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万丰文档网!

2022年农业生产托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重要作用【优秀范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0-12 17:50:07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农业生产托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重要作用【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农业生产托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重要作用【优秀范文】

农业生产托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3篇

【篇1】农业生产托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与研究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农业现代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面发展的阶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探讨研究农业现代化问题,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提供方向。

关键字: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模式

农业兴,百业兴;
农民富,国家富;
农村稳,天下稳。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稳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因此,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1.1 概念的界定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世界上对现代化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归纳起来,形成了五大主要研究方向:一是以伊斯顿、阿尔蒙德、阿普特和亨廷顿等为代表的政治学方向;
二是以罗斯托、弗兰克、格尔申克隆和库兹涅茨等为代表的经济学方向;
三是以帕森斯、列维、勒纳和穆尔等为代表的社会学方向;
四是以英克尔斯和麦克勒兰德等为代表的人文学方向;
五是以布莱克为代表(体制比较研究)制度学方向。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党的十三大对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作了新的概括和表述,提出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完善、提升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体系。

进入近现代以来,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前进发展的方向。作为现代化主要内容之一的农业,也必须走现代化的道路,但各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实现方式及方法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而定。那么,何谓农业现代化呢?按照现在的认识水平和一般公认的说法,农业现代化是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来组织管理农业,简言之,农业现代化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历史进程。

1.2 基本内涵

很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表述与阐释。刘巽浩提出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武装的集约、持续发展的开放式区域化商品农业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方向。张术环认为现代农业是技术、经济、社会条件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发展过程,包括农业生产力、农村生产关系、农村上层建筑的现代化以及三个层面现代化的相互协调和进步。肖义、于德运以我国珠三角、苏南地区的工业技术和生物技术进行综合开发的探索为例,指出现代农业以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大生产,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综上所述,现代农业的内涵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设施和科学管理方法为支撑,以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供给率为途径,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社会化、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宋晓倩、潘德华指出,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基本内涵就是要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用掌握现代科技的劳动者从事农业,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管理农业,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实现资源的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黄祖辉、林坚、张冬平等认为,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可表达为: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

2.各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2.1 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在是一个人口接近十四亿的大国,而耕地总量约为13000万公顷,人均耕地小于0.1公顷。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许多地方有只搞经济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现象,农业中土地、人力、农业资源等大量流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提升。当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使得市场上出现了有的地方过剩而有的地方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当前整个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个矛盾,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在总体上持续低,因此,农民要增加收入很困难。

2.2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居主导地位。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经济,所以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生产方式上回到了中国以前传统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落后、停滞不前。其次,自给自足、很少依赖外界提供物资和服务的传统,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具有现代化的条件。再次,集约型的劳动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去进行农业活动。而且,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对科技知识缺少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增产的因素。最后,农业生产规模小,加上资源的不足,投入过多但收益甚少,缺少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也是一大问题。

3 国外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3.1 巴西模式

1950年前后,巴西开始推进农业现代化,目前巴西已经具备了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如规模经营、机械作业、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等。巴西人口众多,但是巴西的农业现代化却选择了一条资本密集型的道路。巴西的土地高度集中,农牧业经营单位以大、中型农场为主,规模化经营程度原本较高。加上在工业化过程中,巴西实行的是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原料与初级产品出口创汇的地位不断强化,又进一步刺激了企业规模化经营的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巴西农业越来越向资本密集方向转变,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降低,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提高。

3.2 美国模式

美国地广人稀,工业发达,劳动力不足,其技术进步的方式大都从农业机械化起步,主要是通过机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来实现对劳动的替代,使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劳动使用量减少,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除了美国之外,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这些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较高,有些农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

美国的现代农业完全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以现代工业、商业和新技术为依托,形成了一种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低劳动投入、高消耗、高产出、高商品率和高度社会化的农业;
形成了现代集约化和高度商品化、国际化的农业;
形成了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化综合体。

3.3 日本模式

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乏,更多地选择多用劳动型的技术和节省土地型的生物技术,即发展资本技术密集的精致农业,提高土地生产率。多数农户实行兼业经营,亦工亦农,其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3.4 以色列模式

以色列根据其可耕地较少、淡水资源异常缺乏的特点,采取了节水型的技术进步路线。通过严格面科学的管理措施有效地促使农民根据水的边际效益来决定农业生产的用水量,将发展高效农业与节水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3.5 西欧模式

此类国家土地和人口都比较少,但工业基础、技术基础雄厚,实行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同时发展的道路,兼业和专业经营并存,兼顾国内外2个市场。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为典型。

3.6中外农业发展比较
  对不同国家的农业发展做比较的难度很大,将中国农业发展与发达国家进行横向比较更困难。一是因为中国统计数据初始记录较晚,数据的可比性不高;
二是因为不同国家现代农业处于不同阶段,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在研究中,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对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一些具有可比性的指标进行测算和比较,并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对中外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国际比较。

  我们选择了中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诸国进行比较。具有可比性的数据,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产量和人口数量方面,因此,笔者根据农业人口,测算了农业人均产出指数和人均主要农产品产量。

  农业人均产出指数是根据主要农产品产量按照农业人口平均后测算的指数,它表示一个国家的劳均产出能力。数据显示,中国的农业人均产出指数仅为1.8%,而加拿大已达到了60.8%,美国达到了50.3%,澳大利亚达到了49.4%,新西兰和法国也分别达到了44.4%和41.8%,德国、英国和意大利分别为30.3%、29.8%和20.4%,日本和韩国分别为11.5和6.3%,其间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分析对比可以看出,农业发达的国家,或发达国家的农业,要么是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有自己的特色农业;
要么是在农业的很多方面发展比较均衡。只有这样,农业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发达产业。
4 对策建议
  在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及其构成要素进行监测、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薄弱环节,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解决庞大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同落后的农业生产力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兴农贡献率。实行对农业科技扶持和保护的政策,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
  2.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人员比重。加强农业职业和文化培训,大幅度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业劳动者中科技人员的比重。
  3.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扩散与传播,通过多种途径将先进的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尽快地推广应用,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4.大力发展农用工业。积极应用现代工业成果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电气化水平,使农业生产走向高层次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产出能力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明晰产权;
在规模、平等与效益的均衡点上建立起合理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建立规模效益型农业经济,提高劳均农业产出和供养能力,形成农业现代化的经营基础。
  2.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建立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各级政府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规划,加强引导;
二是搞好调查研究,制定政策措施;
三是搞好服务。
  3.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的思路,必须采取有效可行的综合性措施,确保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能单打一地搞粮食,要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2)发展农业和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3)坚持中央按保护价收购农民的余粮,实行优质优价的政策。(4)对减轻农民负担要采取治本之策,精减农村基层机构和人员,把事权和人权统一起来,逐步全面推开费改税制度。
  (三)努力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
  1.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抓好“六大体系”建设,即信息体系、市场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这些方面是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亟需加强和完善的薄弱环节,必须下大力气做好。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提高防洪和排涝能力;
合理开发和调配水资源。加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
大力推行生态农业,把发展生产、建设环境、培植资源结合起来,彻底与掠夺性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决裂,实现农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1.改革传统的封闭式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对于在城市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的农业人口,政府要为他们在城市安家落户创造条件,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限制。对于一些有志去农村创业的城市居民,也应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支持他们把先进的思想意识、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农业生产中去,这对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以乡镇企业为支柱,重点发展小城镇,减少农民人数。建立科学的城镇规划体系,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拓展农民转移就业机会,逐渐减少农民人数,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产出能力,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五)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
  1.以市场为导向,培育适合本地区的主导产业。根据本地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不断培育和开发拳头产品,着力培育富有竞争活力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2.加大国家扶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在区域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应给予中、西部地区适当的倾斜;
规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转移支付、投资补贴、财政贴息贷款、投资风险基金和帮助发展科技教育、培养人才等手段,扶持中、西部地区老、少、边、山、穷地区发展经济;
通过内力和外力相结合,促进区域经济逐步走上协调发展轨道,从而实现农业的均衡发展。
  3.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区间贸易。发展地区间贸易,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以劳动力市场为桥梁,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通过将劳动力输出到发达地区,不仅可以使民工们积攒资金,而且可以更新观念,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本领,为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积累物质基础。二是大力发展与东部或其他发达地区企业的联合与合作,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使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相结合,将潜在的生产能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大幅度提高中、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陆学艺,陈文光.“三农”问答读本[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2] 黄祖辉,林坚,张冬平等.农业现代化:理论、进程与途径[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李春燕,汪庆军.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解读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J]. 现代农业,2007(6).

[4] 顾焕章,张超超.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5] 刘巽浩.回归低熵化,还是走向现代化[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1).

[6] 张术环,王环,张慎霞.农业现代化内涵浅析[J]. 农业经济,2004(11).

[7] 肖义,于德运.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攻方向[J]. 社会科学战线,2006(2).

[8] 宋晓倩,潘德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3).

[9] 翟雪玲,赵长保.巴西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J]. 世界农业,2007(5).

[10] 张晓群.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建设中国现代农业[J]. 世界农业,2007(4).

[11] 刘志扬.美国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J]. 美中公共管理,2007,4(2).

[12] 王葵.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6).

[13] 孙梅花.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3).

[14] 许佩倩.农业现代化模式的比较与选择[J]. 现代经济探讨,2001(11).

[15] 孔祥智,李圣军.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J].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7(5).

【篇2】农业生产托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戴贵洲;

【期刊名称】《学习月刊》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总页数】3页(P.39-41)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农民问题;城乡发展;三农问题;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

【作者】戴贵洲;

【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厅党组;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F320.1

【相关文献】

1.大力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J], 尹成杰

2.破解“三农”瓶颈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J], 李翠霞

3.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 [J], 韩俊

4.突出构建“四大”体系奋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J], 黄海伟

5.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J],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3】农业生产托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解决农业短板问题

作者:张平军

作者机构: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兰州730070

来源:甘肃农业

ISSN:1673-9019

年:2012

卷:000

期:023

页码:37-39

页数:3

中图分类:F303.3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

摘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因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发展中有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作用.从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路径来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时,同步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可以装备和带动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农业现代化如果跟不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也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受阻.目前,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而农业现代化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快补齐,这样才能实现同步推进“三化”发展,实现我国的现代化.

推荐访问:重要作用 农业生产 推进 农业生产托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重要作用 农业生产托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的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sizug.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1805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