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万丰文档网!

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8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0-08 11:30:13

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8篇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 红色经典革命故事重温经典,感受红色汇报人: 目 录 MU LU狼牙山五壮士01黄显声虎入笼子威不倒02盛超群智斗特务头子03百年先锋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8篇,供大家参考。

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8篇

篇一: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

色经典 革 命故事 重 温 经 典 , 感 受 红 色 汇报人:

 目

 录

 M U

 L U 狼牙山五壮士 0 1 黄显声虎入笼子威不倒 0 2 盛超群智斗特务头子 0 3 百年先锋刘胡兰 0 4 放牛郎王二小 0 5 海娃鸡毛信 0 6 小兵张嘎 0 7

 PART 01

 狼牙山五壮士

 重 温 经 典 , 感 受 红 色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8月为报“百团大战”之仇,日本华北派遗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调10万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发动“扫荡”。

 ◉午夜,邱蔚团长指挥部队及当地群众从盘陀路安全地转移。

 ◉9月23日,日军分三路向易县进军,妄图包围杨城武司令员指挥的晋察冀军区一分区。

 24日,3500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地区,为解救游击队员与当地百姓,杨城武司令员“围魏救赵”,命令3团、20团佯攻管头、松山、甘河一带日军,促使日军从狼牙山东北方向调兵增援,以便于被围的游击队员与人民群众从狼牙山东北方向突围。

 重 温 经 典 , 感 受 红 色 狼牙山五壮士 ◉清晨,日伪军误以为邱蔚团已经被包围,在飞机大炮掩护下,500多日伪军向狼牙山方向攻来。7连战士早在敌人必经的路上埋下地雷,炸得日伪军丢下五十多具尸体慌忙逃回。日军指挥官深信邱蔚团已被围住,命令部队再次疯狂地向狼牙山进攻。激战中7连战士大部分牺牲,连长刘福山身负重伤,为让大部队及7连受伤战士能安全转移,指导员蔡展鹏命令马宝玉班留下坚守。

 ◉敌人开始了进攻,马宝玉沉着应战,等敌人走得很近时才令大家一起射击,手榴弹也接二连三飞进敌群,敌人一批批倒下。他们一时搞不清山上究竟有多少八路军,以为是碰上了主力,便下令炮轰。太阳已经偏西,按计划大部队也已转移完毕。马宝玉便下令“撤!” ◉刚走不远,发现前面是个岔路口:向北去是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的方向,他们可以很快归队,可敌人正尾随其后,肯定会追上来,那无疑将前功尽弃,并使主力部队和群众处于危险境地;向南走,通向棋盘陀是一绝路。此刻,宝玉毫不犹豫,果断下令:“向南走!”5个勇士一条心,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证主力部队和群众的安全。

 重 温 经 典 , 感 受 红 色 狼牙山五壮士 ◉五勇士边打边撤,并有意将行动暴露给敌人。敌人以为我军主力就在山上,紧紧咬住不放。五勇士凭据险要地形,又击退敌人多次进攻,子弹、手榴弹用光了就用石头砸,最后连能搬动的石头也完了,日伪军发现他们没有子弹了,蜂拥向山顶冲来,并叫喊道“捉活的,捉活的!”

 ◉面对拥上来的敌人,马宝玉神情庄严地对战士们说:“同志们,我们都是有骨气的中国人,宁死不投降!为祖国、为人民牺牲是光荣的!”五勇士折断枪支,从容走向悬崖!21岁的马宝玉整整军衣、正正军帽,大喊一声:“同志们,跟我来!”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葛振林等4名战士也相继跳下悬崖。

 PART 02

 黄显声虎入笼子威不倒

 重 温 经 典 , 感 受 红 色 黄显声虎入笼子威不倒 ◉1931年9月18日夜里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突然向沈阳北大营发动进攻。此时,一位将军拍案而起,率部投入对日军的抵抗。可是18年后,这位没有死在日军炮火下的将军,却在重庆歌乐山下倒在国民党特务的罪恶枪声中。这位将军就是黄显声。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被无理扣押,黄显声对蒋介石假抗日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l937年在武汉,他积极策划营救张学良将军;还主动与周恩来同志联系,将一批武器弹药秘密送往延安。1938年2月2日,正准备去延安的黄显声不幸在武汉被捕。

 ◉在息烽监狱,黄显声将军极度忧愤“报国欲死无战场”!他以“虎入笼中威不倒”而自励,在一封给儿子的信中他表明了这样的观点:“我现在虽然坐牢,但没有犯法,是为团体、为国家、为义气而坐牢,问心无愧,将来生死存亡在所不计”。

 重 温 经 典 , 感 受 红 色 黄显声虎入笼子威不倒 ◉1946年,黄显声将军被转囚到白公馆看守所。在白公馆,黄显声被关在二楼二室,一个人住在里面,有一张写字桌,可以看报纸。近10年的囚禁,使他已不习惯多讲话。

 ◉在白公馆看守所,黄显声将军有时可以在特务的看管下走出去转转,难友曾经劝他找机会跑掉,但是将军表示: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军人,做事情要光明磊落! ◉白公馆大屠杀开始后,黄显声第一个被带了出去,在步云桥刑场,罪恶的子弹射向他的后背,鲜血浸透了他身下的那片土地。黄显声将军在白公馆牢房的那张小桌上的台历,永远地停留在1949年11月27日这一天。

 PART 03

 盛超群智斗特务头子

 重 温 经 典 , 感 受 红 色 盛超群智斗特务头子 ◉1948年3月的一天,国民党重庆行辕二处的审讯室里,侦防科课长陆坚如领着一帮五大三粗的打手,正在拷问一个叫盛超群的青年。据报,盛超群是中共云阳县地下党的负责人。当时,二处少将处长徐远举正为重庆地下党刊物《挺进报》一案忙得不可开交,忽听特务报告抓获共产党要犯盛超群,真是欣喜若狂。

 ◉可是,经过两天的酷刑,盛超群却什么也不承认,徐远举命令陆坚如加重刑罚。到第三天,盛超群终于承认了自己是云阳县地下党负责人,还写出了一份“地下党组织”的名单。

 ◉一看名单,徐远举吃惊不小:原来名单上的人物全是云阳县的头面人物:警察局长周璞、督察长高倚明、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杨发乙和周世禄等l2人。

 ◉事不宜迟!徐远举立即派保密局重庆站副站长吕世琨率特务,会同万县专署专员李鸿焘一起行动。一到云阳就将云阳县政府机关团团包围,只准进不准出,按图索骥,将盛超群名单上的12人一网打尽,全部押往万县专署连夜审讯。

 重 温 经 典 , 感 受 红 色 盛超群智斗特务头子 ◉折腾了一个多月,徐远举才发现上了当,被抓来的都是反动党团分子及云阳县地主豪绅,是反动统治的支柱,不得不将他们全部释放。

 ◉国民党内有名的反共专家就这样被一个进步青年狠狠地耍弄了一回,徐远举为此也受到上司的训斥,并被同行暗中讥讽。

 ◉1949年11月l4日,盛超群与江竹筠、李青林等30位难友一起被枪杀于军统重庆集中营的电台岚垭,但他智斗大特务头子的英勇故事一直广为流传。

 PART 04

 百年先锋 刘胡兰

 重 温 经 典 , 感 受 红 色 百年先锋 刘胡兰 ◉1946年的一个秋天,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

 ◉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她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悄悄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这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她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她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PART 05

 放牛郎王二小

 重 温 经 典 , 感 受 红 色 放牛郎王二小 ◉1943年的一天,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 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

 ◉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说要做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

 ◉鬼子来了。

 ◉二小看到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心里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

 ◉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

 ◉二小牵着一头壮牛,就带着鬼子走了。

 ◉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鬼子头拔出战刀威胁二小。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说:“你撒谎,你想骗皇军。”二小说:“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鬼子相信了二小,就跟着他走了。

 重 温 经 典 , 感 受 红 色 放牛郎王二小 ◉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边开枪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

 ◉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每一片树叶和绿草。

 ◉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大壮牛像是要报仇,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队子。

 ◉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吴连长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闭着眼睛。他再也听不到了。

 ◉太阳也仿佛被染红了,满山都飘着红色的树叶,那景色,美丽极了。

 PART 06

 海娃鸡毛信

 重 温 经 典 , 感 受 红 色 海娃鸡毛信 ◉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

 ◉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

 ◉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PART 07

 小兵张嘎

 重 温 经 典 , 感 受 红 色 小兵张嘎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

 ◉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

 ◉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铭 记历史 勿 忘国耻 重 温 经 典 , 感 受 红 色

 谢谢

 观看

 重 温 经 典 , 感 受 红 色 汇报人:

 备用页 添加文字添加文字 添加文字添加文字 添加文字添加添加文字添加文字 添加文字

  添加文字添加文字 添加文字添加文字 添加文字添加添加文字添加文字 添加文字添加文字添加文字

 添加文字添加文字 添加文字添加文字 添加文字添加添加文字添加文字 添加文字添加文字添加文字

 25% A 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

 50% B 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

 75% C 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

 90% D 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

 备 用 页

 备用页 添加适当的文字,一页的文字最好不要超过200,添加适当的文字,一页的文字最好不要超过200字 添加适当的文字,一页的文字最好不要超过200,添加适当的文字,一页的文字最好不要超过200字 添加适当的文字,一页的文字最好不要超过200,添加适当的文字,一页的文字最好不要超过200字 添加适当的文字,一页的文字最好不要超过200,添加适当的文字,一页的文字最好不要超过200字 C D B A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备用页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备用页

篇二: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

学习教育经典故事(焦裕禄小故事 30 例汇编)

 1 1. . 婉拒大连起重机器厂挽留 1955 年 3 月,焦裕禄来到大连起重机器厂,担任车间实习主任。他像小徒工一样从基础学起。为了弄清钢材的材质分类,他除了苦读教科书,还从老工人那里学到“打花辨材质”的绝技。他主动发挥特长,在厂报上发文章,用二胡表演节目,提出经营管理、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的建议。厂党委很快注意到了他,决定派出两名能独当一面的工程师到洛矿工作以换取焦裕禄留下,但焦裕禄婉拒了这份厚意。

 2. 泥腿子走进高等学府 1954 年 4 月,焦裕禄与其他 4 人被厂里选派到著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造。只读过 4 年书的他,用上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几个月内完成初中、高中的课程。在即将上大学之际,他接到中断学习,前往大连起重机厂实习的通知。他毅然放弃个人想法,服从组织安排。

 3. 共和国“长子”的担当 1953 年 6 月,焦裕禄来到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时值工厂筹建,道路不通,工期延误。为此,他主动请缨,担任筑路总指挥。当修路遇到难题时,他就召开“诸葛亮会”,依靠群众解决。他吃住在工地上,专抢脏活累活干。他处处精打细算,节约修路成本。他关爱工人,

 千方百计地帮助大家解决生活困难。仅用 3 个月,焦裕禄带领大家修了一条从洛阳老城区通往工地的公路,用“百年大计”的标准修筑了涧西大桥。

 4. 给工人让新房 1956 年,洛矿给即将结束实习的焦裕禄分了一套 50 平米的新房子。为了让支援洛矿的大连厂工人郝师傅有地方住,无私的他说服妻子徐俊雅,不顾自己住宿困难,让出房子;还反复叮嘱,不要说是自己让出的。

 5. 旧席棚办公室 1956 年 12 月,焦裕禄重返洛矿工作,担任一金工车间主任。由于车间没有建好,同事们都在一里多的宿舍区工作。为了方便工作,他不惧严寒,带头把办公地点搬到厂区的一个旧席棚。大家都跟着搬了过来。他处处为大家着想,无论刮风下雨,总是早早生好炉火,让大家感到温暖。

 6.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任第一金工车间主任期间,焦裕禄的办公桌就在车间里,用板材隔出半间房子,里面只有一张白木桌、一条长凳子。尽管是骨干,但他从未放松对业务的钻研,常常拿着图纸钻到机床下,弄清楚每一个部件。一次,计划员告诉他根本不必这样辛苦,因为“图上都标着号”,

 还说完全可以让技术员标上部件名称,但焦裕禄却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说,那可不一样,要了解一台机床,就得亲自把每一个部件都看明白;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后来在兰考大地闪烁光芒的金句子,就是这样诞生的。

 7. 到群众中找办法 面对 60 吨的大型车运进车间这块难啃的硬骨头,焦裕禄组织召开业务骨干座谈会,集思广益。他们采取千斤顶升高、轨道平车两头抬、进入室内换木杠滚筒手工作业的方法,奋战 10 个小时,完成任务。这为吊装 9 米铣床、8 米龙门刨、6 米立车等 270 台大型设备奠定了基础。

 8. 自制充电机 1957 年 3 月,在车间设备安装的关键时刻,电瓶车没电了。为了节约时间和成本,尽快让电瓶车投入使用,焦裕禄带领电工周学才实验研究,在苦战三天两夜后,成功制作了一台土充电机。这不但解决了一台电瓶车的充电问题,而且使全厂十余台电瓶车全部开动起来。

 9. 为学俄语磨肿唇舌 1957 年 10 月,为了能看懂俄制设备和图纸,焦裕禄决心向从苏联留学回来的赵广宜学习俄语。他克服先天口音影响,一有空就反复练习发音,以致舌头都练肿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没多长时间,他就

 能拿着图纸清晰地念出俄语。

 10. 成功研制 5 2.5 米卷扬机 1958 年春,在洛矿党委的号召下,一金工车间接受“制造新中国第一台 2.5 米卷扬机”重大任务。设备不全、技术不足、经验为零,但焦裕禄善于做思想工作,在车间用通俗的语言就鼓动起了大家的工作热情。50 天里,他吃住都在车间。期间,他不迷信苏联专家,用灵活实际的土办法解决了整铸齿轮、烘装大齿轮等问题……终于成功完成了任务。该机器的诞生让全国轰动,是共和国重工业起步的一个里程碑。

 11. 善于团结群众 1959 年春,洛矿全面投产,焦裕禄任生产调度科长。他工作作风踏实细致,经常深入车间,了解情况、解难帮困。在他随身携带的兜兜里,经常装着好几种工作手册,分门别类地记载着各车间的情况。从生产任务、设备条件、劳动力量,以致哪个工人有什么思想问题、家庭困难等等,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工人们说:“焦科长不仅谙熟业务,还善于抓政治,抓人的思想,跟着他再重再难的任务,我们都乐于接受”。

 12. 不辞病痛思工作 1960 年,紧张的学习和劳累的工作使焦裕禄患上肝病。为了不

 让病痛影响工作,他用钢笔、烟斗、牙刷……顺手顶住肝部,坚守在岗位上。即使住进医院,他仍记挂着厂里的生产进度和矛盾问题。为了不给组织增加经济负担,他坚决不转院,留在厂职工医院休养。

 13. 一件黑大衣 1953 年,到洛矿报到的时候,焦裕禄穿着一件黑大衣。有时因任务忙睡在车间的时候,他就把大衣铺一半盖一半当被子用。在洛矿工作 9 年,生活节俭的他一直穿着这件“两用”大衣。

 14. 决不搞特殊化 一年春节,洛矿举办文艺汇演,给每名职工都发了门票。团委书记李靖涛给焦裕禄拿了几张,邀请他的妻儿观看。焦裕禄认为应该先保证职工群众,婉言相拒。李靖涛又找到焦妻徐俊雅,送给她门票。徐俊雅拒绝后,说:“我们不能搞任何特殊化,否则老焦知道会发脾气的。” 15. 不占集体便宜 焦裕禄从来不要组织的照顾,也从不接受他人的馈赠。他刚到兰考的时候,看到县委机关北面有一个大池塘,觉得里面可以养鱼,就建议城关镇投放了几万尾鱼苗,成了个养鱼场。他关心鱼苗的生长情况,时常在休息时间到鱼塘看看,有时看到打鱼,就帮着打。渔场同志觉得他为渔场操了不少心,还经常参加劳动,为感谢他的指导,也

 为了让身患重病的焦书记补补身体,就派一名职工用水桶装了 10 多条活鱼,送到了他家。孩子们一见到活蹦乱跳的鱼,喜欢的不得了,嚷着要吃鱼。焦裕禄回家后,问清了来龙去脉,就对孩子们说:“这鱼是渔场的同志辛苦养大的,是集体财产,咱一家没去劳动,咋能白吃呢?如果大家都占集体的便宜,那集体的事还能办好吗?”一席话使孩子们明白了道理,他的大儿子焦国庆当即就把一桶活鱼又送回了养鱼场。

 16. 高工资,无财产 上有2位老人,下有6个儿女,焦裕禄和所有男人一样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而他所生活的年代,工资几乎是家庭的全部收入来源。

 1962年始为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被定为14级干部。时任兰考县委宣传干事的刘俊生回忆:“当时我是21级干部,月工资51.5元,焦书记级别比较高,有130多元钱。” 在此之前,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械厂工作数年。工友张兴霖记得,焦裕禄工资有50多元钱,很多工人只有40多元,不过当时物价低,他们的生活相对宽裕。“工资低,物价也低啊,一斤猪肉才几毛钱,早饭吃油条、喝粥也就几分钱。” 无论在工厂还是当县委书记,焦裕禄都算得上“高收入阶层”,但焦家却经常吃不饱饭。“计划经济时代要凭票购物,粮票是按照职务、工种配给的,当时工人分粮多,干部粮食少。”焦裕禄任洛阳矿

 山机械厂一金工车间主任时的邻居张泉生回忆,“我一个月有59斤粮食,焦主任只有22斤,他家人口多,就那么点粮食怎么吃得饱啊!”他想给焦家点粮票,焦裕禄从来没要过。

 有钱买不到,饿肚子也就罢了,蹊跷的是,如此高的工资,焦家却没有积蓄。焦裕禄回山东老家时,因为手头拮据,竟没能按家乡风俗给初次见面的侄媳妇包个红包。他去世后,除了常年佩戴的一块手表,没留下任何遗产。他的工资哪去了? 当年的兰考县葡萄架村大队会计孙世忠回忆,焦裕禄曾连续3个月在此调研,每天都交一斤二两的粮票和四毛钱作为伙食费。“好的时候能吃到馍,有时候就吃萝卜缨子、木薯干。”跟随焦裕禄下乡的刘俊生说,“他交的伙食费只多不少,碰到农民家里条件差的还会另给钱。” 原洛阳矿山机械厂工人吴永富第5个孩子出生时家境困难,焦裕禄送去了10元钱;工人刘辅臣妻子生小孩后想喝点小米稀饭,焦裕禄把仅有的2斤小米送到了他家。类似的故事听许多人讲起,焦裕禄工资高却一穷二白,这种怪账只有老百姓算得清楚。

 17. 偷拍的照片 一同下乡的干部向焦裕禄建议合个影,焦裕禄说:“咱照相有啥用?”刘俊生趁机问出长久以来憋在肚子里的问题:“焦书记,每次下乡你都告诉我带上照相机,为什么不让我给你照相呢?”“我是让

 你多给群众拍些照片,这对他们是鼓舞,又很有意义!你不要想着跑前跑后给领导拍照片!” 18. 爱护青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焦裕禄到尉氏县团委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广泛发动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当时受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等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很多妇女都不愿意走出家门。

 一天,焦裕禄在下乡调研途中发现一个小姑娘正在田间挥鞭驱牛犁地。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妇女积极参加生产的好典型,于是他急忙上前问道:“妹子,你叫什么名字?怎么会犁地?”那姑娘也不怯生,笑着说:“我叫王小妹,俺家没男孩,我只有赶着牲口下地干活了。”焦裕禄称赞道:

 “你真是好样儿的,大家应当好好向你学习呀!” 回到县里以后,焦裕禄就向县委请示,建议树立王小妹这个典型,县委同意了他的意见。不久,尉氏县报纸刊发了王小妹犁田的新闻,并加由焦裕禄创作的顺口溜:

 “上王村有个王小妹,小小年纪十七岁,斗地主,抓土匪,犁地耙地她都会。大家都学王小妹,不畏艰苦不怕累,争当青年先锋队。”后来,王小妹不仅在焦裕禄介绍下第一批加入了青年团,县委还作出决定,授予王小妹“劳动模范”称号。

 19. 激励兰考人民抗灾自救的斗志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同志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

 了兰考。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重重的困难,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焦裕禄通过调查,感概万千。他说:“兰考的贫下中农是革命的,他们有改变家乡面貌,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就象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干柴一样,只要崩出一个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 20. 舍“小家”顾“大家” 1962 年,兰考县遭受到了历史上罕见的灾情,全县粮食平均亩产只有 43 斤,大批群众为了生存不得不外出逃荒要饭。在这一危难时刻,党组织决定派焦裕禄到兰考主持工作。焦裕禄的爱人徐俊雅舍不得离开老家尉氏县,便说:“我虽然没有去过兰考,可那里的情况也听说不少。有人说那是个最穷的地方,遍地是沙丘、盐碱,种啥庄稼都不成,就要饭的多。”焦裕禄却说:“党叫我去兰考,就是兰考需要我。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要去,那才是好同志。”后来,焦裕禄先到

 兰考,徐俊雅担心丈夫的身体,一个月后,带着孩子门一起去了兰考。这一来,焦裕禄一家便将根扎在了兰考。焦裕禄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无论身份和地位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没有动摇过,贯穿了他为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奋斗的全过程。

 21. 言传身教,教育子女 1963 年,焦裕禄的大女儿焦守凤初中毕业后要找工作,一些单位知道情况后,主动把招工表送到了家里,都是些坐办公室的工作。焦裕禄知道后坚决不同意,语重心长的教育女儿:“一出校门就想坐办公室,不行。年轻人应该干点脏活、累活,找个体力劳动比较重的职业去锻炼锻炼,不劳动就会忘本。”后来,焦守凤就被安排到了食品加工厂上班,由于拉不下面子不愿意走街串巷卖酱菜,焦裕禄就亲自带着她,挑着酱菜挑子,沿着街巷,边走边吆喝,还教女儿怎么挑挑子不磨肩,怎么吆喝才能吸引顾客注意。在焦裕禄的言传身教下,焦守凤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她对爸爸说:“你回去吧,我以后再也不闹了,别人能干,我也能干。”就这样,焦守凤慢慢地就接受了这份工作,而且一干就是十几年。后来,无论干什么工作,她都是勤勤恳恳,最后辛苦劳动了一辈子。

 22. 统一县委领导班子思想除“三害” 兰考是一个老灾区。当时整个县上的工作,大部放在救灾上。县里有些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乏信心。是依靠群众,

 自力更生,改变灾区面貌,还是两手向上,依赖救济呢?面对这种情况,焦裕禄同志感到:要改变兰考面貌,干部是关键。“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群众在灾害面前两眼望着县委,县委领导挺不起腰杆,群众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1963 年元月,焦裕禄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带头到困难村去,与基层干部同甘苦、共患难,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贡献,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真正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灾区。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

 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雨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国家运送兰考一带灾民往丰收地区的专车,正从这里开过。也还有一些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踡曲在货车上,拥挤在候车室里......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对同志们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焦裕禄再也讲不下去了。几位县委领导低下了头,而心里却豁然开朗,明白了风雪夜车站之行的含义。县委一班人受...

篇三: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

100 个红色经典故事》有感 400 字 (作文,读后感,400 字读后感,读《100 个红色经典故事》有感 400 字)

  读《100 个红色经典故事》有感400 字:这个星期,我读了一本名叫《100 个红色经典故 事》的书,这本书讲述了在建立新中国之前的战乱时期,许多烈士为了建立新中国和抗击敌 人。在敌人枪口下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面对死亡。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我的脑中拂过, 它们告诉了我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它们让我一生受益不尽。

 这本书让我知 道了这样的知识。中国近 100 年的历史,正是这样的时段。从帝国制,走向共和,高扬”民 主与科学”的大旗,直到革命风暴卷席全国,再到近30 年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华民族经历了 一次次的风雨洗礼,一次次的浴火重生。其中一定不乏生死存亡的春秋,困难之期。而正是 这惊涛风浪、艰难险阻,铸就了中国人民的钢铁般骨气,就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在 身堵枪口的黄继光、放牛的王二小、舍身炸碉堡??董存瑞、狼牙三五壮士,在烈火中永生的 邱少云等英雄身上看到了多么强烈耀眼的民族精神,多么可贵鲜红的爱国主义。

 这本 故事书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生命是十分珍贵的!可是,最可贵的生命莫过于为了自己的 祖国和人民而牺牲生命了。

 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 有用的人,向烈士们学习!

  编辑推荐:

 更多进入:

篇四: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

篇党史红色小故事

 第一篇:彭德怀回乡调查显风骨

 1961 年 10 月 30 日,彭德怀从北京出发前往湖南湘潭老家,进行了历时近两个月的农村调查。他秉着谦虚、朴实的态度,深入农村,根据详实记录查访核实的资料,汇总成调查报告。

 1959 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遭到错误批判,闲居于北京西郊吴家花园住地,一边劳动,一边在中央党校同志的帮助下,阅读马列主义经典。经过两年学习,他看到中央采取措施纠“左”,农村形势有所好转,便想到农村看看实际情况。1961 年 9 月 19 日,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希望到农村做调查研究。10 月下旬得到毛泽东同意后,中央办公厅给彭德怀派了临时秘书金石,协助他调研、整理材料。

 1961 年 11 月 3 日,彭德怀一行人抵达家乡湘潭乌石大队为民生产队彭家围子。彭德怀到家后,附近的亲友、邻里、干部等陆续来访,有的送来关心和慰问,有的反映“大跃进”中刮“五风”的情况,有的诉说生活现状,彭德怀都热情接待。针对群众反映最多的“能否分田到户”“刮‘五风’问题”“反右倾问题”,他都耐心解答,同时鼓励大家振作精神,团结起来,做好工作。据秘书统计,当时的来访者累计

 约 2000 人次。

 彭德怀坚持步行到社队听取干部介绍情况,深入农户收集材料、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他审定了五份调查材料。

 湘潭县乌石公社金星大队的增产报告提到,生产队增产源于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干部作风好,工作抓得紧,同时实行按劳分配,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乌石公社乌石大队的调查材料,肯定了大队 1958 年以来修筑水利的成绩,也反映了在农村“大跃进”运动中粮食减产、“五风”严重、群众思想混乱、生产情绪低落等问题。针对南谷公社陈蒲大队粮食产量减少、征购任务重的情况,调查组专门写了材料,向公社和县委反映。在走访时,彭德怀还交代大队干部不要掺假,“我们配合你们一起来调查,一定要实事求是。”在金星、新坪、乌石三个大队的手艺工人调查和花石区黄荆坪集市贸易情况调查中,彭德怀提出正确发展手工业和恢复集市贸易,能“起到活跃农村经济、支持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便利群众生活”的作用,但也要加强管理。

 12 月 24 日,彭德怀与随行人员启程回京。返京途中,他让秘书金石把五份调查报告送杨尚昆转送中央。在这次农村调查中,他坚持以共产党人的本色如实记录、反映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关怀群众疾苦。他不顾寒冷,深入农村农户,调查座谈、接待乡村干部及来访群众,这种与民同甘共苦、

 一心追求真理、无私无畏的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第一篇:任弼时: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

 延安期间,任弼时工作繁重,每天工作 15 个小时以上。但不管怎么忙,他都时刻关心群众的疾苦,经常抽出时间深入农民家庭,问寒问暖,帮助解决困难。在他看来,革命不是为个人的利益,也不是为个人的名誉地位,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求解放、谋利益,必须“从照顾群众的利益出发,从照顾群众的经验出发,从依靠群众的力量出发”。盛夏的一天下午,任弼时走出办公窑洞,出枣园的大门向平川里走去,一路上只见满川的玉米晒黄了叶子,心里不免焦灼不安。正巧碰上几个农民在浇地,可水流很小,半天也浇不了一块地。任弼时走上前询问,才知老乡们浇地的水渠年久失修,到处渗漏。他发现水源没问题,只要修好渠,就可以解决农民的燃眉之急,他立即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表示同意并交任弼时负责。于是机关干部全部出动,日夜奋战,没用一周,一条长 6 公里、宽 4 米的大渠就修成了,枣园周围 1400 亩的土地当年受益。水渠修好后,村民们引水浇地,干枯的庄稼又恢复了勃勃生机。人们非常高兴,给这条渠取名为“幸福

 渠”。一天天色已晚,任弼时骑着马回枣园,遇见一些农民扛着锄头回家。当得知农民们正在抗旱除草,非常辛苦,所以才干到这么晚,于是他策马掉头,在农民干活的地上跑了一圈,仔细察看。第二天,他带着一大批干部战士扛着锄头来到地里。农民直喊:“这怎么行?你们都是办公事、办大事的,这点小事也惊动你们,叫我们怎么过意得去?”任弼时笑道:“这也是公事和大事呀!”他戴上大草帽,挎一壶水,提着锄头带头到地里干了起来。休息时,他向农民们询问生活情况,帮大家算生活细账,冬天怎么安排,春荒怎么度过……大家越听越惊奇,想不到首长如此熟悉生活、这样体贴入微地关心他们。密切联系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延安时期党的领导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模范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第三篇:谢觉哉:“我官好比周老倌”

 谢觉哉(1884 年 5 月—1971 年 6 月 15 日),原名:谢维鋆,字焕南,别号觉哉,亦作觉斋。男,汉族,谢觉哉生于湖南省宁乡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是清末秀才。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

 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

 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他的家乡,他的子女就想到北京看望他,乡里乡亲想让他帮忙的也多了起来。谢觉哉对此一概拒绝,赋诗写道:

 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倌。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

 诗中的周老倌是一位在谢家干活的长工,谢觉哉把自己比作周老倌,就是要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

 谢觉哉一生勤勉,待人和善,平易近人,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从人民利益出发,诚心诚意地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

 早在 1940 年,谢觉哉发起一次“坚决反对侵犯群众利益”的教育运动。他号召延安的党政机关,把加强群众工作、尊重群众利益列入党的工作日程,与任何侵犯群众利益的人和事作坚决斗争。他语重心长地说:共产党是为了创造全社会的幸福生活。共产党员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该“为着全体,牺牲个人;为着将来,牺牲现在。最危险的岗位,是共产党员站的;最痛苦最辛苦的生活,是共产党人过的。”“没有这种精神,不够为共产党员;没有足够的这种精神的党员,共产主义的革命不会成功的。” 谢觉哉十分反感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他在给基层干部的一封答复信中说:“人民政府的每一个设施,都应该依据人民的实际情况与需要;而每一个设施妥当

 与否的考验,又要看在人民中间的影响如何?人民政府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应该注重调查、了解、研究人民间的情况。”“不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是最坏不过的官僚主义。”

篇五: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

故事演讲比赛主持词

 女:夏日的阳光,绚丽多姿,热情奔放。

 男:金色的锤镰,熠熠生辉,放射光芒。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志们,大家 合:上午好!

 女:这里是 xx“红色经典·献礼百年”党史故事演讲比赛的现场,我是主持人 xx。

 男:我是主持人 xx。

 女: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在建党 100 周年之际,隆重举行xx 党史故事演讲比赛。

 男:百年风雨,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女: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长期执政的最大政党,最有资格也最有底气向世人讲清楚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男:红色经典记录着党的光辉历史、承载着红色革命传统。为学好用好红色经典,营造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浓厚氛围,我们精心组织了本次比赛。

 女:希望以赛促学,让大家在红色经典中汲取文化养分和精

 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改进工作作风,从而推动我市 xx 建设高质量发展。

 男:首先,请允许我向各位隆重介绍出席今天比赛的各位领导,他们是 xx 同志。

 女:欢迎您。(鼓掌)

 男:职务姓名…… 女:欢迎您。(鼓掌)

 男:……以及……,欢迎你们。

 来参加活动的还有……,一并欢迎各位。

 合:欢迎大家。

 女:接下来,我来向大家介绍本次比赛的评委老师,他们是:姓名职务…… 男:欢迎您。(鼓掌)

 女:姓名职务…… 男:欢迎您。(鼓掌)

 …… 合:衷心感谢各位的到来!(鼓掌)

 男:下面,有请 xx 同志为比赛致辞。

 女:感谢 xx 同志的精彩讲话。本次比赛从 N 月底开始筹备,

 历经两个月,经过层层激烈的选拔,最终有 N 位优秀的选手脱颖而出,今天我们将领略他们不一样的风采。

 男:在比赛正式开始前,由我宣布下评分规则。比赛采用 10分制,每位选手朗读完毕后,分数按选手现场表现由评委即时打分。比赛允许配乐朗读,朗读过程中不能公布自己的工作单位和姓名,每位选手限时 8 分钟。比赛将评出一等奖 1 名,二等奖 2名,三等奖 3 名,优秀奖 6 名,现场举行颁奖仪式。现在我宣布,xxx 党史故事演讲比赛正式开始。

 男:朋友们,今天,当中国共产党走过 100 年的风风雨雨,从挫折走向胜利,从贫困走向富强,用它坚实而有力的脚印证明了一个伟大的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 xx 为大家带来的诗朗诵《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请。

 …… 女:谢谢各位。100 年的历史与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下面,请欣赏 1 号选手为大家带来《只要主义真》。

 …… 男:谢谢 1 号选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80 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用理想和信念、意志和力量、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两万

 五千里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是历史的奇迹。”有请 2 号选手为大家带来的《红军不怕远征难》。

 …… 女:谢谢 2 号选手。百年大党何以风华正茂?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为了共产主义、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不惧牺牲,英勇奋斗。请听 3 号选手为大家带来的作品《只要主义真》。

 …… 男:感谢 3 号选手。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揭晓前两位选手的得分情况。1 号选手《只要主义真》最后得分 x 分,2 号选手《红军不怕远征难》最后得分 x 分。祝贺。亲爱的朋友们,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过周文雍和陈铁军这对党的优秀儿女的英雄事迹,他们以敌人的枪声为礼炮,在刑场上完成了亘古未有的特殊婚礼。下面,请欣赏 4 号选手为大家带来的作品《刑场上的婚礼》,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最纯真、最高尚的爱情。

 …… 女:感谢 4 号选手。3 号选手《只要主义真》的最后得分为x 分,祝贺。年仅 28 岁就壮烈牺牲的夏明翰和他的就义诗,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带给我们太多的震撼,我们被他英勇就义的大无畏精神所深深折服。请欣赏 5 号选手为我们带来《只要主义真》。

 …… 男:感谢 5 号选手。4 号选手《刑场上的婚礼》的最后得分x 分,祝贺。在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以谷文昌、焦裕禄、王伯祥为代表的我们党的优秀县委书记,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一段光辉历史缩影、一组自我革命群像。接下来,请欣赏 6 号选手为我们带来的《百姓谁不爱好官》。

 …… 女:感谢 6 号选手。让我们揭晓 5 号选手《只要主义真》的最后得分 x 分,祝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下面,让我们聆听周文雍、陈铁军这对红色恋人,为世间留下的一段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欣赏 7 号选手为大家带来的作品《刑场上的婚礼》。

 …… 男:感谢 7 号选手。6 号选手《百姓谁不爱好官》的最后得分 x 分,祝贺。2021 年 5 月 22 日是一个沉重的日子,“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 91 岁;“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享年 99 岁。接下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 8 号选手带领我们走进吴孟超院士的一生——《一把刀游刃肝胆》。

 …… 女:感谢 8 号选手。刚刚 7 号选手《刑场上的婚礼》的最后得分 x 分,祝贺。接下来,请欣赏 9 号选手为我们带来《只要主义真》。

 …… 男:感谢 9 号选手。8 号选手《一把刀游刃肝胆》的最后得分 x 分,祝贺。有那么一群人“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只要祖国需要,便义无反顾”的誓言,书写了“不畏艰难、顽强奋斗”的信念,谱写了“心有大我、不负人民”的情怀。请欣赏 10 号选手为大家带来《隐姓埋名二十载》。

 …… 女:感谢 10 号选手。9 号选手《只要主义真》的最后得分为x 分,祝贺。周文雍、陈铁军这对红色恋人,因为共同的理想,两人走到一起。他们的婚礼再简单不过了,但这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爱情有着撼人心魄的坚定与浓烈。下面请欣赏 11号选手为大家带来《刑场上的婚礼》。

 …… 男:感谢 11 号选手。10 号选手《隐姓埋名二十载》的最后得分 x 分,祝贺。习近平总书记几次在谈及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时,他都提到一位同志。他说,每次读到这位同志的遗著《清贫》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这位同志就是《用生命

 捍卫信仰》的方志敏。有请 12 号选手。

 …… 女:感谢 12 号选手。方志敏的一生,是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在监狱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始终坚定信仰,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把敌人劝降的纸笔作为武器,写下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我们临死以前的话》等 16 篇约 13 万字的文稿和信件,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革命遗产。他为信仰而战、为信仰而死的故事,穿透历史的时空,至今依然振聋发聩。

 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晓最后两位选手得分,11 号选手《刑场上的婚礼》的最后得分 x 分,祝贺。12 号选手《用生命捍卫信仰》的最后得分 x 分,祝贺。

 女:回望历史,筑梦中国。幸福的我们在歌唱,歌唱伟大的共产党; 男:崛起的中国在歌唱,歌唱光荣的共产党。下面,请欣赏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华夏儿女的骄傲和自豪。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和辉煌。

 男: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的一切。

 女:下面我们将进行本次活动的最后一项,颁奖仪式。

 男:首先有请我们的优秀奖得主……(6 个人)上台领奖,颁奖领导(5+1)……上台颁奖并合影。

 女:下面有请三等奖得主……上台领奖,颁奖领导……上台颁奖并合影。(3 个人)

 男:下面有请二等奖得主……上台领奖,颁奖领导……上台颁奖并合影。(2 个人)

 女:下面有请一等奖得主……上台领奖,颁奖领导……上台颁奖并合影。(1 个人)

 女:朋友们,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使命呼唤新作为。

 男:让我们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 xx“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前行,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健康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xx 党史故事演讲比赛到这就圆满结束了,稍后有请相关人员上台合影。再次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感谢在座的每一位朋友。最后,祝愿大家 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篇六: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

党 100周年小学生学党史红色教育 PPT模板〗百年党史天天学 红色精神记心间

 前 言从 1921年到 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这是用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力量写就的百年;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充满艰险、充满神奇的百年;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失误后拨乱反正、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未来的百年。党史小故事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优良的作风,体现了他们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甚至生命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他们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家国大义,体现了他们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情怀。党史是丰富的营养剂,只有学习党史、悟透党史,我们党的大树在新时代才能更加枝繁叶茂,我们的事业才能更加辉煌。

 目录1、陈云对家人实行“三不准”2、徐海东戒酒3、彭德怀摘画像4、黄克诚不怕拉下脸5、陈云写信要求停发接济费6、王树声大将拒礼7、王树声大将住平房去世8、开国少将肖永正规定面前人人平等9、粟裕“走后门”10、傅玉和:亲自下令枪毙贪污抗日税款的11、王建安视察拒陪同12、公务用车岂能接娃娃放学13、吴永光下雨不准用车14、吴德峰走后门没门15、梁斌三次辞官的故事16、王树声“收购”家乡送的茶17、董必武为六角钱写检讨18、嫌夫人帽子买贵董必武作自我批评19、彭德怀的“特权”20、贺炳炎探亲“三辞刘专员”21、饿倒在粮食挑子旁的粮草官22、朱正传分到皮袄让给同志23、胡锡奎与一个数字的故事24、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25、黄克诚深入基层被战士认成股长26、胡耀邦不做“过路神仙”27、刘伯承独创“重叠待伏”战法同一山沟两次歼灭日军28、李先念无惧降6级29、一根油条引发的整风30、聂荣臻力排万难带领科技大军造出导弹原子弹

 目录31、为闹革命与兄弟分家32、抠门的方志敏33、任弼时大喊陈独秀34、“秦老专”的本色35、7岁女孩两次给李先念写信36、恽代英为亡妻守义十年37、毛泽东“未便再荐”的故事38、刘伯承拒过生日39、周恩来让侄子一辈子留在淮安40、陈云的朴实生活41、罗厚福带领新四军战士屋檐雪地度除夕42、朱德的扁担43、宋庆龄申请加入共产党临终前实现夙愿44、为修缮西花厅自我批评45、私事要花个人钱46、不许“估计”“大概”“差不多”47、警卫西柏坡48、病危中的呐喊49、陈云的秘密50、王树声大将为什么几次搬新家未遂?51、刘少奇勤于学习被称为“刘九书柜”52、董必武中了秀才不请酒53、毛泽东禁徇私:亲戚排队3天没买到票54、周总理的十条家训55、毛主席7个月不吃肉识破炒青菜里偷放的鸡汤56、朱德21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57、周恩来:对数字不许说“大概”58、聂荣臻力排万难带领科技大军造出导弹原子弹59、陈赓创办军事学院曾堵厕所逼着周恩来做批示60、周恩来一个个给清洁员、厨师拜年

 目录61、李先念借马帮助老百姓娶老婆62、要像“苦瓜”一样做人63、开国上将陈再道“被改姓”不改回64、何耀榜司令为战斗拒绝高位截肢保守治疗65、王新亭将军的家规66、不为一台照相机搞特殊67、刘华清力劝弟弟在家种田68、叶挺将军宁肯饿肚子也不吃嗟来之食69、不做“红墙里的贵族70、王必成将军下部队的“罢宴风波”71、刘华清上将为何两次“走后门”72、宛希先坚决跟着毛委员干革命73、官兵要有盐同咸74、李先念下连队检查工作自称是通讯员75、5位战士渡乌江76、6只木船过金沙77、在休整中扩军78、坐筐过绳桥会师79、红军女战士“接受检查”80、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公开出版的政治机关报81、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史82、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83、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制式党旗84、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校85、王宏坤将军觉得自己不行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陈云对家人实行“三不准”01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徐海东戒酒02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彭德怀摘画像03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彭德怀摘画像03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黄克诚不怕拉下脸04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陈云写信要求停发接济费05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王树声大将拒礼06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王树声大将住平房去世07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开国少将肖永正规定面前人人平等08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粟裕“走后门”09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傅玉和:亲自下令枪毙贪污抗日税款的堂弟10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王建安视察拒陪同11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公务用车岂能接娃娃放学12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吴永光下雨不准用车13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吴德峰走后门没门14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梁斌三次辞官的故事15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王树声“收购”家乡送的茶16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董必武为六角钱写检讨17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嫌夫人帽子买贵董必武作自我批评18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彭德怀的“特权”19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贺炳炎探亲“三辞刘专员”20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饿倒在粮食挑子旁的粮草官21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朱正传分到皮袄让给同志22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胡锡奎与一个数字的故事23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24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黄克诚深入基层被战士认成股长25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胡耀邦不做“过路神仙”26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刘伯承独创“重叠待伏”战法同一山沟两次歼灭日军27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李先念无惧降6级28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一根油条引发的整风29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聂荣臻力排万难带领科技大军造出导弹原子弹30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为闹革命与兄弟分家31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抠门的方志敏32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任弼时大喊陈独秀33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秦老专”的本色34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17岁女孩两次给李先念写信35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恽代英为亡妻守义十年36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毛泽东“未便再荐”的故事37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刘伯承拒过生日38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陈云的朴实生活40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罗厚福带领新四军战士屋檐雪地度除夕41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朱德的扁担42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宋庆龄申请加入共产党临终前实现夙愿43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为修缮西花厅自我批评44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私事要花个人钱45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不许“估计”“大概”“差不多”46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警卫西柏坡47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病危中的呐喊48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陈云的秘密49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王树声大将为什么几次搬新家未遂?50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刘少奇勤于学习被称为“刘九书柜”51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董必武中了秀才不请酒52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董必武中了秀才不请酒53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周总理的十条家训54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毛主席7个月不吃肉识破炒青菜里偷放的鸡汤55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朱德21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56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周恩来:对数字不许说“大概”

 57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聂荣臻力排万难带领科技大军造出导弹原子弹58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陈赓创办军事学院曾堵厕所逼着周恩来做批示59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周恩来一个个给清洁员、厨师拜年60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李先念借马帮助老百姓娶老婆61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要像“苦瓜”一样做人62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开国上将陈再道“被改姓”不改回63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何耀榜司令为战斗拒绝高位截肢保守治疗64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王新亭将军的家规65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不为一台照相机搞特殊66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刘华清力劝弟弟在家种田67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叶挺将军宁肯饿肚子也不吃嗟来之食68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不做“红墙里的贵族 ”69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王必成将军下部队的“罢宴风波”70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刘华清上将为何两次“走后门”71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宛希先坚决跟着毛委员干革命72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官兵要有盐同咸73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李先念下连队检查工作自称是通讯员74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5位战士渡乌江75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6只木船过金沙76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在休整中扩军77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坐筐过绳桥会师78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红军女战士“接受检查”79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公开出版的政治机关报80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史81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82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制式党旗83

 党史小故事汇编85篇王宏坤将军觉得自己不行85

 〖建党 100周年小学生学党史红色教育 PPT模板〗百年党史天天学 红色精神记心间

篇七:100个党史红色经典故事

百年历程,艰苦卓绝;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一艘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急流险滩,穿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II.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党史,就是要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百年历史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学先烈使命担当,悟英雄浩然正气。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读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忆峥嵘岁月。让我们重温那段不屈不挠的革命历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真理有“味道”吗?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看到安放于陈列柜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时,XXXX总书记讲述了一个关于真理味道的故事。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没喝,却把那个墨水给喝了,而他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就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XXXX总书记多次谈起。墨汁的味道当然不是甜的,但在有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心中,真理的味道比糖还甜。正是为了这份理想之甘、信念之甜,一代代的共产党人历经一次次挫折又一次次奋起。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中文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它的刊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促进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共产主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里珍藏了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的六个版本。今天,人们仍在继续着一百年多前中国先进分子对“真理味道”的不懈追寻。信仰恒在 ,历久弥新。

 半条被子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XXXX总书记作了《一切贪图安逸的想法都要不得》重要讲话,用了湖南汝城沙洲村“半床棉被”这个红色经典故事,原文如下:“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1934年11月上旬,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卫生部等驻扎在了湘赣边界的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那年冬天的一个傍晚,不幸与队伍失散并迷路的三名女红军战士,饥寒交迫,筋疲力尽,来到了沙洲村,敲开了一间破茅草屋。主人是一对年轻的夫妇。女主人叫徐解秀,家里一贫如洗。主人倾其所有,为饥饿疲惫的客人准备了一顿粗茶淡饭。吃完饭,徐解秀就将三位客人领到了床上。那是一张用楠竹扎成的床架,床上的破席下面垫着稻草,女战士忙将她们唯一的棉被打开……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徐解秀和女战士同时醒来,她们发现,男主人一直睡在门口的草垛上守护着她们。女战士们的眼睛湿润了。临走时,她们决定把这唯一的一条被子送给徐解秀夫妇,但夫妇俩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三个红军姑娘不由分说地把被子往床上一扔,抽身就往外跑,徐解秀赶紧抱起被子,拼命地又追了出去,她们在村口把被子推过来又推过去,僵持不下,这时一个红军姑娘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坚定地把一条被子剪成了两半。她们拉着徐解秀的手哽咽着说:“大姐,这下你可别推了,这半条你就收下吧,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回来看您的。”徐解秀颤抖着双手接过这半条被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泪水唰地流了下来……

 一盏温暖人心的马灯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陈列着一盏马灯。它虽然锈迹斑斑,但却记载着87年前一位名叫钟招子的母亲等待8个参加长征的儿子归来的故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由中革军委、红军总部等机关组成的第一野战纵队和由中共中央、中央政府等机关组成的第二野战纵队,以及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于10月上、中旬分别从瑞金、兴国、宁都、石城等地,陆续进抵于都地域集结休整,进行兵员、武器弹药、粮款的补充,准备战略转移。10月17日傍晚至20日傍晚,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和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共8.6万余人,先后在于都的8个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盏温暖人心的马灯于都县银坑镇窑前村钟招子有10个儿子,其中8个儿子当了红军。就在那年10月,他们同时从家乡于都出发,参加长征,只留下年幼的曾林梅、曾林桃与母亲相依为命。送别时,钟招子对儿子们说:“一定要打胜仗,妈等你们回来。”丈夫早逝,钟招子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她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回家做家务。深夜,她就坐到老屋门前,点起一盏马灯,等待儿子们回家。等啊、等啊,眼泪流干了,青丝变白发,也没有等来儿子们的身影。后来,钟招子把眼睛哭瞎了,但她依然每天点亮马灯,坐在石阶上等待儿子。她想用微弱的灯光,照亮儿子回家的路,也让他们看清妈妈的模样。“我眼睛看不见了,但马灯不能灭,要让儿子看清回家的路。”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驻于都。钟招子守候在队伍的必经之路上,一次次询问,一次次失望,整整三天三夜。她心里明白:儿子们已凶多吉少。

 一盏温暖人心的马灯后来,她和两个儿子一起,在村后竹篙岭的大树下,修了一座空坟冢。每逢清明节,她都会带领全家人前来插香祭奠。如今,祭奠形式和地点没有变,只是在原来的坟边又多了一座坟——伟大母亲钟招子的坟。1960年,她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人世。弥留之际,她嘴里反复念叨:“把我埋在儿子们身边……”长征路上,不知道有多少母亲,为远行的儿女点亮一盏灯;也不知道有多少儿女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灯光里的母亲。那些没有归来的儿女,用他们的鲜血铺就了通往胜利的道路。而灯光里的母亲,虽然没有等到儿女的归来,却等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繁荣和富强。

 闪闪的红星

 冬子的爸爸和中央红军一道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临别前,爸爸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和小伙伴们给红军叔叔送食物。当孩子们进山之际,突然对面的山谷里有一队敌军悄悄潜伏进来。机智勇敢的冬子带领小伙伴们破坏了敌人企图偷袭红军后路的计划,红军赶来围歼了敌人。潘冬子挑柴经过胡汉三家门前,被正准备仓惶逃命的胡汉三拦住盘问,逼他说出他父亲潘行义的下落,并把潘冬子吊打拷问。这时,红军在潘行义的引导下,打进了村子,解救了潘冬子。转眼几个月过去,已到了深秋。冬子的爸爸潘行义随部队一起开始了第五次惨烈的反“围剿”战斗。为了配合红军前线作战,柳溪村男女老幼全都动员起来,在胡家大院建起了临时红军医院,冬子的妈妈领着姐妹们做起了护理员,给伤员们喂汤喂药。

 红军撤离的消息很快传到胡汉三的耳朵里。可恶的胡汉三又回来了!村庄又陷入了恐怖之中。潘冬子和母亲暂时离开村子,转入了深山老林。可是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牺牲了,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人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把急需的盐送到游击队手里;他和小伙伴把情报及时送给游击队,将敌人的运粮船弄沉了,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多次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的试探,最终砍死了胡汉三,勇敢地配合游击队端了敌人的老巢。父亲潘行义终于从延安回来了!父子相见感慨万千,他们面对青山,心潮澎湃,深深怀念牺牲的亲人们。红军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父子俩一同奔赴抗日前线,踏上新的征程。

 抗日英雄--- 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

 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牺牲46年后终被追认为烈士。无所谓强大弱小,无所谓鄙视畏惧,一个不屈的灵魂,一种坚强的意志,像黑暗中的一束光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尽管前方被黑暗包围,尽管前方被哭喊声所环绕,前进的路上可能荆棘弥补,杂草丛生,甚至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始终如一的是灵魂的不屈和意志的坚定,王二小前进的路上并不孤独,他用他弱小的身躯,支起了一片广袤的天地。

  岁月如梭,回望过去,战争的号角已不再响起,而和平的钟声仍在继续,几十载的悠悠岁月,几十载的风雨兼程,许多人前仆后继为和平的钟声付出了血与泪,留下了许多许多耳熟能详的革命故事,并被广为传诵。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 “ 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信仰之火生生不息,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再会! !感谢您的聆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推荐访问:党史 红色 故事 经典

本文来源:https://www.sizug.com/zhuantifanwen/dangshixuexi/16035.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