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万丰文档网!

法治进乡村的重要意义8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1-25 08:40:09

法治进乡村的重要意义8篇法治进乡村的重要意义  浅析村规民约在法治农村中的作用  作者:魏本亮来源:《广东蚕业》2018年第4期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治进乡村的重要意义8篇,供大家参考。

法治进乡村的重要意义8篇

篇一:法治进乡村的重要意义

  浅析村规民约在法治农村中的作用

  作者:魏本亮来源:《广东蚕业》2018年第4期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农村是我国现代治理体系的基层单位,依法治国就要依法治村。村规民约是法律在农村实施的有效补充,它能调节农村的社会关系,使邻里之间和谐相处,对与稳定农村的秩序和保障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村规民约:法治农村

  中图分类号:D921.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1205(2018)04-150-01

  村规民约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性、权威性的民间行为规范,它的制定是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同时党中央也高度重视村规民约在农村治理中发挥的作用。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0条明确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这些重要文件都明确的表明村规民约是法律的重要的补充,对维护农村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1村规民约的内容

  在中国传统社会是“皇权不下县”,乡规民约是农村社会秩序得以维系的最基本社会规范。我国农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是一个熟人的社会。人们在处理邻里之间的矛盾是更倾向于内部解决,而不是经过法律的途径或其他方式解决。为了能够有效、快速、便捷的解决这些纠纷,于是村民通过一种经过民主协商而达成的乡规民约,它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对全体成员的行为都起到一定约束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经过历时的变迁,现在我国实行村民自治制度。根据村民自治制度我们制定了符合本村村民意愿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乡规民约的继承和发展。村规民约是本村村民在村民自治的起始阶段,依据党的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村实际,为维护本村的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制定的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一种规章制度。它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规范村民的行为,告知村民可以做什么。二、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对违反规定的村民给予怎样处罚,主要有进行教育、给予批评、作出书面检查等内容。

  2法治农村在农村治理中的作用

  中国乡镇的发展在农村,农村的稳定关系到乡镇发展的快慢。法治农村的建设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保障。第一,法治农村建设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加快推进法治农村建设,改善农村法治环境,确保农村和谐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法治农村建设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我国实行村民自治政策,农村的乡土人情色彩较重,对出现的矛盾人们倾向于自己调节。但有些行为与我国法律法规相冲突,出现治理难题。村规民约的建设有助于我国法律的适用,提高农村治理的水平,进而提高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三、法治农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

  一直占较大比重,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只有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才能促使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小康。

  3德治农村在法治农村中的作用

  法治是德治的底线和保障,不能违法是底线。德治是法治的一种辅助手段,村规民约是融合道德、礼仪、法律等要素,具有无法替代的社会整合与治理的优越性,成为村落治理的重要组成方式。它能促进村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协调村民之间的利益诉求,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我们要通过道德的教育,促使人们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行为,这些社会规范就上升为村规民约,成为整个村庄稳定的“压舱石”。

  4小结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村规民约是国家与民间合作和互动的产物,因次它不是法律单向度的命令,也不是村民单纯自治地决定的结果。在现代农村治理中,村规民约离不开法律强有力的保障,也是法律的有效延伸。我们要发挥村民自治、法治农村、德治农村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各自作用,使其各尽所能、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乡村善治格局。

  参考文献

  【1】裘有度,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软法作用[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5(3):76-79

  【2】周铁涛.村规民约的当代形态度其乡村治理功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38-39.

  【3】马彦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格局[J],新重庆,2017(11):30-31.

  

  

篇二:法治进乡村的重要意义

  农村基层民主得到比较充分落实立法上确立了以农民自主经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特色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认真宣传贯彻落实有关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让广大农民群众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乡村普法问题研究——以乡村振兴为背景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的关键之一在农村,而乡村法治化的重要环节是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在农村普及法律,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但与此同时,当前法治乡村建设在一些方面还存在问题,乡村普法教育便是其中重要之一。现今乡村普法教育的短板严重影响了了法治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也不符合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国之要求,法治乡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未得充分发挥。于此,对乡村普法教育方面进行进一步探讨,并提出与当今社会较为契合的完善建议,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普法教育;乡村法治;依法治国

  一、乡村普法概述

  (一)我国乡村普法的重大意义第一,乡村普法有利于基层群众理性维权。在司法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对法律的无知和不守法而导致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导致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给地方党委和政府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基层干部浪费很大一部分精力去处理纠纷。乡村普法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引导基层群众理性维权。第二,乡村普法可以化解矛盾冲突,维护基层稳定。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矛盾频发。在农村基层,仍然存在干部不作为、工作混乱、侵犯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现象,导致干部和团体关系紧张,农村社会不和谐。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乡村普法,加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的法治意识。让干部和群众依法办事,依法调解各种农村纠纷,解决农村矛盾,促进农村社会秩序和谐发展。

  1

  第三,乡村普法有利于丰富基层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农村人口众多,农民生活分散,自由无拘无束,文化生活贫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全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特别是一个时代以后,封建迷信、宗族信仰和邪教在一些边远地区盛行,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风气。为了遏制恶劣气氛的持续蔓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开展乡村普法。

  第四,乡村普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全民普及法律,全民守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要在我国实现法治,农村法治是关键,农村法治状况决定着我国法治水平的高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进行乡村普法,促进法治建设。

  (二)我国乡村普法的历史发展1.乡村普法教育萌芽期“一五普法”(1986-1990年)希望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加强全民法治观念,培养公民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但是,我国的普法形势只有城市比较理想,农村地区还不是很乐观。虽然当时的法律在农村没有充分发挥,但在给农民提供空白的法律条件方面仍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它最初奠定了法治的概念,同时也使中国认识到接下来的普法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二五普法”(1991-1995)总结了“一五普法”的经验后,我国推动了“二五普法”。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对与他们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基本的认识,引导公民正确依法行使权利。但是,农民仍然不能依法充分行使权利。2.乡村普法教育成熟期“三五普法”(1996-2000)要求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将法制宣传教育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实事求是。可以说,“三五普法”在农村普法和法

  2

  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城乡差距过大,农村落后,依旧还存在许多问题,“依法建设、治理农村、民主管理”工作仍然困难重重。

  “四五普法”(2001-2005)通过实施“四五普法”,各级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乡村普法教育全面发展期从一五普法到四五普法,农民一直被作为非关键的教育主体,直到五五普法,农民才成为普法的主要群体。“五五普法”(2006-2011)意在调动各级政府依法治理的意识,提高政府依法管理服务的能力。“六五普法”(2011-2015)加强法制教育的普及,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实现人人学习法治知识,进一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将法制宣传改为法治宣传。“七五普法”(2016-2020)规定,普遍守法是法治的长期基础。确保“七五普法”的目标和任务得到很好的落实,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普及法治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从以前的普法计划和决议文件的名称可以看出普法教育指导思想的变化,从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一五普法”方案到“二五”至“六五”执法计划的法律宣传和教育,以及在“七五”期间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国家对全民包括农村普法教育的观念从简单的法律常识普及转变为法律宣传教育,又转变为法治教育。(三)我国乡村普法取得的成绩1.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得到了农民的广泛认可在从前,广大农民群众因为琐碎小事而发生纠纷、争吵,甚至演变为暴力冲突。“1而处理纠纷的调解机制大多是以暴制暴或“走后门”,这就会导致双方对调解意见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产生质疑,最终导致矛盾升级”。而在

  1廖彩荣.我国农村普法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18.3

  当代,随着社会经济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也有显著提升,个人的潜意识里对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因此,他们意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以及法律的有效性。

  随着近几年法律的普及,它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和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获得了广泛应用。广大农民群众意识到只有法律才能解决纠纷和处理矛盾,自己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因此,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法、用法能力。

  2.农村基层民主得到比较充分落实立法上,确立了以农民自主经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特色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认真宣传贯彻落实有关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让广大农民群众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1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监督保障机制,让农民有充分的监督权和知情权。同时,它还形成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村务公开为核心内容的基层民主制度。”

  二、我国乡村普法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接受普法教育的参与度低乡村普法教育存在人员难聚集、时间难以控制的问题。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农民生活在相对疏散的地方,尤其是在偏远、交通不方便的山区。对于离家农民工的法治观念、普及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以及提高农民工的权利意识等都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当代农民工的法治宣传缺乏制度化、长期化和专业化。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这些人每年都要到农历新年才回家,那时法治宣传的任务基本结束了。乡村普法教育仍然存在难以理解和难以表达的问题。在大多数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农民的整体文化素养低,对宣传和接受法治教育缺乏必要的积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特别是农村的中青年,

  1黄建国,浅谈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4

  选择进城打工,而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家庭主妇和孩子。其中一些人的识字水平低,甚至还是文盲,接受法律知识的能力差。他们不能学习,也不能理解,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二)农民自身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接受,导致他们法律意识不高。如今,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大多数人认为,只要他们不做与谋杀或纵火有关的任何事情,就不会违反法律。例如,有的农民经济条件提高了,生活变得富足了,想要换个宅基地盖个大点的屋子,因此,他们便向村干部贿赂,村干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这种事情似乎再普通不过,但却是违法的。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知识水平不高,未完全树立对法律的信任,不善于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之传统思想的影响,他们始终认为权大于法,认为法律是制约老百姓的。这种传统思维一定程度阻碍了农村地区的法治化进程。(三)部分地区乡村普法宣传的资金匮乏乡村普法工作对经济依赖性强。目前,经济发达地区普法效果好,但大多数村庄的集体经济实力不强,乡镇财力不足,年法定支出少,财政无力支撑法律。普法教育缺少经费支撑,这一定程度上导致法律信息供给不足,影响了农村法律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四)普法教育宣传途径有限首先,农村地区的普及方式比较单一。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使用横幅、标语、板报、散发传单、宣传材料等其他形式。这些方式常常让农民只知道法律的名称,而不知道法律的实质内容。即使分发的宣传材料很详细,但大多数农民也不会仔细阅读。其次,普法内容缺乏针对性。大多数农村地区普及的法律与农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必要的联系,不是农民群众所关注的热点,没有切合农民群众的

  5

  实际需要。此外,不同地区农民所需的法律知识尚未严格分类,宣传形式也枯燥乏味。

  (五)基层政府推进普法的积极性不高首先,一些村干部缺乏法治意识,不支持、不重视普法教育,农村法治宣传活动难以有效的深入开展。其次,对于普法工作,许多基层干部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发展经济是主要的、必要的。如果经济发展了,普法工作自然会上升。有的则以为农村工作琐碎繁杂,没有必要将财力物力人力耗费在普法教育中。此外,有些基层干部认为如果让老百姓明白更多的法律知识,了解更多的法律规定,农民群众会依照自己的看法处理某些损害自己利益的事件,这样则不利于自己对村民事务的管理。这些认识的偏差也导致基层干部普法积极性不高。(六)缺少专门的农村法治宣传教育队伍农村工作复杂,农村法治宣传的主要力量是城乡干部。每年,县级对乡村的普法仅限于分发文件和公布某些法律费用,在促进法治方面缺乏指导。农村普法工作主要由乡镇司法所负责,基层干部本身法律意识不高。他们经常向村委会干部发放一些普法宣传手册,但村干部们却把资料留在村委会而被闲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法的实效。如今,一些村干部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法治素养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法治教育的深入推进。

  三、增强新时期乡村普法的建议

  (一)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普法活动的积极性根据农民生活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结合大局,及时插针,有效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针对不同群体特点,进行合理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在家工作的农民,可以利用农闲组织法治教育;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民,可以利用手机APP早晚学习法律知识。春节期间,利用农村亲朋好友在院子里开展法治故事报道,向群众宣传法治知识。还可以通过劳动保障部门对外来务工人员

  6

  进行外出前的法律培训,对符合条件的人员颁发证书。(二)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法的各种现象的态度、心理、知识、思想和观点

  的总和,是支配人们的法律行为方式的一种意识。首先,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必须让他们认识到法律在我们心中的重要性。大力加强农村教育,组织农民群众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在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同时也能让农民重视法律。加强监督,制定各种有针对性的考核意见,增强农村干部的法律意识。通过教育使农民在思想上重新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使其真正了解法律、主动学习法律、自觉掌握法律。

  (三)加大乡村普法教育宣传的经费投入增加乡村普法宣传教育经费,建立资金保障制度和资金专用制度。有关部门应增加预算中的宣传教育经费,并确保专项资金专用,不得用于私人用途或用于其他目的。建立督查小组,监督各部门关于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普法经费可以充分利用。组建普法情况评定小组,向有关部门定期汇报各村普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普法可以有效实施。(四)创新乡村普法宣传形式一是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选择农民心中最能接受和最受欢迎的宣传方式。传统的普法方式侧重于说教,使得农民认为普法宣传工作就是灌输一堆僵硬的法律条文,或者宣传违法人员的惨痛代价。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改变过去“灌输”和“塞满”普法教育的方式。利用农民周围的人,他们周围的事物,以及他们周围的案件来“展示自己”和“展示案件”让农民觉得法律是一件可以被看见,触碰到,学习和使用的好东西。真正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运用法律的兴趣。二是法律宣传教育载体的创新。随着社会转型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发展也在不断提高。电视和网络在新农村法治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也在增加。农村电视台可以根据农民的喜好,适当增加与农民有关的法律宣传

  7

  和教育节目。如果农民群众想要咨询法律问题,他们可以通过人工服务台在线回答,这样不仅可以树立政府的形象,也营造了积极的法律氛围。充分利用有线电视,手机网等现代媒体,使其快速传递,覆盖面广,形象生动。让农民群众走在路上、坐在家里都可以学习法律、耳濡目染的接受法律。同时,也可以开展有效的法治宣传活动。通过实施“法律知识竞赛”、“演讲”、“散文”、“相声”等丰富多彩的农村法治文化活动,促进乡村普法教育的深入和开展。

  三是有选择性的发放普法宣传资料。有关政府自主汇总或者安排有关部门、法院、律所等汇总、编写与农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资料,例如:与村干部职务犯罪、农村宅基地、邻里纠纷等有关的普法资料,使其满足农民群众需要,并要求其适合农民群众阅读浏览,免费发给各家各户,同时也要常常组织普法骨干下乡举办演讲、宣传活动,强化农民群众的法律观念和人权意识。

  (五)提高基层政府推进普法的积极性要改变农村普法现状,完善农村法治环境。完善农村普法认识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对于当代不完善的法治环境,必须要让基层政府认识到法律是农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须尽全力建设一个公正、民主、和谐的法治环境,让法律成为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伞。注重在农村执法过程中正确执法,准确引导农民解决法律冲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建立有效的相关制度,让村民参与农村事务管理,监督村务。相关政府也要大力支持农村民主制度的建设,使基层政府推进农村法治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基层政府推进普法,提高基层领导的重视度。现实中,基层政府重视的往往都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或者与自己部门的荣誉挂钩。因此,要提高基层政府推进普法的积极性,提高重视度,就要将普法工作划入基层领导个人的考核评定中,作为晋级提升的一个主要条件之一。(六)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队伍建设

  8

  进一步加强农村法治宣传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懂法人”培训。征聘农村普法志愿者,组建农村普法文艺宣传队伍,定期培训法律知识,定期深入农村,以农民群众欢迎的方式普及法律。另外还要在组织上保障其有效实施,明确机构,安排专人进行负责。农村执法人员必须是专业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从事农村执法的工作人员的最低标准是能够“具有充分的法律素养”。或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有关法律服务事项交给专业的法律服务行业或者地方高校的法学专业的学生,让他们为乡村普法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刘志刚,贾少涵,杨玲玲.新时代农村普法教育要有大格局[J].人民论坛,2018(11).[2]敏仲才.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民法律素质[J].发展,2009(03).[3]刘文蛟.农村普法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5.[4]宋丽莉.浅议农村普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民调解,2007(09).[5]刘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普法教育之嬗变[D].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3.[6]贾少涵、崔嘉欣、王卫东.村民自治教育:新形势下农村普法工作重心[J].高等农业教育,2010(07).[7]李秀忠.关于农村法律信仰危机的思考[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2).[8]杨晶.论我国普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D].河北经贸大学博士论文,2015.[9]薛维然、杨康.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2015(11).[10]侯辰龙.北京新农村法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7,31(06).[11]宗佩佩.公民意识养成视域下我国普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6.[12]吉林省代表委员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工作统筹推进[J].吉林农业,2019(07).[13]杨林刚.依法治村视野下国家法与习惯法在村庄治理中的路径选择[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5(5).[14]许化波.基层干部法治能力培养路径探析[D].聊城大学硕士论文,2016.[15]王宁.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浅析[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8).[16]本刊评论员.扎实做好“七五”普法各项工作[J].中国司法,2016(6).[17]杨静.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科技风,2012(21).[18]刘萍.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法制宣传创新性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3).[19]刘武俊、高巍、周云涛、曲广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行政制度论纲(下)[J].中国司法,2014(1).

  9

  

  

篇三:法治进乡村的重要意义

  法治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与建构路径分

  析

  【摘要】在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不仅要注重乡村经济发展,也要注重从法治建设方面加强重视,法治乡村建设路途漫长,是保障乡村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从法治乡村建设的问题以及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建构的路径详细探究,希望能为促进乡村建设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法治乡村;现实意义;构建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和坚持依法治国是十九大报告当中的重要内容,促进乡村发展,需要强化法治的力度,促进乡村基层民主以及村民自治制度,大大提升乡村法治建设的质量水平。乡村法治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要及时处理应对,满足乡村法治建设的要求,为乡村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法治乡村建设的问题以及建设的现实意义

  1.1法治乡村建设的问题

  法治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样,从几个层面进行阐述,如农民的法治意识相对薄弱,农民比较习惯采用这一方式处理邻里矛盾以及生活事务,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候采用忍气吞声以及丧失理智的犯罪行为,农民自身的法治意识比较薄弱,没有从法治的工作方面加大力度,这就必然会影响乡村建设的效果[1]。再者,法治乡村建设发展中,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没有完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乡村建设发展比较注重,法治乡村建设成为比较重要的工作任务,但从实际的建设现状能发现,缺乏完善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没有满足人民群众法治的需求。另外,法治乡村建设中缺乏专业化法治队伍人才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法治队伍人数少,整体法治水平比较低,法治队伍存在老龄化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年轻干部严重缺乏,这一问题存在会拉低乡村振兴治理的整体水平。

  1.2法治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法治乡村建设发展有着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2.1促进农村治理转型发展

  法治乡村建设是促进农村治理转型发展的重要促进力,乡村振兴以及治理要转型,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显得比较重要,这也是实现乡村治理法制化目标的基础条件。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基数比较大,法律能不能全面落实比较重要,在法治乡村建设的发展下,为全面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起到积极作用,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出台以及全面依法治国观念深入,法治在乡村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愈来愈突出,通过法治的方式对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取代,能有助于农村治理转型发展。

  1.2.2促进国家治理法制化目标实现

  法治乡村建设是国家治理法制化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法治是治国理政基本方式,国家各项工作要能纳入法制化轨道,乡村振兴法制化是国家治理法制化应有之义,把乡村振兴归入到法治化的轨道能有助于乡村振兴良好发展。乡村振兴法制化是国家治理法制化的重要趋势,全面法治的推进过程中,能促进乡村振兴转型治理,通过乡村治理法治体系有效完善,能有助于补齐农村治理的短板,实现国家法治化治理的目标[2]。

  1.2.3符合依法治国要求

  法治乡村建设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是系统工程,完成这一工程要有强大法律体系为支撑,全社会要注重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法律观和权力制约观。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重点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将法治乡村建设作为促进乡村全面建设发展的基础目标,发挥法治化的作用优势,能够为提升乡村治理的整体质量效果。法治乡村建设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当中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以此为农村现代化的助推器,积极引导保障农业农村全面性发展,能够为实现乡村全面乡村建设发展目标打下基础。

  2.法治乡村建设构建路径

  促进法治乡村建设发展,在发展构建的措施落实方面要充分重视,选择恰当的路径:

  2.1注重“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完善

  治理乡村建设构建要明确目标方向,通过“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构建,能有助于为乡村建设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乡村法治失灵现象问题存在,说明单纯依靠法治途径无法实现乡村善治,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法治乡村建设的需要,注将“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构建,能够对传统和现代法治建设不足进行弥补,“三治”融合的治理模式实践中坚持乡村民众矛盾纠纷化解中主体地位,能够把自治以及德治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将代表德治力量的新乡贤调节纠纷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简单矛盾自我解决和就地解决。通过社会力量支持以及辅助,避免法治缺位问题发生,向律师事务所以及法律援助中心服务组织寻求帮助,避免法治知识和法律思维欠缺造成村民在事务当中陷入弱势[3]。

  2.2注重乡村法律制度健全

  法治乡村建设发展中,注重从乡村法律制度优化方面加强重视,制定完善可行的法律制度,才能有助于为乡村建设发展提供法制支撑。从顶层设计方面进行优化比较重要,对不符乡村发展的法律法规能尽快“立改废”,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新挑战以及新问题,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将农村社会矛盾能及时化解,强化立法,将法律保障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弥补一定领域空白,注重法律制度的完善制定,处理好政策以及法律间关系,结合当地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减少政策和法律间存在的矛盾,只有完善法律制度,才能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4]。

  2.3注重乡村治理多元体系构建

  法治乡村建设过程中,从多元体系的完善构建方面加强重视。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构建法治乡村,要注重乡村治理法制化良好发展,实现乡村自治以及法治和德治,完善乡村治理的体系,促进公众能积极参与其中,最大程度上提高乡村治理有效性,新时代背景下保障乡村法治目标实现,把自治以及法治和德治进行有机融合起来,从而全面实现全面的法律建设目标。建设新

  时代乡村治理制度,需要把自治作为核心内容,法治为基础,德治是制度灵魂,提高乡村居民知情权以及参与权相关权益,能够对自治完善起到促进作用。

  2.4强化乡村法治服务力度

  法治乡村建设发展中要注重从乡村法治服务队伍建设方面加强重视,提高乡村法律服务队伍的整体质量,最大程度上扩大乡村法律服务队伍规模,强化党建引领,将乡村基层组织对乡村法制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于当前乡村法律服务人员不充足现象,注重从整体上提高乡村法律服务人员待遇,积极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法律建设。法律队伍的建设中注重法律服务队伍考核机制的制定和落实,培养专业化的法律服务人才[5]。

  3.结语

  总之,为能保障法治乡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就要求在实践当中进行积极优化,保障法治乡村建设活动顺利开展。广大农民接受法律服务时候能感到公平正义,通过在实践中进行优化,以法治乡村建设发展为目标积极创新制度体系,以及提高法律服务人才的能力素质,才能为实现既定发展目标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建彤.乡村法治建设的有效路径[J].唯实,2019(08):66-68.

  [2]阎露方.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的路径思考[J].今日财富,2020(12):172173.

  [3]张艳芳.完善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的新路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9):106-109.

  [4]罗杰,王伟慧.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的内涵、意义及路径[J].法制与社会,2021(11):142-143.

  [5]张薇.推进法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J].法制与社会,2021(16):138-140.

  课题项目:2021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法治乡村在“法治衡水”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课题编号:2021090(主持::薛魁中,课题成员:李红光、张娣、樊彦瑞、周宇)

  

  

篇四:法治进乡村的重要意义

  关于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的实施方案

  岳西县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和人大常委会决议,大力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教育农村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进一步增强宪法和法律意识。引导农村干部群众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不断提高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使各级农村领导干部和群众进一步增强宪法和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牢固树立依法管理、诚信守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观念;努力巩固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为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和建设和谐岳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任务内容

  “法律进乡村”是指在农村乡镇、村及村民小组的干部和有接受教育能力的村民中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学习。乡、村干部每年的法制教育集中培训学习时间不少于2天,以会代训不少于7天。其他村民不少于1天。

  乡村干部和村民法制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承包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

  1

  法》、《物权法》、《继承法》、《合同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与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方法措施

  (一)加强对乡镇干部、农村“两委”干部(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乡村教师的法律知识培训工作。乡镇干部、两委干部、乡村教师是“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重点普法对象。要对“两委”干部、乡村教师普遍进行学习法律知识轮训,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和自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两委”干部、乡村教师的法律素质和法制宣讲能力,使其成为乡村普法骨干,带头学习宣传法律.带头自觉遵守法律。

  (二)举办农村法律宣传活动。成立乡镇法制宣传教育宣讲团,举办法律宣传活动。法律活动的主要内容:一是赠发法制宣传资料。二是开展法律咨询,发放法律服务卡。要组织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司法鉴定机构人员和法律工作者,向农民解答咨询相关法律问题,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对符合援助条件的农民和事件应现场办理法律援助手续。三是开展以案释法活动。选择涉农典型案件,向农民进行法制宣传。组织编排宣传法制文艺节目,深入农村进行巡回演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寓教于乐。

  (三)乡镇成立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依托司法所建立法律知识宣传服务平台。村建立法律知识宣传服务组,一般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选2名有威信、有文化、有法律知识和宣传

  2

  能力的教师或村民担任法制宣传员(俗称“法律明白人”)。具体负责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村民法律知识的咨询与解答工作。

  (四)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以基层司法所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开展好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把进城务工人员作为乡村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之一。对外出打工的农民,在他们出村前要组织他们集中学习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外出打工遇到问题时如何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学会如何依法维护自身的权利。在农民离开本村外出打工之前,或节假日回乡时,采取赠送法制宣传单、公开信和填写一份答卷等多种形式,实现对外出打工农民遵法、守法、维权行为的关口前移。

  (五)加强对农村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带动乡村普法对象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以农村学校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充分发挥乡村教师普法骨干作用。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政治课、法制课的作用。一是在每个乡村学校聘任法制副校长,由法制副校长在每学期开学、期中、期末集中开展知法守法教育活动。二是每月举办一次专题法制课,课上每个同学讲一个发生在你身边或你所知道的遵纪守法小故事或违法必受罚案例,大家交流,每次主题班会都选出几个“我喜爱的小故事”,年底,根据每人入选故事的多少评出“故事大王”,给与奖励。实现一个小学带动一个村,一个中学带动一个乡的法制宣传效果。

  (六)要加强农村法制宣传阵地建设,扩大宣传教育覆盖范

  3

  围。每个乡(镇)的要设立一个法制辅导站;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栏;每个行政村要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图书角可设在村委会也可设在法律明白人或法律宣传员家中。有条件的乡、村可结合党员教育活动,开办农民法制夜校。在县电视台、电台开辟学法专栏,结合实际向农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

  (七)重视发挥学法中心户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村民的法律知识学习,应以与村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重点,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和有线电视等各类阵地进行学习,注重充分发挥各村学法中心户的作用,带动村民学法。

  (八)坚持对乡镇领导干部学法、普法工作组织与实施的检查和考核工作。统一计划和考核标准,使“软任务”变成“硬指标”,推动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五、实施步骤

  全县的“法律进乡村”活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1年1月至6月)

  重点工作:一是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法律进乡村”工作底数。二是研究制定规划。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法律进乡村”实施方案和具体步骤,明确工作重点,进行任务分解。三是抓好试点.培训骨干,落实好组织实施工作。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21年7月至2021年6月)重点工作:一是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法律进乡村”重点工作推进表,二是采取坚决的措施和富有成效的手段,认真抓

  4

  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三是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适时组织专项检查和评比等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21年7月至2021年6月)。重点工作:一是各乡镇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要按照方案确定的目标和要求,认真开展自检自查工作。二是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联合相关部门,对各乡镇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进行考核,并将其作为“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记入考核档案。

  六、具体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乡镇要充分认识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要把“法律进乡村”作为“五五”普法活动的重要载体,将其摆上重要日程,给予必要的经费和物质保障,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乡镇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各自优势,认真组织,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强整体推进落实工作。乡(镇)和村要建立健全法制宣传的责任机制,做到有组织、有制度、有教材、有阵地、有措施,确保法律进乡村的效果。

  (二)制定计划和制度,抓好落实。各乡镇要做好本级规划的制定工作,做好实施规划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工作。要结合实际,制定“法律进乡村”具体实施方案、细则,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要健全完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做到有部署、有检查。县普

  法办联合县委党校建立健全乡镇干部、农村“两委”干部任前培训制度、普法宣传员制度、普法骨干学习

  5

  培训制度,做到年初有规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档案有记录。

  (三)加强指导,树立典型。要对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的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每年召开一至二次“法律进乡村”试点工作会议,及时总结经验,推广“法律进乡村”括动的好做法和好典型,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对表现优异的乡村和个人予以表彰。在送法进村活动中,要不断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四)各乡镇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的典型经验和有关情况要及时报送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法治县办公室将根据“法律进乡村”工作的进展情况适时组织专项推进活动,促进“法律进乡村”工作的顺利进行。

  岳西县依法治县办公室6

  2021年5月20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五:法治进乡村的重要意义

  1、《宪法》基本知识;2、与促进生产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如:《农业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水法》,《森林法》、《畜牧防疫法》、《种子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3、与农村稳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如:《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反分裂国家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民法通则》、《物权法》、《民事诉讼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义务教育法》、《继承法》、《信访条例》、《宗教事务条例》等;4、其他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发展、稳定、进步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府规章。展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2、自治州畜牧局:加强对农牧民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农牧区法治实践。增强农牧区干部、群众的法律、政策素养,提高农牧区法治化管理水平。3、自治州民政局: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制度;完善规范《村规民约》,推进村民自治;指导、检查“法治进乡村”工作。4、自治州党委政法委(综治办):根据“法治六进”活动提出的任务要求,组织指导政法(综治)部门认真实施;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把“法治进乡村”工作纳入县(市)、乡(镇)、村委会综合治理考核内容;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对“法治进乡村”工作进行督促、检查考核。5、自治州公安局:积极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开展专项治理活动,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和治安秩序并对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指导、检查。6、自治州司法局:积极开展乡村法律服务活动。组织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信访接待人员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答和提供法律服务,引导群众依法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7、自治州卫生局:提高广大村民卫生防疫相关知识的水平;积极防御卫生突发事件,提高村民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根据“法治进乡村“的任务要求,对工作情况进行指导、检查。8、自治州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加强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村民相关法律意识和提高村民法律素质;促进村民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

  

  

篇六:法治进乡村的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促进法政策实施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对于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基本遵循。“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强调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在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举措,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保障成员从集体经营收入中获得收益分配的权利,让农民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在乡村治理方面,乡村振兴促进法完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村民委员会民主决策机制和村务公开制度,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在公共服务方面,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明确要求,从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培养高素质农民,统筹规划、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各方面提出

  了具体举措。在社会保障方面,乡村振兴促进法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

  保障制度,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

  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纳入法治保障“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来说,14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更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永恒主题。”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纳入法治保障,是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国家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采取措施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保障粮食安全,要害是耕地和种子。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为解决“两个要害”提供了法律支撑。一方面,要抓耕地,这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针对近年来个别地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问题,法律规定国家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要求各省(区、市)应当采取措施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同时,规定国家实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设并保护高标准农田。为稳数量、提质量提供法治保障,牢牢守住xx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抓种子,这是农业的“芯片”。立足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的目标,法律明确,国家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质资源库建设,支持育种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研究,实施农作物和畜禽等良种培育、育种关键技术攻关,推进生物种业科技创新,鼓励种业科技成

  果转化和优良品种推广等。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有助于强化“三保”,实现粮食

  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三保”就是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我国粮食将长期处于紧平衡,保数量就是要用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保多样、保质量是满足消费者新阶段对丰富多样农产品需求的应有之义,除了粮食以外,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鱼等重要农产品都要实现高质量供应。法律规定,国家实行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采取措施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并专门明确,分品种明确保障目标,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

  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十四五”规划纲要作出专章部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予以突出强调。“这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此,乡村振兴促进法主要从规划引领、建强硬件、抓好软件、保护传统村落四个方面作出规定。”在规划引领方面,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要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顺应村庄发展规律,按照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安排村庄布局,依法编制村庄规划,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同时,针对个别地方合村并居中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规定要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严禁违背农民意愿、违反法定程序撤并村庄。为推动建强硬件,乡村振兴促进法要求地方政府统筹规划、建设、管护城乡道路、垃圾污水处理、消防减灾等公共

  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政府、村级组织、企业、农民各方参与的共建共管共享机制,综合整治农村水系,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广卫生厕所,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软件配置同样重要。对此,乡村振兴促进法要求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健全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培育服务机构与服务类社会组织,增强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支持乡村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等。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我国传统村落数量不断减少,保护形势不容乐观。针对这一问题,乡村振兴促进法要求,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开展保护状况监测和评估,采取措施防御和减轻火灾、洪水、地震等灾害,鼓励农村住房设计体现地域、民族和乡土特色等,为乡村传统村落和文化的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篇七:法治进乡村的重要意义

  深化法治建设助推乡村振兴---以常熟

  市蒋巷村为例

  摘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

  号文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建设法

  治乡村。蒋巷村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在蒋巷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结合本

  村实际探索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提供

  了借鉴。以村规民约为抓手,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以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为契机,推进村务管理规范化;以普法教育为载体,推进法治文化普及化;以优秀传统文

  化为传承,营造遵纪守法好民风;以创建治理示范村为“东风”,吹遍法治文化

  新风尚。常熟市蒋巷村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借鉴和思考: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引领法治乡村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法治乡村建设的主体地位;坚持法治与自治、德治相结合,提升法治乡村建设的最优路径;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宣传方式营造法治氛围。

  关键词:法治乡村建设蒋巷村法治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

  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建设法治乡村。2020年3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法治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法治乡村建设是重要

  保障。相关意见下发之后,各地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法治乡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老百姓安居乐业、乡村安定有序,必须夯实乡村治理

  基础,优化乡村治理模式,建设法治乡村为其提供了坚强保障。

  在推进依法治理进程中,乡村治理的困境也日益凸显。基层党组织涣散无法

  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带头人”、“领头羊”的缺失无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长期以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人情社会成为乡村的一个“标志”。乡村里许

  多矛盾纠纷的解决依靠人情关系,缺少依法办事的实践,工作人员法治观念淡薄

  甚至匮乏,难免有处事不公、村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的现象。缺少规章制度的约束,乡村治理的无序性影响乡村治理规范化和民主化的推进。一些地方制定村规民约

  时程序缺乏规范性,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施缺乏有效性,形式大过内容,形同虚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积存已久的问题和矛盾逐渐显现,治理机制

  不完善、有效引导缺失等阻碍了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推进。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升

  级乡村治理方式,乡村法治建设的推进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内容。

  二、常熟市蒋巷村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常熟市蒋巷村由一个偏僻闭塞的小乡村,发展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

  治示范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蒋巷村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

  旺家”的强村富民之路。蒋巷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乡村社会环境也得到改善和

  提升。蒋巷村20多年来无上访集访、无封建迷信、无黄赌毒,打造成为治理有

  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社会环境安定团结、井然有序。蒋巷村在落实乡村振

  兴战略中,在蒋巷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结合本村实际探索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实现乡村治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多措并举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进一

  步激发乡村活力、强化法治保障,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提供了借鉴。

  (一)以村规民约为抓手,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

  蒋巷村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村集体经济逐渐发展壮大,村级财力达到千万,蒋巷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为了共同维护和巩固好发展成果,

  让村民享受福利的同时不忘履行文明村民的义务,村党委和村委会研究决定,制

  定《蒋巷村村规民约奖励制度》,把村社区股份制分红中的一部分作为遵守村规

  民约的奖励金,通过以奖代罚的方式进一步推进蒋巷村依规治村。村规民约奖励

  制度的制定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和乡

  风民俗,并广泛听取民意。在2007至2008年间,村党委、村委会向村民广泛并

  多次征集意见表,制定初稿,通过召开村民组长、村民代表、户代表及全村村民

  大会的方式,向村民宣传村规民约奖励制度的重要性。自2008年开始实行奖励

  制度至今,蒋巷村每年对模范遵守村规民约的村民进行奖励,督促村民养成遵规

  守纪的好习惯。新时代下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为应

  对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在村党委、村委会的带领下,奖励制度进行了多次修订和

  完善。每一次的修订完善都是面向全体村民征求意见,经过多次反复探讨和商议,最终确定条款,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审议表决通过。蒋巷村依托村规民约,将

  国家土地政策、新农村建设相关规定等落实到具体条文,从保护生态环境严禁电

  触鱼到保护小区绿化不允许私搭乱建,条文细致且不断完善,用条约约束人、规

  范人,促使村民遵规守纪,提升村民守法意识。蒋巷村制定《蒋巷村村规民约奖

  励制度》,引导村民参与乡村自治,不断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

  束的能力。蒋巷村每年开展家庭自评自查,及时进行自我整改。村里成立的新农

  村建设管理督查队,排查摸底,对出现的问题早发现早整改。蒋巷村自查督查双

  管齐下,确保奖励制度的有效性,督促村民树立自觉履行义务和遵章守纪的规则

  意识,共同维护蒋巷的发展成果。

  (二)以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为契机,推进村务管理规范化。

  蒋巷村加强基层民主管理,依法依规健全村务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公开化。村级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重大决策及时向村民大会通报。通过村级广播站、蒋巷公众号、公告栏等途径,及时进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

  厂务公开、财务公开,让村民充分享有对村级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

  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了村民积极参与村务民主管理,同时推进乡村小微权力监

  督制度的形成。

  (三)以普法教育为载体,推进法治文化普及化。

  蒋巷村多措并举开展普法教育,推广普及法律知识。蒋巷村在培育知识型农

  民培训班上,开设法律讲堂,邀请律师解读有关农业方面最新的政策性法律法规,邀请驻村民警以案说法警示村民,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增强法律意识,推进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蒋巷村还利用报纸、数字电视、广播、微信公

  众号、宣传栏,建设法治公园,宣传法律知识,营造法治文化良好氛围。村民在

  耳濡目染中学法懂法守法,潜移默化中入耳入脑入心。

  (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传承,营造遵纪守法好民风。

  蒋巷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家风好民风,道德水平的提升带动法

  治水平的提升。蒋巷村传承孝爱传统,将美德写进村规民约,规定子女与老人同

  住每年奖励二千到三千元,督促子女对赡养老人义务的履行。蒋巷村倡导移风易俗,摈弃传统陋习行为,反对封建迷信活动,邻里间互助友爱,和睦相处,营造

  风清气正、遵纪守法的好村风好民风。

  (五)以创建治理示范村为“东风”,吹遍法治文化新风尚。

  蒋巷村借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创建东风,发动党员干部和村民齐上阵,围

  绕创建标准对标找差,提出新时代文明新要求,从村民自治规范、法治观念深入

  人心、文化道德形成新风入手,形成《新时代文明蒋巷人三字经》和《蒋巷村新

  时代文明户创建标准》。蒋巷村民在创建中牢记“三字经”,对标“创建标准”,规范日常行为,增强法治观念,形成法治文化新风尚。蒋巷村党员传递创建“新风”,宣传政策树立榜样,模范遵守发挥带头作用,并与联系家庭户签订《党员

  联系服务家庭共建协议》,做起了村里的联络员和通讯员,协助村里顺利完成创

  建任务。

  三、常熟市蒋巷村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借鉴和思考

  (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引领法治乡村建设的正确方向。

  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法治乡村建设的领导,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

  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法治乡村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蒋巷

  村依托党建引领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蒋巷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组

  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在提升乡村法治治理过程中,

  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依法规范运行程序,群众的民主参与、利益诉求得到充

  分实现。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法治乡村建设的主体地位。

  蒋巷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

  众参与,成果由群众共享,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

  治理法治化核心在法治,根本在民主。蒋巷村依托村规民约,培养村民规则意识,强化行为约束,提升法治治理实效。乡村自治条例的制定,引导和保障村民参与

  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解决乡村治理的根本问题,有利于乡村治理的有效性、长远性。

  (三)坚持法治与自治、德治相结合,提升法治乡村建设的最优路径。

  蒋巷村以自治增添活力,法治增强保障,德治弘扬正气,促进法治与自治、

  德治相融合,推进乡村治理体制机制的发展和完善。蒋巷村通过村规民约实现自治,规范和约束村民日常行为,引导村民滋养规则意识;通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传承和弘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引导村民恪守道德底线;通过普法教育的

  开展,提升法治素养,引导村民学法懂法守法。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必须将自治、

  法治、德治相结合,自治的规范、德治的滋养,弥补了法治难以约束的范畴,法

  治的强制约束,弥补了自治、德治的“软弱”,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

  乡村治理最优路径。

  (四)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宣传方式营造法治氛围。

  蒋巷村依据本村实际多方式多渠道宣传法律知识。蒋巷村利用村民大会、村

  广播、村报、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及时宣传和推送各类法律法规的新动向,让法

  律知识的熏陶“润物细无声”。通过邀请律师、民警、专家等开展各类讲座培训,宣传政策法规以及农业专业相关知识,让法律知识的传递精准到位。蒋巷村推进

  法治文化建设,拓宽了法治文化学习的途径,潜移默化中促成村民法治思维的养成、守法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研究》,汪恭礼,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9年12月第35卷第4期。

  2.《“三治”融合实现乡村善治》,徐朝卫,人民论坛,2019年06月上。

  3.《乡村治理法治化转型困境及破解之策》,李营,领导科学,2019年11月下。

  王妹春中共常熟市委党校教师中学一级本科138****9511

  ***************

  

篇八:法治进乡村的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发挥“法治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动全县法治乡村建设进程。近日,道真自治县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实施方案,开展法律进乡村“六大行动〞实施法治扶贫。

  一是精准脱贫法治大讲堂行动。通过点题式征求宣讲主题、菜单式准备宣讲课件、组团式开展法律知识宣讲、共享式利用讲稿资源的方式,开展涉及宪法知识、扶贫政策、婚姻家庭、继承与赡养、山林土地承包与流转、物权管理、劳动保障、环境保护、侵权责任、交通平安、邻里关系等农村常用法律法规的专题讲座,实现精准普法、按需普法,促进广阔群众依法办事,全面营造良好的法治气氛。每个乡(镇)不少于1次,每村(居)不少于2次。

  二是“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培训行动。以村为单位,在村支两委、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村治保委员会成员中确定1名“法治带头人〞。在村民小组长、集中村寨或院落确定“法律明白人〞,每村民小组明确1名“法律明白人〞,参加基层群众网络学法和考试,真正培养具有一定法律常识、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法治带头人〞和“法律明白人〞。

  三是“民主法治示范村〞创立行动。通过指导村(居)依法完善基层组织建设,依法制定基层组织工作规章制度、村规民约和自治标准,深入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协商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的实施,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提升

  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效劳、自我监督的参与率,促进乡村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本次共确定28个村(居)为拟创立对象。

  四是村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行动。结合根底设施建设、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创立、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广泛开展村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要结合脱贫攻坚行动,积极开展送法治图书下乡活动,切实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筑牢基层法治文化地基。明确年内各乡镇建1个法治文化园,拟创立的28个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建1个法治文化园(墙、街)和1个法治文化图书室(角)和1个法治宣传专栏。

  五是乡村公共法律效劳体系建设行动。进一步标准乡镇、乡村法律效劳工作站(室)建设方式和效劳方式,结合贫困村的法律效劳实际需求,灵活采取“定期值守〞和“问诊〞相互结合的方式做好效劳,为农民群众学习法律知识、获取法律效劳提供稳定便利的场所。逐步降低乡村法律援助的门槛,不断扩大对贫困农民的法律援助覆盖面。加强对乡村基层人民调解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建立详细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台账,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队伍在处理乡村矛盾纠纷、促进农民学法用法中的作用。此次明确28个村(居)必须建法律效劳工作站(室)。

  六是基层普法依法治理结对帮扶行动。基层普法依法治理结对帮扶活动是精准扶贫帮扶活动的重要组成局部,是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有效措施。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把基层普法依法治理结对帮扶活动的形式、内容融入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统筹兼顾,一对一开展帮扶活动,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扎实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要求每年在所帮扶的村(居)开展不少于2次的集中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我县实际,为了深入推进“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全面开展。进一步推进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大力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紧紧围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以广阔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需求为出发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引导农村干部群众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不断提高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着重提高乡镇干部和村支“两委〞干部的法律素质,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改善农民生活,为“法治汉寿〞建设夯实基层根底。二、活动主题普及法律知识,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打造平安汉寿、和谐汉寿。三、主要任务大力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各乡镇(区)要紧密结合实际,1结合“三下乡〞效劳活动和5月全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以及“专法普教〞活动。大力整合各级农业、劳动保障、劳动就业等社会资源,积极开展面向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县依法治县办要组织普法讲师团深入乡村开展巡回法律宣讲活动,重点宣传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开展的决定等方针政策,宣传国土资源法水法环境保护法等

  有关农村土地、山林、水源等生产要素管理的法律法规;宣传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俭条例重点宣传有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

  依托各乡(镇)司法所设立法制辅导站;依托村党员活动室建立农民法律夜校;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法律图书室、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栏、培训一名法制宣传员。2要加强乡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各乡镇(区)各部门要加大向农村捐赠普法宣传资料、器材、设备的力度。

  编排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类文艺节目,3要重视乡村法制文化建设。各乡镇(区)各部门要积极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法制宣传志愿者和基层法律效劳工作者。开展送法下乡、进村入户、义务法律咨询、法律赶大集〞等活动,使广阔农民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掌握法律常识,努力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县电视台、农村播送网要开辟农民学法专栏,采取案例分析、以案说法等形式,结合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普及宣传法律知识,培养和増强农民群众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和其它社会管理的能力。

  组建一支面向农村、效劳群众的乡村法律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要加强对农村“两委〞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4要建立健全农村法律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各乡镇(区)要注重发挥乡(镇)司法所、派出所干警、基层法律效劳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培养农村基层兼职法制宣传干部,使基层的法律宣传教育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实现乡村法律宣传教育的新突破。

  调动广阔村民学法用法积极性,5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要

  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先导。促进基层民主建设,促进农村各项事业逐步走上标准化、法制化轨道。全县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第八届换届选举工作将在6月底前完成,各地要紧密配合选举工作的各个阶段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并组织好对新任村干部的法制培训。

  四、活动要求制定好本辖区内“法律进乡村〞活动的实施方案,各乡镇﹙区﹚党委政府要紧密结合实际。并认真组织开展好此项活动。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五五〞普法和“四五〞规划,推动普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在全镇形成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浓厚气氛,构建和谐文明的新农村,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法律五进〞集中推进年活动的意见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开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按照“认真专业务实〞的总体要求,以“贯彻法制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大力开展法律进乡村集中推进年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村两委班子成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和公正司法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广阔农民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权的意识,解决好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开展的问题,化解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为构建和谐文明新农村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和法治环境。二、主要目标和宣传重点内容

  (一)主要目标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集中开展好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法制宣传教育。通过一年的集中宣传教育活动,着力使全镇农村党员干部和广阔村民进一步增强权利义务观、学法用法观和依法办事观,真正使农民做到法律知识入耳、入脑、入心,提高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提高农村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基层事务,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力争2021年底全镇民主示范村覆盖率达50%,“法制一条街〞到达95%。(二)宣传重点内容1、大力宣传宪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和平安建设的重要意义、任务目标、根本要求和主要措施;2、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法律五进〞集中推进年活动的意见的要求和任务目标;3、大力宣传刑法、治安管理处分法、信访条例等与维护社会稳定、标准市场经济秩序相关的法律标准;4、大力宣传民法通那么、平安生产法、道路交通法、经济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环境保护法、农产品质量平安法、水法、动物防疫法、水土保持法、婚姻法、妇女儿童保护法、消费者权益法等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条例。三、方法步骤“法律进乡村〞集中推进年活动从2021年1月份开始,至12月底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2月份)镇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成立“法律进乡村〞工作活动领导小组,对“法律进乡村〞集中推进年活动作出安排部署和具体要求,对宣传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并通过宣传车、张贴标语、横幅、高音喇叭等形式进行深入宣传,为活动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气氛。(二)组织实施阶段(3—10月份)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做到有方案、有步骤、有目标组织实施,充分利用宣传月活动、宣传周活动、宣传日活动采取专题讲座、培训班、明白纸、文艺节目等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广泛宣传,让广阔农民听懂、易学、会用。力争每一个行政村建一个法制图书角,建法制一条街的村达95%以上,法制示范村达50%。通过抓典型、树样板,指导推进各村宣传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三)总结考评阶段(11—12月份)11月中旬,各村、各单位要认真总结,归纳经验,查找缺乏,提出下一步整改措施,以全面迎接市、县的检查验收。四、组织领导“法律进乡村〞活动涉及全镇,人多、面广、任务重,整个活动要在领导小组统一指导下集中开展,要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整合宣传资源,努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一)成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任组长,分管领导、宣统委员任副组长,镇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

  员的领导小组,专设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做到专人抓、专人管,领导到位,措施到位,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二)建立规章制度,严格遵照执行。一是工作调度制度。实行月调度制度。二是检查抽查制度。工作组定期不定期到各村、各单位进行抽查,确保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经验交流制度。各村、各单位相互交流,推广经验,以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组建宣讲团进行巡回宣传。抽调业务骨干组建法律进村流动宣讲团,到各村通过以会代训、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指导和宣传教育

  (四)突出重点,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切实筛选与农村、农民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力争通过一年的集中宣传教育,使广阔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推荐访问:法治进乡村的重要意义 重要意义 法治 乡村

本文来源:https://www.sizug.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3122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