我中华,共创祖国辉煌的明天。
  通过今年的集中学习,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通过学习,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防范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到教育系统的重要性。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在依法管理、主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治理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新疆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了优良的社会环境。但受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影响,部分地方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多发频发。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活动加剧,成为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犯罪思想发动和成员发展的活动基础。宗教极端思想的泛滥,已经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现实危害。
  我们要精通自己的业务和专业知识,还必须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好有关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政治敏锐性,否则,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坚持反对分裂维护稳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措施得力、方法得当。要进一步加深对宗教的本质和“三股势力”利用宗教分裂祖国图谋的认识,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判断和处理宗教问题,主动引导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认识形态领域是无形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无论如何在目前暴力恐怖活动的活跃期、反分裂斗争的激烈期、干预治疗的“阵痛期”、“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进行抵御和防范极端思想是我们目前必须要做好、做透、做全的一项艰巨工作。我们每一位教职工在此项工作当中态度要明确、工作要细致,才能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严打三股势力的嚣张气焰,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雅前进、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通过学习,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党委关于维护稳定的决策、判断和安排部署上来。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是境内外“三股势力”蓄谋已久组织的反民族、反人类、分裂祖国的犯罪暴力事件,严重破坏民族团结,扰乱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正常生活。当前反分裂斗争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保持清醒的认识,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强化维护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认识,时刻绷紧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打击暴力恐怖犯罪的弦,扎扎实实将各项维稳措施落实到实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决维护好民族团结,维护好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第3篇: 西藏民主改革63周年心得体会

第二讲 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年来的发展成就

【教学目的】

1959年3月28日,从这一天开始,雪域高原西藏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从此土崩瓦解,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挺直腰杆成为自己和国家的主人。

而2009年是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50周年,为使同学们了解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年来的发展成就,本讲拟从西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环境等不同侧面,向大家真实地展现一个奋进的西藏、发展的西藏,以此加深对西藏问题的关注及对中央民族政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西藏民主改革的背景

2、西藏民主改革的发展历程

3、西藏农奴制度废除的重大意义

4、西藏民主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5、达赖“藏独”阴谋的本质

【教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西藏自治区概况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北最宽约1000公里,东西最长达2000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它北邻新疆,东北紧靠青海,东西接连四川,东南界云南,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3842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一)行政区划:西藏自治区首府为拉萨市。有1个地级市,76个县,1个县级市。

(二)人口、民族、宗教、风俗: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2008年末人口287.08万,人口密度2.34人/平方公里。全区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主要支流拉萨河与年楚河流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10人/平方公里以上,其中拉萨平原、年楚河中下游平原、泽当平原等地50人/平方公里左右,拉萨城关区附近达100人/平方公里以上。藏西阿里、藏北那曲,人口特别稀少,往往百里不见人烟。羌塘草原北部甚至被称为“无人区”。西藏是全国藏族居民最集中的地区,占人口总数的95%以上,其余是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怒族、纳西族等民族。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除一部分分布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外,二分之一居住在西藏。

门巴族、珞巴族也是居住在中国西藏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南部。门巴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但方言复杂,无文字。因长期和藏族人民密切交往,多通晓藏语,通用藏文。珞巴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文字,基本使用藏文。

宗教在西藏有着久远而深刻的影响,境内居民(除汉族外)大部分信仰宗教,其中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信奉藏传佛教,回族信奉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影响最大。藏传佛教是大乘佛教,显密俱备,尤重密宗。它是公元4世纪以来外来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本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斗争的过程中成的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西藏佛教,在藏流传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许多独立的教派,它除原有的本教外,还有“宁玛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格鲁派”(俗称黄教)。从公元16纪起,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因此,无论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还是在生产和生活等的习俗上,都带有浓厚的宗教(佛教)色彩,宗教活动成为大多数居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西藏在自己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与其他民族所不同的独特风俗,主要有:

饮食,藏族的主食和饮料主要是糌粑、肉食、奶制品、酥油茶和青稞酒。糌粑是藏族特有的一种主食,系用青稞炒熟后磨成细粉。食用方式,主要是拌和酥油茶,用手捏成团吃,也可调以盐茶、酸奶或青稞酒。

服装,藏装较为肥大,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藏族穿衣,里面都要有一件衬衫,外面再穿藏袍。穿时夏天或劳动时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拉到胸前搭在右肩上;
也可左右袖均不穿,两袖束在腰间。但冬天一般两袖均穿上。

礼俗,主要有: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礼节,婚丧、节庆、乔迁、拜会尊长,朝拜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磕头——是藏民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拜佛像、佛塔和见大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馈赠——是藏族人民十分重视的事,凡有喜庆必然送礼致贺。一般是有送必有还,否则即为失礼。此外,鞠躬、敬酒、敬茶是藏族礼仪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情况。

节日,一年中的主要节日有:藏历年——藏历是藏族人民用的年历。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酥油花灯节——开始于明永乐七年(1409)。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于当年藏历正月十五在拉萨创办传昭法会,隆重纪念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邪魔日。这一习俗沿袭下来,人们白天到各寺朝拜,夜晚集于拉萨八廓街参加灯会,入夜后满街搭起各种花架,上有彩色酥油摆成的各种神话故事及其中的人物、花木、鸟兽等,人们在塑花之下,狂欢起舞,彻夜不眠。雪顿节(意为酸奶盛筵)。

望果节——庆丰收的节日。7月1日开始。节日期间,拉萨市民几乎倾城出动,穿上节日盛装,带上点心、糖果、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啤酒等吃喝用品和帐篷、围布,到罗布林卡边看节目边游玩。此时,各地专业和业余剧团也聚集拉萨,演出各种剧目的藏戏,热闹非凡。

7月底8月初举行。广大农民穿着新装,聚集在田间巡游,尽情歌舞,举行赛马、赛牛、射箭、投石、摔跤等活动。并进行丰盛的郊宴。此外还有“沐浴节”(9月上旬)、“神仙下凡节”(9月22日)、“仙女节”(10月15日),“燃灯节”(10月25日)、驱鬼节(12月29日)等。

(三)历史沿革: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公元7世纪初,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各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13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元代版图,将西藏划分为13个万户,万户长由朝廷直接封任。明代的近300年间,藏汉人民和睦相处。清代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时期宣布实行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领土统一,在《临时约法》中规定西藏为中国领土,反对和抵制“西藏独立”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政府决定和平解放西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西藏有147个宗(相当于内地的县)和相当于宗的谿卡,人口约100万。1950年10月昌都解放后,昌都地区划为中央直辖区。1952年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返藏,根据1951年中央和西藏签订的《十七条协议》有关规定,恢复了固有的地位和职权,“班禅堪布会议厅”管辖班禅属区的一切政教事务。这样,连同噶夏(西藏地方政府)在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西藏共有3个行政单位,即噶夏辖区,班禅堪布会议厅辖区,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辖区。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下辖拉萨、山南、江孜、日喀则、昌都、塔工、阿里、那曲等8个相当于专区建制的基础级办事处。

1959年3月,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公开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全面武装叛乱。不久,叛乱被平息(见西藏平叛)1960年平叛改革后,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全区原有的83个宗和64个相当于宗的独立谿卡,合并划分为1个市、7个专区和72个县。1961年9月,原班禅堪布会议厅委员会在完成它的历史任务后宣告结束。1962年,设立康马县、岗巴县,撤销旁多县。阿里地区的仲巴县划归日喀则专区。1963年,撤销塔工、江孜二专区,全区合并为1市5专区。1964年,撤销雪巴县,其行政区域划归工布江达县、林芝县、嘉黎县三县,撤销达木萨迦县,其行政区域划归班戈县;
撤销打隆县,其行政区域划归浪卡子县。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行政区划又作了若干变动:黑河专区改为那曲专区,黑河县改名为那曲县;
哲古县改名为措美县;
桑昂县改名为察隅县。1982年,设双湖、文部办事处,为那曲专区所辖。1986年设置林芝专区。1987年日喀则县改为日喀则市(县级市)。

(四)自然资源和物产:全区各类天然草场面积有0.83亿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7%,约占中国天然草场面积的26%,森林覆盖面积达632万公顷,占西藏土地面积的5%,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5.5%,森林总蓄积量为14.4亿立方米,占中国总蓄积量的14%;
耕地面积为22.15万公顷,占西藏土地面积的0.18%,另有一定数量未开垦的后备资源。主要农区分布在藏南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藏南山地和谷地以及藏东“三江”流域峡谷地区。其耕地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5%,粮食产量占70%。

已探明的矿产达7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26种矿产中,有11种的储量分别名列中国的前5位。铬铁矿质量好,品位高达50%左右,已经探明的远景储量居中国之冠;
铜矿的远景储量仅次于江西省。藏东玉龙大型班岩铜矿储量高达600多万吨,世界罕见。锂的远景储量居世界前列。非金属矿中石膏居中国第二位;
硼砂、菱镁矿、重晶石居中国第三位;
砷、白云母、泥炭居中国第四位;
陶瓷土居中国第五位。还有食盐、天然碱、芒硝、硫、磷、钾、硅藻土、冰洲石、大理石、刚玉、水晶、玛瑙等多种矿产。

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均非常可观,尤以水能资源最为丰富。全区平均径流总量约3590亿立方米,年平均天然水能蕴藏量约为2亿千瓦,约占中国的30%。水能集中在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约占全区的70%,仅雅鲁藏布江干流,天然水能蕴藏量即达8000万千瓦,经初步考察,雅鲁藏布江干流上可建水电站的河段和地点就有10多处。特别是如果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大场弯峡谷附近开凿一条36公里的隧道,将江水由林芝县的派区直接引到墨脱县的里冬桥,便可获得2190米的落差,可建起装机容量为4000万千瓦的巨型水电站,将成为中国和世界最大的水电站。西藏的地热显示点有600多处,地热能蕴藏量居中国首位。初步估算,西藏地热总热流量为55万千卡/秒。西藏当雄羊八井地热田为中国最大的高温湿蒸汽热田,也是世界大型热田之一。

西藏的高等植物有5766种之多。粮食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豆类作物主要有蚕豆、豌豆,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籽。在藏东南亚热带地区,还产水稻、玉米、荞麦、鸡爪谷、高粱、花生、芝麻等。水果有苹果、桃、梨、香蕉、橘子、葡萄、西瓜等。西藏的苹果现已实现自给有余。经济作物有核桃、茶叶。

主要林木有云杉、冷杉、华山松、落叶松、白桦、青等几百种,其中喜马拉雅冷杉、巨柏为西藏独有。西藏有药用植物1000多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的65%~70%,比较著名的中药材有虫草、贝母、三七、大黄、天麻、党参、秦艽、丹参、灵芝、雪莲、麻黄、红花等。

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牦牛、野驴、黄羊、羚羊、盘羊、岩羊、獐子、鹿、豹、猴、老虎、熊、狐狸、狼、猞猁、水獭、雪猪、熊猫、雪鸡、马鸡、黄鸭、灰鸭、天鹅、沙鸥等。其中被列为世界珍品的有白唇鹿、野牦牛、金钱豹、雪豹、小熊猫、藏羚羊、藏野驴、藏雪鸡、藏马鸡、黑颈鹤等,是青藏高原所特有的动物。

(五)名胜古迹:西藏不仅有世界屋脊奇异的地质地貌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别具一格的社会人文景观,仅寺庙在历史上最盛时就有2700多座,还有不少宫殿、园林、城堡、要塞、古墓、古碑等。

雅砻河风景名胜区。距拉萨150公里,位于号称“西藏粮仓”的山南地区南部,是藏民族公认的发祥地。区内主要名胜:雍布拉康,藏语意为“母子宫”,在山南地区乃东县东南,雅砻河东岸的山顶上。相传建于公元前1世纪,殿堂内保存有历代文物、典籍,是西藏最早的宫殿建筑遗址。桑耶寺,建于公元779年,藏语意为“无边寺”,“存想寺”。位于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外形宏伟庄重,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藏王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南地区琼结县城对面的穆日山上,背山面水,为吐蕃时期藏王们的墓葬群。据史料记载有21座墓,现能见到墓有9座,方圆达3公里,尚未发掘,多数墓高达数十米,酷似山丘。

拉萨名胜区。区内主要名胜:布达拉宫,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汉藏建筑艺术合璧之作。大昭寺内壁画、浮雕、塑像等都与唐代内地的风格相似,寺内保存有唐代以来的大量历史文物。罗布林卡藏语意为“宝贝园林”,在拉萨市西郊,始建于16世纪,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占地36公顷,分为宫内和宫前区、森林区三个主要部分,园内有宫殿佛堂,亭台水榭,湖池小径,曲折通幽,是拉萨著名的园林风景区。哲蚌寺,位于拉萨西北5公里的山坡上,建于1416年。历史上僧人定额为7700人,主要建筑为大经堂,可容8000僧人。历代达赖都以此寺为母寺。寺内收藏的历史文物、佛教经典及工艺美术品十分丰富。色拉寺,坐落于拉萨北部山上,建于1419年,僧人多时达5500人,规模宏大,环境优美,寺内佛像上万尊。还有许多来自内地的佛像、法器、供器等珍贵文物。甘丹寺,建于1409年,位于拉萨以东约20公里的达孜县境内,寺庙建于汪固尔山顶的山坳处,其主要殿堂可容纳3000多僧人在殿中诵经。寺内有黄教始祖宗喀巴灵塔殿,灵塔用白银建造,外包纯金,十分华美,寺中还拥有乾隆盔甲和“唐绣”等珍贵历史文物。此外还有小昭寺、楚布寺、龙王潭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西藏革命展览馆等名胜景点。

日喀则名胜风景区。扎什伦布寺,扎什伦布藏语意为吉祥须弥之意。该寺位于日喀则市西,是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四大寺院之一,又是后藏地区班禅四世以后历世班禅的驻锡祖庙。大佛殿内供奉的一尊镀金强巴铜佛(即弥勒佛)高达26.7米。全寺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保存着大量传世的珍贵文物及栩栩如生的壁画。萨迦寺,位于日喀则地区萨迦县城内,全寺藏书有4万卷,可称是第二敦煌。萨迦法王八思巴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国师。夏鲁寺,位于日喀则东南约10公里处,建于1087年,为藏汉混合的建筑结构,藏式殿堂,汉式殿顶,壁画丰富,精美,具有独特的风格。白居寺,位于日喀则江孜县城内,建于1414年,有闻名西藏的泥塑罗汉堂,寺内白科塔(意为吉祥轮)共9层,塔座底层广2200平方米,共有108个门,每层均有佛堂,供有佛像并绘满了壁画,据说加起来佛像有10万尊之多,故又号称十万尊佛塔。宗山炮台,为1904年西藏军民抗击英国侵略军遗址。宗山地势高峻,为抵御英军,在半山前崖曾构筑炮台和其他防御设施,遗址至今尚存。羊卓雍错,湖面海拔4441米,面积638平方公里,水深30~60米,蓄水量150多亿立方米,湖中盛产高原裸鲤,鱼类蕴藏量达2~3亿公斤。湖滨周围水草丰美,数万只天鹅、黄鸭、水鹰、沙鸥等长期集聚湖中。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为著名的千年佛教胜地,至今中外香客不断。古格王国遗址,系公元10世纪前后的一处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进程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原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但西藏的社会制度仍然是“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社会。只占人口5%的三大领主(贵族、寺庙、反动地方政府),霸占了西藏几乎全部耕地、牧场和绝大部分牲畜,并占有大量的农奴和奴隶。农奴和奴隶终年不得温饱,领主可以任意役使甚至杀害他们。

1959年3月,原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撕毁了《十七条协议》,发动了武装叛乱,他们表面上打着“反对汉人”的旗号,实际上是阴谋分裂祖国,反对西藏百万农奴强烈要求的社会改革。他们的叛乱,很快就被人民解放军在广大农奴的支持和配合下平息,这为在西藏顺利进行民主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9年3月下旬,民主改革正式开始。民主改革是分阶段、有步骤进行的。第一步是开展“三反”(反对叛乱、反对乌拉差役制度、反对人身依附制度)和减租减息运动。在农村,对于参加叛乱领主的土地实行“谁种谁收”的政策;
对于未叛乱领主的土地,实行“二八减租”(领主得二,佃户得八)。同时,解放家奴,废除人身依附。在牧区,对于参加叛乱牧主的牲畜,由原放牧的牧民放牧,收入归放牧的牧民所有;
对于未参加叛乱牧主的牲畜,仍归牧主所有,但减少牧主的剥削,增加牧民收入。

第二步是对参加叛乱领主的生产资料实行没收,分配给贫苦农、牧民;
对于未参加叛乱的领主,采取赎买的政策,国家出钱赎买他们的生产资料,无偿分配给贫苦农、牧民,农、牧主也分得一份生产资料。

由于这些政策、办法和措施,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因而得到了各阶层人民,首先是贫困农奴和奴隶的欢迎,也争取了更多的上层人士的理解和合作,保证了西藏民主改革顺利进行。到1960年底,西藏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全区各地普遍建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农牧民协会、平叛保畜委员会等群众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

西藏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主所有制,确立了农牧民的个体所有制度。广大农奴分得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废除了农奴对农奴主的人身依附。千百年来被当作“会说话的牛马”的农奴和奴隶,挣脱了身上的锁链,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自己命运和西藏社会的主人。

三、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背景

1959年3月28日,对历史来说,不过是短暂的一天;
对西藏而言,却是一个新旧社会的分水岭。从这一天开始,雪域高原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从此土崩瓦解,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挺直腰杆成为自己和国家的主人。

雅鲁藏布江欢腾,唐古拉山作证,古老的西藏新生了!

西藏民主改革把世界最后一块主要的农奴制堡垒扫进历史垃圾堆,百万农奴翻身解放,西藏步入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书写了人类文明史的光辉篇章

封建农奴制是一种超经济的强制剥削制度,在这种黑暗的制度下,非人的压榨和剥削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从而引发了近300年来世界范围内波涛汹涌的“废奴”运动。到20世纪中叶,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农奴制早已成为历史,但人类最后一块主要的农奴制堡垒还在世界屋脊上盘踞着,做着“长期不改,永远不改”的美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周源研究员说,中外历史比较研究表明,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的反动性、残酷性较欧洲中世纪曾经存在过的封建农奴制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旧西藏占人口不到5%的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等农奴主,占有西藏的全部土地——耕地、牧场和绝大部分牲畜。农奴超过旧西藏人口的90%。农奴主占有农奴的人身,把农奴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支配。

农奴主用差役和高利贷对农奴进行残酷的剥削,仅当时西藏地方政府征收的差税种类就达200多种。农奴为农奴主支的差,占农奴户劳动量50%以上,高者可达70%到80%。藏族民谚中描写道:“农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钱高;
农奴面前三条路,逃荒、为奴和乞讨。”

旧西藏通行了几百年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将人分成三等九级,明确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不平等。农奴主运用成文法或习惯法,设立监狱或私牢。地方政府有法庭、监狱,大寺庙也设法庭、监狱。刑罚极为野蛮残酷,如剜目、割耳、断手、剁脚、抽筋、投水等。

极端反动、腐朽的封建农奴制把西藏经济和西藏人民生活逼到了几近崩溃的边缘。据史料记载,在元代,西藏人口尚有100万左右,而到民主改革前的西藏人口仅有115万,在近700年的时间里,西藏地区人口仅增加10多万。曾经担任噶厦噶伦的阿沛·阿旺晋美曾哀叹,再这样下去,贵族们恐怕连生存也难以维持了。平叛后踏访西藏的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曾激愤地评论说,“西方的流言蜚语说中国‘镇压藏族’,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实际上,正是这些农奴主对自己的人民进行了种族灭绝。”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后,中央从西藏当时实际情况出发,确立了“慎重稳进”的方针,没有立即在西藏实行社会政治制度改革。1955年,国务院根据《十七条协议》的规定,决定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开始为成立西藏自治区进行筹备工作。

为保住政教合一的农奴制永不改变,1959年3月10日,以达赖为首的西藏反动上层集团不惜卖身投靠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旨在分裂祖国的全面武装叛乱。1959年3月28日,周恩来总理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领导西藏各族人民一边平叛一边进行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翻身获得了解放,西藏的历史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副研究员孙勇说,民主改革一举结束了当时世界上被奴役人数最多、也是最黑暗的奴隶制,这不仅是西藏现代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转折,同时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这无疑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伟大贡献。

西藏民主改革是实现和维护西藏人民人权的一场伟大革命,其广泛性、彻底性和完整性成为世界人权史上一座闪光的里程碑 。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任何人不得使为奴隶或奴役;
一切形式的奴隶制度和奴隶买卖,均应予以禁止。”把《世界人权宣言》的理想从纸面变为现实,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里,都是一个充满艰辛的曲折过程,而把一个大写的“人”字矗立在世界屋脊上始于1959年3月的民主改革。

在对世界主要的“废奴运动”进行对比研究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张云研究员指出,由于领导者不同,废除农奴、奴隶制的目的不同,西藏与欧美“废奴”后所产生的结果也存在很大差别。相比之下,西藏民主改革则是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度,解放西藏百万农奴的一次革命,它不同于欧美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特权的斗争,它要解决的是占西藏人口95%以上的农奴的生存权、发展权。西藏民主改革实现和维护人权的广泛性、彻底性和完整性在世界人权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民主改革首先彻底解放农奴和奴隶。平息叛乱后,压迫西藏人民数百年的西藏地方政府及其所属的军队、法庭和监狱被解散,旧西藏法典及其野蛮刑罚被废止。宣布解放农奴和奴隶,废除人身依附关系,废除农奴主放给劳动人民的高利贷债务。百万农奴生命安全和人身自由不再遭受农奴主的强迫劳动和非人待遇。

废除封建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被一律没收,分配给农奴和奴隶;
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由国家出钱赎买后,分配给农奴。百万农奴第一次成为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主人。

废除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实行政教完全分离,国家明令规定切实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和爱国守法的喇嘛寺庙,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不受干涉,同时废除寺庙在政治、经济上的一切封建特权。相应的,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改变了藏传佛教神学思想的垄断局面,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逐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主改革使得西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政治权利。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普选,昔日的农奴破天荒地获得当家作主的权利。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西藏人民充分享有了自主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利。

“上千年来,昔日农奴头一回有权利选举自己的领导人,我有生以来头一回明白了做人和做主人是怎么回事!”1965年,39岁的次仁拉姆当选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投票选举产生了自治区的领导人,这个“朗生”的后代后来成为自治区人大副主任

“分到土地后大家那个高兴啊!30多个兄弟找来了青稞酒,坐在地里边喝边庆祝。那个下午每个人都喝了好多酒,最后大家都醉倒在地里。”米玛顿珠说。按照每人分7亩地的规定,这个在江孜帕拉庄园的农奴一家三口人当年分到了21亩地,此外还分到了336斤粮食和被子、衣物等生活用品。

“他们(解放军)把我当个人,问寒问暖,干完活儿给报酬,而老爷们把我当成比牦牛不如的牲口。”13岁就在哲蚌寺干苦役的梧龙说。和米玛顿珠一样,梧龙一家分到10亩地,1头驴和1头牛,兴奋不已的梧龙到自己的地里一遍遍地来回走,“简直像在做梦一样!”

西藏民主改革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开启了中国特点、西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为西藏人民创造发展奇迹提供了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

四、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年来的伟大成就

2009年1月,自治区政府主席向巴平措向自治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报告,刚刚过去的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9年增长65倍,连续16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400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9年的142元增长了27倍。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共同课题,发展中国家和后进民族现代化愿望尤为迫切,古老的西藏也概莫能外。当年,面对西藏贫弱落后的状况,十三世达赖喇嘛曾亲自下令实行现代化的“新政”,希望把西藏引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但“政教合一”的腐朽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帝国主义的干扰破坏,“新政”以失败告终。是1951年的和平解放,开启了西藏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而1959年的民主改革,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催生了“中国特点、西藏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表明,制度性障碍是实现现代化最大的绊脚石。西藏民主改革就是一个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社会变革系统工程。中国社科院郝时远研究员指出,民主改革充分考虑了西藏的特殊性,一方面采取了与内地不同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也借鉴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包括土地制度、阶级关系、城镇牧区、基层政权建设、牧工牧主两利、宗教信仰、寺庙管理、赎买等一系列民主改革的政策规范和具体措施。

民主改革后,西藏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与祖国内地一致,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领导,为全国人民支援西藏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为西藏和全国一起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证。在民主改革奠定的现代社会制度基础上,作为后发地区的西藏真正迈上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中央先后四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针对西藏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先后提出了“加快西藏发展”,“实施跨越式发展”,“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回答了西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同时确定了对口支援西藏和全国支援西藏的大政方针,并结合西藏实际,制定了诸多有利于西藏发展的优惠政策。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呈现出又好又快的态势,西藏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今天的西藏,人们惯于用“五十载跨越上千年”来感叹半个世纪以来雪域高原发生的沧桑巨变——

“平等”的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后,一切不平等的、落后的法律被彻底废除。1961年,西藏各地实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普选,翻身农奴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从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至今,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批准253件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条例和法规性决定、决议,从法律上保障了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利。目前,西藏有人大代表437人,其中少数民族328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比重比1959年提高了40多个百分点。2008年,在西藏四级换届选举中,全区有95%以上的选民参加了县级直接选举。在选举出的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所占的比例,自治区和地市两级在80%以上,在县、乡(镇)两级达90%以上。如今,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占自治区、地(市)、县三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的77.97%。

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而目前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86万公里,拥有和在建机场5个,开通航线15条;
2007年,青藏铁路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

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从无到有。2007年,进藏游客达4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8亿元,分别是1980年的1151倍和3704倍。

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占人口95%的农奴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而目前全区已建成了具有西藏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现代教育体系。文盲率降至2.4%,人均受教育年限达6.3年。

旧西藏人均寿命仅有35.5岁。而现在西藏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孕妇死亡率由50年前的50%。下降到2.5%。、婴儿死亡率由430%。下降到6.6%。。全区人口发展到280万,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67岁。

(资料:今昔对比: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旧西藏有病无处就医

和平解放以前,西藏卫生事业十分落后,仅拉萨、日喀则、昌都有少数藏医机构和私人诊所。西藏和平解放尤其是民主改革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全国各省市的大力支持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藏卫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目前,西藏已建成585个乡镇卫生院、39个县级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中央和西藏自治区财政将进一步提高西藏农牧区医疗专项补助经费,农牧民医疗补助经费将从目前的年人均100元增至140元。随着西藏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西藏人均寿命已由50年前的35.5岁提高到现在的67岁,百岁老人已达到116人,成为中国百岁老人最多的省区之一。

今年,西藏将力争开工建设西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这将进一步完善西藏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经过50多年的发展,西藏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医疗体系。截至2007年底,西藏已有1339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127张,卫生人员总数达到10635人。

西藏今年将把农牧民白内障复明手术纳入农牧区医疗制度大病统筹报销补偿范围,切实提高农牧区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率。

西藏是我国白内障致盲高发区,全区盲人约3万名,其中白内障盲人1.4万名,且每年新增1500名左右。医学专家认为,高寒缺氧气候及强烈的紫外线辐射等自然环境,是造成西藏白内障高发的主要原因。)

西藏的文化事业从未像今天这样繁荣。50年来,国家对西藏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抢救和整理,出版了《大藏经》等佛教经典。累计投资7亿多元维修了1400座寺庙、文物古迹和宗教活动场所。同时,广播、电视、通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递手段与全国乃至世界同步。

(资料:昔日西藏“乞丐村”如今快步走上小康路

“我出生在世代以乞讨为生的家庭,在政府的帮助下盖起漂亮的新房,家庭年收入上万元,这是我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年逾50岁的扎西谈起日新月异的生活时激动不已。

扎西所在的西藏乃东县颇章乡哈鲁岗村曾是远近闻名的“乞丐村”。村干部桑珠介绍说:“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哈鲁岗村只有村民24户,民主改革时,政府把附近的20多户流浪汉和无家可归人员安置在这里,因而有了‘乞丐村’之名。”

近年来,哈鲁岗村的村民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家庭收入,村民调整种植结构,改变过去单一种植小麦、青稞的局面,开始种植油菜、蔬菜等作物增加收入。越来越多的人做起了买卖、搞养殖、外出打工。

桑珠说,全村165户人家不仅解决了温饱,住上了新房,大部分人家还购买了电视机,90%的家庭装上了电话或用上了手机。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624元,昔日“乞丐村”已经走上小康路。

哈鲁岗村这样的变化在旧西藏是不可想像的。1959年前的旧西藏,占总人口不及5%的三大领主(官家、贵族、上层寺院)几乎占有西藏的全部土地、草原、山林和绝大部分牲畜。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却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不得不依附于三大领主。

据史料记载,旧西藏,在拉萨、日喀则、泽当等城镇有1万多名游民,常年以行乞为生。民主改革以来,雪域高原上的许多“乞丐村”旧貌换新颜,快步走上小康路。

堆龙德庆县其美隆村是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时,政府集中安置乞讨、流浪人员的村庄之一。这些人包括西藏本地及青海、四川到拉萨朝佛后身无分文、无家可归的农牧民。现在全村93户,人均收入超过2500元,全村95%以上的家庭盖了新房。

拉萨郊区娘热乡娘热沟村的民众也曾有过乞讨生涯的辛酸回忆。如今,这个昔日的“乞丐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整洁的街道旁,藏式小楼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阴之间,在明媚阳光下显得分外漂亮。

42岁的牧民丹增是娘热乡首屈一指的富裕户。丹增说:“有了雨露的滋润,格桑花才能开放;
有了太阳照射,雪山上的藏家人才能走出黑暗。我能有今天的好光景,全靠党的好政策!”

在拉萨西郊,走进当巴社区,人们看到干净整洁的街道,就业服务站、卫生服务室、社区小学、幼儿园等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这里以前曾是拉萨的“乞丐村”,现在人均年收入超过4000元。昔日的“乞丐”全都住进了新房,家家有存粮,户户有存款。

在藏东昌都,通夏村有15户、80多名村民在民主改革前,基本都当过乞丐。从1999年开始,村里成立农牧民施工队,随后又开展了运输、奶牛养殖等多种经营,短短5年时间,全村77户385人,人均收入就超过1万元。

通夏村创下了昌都农牧区的多项第一,第一个人均年收入过万元;
第一个完成安居工程建设;
第一个家家通电话、通沼气;
今年又成为昌都地区首个实现机械化耕种的行政村。这个昔日的“乞丐村”如今成了有名的“藏东第一村”。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副局长达瓦顿珠说:“西藏民主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一系列特殊优惠的政策,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西藏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据自治区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131元和2788元,比1978年分别增加10566元和2613元,年均增长达10%以上。)

从西藏看世界,我们会有许多感慨——

2006年5月10日,法国决定将每年5月10日确定为废除奴隶制纪念日。

2007年8月23日,英国“奴隶之港”利物浦纪念“废奴”200年。

2008年7月29日,美国国会首次为曾实施奴隶制正式道歉。

2009年1月19日, 中国西藏自治区人大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立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回顾1959年废除西藏封建农奴制、实行民主改革这段历史,喜看西藏5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比较中外“废奴”运动的特征,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埋葬西藏农奴制,解放百万农奴具有无可置疑的正义性和正当性,西藏平叛及民主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伟大贡献,是世界文明史上值得永远纪念的光辉一页!

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决定之后,在学术界引起热烈的反响和回应。藏学家和历史学家一致认为,1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世界上最后一块主要的奴隶制堡垒从此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伟大贡献,是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的一页。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日”将有助于国内外各界人士认识西藏农奴制的那段黑暗历史,看清达赖集团所鼓吹的“最神圣、最美妙制度”的真相,更加珍视人道文明的现代生活,共同将人类文明进步的崇高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0世纪中叶的中国,历史性的巨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解放全中国和推进社会变革的进程中,党和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和平解放和逐步实行民主改革的方针,对西藏地区也是如此。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其中明确规定“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西藏人民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提出对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中央政府不加强迫,但是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的工作方针。

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顺应西藏280多万各族人民的呼声和要求,将3月28日定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世界再次将目光聚焦在了西藏50年前的那一天:1959年3月28日,周恩来总理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地方政府职权,从而揭开了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的序幕,西藏实现了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伟大历史跨越。

五、西藏民主改革发展前景展望

西藏民主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今昔对比,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相信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前进,未来的西藏一定会更美好。但我们也要看到,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还很多,还有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以达赖为首的“藏独”势力对西藏民主进程的干扰及破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西藏未来的发展和稳定,2008年3月14日发生的西藏骚乱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达赖的背景及其“藏独”阴谋的本质。

(一)达赖简介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1935年7月出生于青海湟中县祁家川(今青海省平安县红崖村),乳名拉木登珠。1938年拉木登珠被原西藏地方政府遴选为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唯一转世灵童,后报请国民政府特准免予“金瓶掣签”,在中央政府特派大员吴忠信会同热振呼图克图的主持下,1940年在拉萨举行坐床典礼,继位为第十四世达赖喇嘛,1950年11月17日开始亲政,年仅16岁即成为藏传佛教的领袖之一。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字。10月24日,达赖喇嘛致电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公开表示拥护并执行协议。1954年秋,达赖喇嘛作为西藏的人民代表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达赖喇嘛任主任委员。此时的达赖喇嘛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充分信任和人民的爱戴。但是他却并未珍惜政府给他的荣誉和人民对他的感情。

1956年11月下旬,达赖应邀赴印度参加释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佛教法会,尔后在印滞留近三个月,处于分裂主义势力的包围之下。由此,他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受分裂主义分子的摆布。

1957年以后,达赖喇嘛与西藏上层分裂势力互相呼应,支持由局部逐渐扩展至全面的武装叛乱,公开撕毁“十七条协议”。1959年3月17日,达赖喇嘛出逃印度。

达赖喇嘛流亡海外后的30多年来,依靠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宗教领袖”的外衣,四处奔走游说,散布种种谎言,欺骗国际舆论。其些西方人士出于某种需要,把他奉为神明,戴上“和平使者”、“人权卫士”桂冠。但正是这位昔日的藏传佛教宗教领袖丢弃历辈达赖喇嘛爱国的传统,践踏宗教教义,愚弄善男信女们的宗教感情,在外组织非法流亡政府,鼓吹“西藏独立”,从事分裂祖国活动,破坏藏传佛教内部的团结和戒律,在背离祖国和西藏人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资料:达赖与班禅

西藏的宗教很早以前就有不少教派,其中有一个叫噶玛噶举派,因为这个教派习惯戴黑帽子,因此也被称为“黑帽派”,活佛转世的规则最早就出自于这个“黑帽派”,时间是12世纪,到13世纪才成为一种制度。“黑帽派”转世活佛的名号称为“噶玛巴”,到目前为止,已有17位噶玛巴转世,亦即17世噶玛巴,它也因此成为西藏佛教史上历史最悠久,转世最多的活佛系统。

活佛转世观念与佛教的生死轮回思想有关。藏传佛教认为,只有刻苦修行的有道高僧才能在死后依然转世为人。活佛转世最初的目的是确定寺院的首领,因此,自从“黑帽派”开创活佛转世以后,迄今为止,在藏传佛教传播的地区,大约有上千个活佛转世系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现在人们熟知的达赖和班禅系统,并成为西藏的宗教领袖。那么,这两个最重要的活佛转世系统是怎么出现的呢?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个最著名的教派,因为戴黄帽子而被称为“黄教”。“黄教”的创始人名叫宗喀巴,也是这一教派的领袖。宗喀巴去世后,“黄教”的领袖由他的几位弟子贾曹杰、克珠杰依次担任。宗喀巴最小的弟子根敦珠巴创立了著名的札什伦布寺。1474年,根敦珠巴去世前,宣布自己将转世。4年后,人们给他找了一位转世灵童,名叫根敦嘉措。因此,“黄教”接受活佛转世的时间,比最早的“黑帽派”要晚2个世纪。但是,“黄教”的转世活佛后来居上,最终成为全西藏的宗教领袖。

1542年,根敦嘉措去世,他的转世灵童名叫索南嘉措。索南嘉措到蒙古传教时,1578年,被蒙古首领俺答汗授予“达赖喇嘛”的封号,这也是“达赖喇嘛”这一称号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但是,索南嘉措被认定为三世达赖喇嘛,前文提到的根敦珠巴和根敦嘉措被追认为一世、二世达赖。从此以后,达赖喇嘛的活佛转世系统,由于受到世俗王权的册封,而成为西藏地区最重要的活佛转世系统之一。

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圆寂于蒙古草原,四世达赖云丹嘉措出现于蒙古,也是达赖系统唯一的蒙古人。而且,云丹嘉措还是蒙古首领俺答汗的子孙。这便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宗教地位很高的达赖喇嘛的转世,可以被当权人物操纵,使得宗教领袖成为权势家族自产自销的囊中之物,那么,就很容易产生腐败,弊端甚多。这一问题直到很多年以后才得以解决。

四世达赖云丹嘉措1616年去世,此时,札什伦布寺的寺主名叫罗桑曲吉坚赞,他前往拉萨主持宗教事务,并开始寻访四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历史有时候是具有偶然性的。当时西藏的世俗政权首领拉藏汗不同意达赖喇嘛的继续转世。如果拉藏汗的意见坚持下去,西藏后来的历史也许会完全改写。罗桑曲吉坚赞拯救了达赖系统。罗桑曲吉坚赞有较高的医术,他给拉藏汗治好了病,使得拉藏汗同意寻找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于是,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登上历史舞台,罗桑曲吉坚赞成为五世达赖的老师。

拉藏汗一定没有料到,自己当初同意寻找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结局。1641年,明崇祯14年,五世达赖和罗桑曲吉坚赞一起,将蒙古势力引入西藏,消灭了拉藏汗。进入西藏的蒙古人又正式册封罗桑曲吉坚赞为班禅。此后,五世达赖联合清朝政府,赶走了蒙古人。1653年,清朝顺治皇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由此成为西藏的最高统治者。

1662年,清朝康熙元年,罗桑曲吉坚赞去世。五世达赖感念其教诲的师恩,决定为其寻找转世灵童。从此,黄教的第二个活佛转世系统,班禅活佛开始出现。按照黄教的辈分关系,罗桑曲吉坚赞被认定为四世班禅,前面三个“转世”的班禅都是追认的,一世班禅就是前文提到的宗喀巴的另一位弟子克珠杰。五世班禅名叫罗桑益西,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正式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由此,我们看到达赖和班禅两个活佛转世系统的关系,虽然班禅转世系统实际上比达赖转世系统要晚出现100多年,但是,他们都源自于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一世班禅还是一世达赖的“师哥”。当罗桑曲吉坚赞保住了达赖的传承后,他们联合清朝,获得西藏的统治权,其实也是“黄教”的胜利。从此,西藏的其他教派,在地位上都无法超过“黄教”。西藏从此也真正进入“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由于达赖和班禅都是朝廷正式册封的,因此这两个活佛系统的地位也远高于其他活佛转世系统。清朝册封两个活佛系统,也有互相牵制的意思。在历史上,班禅与达赖都是互为师生。由于转世灵童都有一个教育培养的过程,因此,当达赖年幼时,班禅就担负领导和教师的责任;
反之,当班禅年幼时,达赖就承担领导和教师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达赖与班禅的地位是一样的。只是由于达赖的常驻地在拉萨,而班禅的常驻地在后藏,因此,达赖在世俗社会的重要性似乎要高一点。

前文说到,自从有了转世灵童这个传统后,一些有权势的人,经常暗中操纵,他们利用贿赂等手法,让转世灵童的认定有利于自己。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代转世灵童都出于一个家族的现象。针对这种舞弊现象,1793年,清朝乾隆皇帝制定了“金瓶掣签”的制度。也就是说,转世灵童的预选不止一人,然后通过“金瓶掣签”确定其中一位正选。这种办法较好地避免了活佛转世的徇私舞弊现象,而且,这种方法也不仅仅适用达赖和班禅的转世,对于其他活佛转世也可以使用。

达赖与班禅这两个活佛系统还有一个问题不太被大众注意。活佛转世都有前身,虽说达赖和班禅的前身都是宗喀巴的弟子,但是,在藏传佛教理论中,他们的前身要更加高贵。达赖喇嘛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而班禅则被认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观世音菩萨大家都很熟悉,阿弥陀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按照佛教理论,阿弥陀佛的地位要高于观世音菩萨,一个是佛,另一个是菩萨,地位已经很清楚了。因此,在佛教理论上,班禅的地位要高于达赖。但是,在世俗地位中,达赖由于常驻拉萨,地位似乎显得比班禅重要。这种现象也可以看作是“理论脱离实际”的一个例子。

虽然达赖与班禅被追认的源头都是宗喀巴的弟子,应该说历史源头的年代相差并不多,但是,经过400多年的传承,到目前,达赖已经传了14世,班禅只传了11世。为何会有这种差别?一般认为,由于达赖较多地陷于世俗争斗,历史上的达赖喇嘛大多年寿不长。前13世达赖的平均寿命约为40岁。如果去掉2位追认的达赖,11位正式达赖的平均寿命只有34岁,其中最短的只活了11年。达赖“亲政”的年龄是18岁,但是,好几位达赖喇嘛没有活到“亲政”的年龄,或刚过“亲政”年龄不久就“意外”死亡了,大都是争权夺利的结果。现在的第十四世达赖出生于1935年,他曾经认为自己活不过60岁,但是,十四世达赖如今已经73岁了,远远高于历任达赖的平均寿命。)

(二)达赖“藏独”阴谋的本质

达赖: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总代表

对西藏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达赖统治时的旧西藏,实行的是上层僧侣和贵族专政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然而,近期,达赖宣称自己是“如法守戒的佛教比丘”,口口声声“我感到万分的焦虑”“我的愿望是真诚的,我的动机是诚恳的”。

认真分析达赖集团的言行举止,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语言“烟幕弹”看达赖的所作所为,“如法守戒”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反而让世人更加看清了达赖是西藏政教合一的农奴制度的总代表,是长期从事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活动的政治流亡者。他代表的是腐朽没落的农奴制度,是早已被历史淘汰的政教合一制度。

西藏封建农奴制的黑暗残酷比欧洲中世纪的农奴制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旧西藏是二十世纪世界上践踏人权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达赖当时作为西藏地方最高统治者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才是践踏西藏人权和自由的真正罪魁祸首。达赖却从来不敢谈及他在旧西藏的残酷统治,也毫无悔过之意,反而恬不知耻地自封为“西藏人民的代言人”,人权和人道的“维护者”,蒙骗国际社会。

事实上,自五世达赖以来,在中央政府的册封、支持下,达赖才逐渐成为西藏地方政治上最有影响的实力集团,成为西藏地方权力机关即噶厦政府的总代表。那么,1959年叛乱失败后逃亡海外的达赖集团是怎样一群人呢?无数的历史事实和文献表明,他们是当时那些坚决拒绝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坚决维护逆历史潮流的政教合一制度,拒绝给百万西藏人民人权和平等,疯狂叫嚣“什么都不能改的”封建农奴主分裂势力。

达赖叛逃之后,又对西藏做了些什么呢?正如唐家卫等藏学专家所说,十四世达赖在国外流亡了40多年,把人生最宝贵的时光用在了离经叛道、背叛自己祖国和人民的所谓“事业”上。尽管他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下,费了很多心思,想了很多办法,用了许多策略,但是,幻想终归是幻想,西藏是中国一部分的历史事实不容置疑,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达赖集团“西藏独立”的幻想,就是妄图恢复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政教合一制度。即使是在达兰萨拉的所谓“流亡政府”,也是政教合一的变相产物。“流亡藏人宪法”赋予达赖控制和主宰政教的一切最高权力,是这个分裂主义集团的总代表、总头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达赖极力标榜“和平非暴力”,在国际上迷惑了一些人,其分裂行为越来越具有组织性和伪装性。从达赖处处树立爱好和平、“放弃独立”的宗教领袖形象,到“藏青会”“藏妇会”等“藏独”团体的猖狂叫嚣,其集团内部分工更加细化,更加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

为了维护自己在“流亡政府”中政教合一的地位,达赖借护教之名,在藏传佛教内部及流亡藏人社区实行宗教迫害,造成了一系列宗教暗杀和暴力冲突。上世纪90年代达赖集团排斥、打击“杰钦多吉修丹”护法神的信徒,认为“杰钦多吉修丹”护法神是修异说、发“恶愿”的教派,打击迫害,致使许多人被迫离寺逃走。2007年1月,达赖在印度举办的传法会上要求信众不要供奉“杰钦多吉修丹”护法神,甚至威胁信众要在达赖和“杰钦多吉修丹”护法神之间做出选择。在达赖的煽动下,拉萨发生了甘丹寺极少数僧人捣毁“杰钦多吉修丹”护法神塑像的事件。

在西藏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局势保持一段长久稳定,西藏进入历史上发展和稳定的最好时期,西藏各族人民得到实惠最多之时,一直不愿意看到西藏发展、和谐、稳定和西藏人民幸福生活的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地精心策划煽动了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起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破坏了拉萨正常的社会秩序,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损失,进而影响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区各族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史实俱在,事实俱在。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国际反华势力不断骚扰袭击我边境,到八十年代煽动策划拉萨骚乱暴力事件,到不久前发生的“3·14”拉萨暴力犯罪事件,一系列事实表明,达赖集团仍将继续制造事件和麻烦,斗争将长期进行下去。

达赖无论怎样变换手法,明眼人不难看出都是万变不离其宗。从“西藏历史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到“名副其实的民族区域自治”,其搞“西藏独立”的主张没有变,封建农奴主阶级的立场没有变,甘当西方反华势力工具的角色没有变。大量事实表明,达赖是图谋“西藏独立”的分裂主义政治集团的总头子,是国际反华势力的忠实工具,是在西藏制造社会动乱的总根源,是阻挠藏传佛教建立正常秩序的最大障碍。

达赖说的“西藏不寻求从中国分裂”,这只不过是他掩耳盗铃的鬼话而已;
他所要的“名副其实的自治”,就是妄想实现“西藏独立”,恢复旧有的封建农奴制度。

听其言,观其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待达赖和达赖集团也是这样。口口声声说代表西藏人民利益的达赖,代表的是西藏政教合一的农奴制度;
“藏独”分子幻想“西藏独立”,也只能是“黄粱美梦”,永远无法实现。

(资料:[白皮书]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发布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08年9月·北京

目 录

前 言

一、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

二、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和弘扬

三、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得到尊重

四、现代科学教育和新闻事业全面发展

结束语

前 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藏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藏民族世代生活在青藏高原,面对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存环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在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知、适应、改造、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在与汉族等中国其他民族以及南亚、西亚一些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和借鉴过程中,藏族人民创造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形态多样的文化,其中包括语言文字、哲学宗教、藏医藏药、天文历算、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建筑美学、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西藏文化是藏民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也是在同其他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不断交融中得到发展的。

历史上,西藏曾经历了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中叶。在1959年之前,十四世达赖喇嘛作为藏传佛教首领和西藏地方政府首脑,集政教大权于一身。占总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占有着西藏全部生产资料和文化教育资源,垄断着西藏的物质精神财富,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遭受着极其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生凋敝,根本谈不上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窒息了西藏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使西藏文化日益走向没落和衰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西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希望。1951年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打破了长期封闭和停滞不前的局面,为西藏文化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繁荣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和平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积极帮助西藏保护和发掘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开启了西藏文化发展的崭新进程。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结束了少数上层封建贵族、僧侣垄断文化教育的历史,广大农奴和奴隶在政治、经济和精神上获得了翻身解放,成为保护、发展和享受西藏文化的真正主人,使西藏文化成为人民的文化,并为西藏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倾力保护和弘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教育文化事业,使西藏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与发展。

为增进国际社会对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状况的了解,用事实戳穿达赖集团编造的“西藏文化灭绝”的谎言,揭露达赖集团所谓“西藏文化自治”的实质,同时也为进一步推动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特发表本白皮书。

一、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

藏语文属汉藏语系,千百年来一直是西藏人民的重要交际工具,是西藏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载体,在中华民族多元语言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障西藏人民学习使用藏语言文字的权利,为促进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

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受到法律保障。中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均明确规定,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西藏自治区还先后于1987年和1988年颁布实施《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和《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的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在西藏实行藏、汉语文并重,以藏语文为主;
2002年,西藏自治区将原来试行的有关规定修订为《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规定》,从而使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获得了可靠的法律保障。为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1988年西藏专门成立自治区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现更名为西藏自治区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各地(市)、县相继成立了藏语文编译机构。目前,西藏有100多个藏语文翻译机构,专门从事各类翻译和藏语文工作的人员有近1000人。

藏语言文字得到广泛学习和传承。旧西藏,学习藏语文是上层贵族和少数僧侣的特权,占总人口95%以上的广大农奴和奴隶根本没有学习藏语文的权利。中央人民政府从西藏和平解放之日起就十分重视藏语文的学习和推广,对进藏人员学习使用和推广藏语文提出明确要求,并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在昌都、拉萨、日喀则等地开办藏语文短期训练班、青年训练班、社会教育班、农业技术训练班、财会训练班和电影技术训练班等,积极鼓励、支持和组织各族群众学习藏语文和科学技术。西藏自治区成立后,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藏语文的学习和使用,加强藏语文的教学。西藏教育系统全面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育体系。目前,所有农牧区和部分城镇小学实行藏汉语文同步教学,主要课程用藏语授课。中学阶段也同时用藏语和汉语授课,并在内地西藏中学开设藏语文课。在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考试中,藏语文作为考试科目,成绩计入总分。西藏现有双语教师15523人,各级各类学校有藏语专任教师10927人。西藏自治区已编译完成从小学到高中共16门学科的181种课本、122种教学参考书和16种教学大纲。藏语文在西藏所有学校都得到了空前的普及。

藏语言文字在西藏得到广泛使用。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法规,西藏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下达的正式文件和发布的公告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在司法诉讼程序中,对藏族诉讼参与人都使用藏语文审理案件,法律文书也使用藏文。各单位的公章、证件、表格、信封、信笺、稿纸、标识以及机关、厂矿、学校、车站、机场、商店、宾馆、餐馆、剧场、旅游景点、体育场馆、图书馆等的标牌和街道、交通路标等,均使用藏、汉两种文字。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自1959年建台以来,始终以办好藏语广播为重点,共开办有42个藏语(包括康巴语)节目(栏目),藏语新闻综合频率每天播音达21小时;
康巴语广播频率每天播音18小时。藏语节目年译制能力由1996年的1200小时增加到2007年的9235小时。西藏电视台藏语卫视频道于1999年正式开播,每天播出大量的藏语专栏节目和藏语影视译制片,现有藏语电视栏目21个,深受西藏各族人民的喜爱。自2007年10月1日起,藏语卫视实现了24小时滚动播出。西藏电视台2007年藏语影视剧译制量达500小时(639集),译制电影拷贝564个,译制节目35个。每年保证有25部新译制的藏语电影在农牧区和基层群众中放映,广大农牧区实现了电影藏语化。

藏文图书报刊发展很快。全国有中国藏学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西藏古籍出版社等9家出版社出版藏文图书,每年出版藏文图书上千种。许多古代藏文秘本、孤本,经专家整理后出版发行。目前,西藏有14种藏文杂志、10种藏文报纸。全国有20多种杂志有藏文版。《西藏日报》藏文版2002年7月扩版后,每周从28个版增加到36个版,日发行达2.5万份。《西藏科技报》、《西藏科技信息报》、《致富之友》等藏文报刊,成为广大农牧民学习科技知识、掌握致富经验和方法的必读物。

西藏自治区现有文艺工作者4000余人,其中藏族占90%以上,专业艺术团体10个、少儿艺术团体4个、民间艺术团18个、乡村业余文艺队500多个、藏戏队160个。这些文艺团体经常深入农牧区,用藏文创编节目,用藏语表演,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藏语言文字得到全面发展。1984年开发出了与汉英兼容的藏文处理系统,实现了藏文精密照排。藏文编码国际标准于1997年获得国际标准组织通过,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字。目前,西藏已全面建立面向机器自动处理的藏语语法框架和语法体系,正在实现藏语文本的机器自动分词和组块识别。完成了大型藏汉双语机载词典(12万条),建立了为藏、汉、英机器翻译所需的藏语语法属性电子词典以及大规模藏语真实文本数据,为西藏文化在信息化时代的传承、传播和弘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互联网的普及,为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国内自主开发的先进藏文编辑系统、激光照排系统、电子出版系统已经在西藏新闻出版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的藏语文平台浏览阅读、收听、收看国内外新闻和各类资讯,满足了广大藏族群众的信息需求。西藏邮电业务广泛使用藏语文,开辟了藏文电报、藏语寻呼以及藏文手机短信等服务项目。藏文文档识别系统的问世,拉开了藏文识别应用于藏文数字化建设的序幕。

藏语文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05年,审议制定了《新词术语翻译和借词使用规则》的原则,共审定统一了3500余条有关市场经济和中小学教育等方面的藏文术语,审定了近6万条科技术语,翻译审定了8000多条计算机界面术语。多年来,各级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格西曲扎藏文辞典》、《藏文大词典》、《藏汉口语词典》、《汉藏对照词汇》、《藏汉词汇》、《藏汉词典》、《市场经济藏汉文对照词典》、《藏汉对照法律词典》等多部藏文辞书。现已完成《制定藏语标准语方案》的起草工作和《藏族人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手册》的搜集整理工作。

二、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和弘扬

西藏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西藏的传统文化,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使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得到了继承、弘扬和发展。

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民主改革以后,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西藏文物保护工作,从政策、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西藏的文物管理机构逐步健全,文物保护队伍不断壮大,文物保护体系渐趋完善,文物研究和保护的能力不断提高。西藏自治区颁布了《文物保护条例》、《寺庙文物管理暂行条例》、《文物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办法》、《流散文物管理暂行规定》、《布达拉宫保护管理办法》等十几个法规,使文物保护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国家先后在西藏进行过两次文物普查(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并对青藏铁路西藏段沿线的文物进行了详尽调查,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各类文物古迹和遗址的分布、数量和现存状况,对处于濒危状态的文物古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整理和修缮,使流散于社会的2万余件文物被博物馆征集收藏。截至2006年底,西藏已登记在册的各类文物保护点2330余处,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9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自治区级112处,市(县)级182处。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列入其扩展项目。拉萨市、日喀则市和江孜镇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区现有馆藏文物数十万件,其中国家级文物1万余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对西藏重要文物古迹进行保护维修,恢复开放了一大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80—9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共投资3亿多元人民币,帮助西藏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对昌都卡若、拉萨曲贡、山南昌果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填补了西藏史前考古的空白。对扎什伦布寺、萨迦寺、桑耶寺、大昭寺、强巴林寺、夏鲁寺、江孜宗山抗英遗址、罗布林卡、白居寺等古建筑、古遗址进行了重点维修保护。特别是1989年到1994年,国家拨出5500万元人民币和大量黄金、白银等珍贵物资对布达拉宫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维修。2001年起,又拨专款3.3亿元人民币,用于维修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文物古迹。2006—2010年,中央人民政府将再次拨出5.7亿元人民币,对西藏2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保护。如此巨额投入和大规模维修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是空前的。近年来,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相继成立,在促进西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藏自治区及各地市成立了专门的民族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机构,对全区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全面普查,将流传于民间的戏剧、舞蹈、音乐、曲艺、民歌、谚语、故事等文学艺术资料搜集起来,加以整理、研究,先后采录整理藏汉文资料3000多万字,发表有关藏族传统文化的学术论文1000多篇,出版发行文艺研究专著30多部。2003年以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启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西藏自治区和各地市政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工作机构,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进行了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普查,对濒临失传的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全区命名的自治区级民间艺术之乡19个,120个项目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1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1位传承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大批藏文文献典籍得到及时抢救。编辑出版了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谚语集成、曲艺集成、民族民间歌曲集成、戏曲音乐集成、民间故事集成等十大文艺集成志书西藏卷,结束了西藏文化艺术缺乏文字记载的历史,使大量重要文化遗产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格萨尔王传》是一部大型口头说唱英雄史诗,长期以来仅靠师徒相承。国家将收集、整理、出版《格萨尔王传》作为重点科研项目,设立专门机构、拨出专门经费,现已录制艺人说唱磁带5000小时,搜集300余部,整理出版藏文版120部,蒙古文版25部,汉译本20多部,学术专著20部,并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等文种出版。

西藏文艺创作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藏族传统艺术在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西藏和平解放后,各族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发掘继承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创作出一大批诗歌、小说、歌舞、音乐、美术、电影、摄影等作品,不断完善西藏的艺术门类,丰富文艺形式,提高艺术水平。近年来,先后推出了大型乐舞《珠穆朗玛》,大型歌舞《金色岁月》、《多彩哈达》、《天上西藏》、《和谐颂》,话剧《穿越巅峰》,新编藏戏《朵雄的春天》,以及融京剧和藏戏于一体的新编历史剧《文成公主》等一大批文艺作品。这些作品题材新颖,民族特色突出,时代气息强烈,提升了西藏的整体艺术水平,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其中,《文成公主》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近5年来,自治区直属的3个专业文艺团体新编剧目34台,7个地市专业文艺团体新编剧(节)目300多个,演出3000多场(次),观众500多万人次,获国家级奖40多个,自治区奖270多个。西藏文化的对外交流蓬勃开展。近30年来,西藏先后派出文化艺术团(组)360个,访问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访人员达4320人(次);
先后接待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艺术家前来演出交流。

旧西藏没有面向普通百姓的文化设施,如今,西藏已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西藏现有大型现代图书馆12座,博物馆2座,多功能群众艺术馆6座,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37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卫星站点22个,乡级文化站175座,村级文化室550余个。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西藏现有文化娱乐场所2596家,从业人员达18350人,各类文化旅行社、艺术广告装潢社、画廊、度假村、休闲林卡等3000余家。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西藏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藏医藏药事业加速发展。藏医藏药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然而,在旧西藏,仅有拉萨门孜康即藏医星算学院和药王山医学利众院以及日喀则“仙人聚集堂”三所规模极小的官办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不足百人,主要为达官、贵族和上层僧侣服务,广大劳动人民有病得不到医治。民主改革后,国家投入巨资,大力发展藏医药事业,保障人民健康。截至2007年底,西藏有藏医院18所,所有县都设立了藏医科等医疗机构。目前,西藏有藏医病床650张,藏医医疗机构从业人员1484人,乡村及民间藏医678人。2007年全区藏医诊疗病人达48.9万人次,其中住院治疗7340人次。藏药生产由手工作坊向现代工业化大生产迈进,藏药加工迈入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和科学化管理的轨道。西藏现有藏药生产企业18家,生产藏药360多个品种。西藏所有藏药品种均列入国家医保目录。2007年藏药产值达6.6亿元人民币,销售收入4.5亿元人民币,一些藏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其他国家。

藏医药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成果丰硕。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和各级藏医机构积极开展藏医药科学研究,搜集、整理、编著和出版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西藏分卷》、《藏传天文历算大全》、《甘露本草明镜》、《四部医典》(藏汉文版)、《四部医典八十幅彩色唐卡系列挂图全集》、《晶镜本草》、《藏医诊断学》、《藏药方剂大全》等一批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1989年西藏藏医学院的成立,使传统的藏医药教育教学模式逐步迈入了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轨道。截至2007年,西藏藏医学院共培养了1200多名藏医药大中专毕业生、56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现有在校生1194人、硕士研究生54人。藏医药学这门传统民族医药学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提高西藏人民的健康水平,造福人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得到尊重

藏传佛教是西藏大多数群众信奉的宗教,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民风和生活习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充分尊重西藏各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民族风俗习惯。

旧西藏实行的是与欧洲中世纪类似的政教合一的宗教制度。以达赖为总代表的上层势力操纵政治、经济和文化命脉,把持信众进入天国的“入场券”,对广大信教群众实行神权统治和宗教专制,根本谈不上宗教信仰自由。这种体制成为窒息社会活力、束缚人们思想的沉重枷锁。1959年的民主改革,彻底推翻了腐朽落后的政教合一制度和以达赖为首的寺庙活佛的教权统治,实现了政教完全分离和寺庙公共事务管理的民主化,为实现宗教信仰自由提供了制度保障。

国家把藏传佛教作为藏民族传统文化给予有效保护。为了满足信教群众宗教信仰的需要,国家采取有力措施,妥善保护宗教寺庙和文物古迹,不仅把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众多宗教活动场所列入全国和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每年拨出大量专款进行维修。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和西藏地方财政先后拨款7亿多元人民币和大量黄金、白银等物资,修缮了一大批宗教场所。目前,西藏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00多座,住寺僧尼4.6万余人。寺院的壁画、雕刻、塑像、唐卡、经卷、法器、佛龛等宗教文化载体,受到保护和修缮。大量宗教文献典籍得到抢救、整理、出版。各寺庙的传统印经院得到继承和发展,现有木如寺印经院、布达拉宫印经院等大型传统印经院近60家,年印经卷6.3万种,民间经书销售摊点20家。1984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将藏文大藏经《甘珠尔》拉萨版赠送给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并资助拉萨印经院刻制提供给区内外寺庙使用。1990年,又拨专款50万元人民币在拉萨木如寺资助刻制藏文大藏经《丹珠尔》新木版,已刻制的160卷帙正在印刷之中,这是西藏有史以来《丹珠尔》第一次在拉萨刻制、印刷。国家还投入4000多万元人民币,组织上百名藏文专家,历时20余年,完成了对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的对勘出版,现已出齐124部《丹珠尔》,108部《甘珠尔》预计2008年内出齐。迄今已印出大藏经《甘珠尔》1490部,并印行藏传佛教的仪轨、传记、论著等经典单行本。1998年,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和西藏人民出版社分别整理出版了《苯教甘珠尔》和《苯教丹珠尔》(大藏经)。一大批有关佛教的专著,如《贝叶经的整理研究》、《西藏苯教寺庙志》等相继问世。

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信仰依法受到保护。西藏自治区和7个地市均设有佛教协会。中国佛协西藏分会办有西藏佛学院、藏文印经院和藏文会刊《西藏佛教》。国家创办了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专门培养藏传佛教高级人才,西藏已有100余名活佛、高僧进入该院深造。寺庙学经、辩经、晋升学位、受戒、灌顶、修行等传统宗教活动正常进行。活佛转世作为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得到国家的尊重,已有40多位新转世活佛按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得到认定。

西藏的宗教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陆续恢复了各种类型宗教节日40余个。信教群众每年自由参加萨噶达瓦节、雪顿节等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西藏随处可见悬挂的经幡、刻有佛教经文的玛尼堆以及从事宗教活动的信教群众。信教群众家中普遍设有经堂或佛龛,经常进行转经、朝佛、请寺庙僧尼做法事等宗教活动。

西藏人民的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和保护。和平解放后,中国政府特别注意尊重和保护藏族及其他各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尊重和保障他们按照自己意愿从事宗教和民俗活动的自由。50多年来,西藏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保持着本民族的服饰、饮食、住房等传统风格,每年如期举行各种传统节庆活动。与此同时,一些与封建农奴制相伴随的腐朽、落后、蔑视劳动群众的旧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被群众所摒弃,代之以现代、文明、健康的新风尚。西藏每年举行的各种节庆集会,既有大量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如藏历新年、沐浴节、望果节、酥油灯节、达玛节、煨桑节、噶尔恰钦节、赛马会等,又有国庆节、国际劳动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全国性和世界性的节庆活动,还创立了山南雅砻艺术节、昌都的康巴艺术节、日喀则的珠峰艺术节、林芝的杜鹃花节等现代民族节日。藏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新思想、新文化相结合,为西藏民俗文化增添了新的风采。

四、现代科学教育和新闻事业全面发展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不仅藏族传统优秀文化得到了继承、保护和弘扬,现代科学教育和新闻文化也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能接受文化教育的均为贵族子弟,广大劳动人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和平解放后,国家采取有力措施,发展西藏教育事业。1952年至2007年,国家累计投资225.62亿元人民币(其中近5年就投入139.89亿元人民币),各省市也对西藏教育事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有力支援,迄今全国已选派7000余名教师援藏,帮助发展西藏教育。从1985年开始,国家对西藏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采取“包吃、包住和包学习费用”的措施,2007年又全部免除中小学生学杂费,使西藏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地方。近年来,国家加大投入改善学校设施和办学条件,2000年至2006年投入18.5亿元人民币新建和改扩建校舍150万平方米;
2004年至2007年建成计算机教室133个,卫星收视点983个,教育资源系统1763个,使西藏大多数中小学拥有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西藏现已形成包括幼儿教育、中小学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函授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在内的比较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

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西藏现有小学884所、初中94所、教育点1237个,在校学生54.7万人。文盲率从旧西藏的95%以上降至目前的4.76%。适龄儿童入学率从旧西藏的2%上升到现在的98.2%,初中入学率达90.97%,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有高级中学14所,完全中学9所,高中阶段入学率为42.96%;
中等职业学校7所,2007年在校学生1.9万人;
高等院校6所,在校生达2.7万人,入学率17.4%。现有大、中、小学在校专任教师30652人,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80%以上。全国有33所学校办有西藏班,其中初中19所、高中12所、师范2所,招收西藏插班生的内地重点高中53所。到2008年6月底,已招收藏族学生34650人,在校生达17100人。内地西藏班学生的高考合格率和升学率达90%以上。与此同时,内地有90余所高校招收西藏学生,已毕业1.5万人,在校5200余人。一大批博士、硕士、科学家、工程师等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推动西藏发展的生力军。

现代科学技术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国家制定多项政策法规,投入大量资金,促进西藏科技发展。目前,西藏有科研机构42所,各类学术团体56个,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140多个,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点37个,重点实验室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2525人,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技术人员占74.04%。仅2000年至2007年,西藏就完成了613个重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重点项目148项。特别是在宇宙射线观测、高原大气研究、青藏高原深部探测、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地热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高原医学研究等领域,西藏的科研成果相当卓著,部分成果在全国乃至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到2007年,西藏科技对农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6%,农牧民已成为科技发展的巨大受益者。

藏学研究事业空前发展。在旧西藏,藏学研究的范畴主要是大五明(即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内明)、小五明(诗词、词藻、韵律、戏曲、历算),关注的领域主要是宗教,服务的对象是占总人口极少数的贵族和上层僧侣。如今,藏学研究已成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领域涉及藏族及其社会各个方面,成为服务于国家和西藏全体人民的一项重要事业。全国现有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50多个藏学研究机构,近3000名藏学专家学者。藏学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在国际藏学界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编写出版《西藏通史——松石宝串》、《历史造就的统一体》、《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元代汉藏艺术交流》等研究著作数百部,编辑出版《新旧唐书·藏文史料》、《明实录·藏族史料》、《清实录·藏族史料》等藏事汉文文献丛书400多种,整理出版了《萨班·贡嘎坚赞全集》、《敦巴西饶全集》等70多部藏文古籍文献,在各类报刊发表藏学研究论文2.4万多篇。

新闻传播事业蓬勃发展。旧西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出版业,只有数量有限的几所印刷经书的木刻印经院。目前,西藏有2家图书出版社、2家音像出版社,初步形成了遍及全区的出版发行体系。现已出版各类藏汉图书11300余种2.5亿册,其中藏文图书3000多种,《四部医典要注》、《新编藏医药学》、《西藏百科全书》等200多种图书获得全国性奖励。藏文图书连续5年保持20%的增速。西藏音像出版社1989年成立以来,先后出版发行《今日西藏》、《朗玛堆谐》、《西藏轻音乐》、《藏西极地》等各种音像电子出版物100多种,销售发行音像制品33万多盘。近5年音像电子出版连续保持13%的发展速度。目前,西藏有各类印刷厂35个,电子排版、平版胶印、电子分色、多色印刷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图书发行网络覆盖全区,仅2002年至2007年,投资1008万元人民币新建、改扩建了35个新华书店,使新华书店总数达到67个;
发行单位272家,年发行图书20多万种,发行量4000多万册。投资1800多万元人民币新建自治区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日配送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物5万多种56万册(盘)。

旧西藏仅有清朝末年在拉萨创刊的石印藏文《西藏白话报》,印量不足百份。目前,西藏公开发行的报刊已达57种,其中报纸23种、期刊34种;
7个地市都有藏汉文两种报纸。2007年,西藏出版报纸5550万份,期刊267万册,均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西藏研究》、《西藏旅游》等期刊多次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重点社科期刊奖等奖项。

广播影视业在旧西藏处于空白状态。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来,中央和西藏地方财政用于西藏广播影视发展的资金达12亿元人民币,中央有关部门和其他兄弟省市在技术人员和物资器材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援助,并为西藏培养了大批专业人员。到2007年,西藏有广播电视台9座,中波转播发射台39座,100瓦以上调频广播转播发射台76座,50瓦以上电视转播发射台80座,县级以上有线电视转播发射台76座,乡村级广播电视站9111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7.8%和88.9%,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目前,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有4套节目,日播出79小时55分钟。西藏电视台有3个频道,日播出59小时30分钟。西藏有线网络传输中心可接收传送50套模拟信号有线电视节目、90套数字电视节目、11套广播节目。各地市和部分县(市)也相继建成了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区的广播电视网初步形成。西藏现有电影放映机构559个,管理机构82个,农牧区放映队472个,放映点7918个,电影放映已覆盖98%的行政村,全区农牧民每月人均看电影1.6场。

网络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异军突起,普及率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西藏互联网始于1997年,1999年实现宽带上网,2000年创办第一家网站“西藏之窗”。2007年底,西藏已有互联网站760家,互联网用户82858户,网民约20万,占总人口的6%。西藏的移动电话业务始于1993年8月,当时交换机容量仅为4500户,移动基站只有1个,如今移动基站已达8300多个,手机用户达到80万户。新媒体已成为西藏人民了解新闻、获取信息和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拉近了西藏与世界的距离。

结束语

事实表明,半个多世纪来,西藏文化不仅没有灭绝,恰恰相反,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合理的继承、有效的保护和大力的弘扬,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现代文化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开放中得到迅速、全面的发展。西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创新的形态,深刻地影响着当代西藏人民的生活和西藏现代化的发展,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的目光,丰富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文化,影响着世界文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西藏文化的保护、繁荣与发展状况是西藏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也是任何一个尊重事实的人士都不会否认的。

达赖集团无视客观事实,在国际上散布“西藏文化灭绝论”是发人深思的。众所周知,十四世达赖喇嘛及其政治集团是旧西藏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总代表,是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神权文化和宗教专制文化的总代表,是旧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的垄断者和既得利益者。西藏民主改革以来,推翻了封建农奴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由极少数封建农奴主垄断西藏文化的不合理的文化占有和分配制度,改变了政教合一、宗教支配社会政治生活的宗教专制主义文化特性,剔除了旧西藏腐朽、落后、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文化糟粕,实现了西藏文化的民主化、现代化,解放了西藏文化生产力,使西藏文化作为全体西藏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在继承、保护中实现了与时俱进和繁荣发展。事实证明,达赖集团是旧西藏落后文化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是西藏文化的真正保护者和发展者。

十四世达赖喇嘛及其政治集团出逃国外近半个世纪,从未对西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出过一点力、作过一点贡献,却俨然以“西藏文化保护者”自居,显然是荒诞可笑的。达赖集团之所以颠倒黑白,大叫“西藏文化灭绝”,不是因为别的,正是因为西藏文化不可阻挡的发展使他们曾经拥有的文化统治权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制度不可挽回地遭到了“灭绝”,使他们的文化特权和既得利益不可挽回地遭到了“灭绝”。达赖集团提出什么“西藏文化自治”的主张,其实质是妄图借“文化自治”之名,恢复其对西藏和其他藏区的神权文化统治,进而实现“大藏区独立”的政治图谋。这种开历史倒车的图谋是绝不可能得逞的。

时代要前进,社会要进步,文化要发展,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当前,世界正处于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无论哪个民族、哪种文化,只有顺应现代化潮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弘扬,在开放中发展,才能保持民族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达赖集团和一些西方反华势力自己享受着现代文明和文化的成果,却以“保护西藏文化”为名,要求藏民族和西藏文化永远停留在中世纪状态,成为活化石,这显然是别有用心,是包括西藏人民在内的中国各族人民不会答应的。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

(三)粉碎“藏独”阴谋的对策

1、增强国力,加快经济发展

2、促进西藏经济、文化、医疗、教育事业等进一步发展,使西藏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3、加强报道,使国际社会了解一个真实的西藏、发展的西藏

4、在十四世达赖喇嘛真正放弃“西藏独立”的主张,放弃任何复辟旧制度的图谋,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散所谓“西藏流亡政府”,停止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的前提下,中央政府可以与之进行会谈

【思考题】

1、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西藏农奴制度的废除在世界人权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3、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年来的伟大成就有哪些?

4、达赖“藏独”阴谋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应对?

【参考文献】

1.新华网,>

第4篇: 西藏民主改革63周年心得体会

人民解放军参加西藏民主改革的经过

作者:黄可

作者机构:(Missing)

来源:军事历史

ISSN:1002-4883

年:2009

卷:000

期:002

页码:13-18

页数:6

中图分类:E297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新中国军事史;人民解放军;西藏民主改革

摘要: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在平息西藏反动上层发动的全面武装叛乱后.进藏人民解放军各部队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为确保西藏民主改革顺利实施,承担起光荣的历史使命,以多种方式积极投身于西藏民主改革运动中,充分发挥了战斗队的职能.为西藏民主革命事业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推荐访问:民主改革 西藏 心得体会 西藏民主改革63周年心得体会 西藏民主改革63周年心得体会 西藏改革60周年心得体会

本文来源:https://www.sizug.com/xindetihui/1854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