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万丰文档网!

农业发挥比较优势12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2-01 17:35:45

农业发挥比较优势12篇农业发挥比较优势  佳木斯市发展现代农业比较优势的研究  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是三江平原的主体。所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发挥比较优势12篇,供大家参考。

农业发挥比较优势12篇

篇一:农业发挥比较优势

  佳木斯市发展现代农业比较优势的研究

  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是三江平原的主体。所辖抚远县归省直管后,境内现有1个农垦分局和14个农垦大型国有农场,耕地总面积2700多万亩,其中市属耕地面积1689万亩,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土地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地区。佳木斯是国家水稻、大豆主产区,2014年全市粮食产量到达亿斤,取得了“十一连增”,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国家现代农业综合示范核心区。2012年首次全国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2014年全国产粮大县现场培训会选在佳市召开,充分显示了我市在现代农业生产方面起到的导向示范作用。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佳木斯市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生产方面具备的比较优势。

  一、资源优势1、土地资源优势三江平原幅员广阔,沃野千里,但人口密度较小,可以用“地广人稀”来形容。2014年佳木斯市农民人均耕地15亩,是全国农民人均耕地的7-8倍,三江平原垦区人均耕地更是到达全国水平的倍。地势平坦,耕层深厚,平均坡降万分之一,适合大型机械作业。人均耕地面积大、耕地平坦,集中连片,单位地块面积大,使佳木斯市具备了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天然优势。2、水资源优势。佳木斯市地处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两江”及众多中小河流为我市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地表水资源。流经佳市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年过境水量共有亿立方米,但水资源开发利用量仅占多年平均过境水量的3.5‰,而且沿江工业污染少,污水排放量达标率在95%以上,为生产绿色食品提供了优良充分水资源。境内湿地面积万公顷,湿地自然保护区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4个,所属的“三江湿地”曾以中国黑土湿地之王、高寒湿地之乡、沼泽湿地之最的美誉名列中国最美六大沼泽湿地的第三名。佳市大力发展现代化的节水排灌设施,现有大中小型水库18座,蓄水能力到达亿立方米,占地表水总量的7%。万亩以上灌区26处,其中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4处,江河自流灌区5处,提水灌区16处,水库灌区5处,灌区渠道总长度2068公里。各类灌溉水源井28504眼,建成各类农村水电站4座,总装机容量万千瓦,年发电到达6242万千瓦时,农田水利控制面积700万亩,丰沛的水量和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为大农业生产提供了水资源保障。3、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优势

  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佳木斯农作物生长环境自然古朴,辖区内所有耕地、水域、草原、林地整体通过了无公害环境质量评价,所辖的富锦、同江、桦南被评为国家级农业生态县,是生长优质农作物的理想场所。2014年佳市水稻生产面积705万亩,玉米生产面积万亩,大豆生产面积194万亩,粮食产量到达亿斤,取得了“十一连增”。粮食商品率超过90%,每年出售的粮食,可供北京、上海、天津三个城市居民食用一年,堪称“国家大粮仓”。

  佳木斯耕地土质以优质黑土和草甸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在4.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有机质平均不足1%的含量,是最理想的农作物生长土壤。冬季寒冷,病原菌和害虫不能越冬,病害和虫害相对较轻,极大地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平均在20公斤/亩以下,比全国平均使用水平低近30%。休耕有致,一年一作的生产模式,减少了土壤盐分和重金属积累,确保了绿色食品的产品安全。农作物生长期昼夜温差在10—15℃之间,非常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生长出的高油大豆脂肪含量在22%以上,蛋白质含量接近40%,水稻精米率达70%以上,地产大米清白油亮,米香四溢。2014年7月佳市成立了由龙头企业、种业公司、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外地投资商等136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全省首家优质农产品行业协会,“佳木斯大米”地理标识已通过农业部认定。

  目前全市三品一标产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数量超过800个,三品一标食品生产基地面积〔含山产品、水产品面积〕达1565万亩,超过全市耕地面积的90%,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6个,面积910万亩。同江市更是在全国率先建立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追溯系统,消费者可以用智能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即可查询产品的生产、加工等信息。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佳木斯市大农业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农产品加工产业优势一直以来,我市农副产品以粗放型加工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高端企业数量较少,是制约我市农产品市场优势的主要瓶颈。近年来,佳木斯市紧紧抓住国家“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机遇,打造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目前佳木斯市在水稻加工产业方面依托益海、宇兴、丰兴等17户龙头企业,推进黑龙江锦稻农业发展公司60万吨稻米综合加工、中粮集团15万吨稻米加工和三江宏公司稻米深加工等省重点项目建设;在玉米加工方面依托阳光生化、慧丰酒业等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丰顺农业30万吨玉米精深加工、象屿集团12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打造全省玉米深加工产业链示范基地;在大豆加工产业方面重点抓好吉庆豆业、丰益、晨星岛等龙头企业,着力推进省重点中国华豆食品科技年产15万吨豆制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大豆精深加工能力;在禽类加工产业方面推进省级重点项目大锦农肉鸡屠宰及饲料加工,全年肉鸡屠宰加工能力发展

  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到亿只,建成全省最大的肉鸡产业基地;在生猪加工产业方面推进黑莲公司循环经济项目、天源生猪屠宰和格尔巴斯肉产品加工等项目,生产能力到达年屠宰生猪500万头;在奶制品生产方面依托光明乳业年产万吨液态奶项目和新西兰塔拉纳基乳业婴幼儿配方奶粉项目带动奶牛养殖、肉牛深加工、产品包装等行业发展;在酒饮加工方面推进省重点项目富锦老窖白酒生产和10万吨格瓦斯饮料,扶持百威英博啤酒年产100万吨项目;在培育特色产业方面大力推广利用水稻育秧大棚发展食用菌产业技术,实现科研引领、规模化经营香菇、木耳等菌类养殖,食用菌栽培规模到达亿袋。各产业带的发展使众多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企业呈链式互为补充,竞相发展。

  佳木斯是农业生产率较高、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是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理想地区,佳市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300多户,吸引了益海公司、丰益集团,泉林生态农业、雨润集团、光明乳品公司等知名企业进驻。以水稻加工为例,就由过去只是简单扒皮的粗放式加工,发展到现在的胚芽米、大米粉、大米饮料、稻香粉、白稞、米糠油、白炭黑等几十种产品。繁荣的农产品加工业,大大增强了农产品转化能力,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缔造了产业优势。

  5、对俄贸易优势佳木斯市北隔黑龙江、东隔乌苏里江分别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和哈巴罗夫斯克市相望,国境线总长382公里,现拥有4个国家一类水运口岸和1个国际空港,水运口岸目前已建成千吨级泊位36个,口岸吞吐能力到达700万吨。现阶段,国务院将黑龙江和蒙东地区的沿边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佳木斯市在建设进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物流枢纽方面获得了国家更多的支持。截至2014年,全市对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面积已达万亩,包括专业化种植蔬菜出口基地7处,面积万亩;大米出口基地2处,面积25万亩;水果出口基地2处,面积万亩,对俄出口优质大米万吨,果菜万吨,重点培育了水稻、果菜和白瓜等优势出口产业,出口创汇企业发展到50多家,形成了从种植、加工、质量监管到出口的完整对俄果蔬出口产业链。并依托四海食品等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一批以加工生猪、肉牛、家禽、奶制品的对俄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努力把本地畜产品远销俄罗斯。在哈巴罗夫斯克和犹太自治州的市场上,佳木斯市农产品占有率始终为第一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中,佳木斯市境内的中俄同江铁路大桥即将建成,中俄跨江铁路大桥连接俄远东铁路支线,形成了中国东北铁路网与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相连通的国际联运大通道,沿俄西伯利亚大铁路贯穿欧洲,年过货能力可达2100万吨,届时同江将成为全国对俄罗斯第一大贸易口岸。

  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在佳木斯政府的引领下,佳木斯在俄建成超3万亩大型综合农场7处,小型家庭农场20余处,境外农业合作总面积到达120余万亩,蔬菜大棚200多栋,在俄犹太自治州建立了农业示范园区和种子繁殖基地,过境农机具总量达700多台套,年均向俄劳务输出近2000人次,劳务收入超过8000万元。中俄双方政府和民间关系密切,贸易频繁,形成了完善的对俄进出口市场网络。

  二、集中优势现代意义上的大农业,更强调新型产权制度下的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基本要求就是集中生产。佳木斯市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是全国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在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装备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1、农垦示范优势作为中央直属三大垦区之一的黑龙江农垦,是迄今为止全国仅有的土地大面积集中连片耕作的地区。农垦因土地广袤、自然资源丰富、人文素质好、生产水平高、农业基础设施健全,农业现代化程度高而享誉国内外,堪称全国一枝独秀的“大农业”示范区。佳木斯市与农垦有很深的历史渊源,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址最初便设立在佳木斯市,经过官兵规模宏大的垦荒战斗,三江平原垦区成为我国目前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有农场群。垦区是三江平原农业的核心区域,佳市与农垦系统在粮食生产、科技示范、农机合作、人才共享等多领域开展场县共建活动,使地方和农垦系统优势互补,打造“大三江一体化”经济合作区。农垦在现代化大农业生产方面积累的先进经验,为佳木斯市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起到了样板示范作用。2、规模生产优势现代化大农业的主要特征就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佳木斯市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值,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在国家“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政策指引下,佳木斯市依托自身在农机装备制造方面的产业优势,走出了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机合作社为基础的农业规模化经营道路,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民增收。到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到达4400个,生产技术服务合作社1965个,产销一体化服务合作社495个,合作社经营面积到达223万亩。经测算通过统种统收,平均每亩降低生产成本22元,节约成本近5000万元,销售均价提高2-3分钱,增加收入6000多万元。全市有家庭农场8597户,专业大户3183户,通过专业大户牵头,农民带地入社组建的现代农机合作社80个,农民带地入社面积万亩,最大入社面积万亩,入社面积超万亩

  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的有29个合作社,合作社现拥有拖拉机619台,收获机969台,播种机209台,深松机103台,联合深松机284台,其它农机具628台,2014年落实农机补贴资金万元,共补贴农机具1918台。每个合作社都有连片作业在1000亩以上的地块,合作社全程使用大型农机作业,有效地解决了分散的农户种植技术落后和缺少大型农机具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2014年全市农机总动力36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到达万台,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到达94.2%,水稻、玉米和大豆三大主要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农机合作社在我市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依靠的就是标准化和新技术,现代农机合作社作业全部使用大型先进的大马力拖拉机和大型深松机具进行连片种植、科学管理、标准化作业。2014年佳木斯市以生产规模化为牵动,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了6条高标准水稻示范带、2条高标准玉米示范带,这些示范田不仅能为加工企业提供稳定、高质量的农作物原材料,也为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开展长期合作打下坚实基础。随着“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在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标准化、农产品市场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改革逐渐深化,我市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

  3、技术人才优势佳木斯拥有一所综合性大学——佳木斯大学,市区内还集中了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省农科院佳木斯水稻分院、省农垦科学院、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研究所、省特产鱼类研究所、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6个省级农业科研院所,拥有获得省政府补贴、国务院补贴的省级以上专家26位,近年来,各科研单位共承担国家部委、省、市课题1216项,获得各级奖励575项,培育农作物品种280个,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技术、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及大豆窄行密植技术等先进技术引领三江农业。依托科研院所,深入开展院县合作共建。全市已建成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859个,园区总面积到达万亩,建成高标准稳固水稻种子生产繁育基地30万亩,大豆种子生产基地15万亩。全市5个县〔市〕、2个区都组建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62个乡〔镇〕全部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信息网络遍布乡村,重点农业技术综合覆盖率到达90%,实用技术到位率达75%,市、县、乡三级梯队式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建成,市总站获得“十一五”省科技成果推广先进单位,是我省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唯一获得此奖励的单位。全市良种覆盖率到达98%,科技奉献率到达63%,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了全面积、全作物和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据初步测产,水稻、玉米平均单产增加15%。农业科技推广对我市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奉献率逐年大幅提高,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的现代化大农业已具规模。4、国家惠农政策优势

  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三农”工作始终是是政府工作重中之重,自2004年国家首先在黑龙江省取消农业税,并按播种面积给种粮农民直接经济补贴以来,佳木斯市作为国家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重点区域,在农业各项补贴、农业基础建设、农村金融与保险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国家和省里强有力的惠农政策支持。2012年全国首次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在佳木斯市召开,国家领导人对三江平原农业发展成就做出了历史性的评价,会上国家农业部、黑龙江省政府、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共同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合作协议》,三方表示,将不断加大对现代化大农业的政策支持,推动农业项目资金向现代化大农业倾斜。就2014年而言,我市争取到国家水稻大棚和浸种催芽基地项目资金亿元,农机合作社建设资金亿元,土地整治项目资金亿元等各类项目资金亿元,支持力度是近几年之最。国家和省里的各项惠农倾斜政策,给佳木斯市发展大农业增强了信心,大大加快了我市现代化大农业建设进程。

  三江平原疆域辽阔,耕地、淡水等农业资源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具备明显的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比较优势。佳木斯市应抓住历史机遇,与国家和全省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要求保持紧密协调和高度一致,同时立足自身的环境、历史、区位、科技优势,走出一条具有佳木斯特色的集约、高效、环保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道路。

  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篇二:农业发挥比较优势

  ....

  市发展现代农业比较优势的研究

  市位于省东北部,地处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是三江平原的主体。所辖抚远县归省直管后,境现有1个农垦分局和14个农垦大型国有农场,耕地总面积2700多万亩,其中市属耕地面积1689万亩,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土地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地区。是国家水稻、大豆主产区,2014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40.3亿斤,取得了“十一连增”,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国家现代农业综合示核心区。2012年首次全国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2014年全国产粮大县现场培训会选在佳市召开,充分显示了我市在现代农业生产方面起到的导向示作用。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市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生产方面具备的比较优势。

  一、资源优势1、土地资源优势三江平原幅员广阔,沃野千里,但人口密度较小,可以用“地广人稀”来形容。2014年市农民人均耕地15亩,是全国农民人均耕地的7-8倍,三江平原垦区人均耕地更是达到全国水平的16.3倍。地势平坦,耕层深厚,平均坡降万分之一,适合大型机械作业。人均耕地面积大、耕地平坦,集中连片,单位地块面积大,使市具备了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天然优势。2、水资源优势。市地处和松花江流域,“两江”及众多中小河流为我市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地表水资源。流经佳市的、松花江、乌里江年过境水量共有3578.1亿立方米,但水资源开发利用量仅占多年平均过境水量的3.5‰,而且沿江工业污染少,污水排放量达标率在95%以上,为生产绿色食品提供了优良充沛水资源。境湿地面积61.09万公顷,湿地自然保护区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4个,所属的“三江湿地”曾以中国黑土湿地之王、高寒湿地之乡、沼泽湿地之最的美誉名列中国最美六大沼泽湿地的第三名。佳市大力发展现代化的节水排灌设施,现有大中小型水库18座,蓄水能力达到2.39亿立方米,占地表水总量的7%。万亩以上灌区26处,其中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4处,江河自流灌区5处,提水灌区16处,水库灌区5处,灌区渠道总长度2068公里。各类灌溉水源井28504眼,建成各类农村水电站4座,总装机容量1.734万千瓦,年发电达到6242万千瓦时,农田水利控制面积700万亩,丰沛的水量和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为大农业生产提供了水资源保障。3、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优势农作物生长环境自然古朴,辖区所有耕地、水域、草原、林地整体通过了无公害环境质量评价,所辖的富锦、同江、桦南被评为国家级农业生态县,是生长优质农作物的理想场所。

  ....

  .

  ....

  2014年佳市水稻生产面积705万亩,玉米生产面积712.8万亩,大豆生产面积194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40.3亿斤,取得了“十一连增”。粮食商品率超过90%,每年出售的粮食,可供、、三个城市居民食用一年,堪称“国家大粮仓”。

  耕地土质以优质黑土和草甸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在4.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有机质平均不足1%的含量,是最理想的农作物生长土壤。冬季寒冷,病原菌和害虫不能越冬,病害和虫害相对较轻,极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平均在20公斤/亩以下,比全国平均使用水平低近30%。休耕有致,一年一作的生产模式,减少了土壤盐分和重金属积累,确保了绿色食品的产品安全。农作物生长期昼夜温差在10—15℃之间,非常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生长出的高油大豆脂肪含量在22%以上,蛋白质含量接近40%,水稻精米率达70%以上,地产大米清白油亮,米香四溢。2014年7月佳市成立了由龙头企业、种业公司、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外地投资商等136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全省首家优质农产品行业协会,“大米”地理标识已通过农业部认定。

  目前全市三品一标产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数量超过800个,三品一标食品生产基地面积(含山产品、水产品面积)达1565万亩,超过全市耕地面积的90%,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6个,面积910万亩。同江市更是在全国率先建立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追溯系统,消费者可以用智能手机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即可查询产品的生产、加工等信息。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给市大农业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农产品加工产业优势一直以来,我市农副产品以粗放型加工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高端企业数量较少,是制约我市农产品市场优势的主要瓶颈。近年来,市紧紧抓住国家“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机遇,打造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市在水稻加工产业方面依托益海、宇兴、丰兴等17户龙头企业,推进锦稻农业发展公司60万吨稻米综合加工、中粮集团15万吨稻米加工和三江宏公司稻米深加工等省重点项目建设;在玉米加工方面依托生化、慧丰酒业等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丰顺农业30万吨玉米精深加工、象屿集团12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打造全省玉米深加工产业链示基地;在大豆加工产业方面重点抓好吉庆豆业、丰益、晨星岛等龙头企业,着力推进省重点中豆食品科技年产15万吨豆制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大豆精深加工能力;在禽类加工产业方面推进省级重点项目大锦农肉鸡屠宰及饲料加工,全年肉鸡屠宰加工能力发展到1.2亿只,建成全省最大的肉鸡产业基地;在生猪加工产业方面推进黑莲公司循环经济项目、天源生猪屠宰和格尔巴斯肉产品加工等项目,生产能力达到年屠宰生猪500万头;在奶制品生产方面依托光明乳

  ....

  .

  ....

  业年产4.5万吨液态奶项目和新西兰塔拉纳基乳业婴幼儿配方奶粉项目带动奶牛养殖、肉牛深加工、产品包装等行业发展;在酒饮加工方面推进省重点项目富锦老窖白酒生产和10万吨格瓦斯饮料,扶持百威英博啤酒年产100万吨项目;在培育特色产业方面大力推广利用水稻育秧大棚发展食用菌产业技术,实现科研引领、规模化经营香菇、木耳等菌类养殖,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7.1亿袋。各产业带的发展使众多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企业呈链式互为补充,竞相发展。

  是农业生产率较高、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是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理想地区,佳市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300多户,吸引了益海公司、丰益集团,泉林生态农业、雨润集团、光明乳品公司等知名企业进驻。以水稻加工为例,就由过去只是简单扒皮的粗放式加工,发展到现在的胚芽米、大米粉、大米饮料、稻香粉、白稞、米糠油、白炭黑等几十种产品。繁荣的农产品加工业,大大增强了农产品转化能力,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缔造了产业优势。

  5、对俄贸易优势市北隔、东隔乌里江分别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和哈巴罗夫斯克市相望,国境线总长382公里,现拥有4个国家一类水运口岸和1个国际空港,水运口岸目前已建成千吨级泊位36个,口岸吞吐能力达到700万吨。现阶段,国务院将和蒙东地区的沿边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市在建设进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物流枢纽方面获得了国家更多的支持。截至2014年,全市对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面积已达35.9万亩,包括专业化种植蔬菜出口基地7处,面积8.7万亩;大米出口基地2处,面积25万亩;水果出口基地2处,面积0.22万亩,对俄出口优质大米1.2万吨,果菜10.4万吨,重点培育了水稻、果菜和白瓜等优势出口产业,出口创汇企业发展到50多家,形成了从种植、加工、质量监管到出口的完整对俄果蔬出口产业链。并依托四海食品等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一批以加工生猪、肉牛、家禽、奶制品的对俄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努力把本地畜产品远销俄罗斯。在哈巴罗夫斯克和犹太自治州的市场上,市农产品占有率始终为第一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中,市境的中俄同江铁路大桥即将建成,中俄跨江铁路大桥连接俄远东铁路支线,形成了中国东北铁路网与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相连通的国际联运大通道,沿俄西伯利亚大铁路贯通欧洲,年过货能力可达2100万吨,届时同江将成为全国对俄罗斯第一大贸易口岸。在政府的引领下,在俄建成超3万亩大型综合农场7处,小型家庭农场20余处,境外农业合作总面积达到120余万亩,蔬菜大棚200多栋,在俄犹太自治州建立了农业示园区和种子繁殖基地,过境农机具总量达700多台套,年均向俄劳务输出近2000人次,劳务收入

  ....

  .

  ....

  超过8000万元。中俄双方政府和民间关系密切,贸易频繁,形成了完善的对俄进出口市场网络。

  二、集中优势现代意义上的大农业,更强调新型产权制度下的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基本要求就是集中生产。市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是全国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在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装备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1、农垦示优势作为中央直属三大垦区之一的农垦,是迄今为止全国仅有的土地大面积集中连片耕作的地区。农垦因土地广袤、自然资源丰富、人文素质好、生产水平高、农业基础设施健全,农业现代化程度高而享誉国外,堪称全国一枝独秀的“大农业”示区。市与农垦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省农垦总局局址最初便设立在市,经过官兵规模宏大的垦荒战斗,三江平原垦区成为我国目前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有农场群。垦区是三江平原农业的核心区域,佳市与农垦系统在粮食生产、科技示、农机合作、人才共享等多领域开展场县共建活动,使地方和农垦系统优势互补,打造“大三江一体化”经济合作区。农垦在现代化大农业生产方面积累的先进经验,为市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起到了样板示作用。2、规模生产优势现代化大农业的主要特征就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市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值,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在国家“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政策指引下,市依托自身在农机装备制造方面的产业优势,走出了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机合作社为基础的农业规模化经营道路,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民增收。到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4400个,生产技术服务合作社1965个,产销一体化服务合作社495个,合作社经营面积达到223万亩。经测算通过统种统收,平均每亩降低生产成本22元,节约成本近5000万元,销售均价提高2-3分钱,增加收入6000多万元。全市有家庭农场8597户,专业大户3183户,通过专业大户牵头,农民带地入社组建的现代农机合作社80个,农民带地入社面积61.58万亩,最大入社面积1.8万亩,入社面积超万亩的有29个合作社,合作社现拥有拖拉机619台,收获机969台,播种机209台,深松机103台,联合深松机284台,其它农机具628台,2014年落实农机补贴资金5387.8万元,共补贴农机具1918台。每个合作社都有连片作业在1000亩以上的地块,合作社全程使用大型农机作业,有效地解决了分散的农户种植技术落后和缺少大型农机具的问题,大大

  ....

  .

  ....

  提高了生产效率。2014年全市农机总动力36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1.5万台,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4.2%,水稻、玉米和大豆三大主要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在省处于领先水平。农机合作社在我市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依靠的就是标准化和新技术,现代农机合作社作业全部使用大型先进的大马力拖拉机和大型深松机具进行连片种植、科学管理、标准化作业。2014年市以生产规模化为牵动,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了6条高标准水稻示带、2条高标准玉米示带,这些示田不仅能为加工企业提供稳定、高质量的农作物原材料,也为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开展长期合作打下坚实基础。随着“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在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标准化、农产品市场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改革逐渐深化,我市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

  3、技术人才优势拥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大学,市区还集中了省农科院分院、省农科院水稻分院、省农垦科学院、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研究所、省特产鱼类研究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6个省级农业科研院所,拥有获得省政府补贴、国务院补贴的省级以上专家26位,近年来,各科研单位共承担国家部委、省、市课题1216项,获得各级奖励575项,培育农作物品种280个,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技术、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及大豆窄行密植技术等先进技术引领三江农业。依托科研院所,深入开展院县合作共建。全市已建成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园区859个,园区总面积达到110.5万亩,建成高标准稳固水稻种子生产繁育基地30万亩,大豆种子生产基地15万亩。全市5个县(市)、2个区都组建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62个乡(镇)全部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信息网络遍布乡村,重点农业技术综合覆盖率达到90%,实用技术到位率达75%,市、县、乡三级梯队式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建成,市总站获得“十一五”省科技成果推广先进单位,是我省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唯一获得此奖励的单位。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98%,科技贡献率达到63%,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了全面积、全作物和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据初步测产,水稻、玉米平均单产增加15%。农业科技推广对我市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贡献率逐年大幅提高,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的现代化大农业已具规模。4、国家惠农政策优势“三农”工作始终是是政府工作重中之重,自2004年国家首先在省取消农业税,并按播种面积给种粮农民直接经济补贴以来,市作为国家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重点区域,在农业各项补贴、农业基础建设、农村金融与保险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

  .

  ....

  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国家和省里强有力的惠农政策支持。2012年全国首次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在市召开,国家领导人对三江平原农业发展成就做出了历史性的评价,会上国家农业部、省政府、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共同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合作协议》,三方表示,将不断加大对现代化大农业的政策支持,推动农业项目资金向现代化大农业倾斜。就2014年而言,我市争取到国家水稻大棚和浸种催芽基地项目资金1.3亿元,农机合作社建设资金1.4亿元,土地整治项目资金4.3亿元等各类项目资金22.3亿元,支持力度是近几年之最。国家和省里的各项惠农倾斜政策,给市发展大农业增强了信心,大大加快了我市现代化大农业建设进程。

  三江平原疆域辽阔,耕地、淡水等农业资源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具备明显的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比较优势。市应抓住历史机遇,与国家和全省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要求保持紧密协调和高度一致,同时立足自身的环境、历史、区位、科技优势,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集约、高效、环保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道路。

  ....

  .

篇三:农业发挥比较优势

  近年来为了满足国内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进口国的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农业部制定修订农产品国家标准450多项行业标准1550项开展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活动从生产源头抓农产品质量安全

  中国农业比较优势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浅析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目录背景:.......................................................................................3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3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分析........................................6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劣势分析........................................8我国农产品贸易前景.............................................................10举例:.....................................................................................11

  仅供学习交流

  背景: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中国既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产品的稳定对中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加入WTO之初,曾有不少人士担忧中国农产品将遭受来自国外农产品的强劲冲击,因而动摇中国的国本。加入WTO以来的五年多时间里,中国农产品在挑战中发展了自己,出口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出口可以高枕无忧了。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开放度的进一步扩大,农产品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复杂,应对工作更艰巨。为此,我们需要全面的理解农产品的出口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我们目前存在的差距,采取有针对

  性的改进措施,才能确保农产品稳步健康发展。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

  年度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进口额

  112.3118.1124.1188.9230.9286.5319.8409.7583.3521.7719.1

  出口额

  156.2159.8180.2212.4279.7271.8310.3266.2402.2392.1488.8

  进出口额

  286.5277.9304.3401.3510.6558.3630.1775.9985.5913.81207.9

  (表一:2000至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数据)

  仅供学习交流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图一:中国农产品2000至2010年进出口额曲线图)

  由此可知:1.从2000-201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整体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对外贸易仍以进口为主。2.尽管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低于进口总额,但出口总额每年仍以很大速度增长,且进大于出的局面得到了改善。我国主要出口的农产品的情况:

  仅供学习交流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图二:2009年主要出口农产品饼状

  图)(图三:2010年主要出农产品饼状图)

  年度20102009

  水产

  粮食

  畜禽

  果蔬茶叶秸秆饲料

  其他

  132.2

  17

  44.3

  173.6

  40

  81.7

  102.5

  16

  36.5

  133.9

  36.1

  67.1

  单位:亿美元

  (表二:2009年和2010年的主要要出口农产品)

  由此可知:

  我国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是水产、果蔬茶叶、畜牧、秸秆饲料、

  其他等。

  仅供学习交流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表三:2000-20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趋势图)

  由此可知:中国几乎所有重要农产品的出口在过去10年都有增加,但农

  产品贸易出现了显著的结构变化。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加较多,而土地密集型产品出口趋于减少。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1)要素禀赋优势。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状况直接影响到其对外经贸活动地位。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大要素状况比较,中国劳动力资源具有明显优势,而人均资本和土地拥有量,美国、欧洲和日本分别占有绝对优势。

  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中国跨越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条件和自

  仅供学习交流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然资源多种多样,能够生产各类农产品,满足世界市场多样化的食品需求。中国正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目前已经或正在形成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闽南粤东柑橘主产区;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苹果生产优势区;中原和东北肉牛优势区;中原、内蒙古、河北、西北、西南肉羊优势区;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牛奶优势区;东南沿海、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中国大部分地区饲养畜禽、种植蔬菜均具有比较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我国农村劳动力多,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为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这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非常有利。我国的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低,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力。市场区位优势。亚洲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日、韩、香港、台湾、印尼、泰国等都是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国家和地区。由于运距短、运销便捷,我国对亚洲市场出口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等高价值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2)出口商品价格优势。从总体看,我国的水果、蔬菜、肉类产品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目前,我国的主要水果如苹果、

  仅供学习交流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鸭梨、柑橘的国内市场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四至七成,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我国畜牧业的比较优势要强于种植业,在价格方面,除禽肉外,其他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其中,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7%,牛肉价格低84%,羊肉价格低54%。

  (3)出口商品产量优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渔业生产国,1997年我国的水产品产量达到3602万t,总产量占世界首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9.87kg,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4%2000年我国肉类产量达6270万t,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苹果、柑橘、梨的产量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

  (4)出口商品质量优势。近年来,为了满足国内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进口国的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农业部制定、修订农产品国家标准450多项,行业标准1550项,开展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活动,从生产源头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另外,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早稻和高产高油大豆等优质专用农产品迅速发展,都大大促进了我国粮食产品质量的提高。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劣势分析

  (1)我国处于劣势的农产品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棉花、油、糖等大宗农产品,我国每年都大量进口这几类产品。90年代以前,我国粮食、棉花的国内价格水平均低于国际市场水平,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近1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

  仅供学习交流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度递增,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糖类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二至五成,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国内市场花生油、菜油和豆油的价格已分别高出国际市场价格24%、43%和45%。这种价格上的劣势使得中国的粮、棉油等农产品极易遭到国外价廉质优的同类农产品的冲击。

  (2)出口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市场过于单一。长期以来粮食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大宗农产品,而价值比较高的农产品如蔬菜、鲜花、水果等出口数量有限,这种低级农产品出口结构不符合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趋势。与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相对应的是农产品的出口市场单一化:一是出口地区过于集中。据统计,近年来外贸农产品出口70%以上集中在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市,而占全国大部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外贸农产品的生产比重偏少,造成外贸农产品生产地域分布不合理。二是出口市场过于单一。我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韩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这种状况造成对局部世界市场过分依赖。

  (3)出口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随着农业政策倾向的转变,农产品的提价,外贸农产品价格日益提高。其次,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正逐步消失,使直接生产费用不断提高。再次,如果按照国外统计口径计算完全生产成本,外贸农产品的成本会更高。成本偏高,将会直接削弱价格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的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几大粮食作物的国内市场价格都已超过国际市场,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仅供学习交流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4)出口农产品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加工程度和附加值都比较低,与国外差距明显。我国畜产品用于加工的肉、蛋产品占全国总产的3%~4%和1%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30%~40%,有的高达70%。从小麦来看,我国小麦品种与国外代表性品种在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等主要指标差异不大,但在特质粉、专用粉的专用品种上差距较大,不仅数量缺,而且质量差。除此以外,我国的许多农产品在加工处理、储藏包装、花色品种、卫生检疫等诸多方面有明显的劣势,这都影响到出口农产品的品质。摘自《中国商务年鉴》

  我国农产品贸易前景

  1水产品及其制品和园艺产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也是中国农业生产上具有优势的产品。

  2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果蔬产品、水海产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具有非常明显的价格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

  3根据赫-俄理论,产品的价格是由要素的成本决定的,中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所以,中国可以选择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而进口一些土地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产品。所以,中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额每年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就不奇怪了。

  仅供学习交流

  举例: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比较中国和泰国农产品出口情况:中国与泰国的出口产品结构较接近,在排名前10位的出口产品中,中国与泰国有6种产品是一致的,如肉及食用杂碎、鱼及其他水生动物产品、蔬菜、谷物,内及鱼和其他水生动物制品以及蔬菜及水果制品。在6种产品中,中国有5种产品是排名前5位的出口农产品,如鱼及其他水生动物产品、蔬菜、谷物、肉及鱼和其他永生动物制品和蔬菜及水果制品。泰国有4种产品是排名在前5位的出口农产品,如鱼及其他永生动物产品、谷物、肉及鱼其他水生动物制品和蔬菜及水果制品。而且,这6种产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水果及其制品、肉及食用杂碎、肉及鱼和其他永生动物制品等产品。这意味着中国与泰国在出口农产品结构上有较高的相似度。与此同时,两国主要出口农产品也有些不同,泰国主要出口橡胶及其制品、糖及糖食、杂项食品、木及木制品、纸及纸制品。而中国主要出口其他动物产品、食用水果、茶叶及调味香料和油籽,籽仁、工业或药用植物、饲料、饮料、酒及醋。

  仅供学习交流

篇四:农业发挥比较优势

  解决“三农”问题的五个关键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这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问题。我们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解决好。

  一是要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坚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继续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和省委、省*的实施意见,认真兑现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和购买农机给予一定比例投入等政策,补助资金要足额及时到位,绝不能滞留或挪用。当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升,群众反映强烈,经委、物价、工商等部门要尽快采取措施,调控平抑。

  二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利用水土光热资源,依靠科技,突出特色,积极推进建设农业优势产业带和优势特色产品基地,壮大支柱产业。

  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坚持以省内基本自求平衡为目标,按照保护耕地、增加投入、调整结构、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思路,安排好明年的粮食生产,确保面积不减少,单产、总产增加。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农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要大力培育经营实体和龙头加工企业,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广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联结的模式,发展农牧产品深度加工,发挥规模效益。

  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前要针对大宗农产品运销困难的问题,积极组织引导运销大户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渠道开拓市场、寻找销路。

  三是要全力以赴打好扶贫攻坚战。甘肃省农村贫困人口量大面宽,扶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努力实现今年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使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要加快调整贫困地区的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支柱产业,积极稳妥地推进生态移民。总结推广整村、整乡推进的经验,强化责任制。完善扶贫投入机制,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切实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要坚持开展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工作。

  四是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农民。要把劳务输出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战略措施,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搞好农民外出务工应用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扩大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效益。

  五是要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前要集中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坚持兴修梯田,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实施“六小”工程和农民住房改造。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三北”四期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成果,推进退牧还草试点工程。要完善健全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投资效益。要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抓好项目的论证、建设和储备工作。

篇五:农业发挥比较优势

  世界贸易体系中中国农业的地位

  前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1978年开始的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不仅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1%人口的奇迹,而且带动和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高,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发生重大变化。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中国作为农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既可能受到国际市场的不利冲击,同时也对国际市场有着巨大影响。

  本报告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增长及结构变化特征;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国农业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益以及加入WTO后过渡期的影响;第三部分揭示了中国农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关键问题;第四部分提出了中国农业进一步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的战略思路与政策建议。

  一、中国农业:增长与结构变化

  (一)农业与中国经济增长

  农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1978年,农业仍然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8.1%,吸纳了高达70.5%的就业人口。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1978-2003年间,中国GDP年平均实际增长率达9.4%。尽管农业部门(4.5%)没有取得工业(11.6%)和服务业部门(10.3%)的高增长率,但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增长,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顺利推进。

  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经济向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转型,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也伴随着大规模的结构性转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下降。到2003年,农业占GDP的份额下降到14.6%,就业份额下降到49.1%。在外贸结构中,农业出口份额由1980年的26.7%下降到2003年的4.9%,进口份额由33.8%下降到4.6%。

  (二)农业增长的绩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农村人民公社和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等体制变革阶段。1978年以前的人民公社体制以及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严重束缚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业结构单一,农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农业得到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积极性,1978-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实际年均增长率达5%,蔬菜水果分别达7.5%、7.2%,而棉花则高达19.3%,远远超过20世纪60-70年代的增长率(表2)。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从长期短

  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人均食物占有量大幅增长。中国农业增长最突出的贡献是解决了近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究竟是什么创造了中国农业增长的奇迹?许多研究表明,这既包括改革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制度创新的巨大作用(Fan,1991;Lin,1992),也离不开技术进步的贡献(Huang和Rozelle,1996;Fan和Pardey,1997)。同时还包括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等。

  (三)结构变化

  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的推进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肉类产品、水产品和水果蔬菜等的食品需求大幅度增加,农业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在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5%扩大到2003年的32.1%,水产品由1.6%上升到10.6%,而种植业则由80%下降到50.1%。

  作物结构:农作物面积中,粮食面积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80.3%,下降到2003年的65.2%,而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高价值经济作物面积不断上升,由19.7%增加到34.8%(图5)。其中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面积逐步下降,而玉米面积随着畜牧业增长对饲料需求的增加略有增加。经济作物中,蔬菜、水果面积增加比较显著。

  畜牧业:过去单一养猪型的畜牧业逐步转变为多种牲畜和家禽养殖协调发展。到2003年生猪占畜牧业产值的份额降低到46.7%,家禽份额扩大到占29%,养牛业10%,养羊业5.9%。

  (四)食品消费结构

  中国不仅解决了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第一,农村和城镇居民的粮食和蔬菜人均消费量呈明显减少,肉类、水产品消费增加。如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比1983年减少了45%,农村居民减少14%;城镇居民人均蔬菜消费量下降了29%,农村居民人均下降18%。城镇居民人均肉类产品消费增加46%,农村居民增加69%。城镇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增加65%,农村居民增加93%。

  第二,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差异依然较大。2003年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差距为35.5%(1983年为56%);蔬菜消费差距从1983年的1.3倍缩小到2003年的1.1倍。猪牛羊肉消费差距由1.9倍缩小到1.6倍。食油消费差距从2倍缩小到1.5倍,禽肉从3.1倍缩小到2.9倍,水产品从5.2倍缩小到2.9倍。

  第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扩大。1985-2003年,城乡居民人均活消费支出差距从2.1:1扩大到3.4:1;食品支出占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从57.8%下降到45.6%,城镇居民家庭的食品支出比重从53.3%下降到37.1%(图6);城乡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差距从2.0:1扩大到2.7:1(国家统计局,2004)。

  二、中国农业与世界贸易体系

  (一)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益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业不仅实现快速增长,结构变化显著,而且逐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加深了与世界贸易体系的一体化。

  与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保持一致,中国农产品贸易得到快速发展。中国农产品出口由1992年的不到113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212.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5.8%;农产品进口由53亿美元增加到18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2.3%(表5)。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欧盟、加拿大、巴西之后的世界第5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除欧盟、美国、日本之外的第4大农产品进口国,对世界农产品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尽管中国农产品贸易增长较快,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升级,农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的份额呈下降趋势,由1992年的13.3%,下降到2003年的4.8%,进口份额由6.6%下降到4.6%。而在许多贸易伙伴的贸易结构中,农产品出口仍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新西兰的商品出口总额中,有59%是农产品,智利达39%,巴西32%,澳大利亚26%,泰国17%,加拿大13%,美国10%。

  中国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实绩显示,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益,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国农产品出口仍然具有重要的外汇贡献。1992-2003年的12年,中国外贸顺差累计2426.5美元,农产品净出口累计513.3亿美元,占21.2%。其中,1992年农产品净出口26.2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顺差的60%以上,2003年23.5亿美元,占9.2%。其次,对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研究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乘数2002年为1.66,相当于1美元农产品出口能够额外产生1.66美元的经济活动;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近28个就业岗位(程国强,2004)。表7显示,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占76%以上的份额,而且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对中国农业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农产品进口缓解了农业资源短缺压力,促进了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和农业资源配置的优化。

  (二)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世界贸易体系?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在较大的程度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既充分享着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利益,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使更多的国家受益。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2003年中国是除法国外世界上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输入国,中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达到55%,仅次于德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

  尽管中国农业与世界市场的关联程度日益增加,由1992年的15.8%,增加到2003年的19.4%(表9),越来越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但相对整个中国经济而言,农业的贸易依存度并不显著。从国际比较看,2002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占农业国内增加值的比重只有9.3%,而美国为41.1%、欧盟34%、俄罗斯36%。其政策含义在于,中国农业增长更多地依赖内生需求,农业资源主要被配置到解决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与此相反,农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和泰国等,农业贸易依存度则高达99-175%。这意味着这些国家

  的农业部门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促进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这些国家的农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农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入WTO的后过渡期

  尽管目前中国农业参与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程度相对有限,但实际上,自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中国农业对外全面开放市场的壁垒已经基本消除。尤其是从2005年开始,中国农业在加入WTO谈判中争取的过渡期基本结束,进入WTO“后过渡期”,中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市场最开放的国家之一。

  第一,农产品关税降至承诺的终点,即由加入WTO前2001年的23.2%,经过2002-2004三年削减后,降至2005年的15.35%。远远低于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62%的水平,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总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

  第二,自2004年起,粮食等重点农产品的进口关税配额数量已经达到最高点,2005年之后将继续维持这样的高水平。如小麦963.6万吨,大米532万吨,玉米720万吨,食糖194.5万吨,棉花89.4万吨,羊毛28.7万吨,毛条8万吨。除小麦继续保持90%的国营贸易比例外,其他农产品的国营贸易比例将逐步缩小。2005年取消羊毛和毛条的进口指定经营制度。2006年取消豆油、棕榈油、菜籽油进口的关税配额管理,实行9%的单一关税管理。

  第三,中国承诺自加入WTO起,取消了农产品出口补贴,承诺将国内支持中的黄箱补贴上限约束在8.5%,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令许多人不解的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外具有优势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并没有如预期涌入中国市场,人们普遍担心农业将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也没有出现。我们以为,这其实存在较大的必然性:第一,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根据加入WTO的新形势,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效的支农政策措施,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了农业竞争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第三,加入WTO影响的滞后效应,使国际竞争压力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在短期内没有表现出来。第三,国内外市场价格变化在客观上缓解了进口压力。如2002年,由于世界粮食主产国受灾严重,导致国际粮食价格上涨25-30%,而中国国内粮食过剩、价格低迷,国外粮食不具备进入中国市场的价格条件。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中国农民实际上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来保持国内粮食的低价水平,避免了国外粮食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农业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将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上述一些对国内农业有利因素将逐步消失,一些深层次的不利因素正在显现,农业面对的国际竞争压力将全面提升。尤其是,中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的局面,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出现逆转;发达国家对农业高补贴、高保护所形成的不公平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在短期内也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和挑战是长期的,在后过渡期将逐步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

  第一,农产品进口压力日益加大。从2005年开始,今后中国粮食进口关税配额数量每年将达2216万吨,占商品量的15%。按中国粮食口径,将配额折成原粮(包括将豆油配额折成大豆),则粮食配额数量达4107万吨,相当于2004年国内粮食总产量的11.3%(不包括大豆

  进口,2004年2023万吨)。如果这些粮食全部进口到国内市场,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是进口粮食占国内生产的11%以上,远远超出中国1996年提出的95%粮食自给率的判断,有可能影响中国粮食生产总水平,这要求中国重新评估国家粮食安全政策目标。二是在当前国内粮食供需紧平衡、高价位的背景下,粮食进口将打压国内价格,直接损害种粮农民利益,不利于国内粮食增产。三是影响政府各项支农政策效应的发挥,尤其会抵消现有粮食扶持政策的积极作用。2006年中国取消植物油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对国内大豆、油菜籽、花生等的生产和加工行业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第二,农产品贸易逆差可能成为常态。过渡期三年来,大豆进口增长较快,配额农产品如棉花、食糖、羊毛、棕榈油等进口较多,配额使用率较高(20-70%不等),今后进口仍将呈扩大趋势。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口280.3亿美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48.1%),出口233.9亿美元(同比增长9.2%),逆差46.4亿美元(海关总署,2005)。根据中国农产品供需结构和农业资源禀赋特征,我们初步判断,今后中国农业的进口贸易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贸易将呈大进大出趋势,贸易逆差有可能成为常态,这是今后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一个潜在因素。

  第三,国际市场风险防范和管理的难度加大。随着各个领域全面对外开放,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风险挑战,防范和化解的难度日益增大。国际农产品市场风险尤为复杂。如2004年4月底国际大豆市场价格急剧波动,市场风险通过跨国公司的营销链条迅速传递到国内市场,导致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全面亏损,初步估计损失达50亿元。

  第四,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复杂。中国将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特殊保障条款等将成为今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壁垒,“舆论壁垒”等新型壁垒也呈上升之势。发达国家继续对农业提供巨额补贴,国际农产品贸易被严重扭曲,多哈谈判建立国际农业贸易新规则和新秩序步履维艰。这都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影响中国发挥比较优势,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第五,从战略上看,在加入WTO背景下,中国农业所面临的挑战,其实并不在于农产品进口数量的可能增加,更尖锐的矛盾,主要在于农村人口尚未大规模转移背景下,进口农产品增加后大量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这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问题。有学者指出,如果对经济发展只注重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往往会将农业看成是对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无足轻重的部门,因此不愿意增加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保护,这显然不利于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发达国家高额补贴的农产品进口冲击下,中国不少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就可能面临衰落的危险。这样,受威胁的可能并不是国内农产品的供求平衡,而是引起的相当数量的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陈锡文,2004)。

  三、今后的挑战与关键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结构的显著变化,对农产品从主要是数量需求转向数量、质量双重需求;农业发展从过去主要受资源约束转向受资源、市场双重约束。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则把中国农业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必须面对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双重挑战。中国农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

  而从现在起的今后若干年,中国正处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新阶段,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国际经验表明,这既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类矛盾凸现的挑战期。在这一关键时期,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继续发挥农业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中国对战略机遇的把握,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但是,中国农业目前仍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远没有根本解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比较突出的有:

  1.人口和食物消费需求增长的压力与日俱增。2004年底中国人口为13亿,预计到2010年达到13.45亿。按照目前的粮食消费结构和需求总量测算,到2010年,粮食年需求量至少为5亿吨。目前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4.7亿吨,要想在今后5年内使农业恢复到5亿吨的生产能力,在物质和技术条件上都存在较大的难度。如何保障13-14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今后中国农业不能回避的战略问题。

  2.农业资源刚性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目前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3%。从长期看,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耕地资源紧张的矛盾将始终存在。人均水资源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干旱和严重缺水已经成为制约西北、华北和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今后农业资源紧张的矛盾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将越来越突出,直接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

  3.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短期内难以提高。中国农业在技术进步、产品质量和整体竞争力与主要农产品贸易国的差距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的局面,在较长时期内也不会出现逆转。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农业投资投入不足,农村资金短缺,生产要素持续外流,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政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将难以在根本上改变,因此在短期内进一步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的难度较大。这也决定了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中国农业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

  4.影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矛盾开始凸现。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长期积累的城乡二元结构中的一些深层矛盾开始显现: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与城市的面貌反差强烈;城乡之间各种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农民就业增收渠道难以拓宽。从根本上改变影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篇六:农业发挥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戴源龙国贸090210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成因及结果,指出发挥自身优势从事国际贸易能够促进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加入WTO已快5年时间,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中国的农业经济而言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如今,在农产品生产相对过剩,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农产品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为寻求农业发展和增加贸易收益,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现状,指出我们应该走比较优势的道路,增强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以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并对我国农业未来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农产品出口、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

  1引言

  我国既是世界农产品生产大国,也越来越成为世界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许多农产品的进出口都对世界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全世界的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上,中国的份额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约是2.4%,2003年达到了3.2%,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的出口国。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近几年发展也较快,1992年进口额为96.6亿美元,到2002年则达到124.15亿美元,10年进口增加27.2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5%,到2003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居世界第四位。

  一、理论概述

  2.1概念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比较优势理论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2.2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背景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LawofComparativeAdvantage)。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贸易比较优势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

  -1-

  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二、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入世后的六年期间(2002-2007),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总值每年都跨越一个百亿美元阶梯。到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775.7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3.1%,占当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6%。其中出口366亿美元,增长18%;进口首次突破400亿美元,达到409.7亿美元,增长28.1%。(一)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形势发生逆转,贸易逆差已经成为常态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进口贸易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入世后的六年间农产品的出口额净增246.4亿美元,年平均增幅为20.5%;而同期,农产品的进口额净增309.8亿美元,年平均增幅为26.5%,增幅明显高于出口。农产品的出口、进口贸易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出现。2002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项下还保持了33.1亿美元的顺差,2003年农产品进口猛增导致当年的农产品贸易出现4.9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到2004年贸易逆差激增到84.9亿美元,2005、2006两年的贸易逆差迅速萎缩,但2007年农产品的贸易逆差再次扩大到了43.7亿美元,逆差比上一年(下同)净增34.1亿美元,增长3.6倍。(二)农产品的一般贸易进出口全面高出加工贸易2007年农产品贸易仍是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两种贸易方式的进出口总额合计占农产品进出口总额9成以上。我国农产品的一般贸易不论从规模上还是增速上均高出加工贸易。2007年我国农产品一般贸易进出口579.5亿美元,增长26.8%,高出当年农产品进出口增速3.7个百分点,占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的74.7%,比上一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农产品279.8亿美元,增长19.2%,占当年出口总值的76.5%;进口299.7亿美元,增长34.9%,占当年进口总值的73.1%。农产品一般贸易项下出现贸易逆差19.9亿美元。受农产品商品性质特点决定,以及国家加大对加工贸易的政策调整力度,农产品加工贸易发展增速缓慢。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34.6亿美元,增幅仅为8.5%,低于当年农产品进出口增速14.6个百分点,仅占当年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的17.4%,比2006年的比重萎缩2.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5.6亿美元,增长13.4%;进口59亿美元,增长2.7%。农产品加工贸易项下实现贸易顺差16.6亿美元。保税区仓储进出口贸易位列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之后,累计进出口39.6亿美元,增长33.4%,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保税仓库进出口和边境小额贸易规模双双突破十亿美元,分别进出口10.8亿美元、10亿美元,分别增长13.5%、13.8%。(四)我国农产品贸易国别集中度高2007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前10位的贸易国家(地区)的进出口合计超过600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的83.1%。2007年美国继续占据我国第一大农产品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来源地的位置,中美双边的农产品贸易总值达到135.1亿美元,增长18.9%;其中自美国进口农产品91.3亿美元,增长20.3%。对美农产品贸易逆差为47.5亿美元。2007年东盟取代日本成为我国第二大的农产品贸易伙伴,我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

  -2-

  为110.2亿美元,增长37.7%,高出农产品贸易整体增幅14.6个百分点。2007年日本虽然退居我国第三大农产品贸易伙伴,但其仍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贸易顺差来源地。当年中日农产品贸易额为87.3亿美元,小幅增长1.3%,是前10位的贸易国家(地区)中最低的,实现贸易顺差79.5亿美元。2007年中欧农产品贸易额紧随日本之后,当年进出口82.7亿美元,增长26.2%。在农产品进口的拉动下,我国与阿根廷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实现了倍增,阿根廷也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最大的逆差来源地。(五)主要的出口农产品表现各异,蔬菜、水海产品和畜产品出口增速较慢,水果、谷物及谷物粉出口猛增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和输出国,受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全球原料性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07年我国水海产品的出口仅有微幅增长。当年水海产品出口47.5亿美元,增长0.1%。蔬菜同样也是遭受贸易壁垒严重的品种。我国蔬菜生产气候得天独厚、物种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加入世贸组织更是给国产蔬菜进入在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但由于蔬菜出口屡屡遭遇以绿色壁垒为代表的贸易壁垒,正常出口受到严重影响。2007年我国蔬菜出口42.2亿美元,增长6%。我国畜产品出口也面临着与水海产品、蔬菜相似的问题,2007年出口40.4亿美元,增长8.3%,上述3类农产品的出口增幅均比农产品出口的整体增幅低。苹果、柑橘等国产水果品种仍保持了较强的出口优势,直接带动我国水果的出口。2007年国产水果出口37.5亿美元,增长51.4%。其中,苹果汁、苹果和橘橙是重要的出口水果品种,分别出口12.4亿美元、5.1亿美元和2.1亿美元,分别增长1.1倍、37.6%和49.6%,合计占我国水果出口总值的52.3%。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高企的刺激下,2007年我国粮食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共出口粮食(包括大米、小麦、玉米等谷物及谷物粉,不含大豆)986.4万吨,价值21.9亿美元,分别增长63%和89.6%,当年的粮食净出口量超过800万吨。在我国人口仍在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的背景下,国内粮食净出口规模过大,不利于稳定国内粮食价格。

  三、入世对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影响

  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当非关税措施被取消和关税被削减之后,我国农业与国外农业的竞争就只能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一国的农业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价格优势,即农产品的价格水平越低,该国农产品就越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而价格优势又直接体现为成本优势和效率优势,也就是说,一国农业的生产效率越高,生产成本越低,则该国农产品的价格优势越强,农业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越强。从价格优势分析,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呈现出以下格局:(一)粮食已经丧失了国际贸易竞争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上升速度很快。入世前,我国大米、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10%~70%。因此,我国80年代的那种粮食价格竞争优势已经完全消失,粮食作物已不再具备比较优势,入世后我国粮食生产所受的影响更大。另外,棉花的情况也是一样的。(二)糖料生产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受到食糖生产加工水平低的制约我国具有发展甘蔗生产的自然和经济优势,但是食糖加工业生产工艺比较落后、成本高、品质差,食糖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高。因此,发挥我国糖料生产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提高国

  -3-

  内糖业的生产加工水平。(三)肉类生产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畜牧业中,除牛肉外,其他肉类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我国是世界上肉类生产大国,生产优势突出。在价格方面,除禽肉外,我国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价格优势明显;在市场方面,世贸组织规则为我国肉类生产发展和贸易提供有利条件。但是我国畜牧业生产面临疫病频发和卫生质量控制体系薄弱的困扰,很难突破进口国以SPS和TBT管制措施为主的壁垒。(四)羊毛不具有贸易竞争优势由于我国的羊毛生产在效率、质量和价格上均无竞争优势,入世后,在大幅度降低关税和取消进口许可证的情况下,其不可避免地受到打击。(五)水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我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综合生产能力较强,特别是水产养殖和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从总体上讲,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我国水产业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水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同时有利于我国扩大水产品的出口市场,改变出口布局,实现市场多元化。

  四、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强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提高农产品的营销能力和品牌竞争力。通过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及检测体系,促进现代农业企业的形成,提高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在农村逐渐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在土地承包给各家各户的前提下,允许经营权流通,土地适当集中经营形成现代的农业企业。另外,从生产源头抓农产品质量安全,从更大的范围对农产品质量进行宏观调控。再有,重视从市场营销和产品信誉的角度拓展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二)从提高价格竞争力的角度,提出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强农产品竞争能力。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单产,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单产,最终达到降低农产品价格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另外,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土地规模经营,减少农产品劳动费用。再有,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技术条件等方面降低农产品成本,降低流通成本。(三)从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的角度,建议改善农业生产要素条件,加强政策对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持和保护。要真正把农业作为现代产业来发展,让更多的现代化生产要素流入农业产业。政府采用各种优惠政策,从而使农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得到提升,还要保护好现有的农业自然资源。另外,在政策支持方面,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参考文献(1)张国强.《比较优势与制度的观点》,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0(2)农业部科技教导司,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生态农业——实践与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3)http://www.zhongsou.net/news/10396369.html(4)刘继芳.《当代农业学术专著》.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01版.(5)何元贵.《新编国际贸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01版.

  -4-

篇七:农业发挥比较优势

  发挥我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复合比较优势

  熊伟;刘颖卓

  【期刊名称】《理论探索》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出现了关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论争.争论的焦点是我国的对外贸易是应以比较优势还是以竞争优势为基础.通过对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农产品正逐渐丧失其比较优势.要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关键是要从增强其内生比较优势入手,发挥其复合比较优势.

  【总页数】3页(P76-78)

  【作者】熊伟;刘颖卓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40

  【相关文献】

  1.论复合比较优势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的作用[J],赖小琼;刘金杨2.让开放更加充分地发挥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J],李文昌3.农产品出口基地化与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J],陈洁;罗丹4.加入世贸组织后应如何发挥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J],刘春斌;张志华5.内生比较优势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研究[J],尚杰;姜国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八:农业发挥比较优势

  浅析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目录背景:.......................................................................................2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2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分析........................................5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劣势分析........................................7我国农产品贸易前景...............................................................9举例:.......................................................................................9

  背景:背景:

  中国既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产品的稳定对中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加入WTO之初,曾有不少人士担忧中国农产品将遭受来自国外农产品的强劲冲击,因而动摇中国的国本。加入WTO以来的五年多时间里,中国农产品在挑战中发展了自己,出口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出口可以高枕无忧了。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开放度的进一步扩大,农产品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复杂,应对工作更艰巨。为此,我们需要全面的理解农产品的出口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我们目前存在的差距,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才能确保农产品稳步健康发展。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进出口贸易分析

  年度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进口额112.3118.1124.1188.9230.9286.5319.8409.7583.3521.7719.1出口额156.2159.8180.2212.4279.7271.8310.3266.2402.2392.1488.8进出口额286.5277.9304.3401.3510.6558.3630.1775.9985.5913.81207.9

  (表一:2000至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数据)

  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额

  (图一:中国农产品2000至2010年进出口额曲线图)

  由此可知:1.从2000-201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整体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对外贸易仍以进口为主。2.尽管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低于进口总额,但出口总额每年仍以很大速度增长,且进大于出的局面得到了改善。我国主要出口的农产品的情况:

  水产粮食畜禽果蔬茶叶秸秆饲料其他

  (图二:2009年主要出口农产品饼状图)

  水产粮食畜禽果蔬茶叶秸秆饲料其他

  (图三:2010年主要出农产品饼状图)(年度20102009水产132.2102.5秸秆饲料其他4081.736.167.1单位:亿美元(表二:20年和2010年的主要要出口农产品)2009粮食1716畜禽44.336.5果蔬茶叶173.6133.9

  由此可知:我国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是水产、果蔬茶叶、畜牧、秸秆饲料我国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是水产秸秆饲料、其他等。

  10090807060504030201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小麦蔬菜水果及坚果肉类制品谷物活动物水.海产品水饮料酒及醋烟草及其制品

  (表三:2000-20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趋势图)

  由此可知:中国几乎所有重要农产品的出口在过去10年都有增加,但农产品贸易出现了显著的结构变化。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加较多,而土地密集型产品出口趋于减少。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1)要素禀赋优势。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状况直接影响到其对

  外经贸活动地位。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大要素状况比较,中国劳动力资源具有明显优势,而人均资本和土地拥有量,美国、欧洲和日本分别占有绝对优势。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中国跨越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多种多样,能够生产各类农产品,满足世界市场多样化的食品需求。中国正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目前已经或正在形成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闽南粤东柑橘主产区;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苹果生产优势区;中原和东北肉牛优势区;中原、内蒙古、河北、西北、西南肉羊优势区;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牛奶优势区;东南沿海、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中国大部分地区饲养畜禽、种植蔬菜均具有比较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我国农村劳动力多,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为

  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这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非常有利。我国的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低,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力。市场区位优势。亚洲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日、韩、香港、台湾、印尼、泰国等都是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国家和地区。由于运距短、运销便捷,我国对亚洲市场出口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等高价值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2)出口商品价格优势。从总体看,我国的水果、蔬菜、肉类产品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目前,我国的主要水果如苹果、鸭梨、柑橘的国内市场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四至七成,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我国畜牧业的比较优势要强于种植业,在价格方面,除禽肉外,其他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其中,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7%,牛肉价格低84%,羊肉价格低54%。(3)出口商品产量优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渔业生产国,1997年我国的水产品产量达到3602万t,总产量占世界首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9.87kg,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4%2000年我国肉类产量达6270万t,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苹果、柑橘、梨的产量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4)出口商品质量优势。近年来,为了满足国内消费者对农产品

  质量安全和农产品进口国的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农业部制定、修订农产品国家标准450多项,行业标准1550项,开展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活动,从生产源头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另外,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早稻和高产高油大豆等优质专用农产品迅速发展,都大大促进了我国粮食产品质量的提高。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劣势分析

  (1)我国处于劣势的农产品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棉花、油、糖等大宗农产品,我国每年都大量进口这几类产品。90年代以前,我国粮食、棉花的国内价格水平均低于国际市场水平,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近1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糖类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二至五成,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国内市场花生油、菜油和豆油的价格已分别高出国际市场价格24%、43%和45%。这种价格上的劣势使得中国的粮、棉油等农产品极易遭到国外价廉质优的同类农产品的冲击。(2)出口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市场过于单一。长期以来粮食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大宗农产品,而价值比较高的农产品如蔬菜、鲜花、水果等出口数量有限,这种低级农产品出口结构不符合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趋势。与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相对应的是农产品的出口市场单一化:一是出口地区过于集中。据统计,近年来外贸农产

  品出口70%以上集中在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市,而占全国大部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外贸农产品的生产比重偏少,造成外贸农产品生产地域分布不合理。二是出口市场过于单一。我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韩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这种状况造成对局部世界市场过分依赖。(3)出口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随着农业政策倾向的转变,农产品的提价,外贸农产品价格日益提高。其次,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正逐步消失,使直接生产费用不断提高。再次,如果按照国外统计口径计算完全生产成本,外贸农产品的成本会更高。成本偏高,将会直接削弱价格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的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几大粮食作物的国内市场价格都已超过国际市场,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4)出口农产品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加工程度和附加值都比较低,与国外差距明显。我国畜产品用于加工的肉、蛋产品占全国总产的3%~4%和1%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30%~40%,有的高达70%。从小麦来看,我国小麦品种与国外代表性品种在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等主要指标差异不大,但在特质粉、专用粉的专用品种上差距较大,不仅数量缺,而且质量差。除此以外,我国的许多农产品在加工处理、储藏包装、花色品种、卫生检疫等诸多方面有明显的劣势,这都影响到出口农产品的品质。摘自《中国商务年鉴》

  我国农产品贸易前景

  1水产品及其制品和园艺产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也是中国农业生产上具有优势的产品。2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果蔬产品、水海产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具有非常明显的价格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3根据赫-俄理论,产品的价格是由要素的成本决定的,中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所以,中国可以选择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而进口一些土地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产品。所以,中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额每年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就不奇怪了。

  举例:举例:

  比较中国和泰国农产品出口情况:中国与泰国的出口产品结构较接近,在排名前10位的出口产品中,中国与泰国有6种产品是一致的,如肉及食用杂碎、鱼及其他水生动物产品、蔬菜、谷物,内及鱼和其他水生动物制品以及蔬菜及水果制品。在6种产品中,中国有5种产品是排名前5位的出口农产品,如鱼及其他水生动物产品、蔬菜、谷物、肉及鱼和其他永生动物制品和蔬菜及水果制品。泰国有4种产品是排名在前5位的出口农产品,如鱼及其他永生动物产品、谷物、肉及鱼其他水生动物制品和蔬菜及水果制品。而且,这6种产品集中在劳动

  密集型产品,如蔬菜水果及其制品、肉及食用杂碎、肉及鱼和其他永生动物制品等产品。这意味着中国与泰国在出口农产品结构上有较高的相似度。与此同时,两国主要出口农产品也有些不同,泰国主要出口橡胶及其制品、糖及糖食、杂项食品、木及木制品、纸及纸制品。而中国主要出口其他动物产品、食用水果、茶叶及调味香料和油籽,籽仁、工业或药用植物、饲料、饮料、酒及醋。

篇九:农业发挥比较优势

  加强以河西杂交玉米制种为主瓜菜马铃薯花卉啤酒大麦啤酒花和葡萄制种为辅的国家制种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生产专业化加工现代化包装标准化经营集团化育繁推一体化和管理法制化步伐全面提升育种创新能力良种供应保障能力和种子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实现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的转变

  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解读之十五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定位我省农业发展战略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为此,全面深刻地分析掌握我省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优势、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充分利用好这方面的支持政策,找准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的切入点,对于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都至关重要。

  我省地域广阔、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发展特色农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目前,马铃薯、草食畜、中药材、现代制种、啤酒大麦、酿酒葡萄、蔬菜等已成为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2700多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面对这样的有利条件,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已成为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一是特色优势农业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河西地区已初步建成特色农产品综合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粮、棉、酒、瓜果、蔬菜、制种等六大主导产业;中部地区已初步建成了沿黄河谷川道区的蔬菜基地和马铃薯、百合、中药材、肉用羊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淀粉、蔬菜、百合、肉类、中药材

  等五大主导产业;陇东地区已初步建成了苹果、杏、烟叶、肉牛、油料等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果、菜、烟、肉等四大主导产业。陇南地区已初步建成了以干鲜果品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干果、食用菌、中药材等三大主导产业。甘南、临夏地区的草食畜产品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形成了以牛羊肉、皮毛、乳品为主的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

  二是特色优势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我省马铃薯、中药材、草产业、现代制种、啤酒大麦等产业发展居全国第一,杂交玉米制种量占全国用种量的53%,全国50强制种企业已有一半以上在我省落户。甘啤3号等甘啤系列大麦已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种。当归、党参、红芪、大黄等四大名贵药材主要销往台湾、香港、东南亚地区,部分远销欧美市场。脱水蔬菜、番茄酱、果酒果汁、优质小杂粮、油橄榄、食用菌、食用百合、球根花卉等地方性特色产品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部分产品已走向国际市场。

  三是特色优势农业经营组织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3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1700多个,国家和省重点龙头企业210多个。龙头企业带动型是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对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省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也存在以下薄弱环节:一是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属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管理水平不高,产品档次低,竞争实力较弱,影响着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和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我省农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初加工多、精加工少,加工转化和增值率较低,有重要影响的名、特、优产品很少。农业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尚不健全,标准化技术咨询服务、基地生产环境和绿色产品认证发展滞后,农业标准化建设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的要求。三是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村各类中介组织还处于发展初期,大多没有产权关系,合作组织法人地位不明确,运行机制不规范,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体上看,我省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的基础很好、潜力很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以下七项工作:一要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建设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力争马铃薯播种面积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加快马铃薯产业由量的扩张向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转变、由外销为主向外销和加工并重进而以加工为主转变,由销售商品薯向销售良种转变,由均衡发展淀粉加工企业向扶优扶强、强强联合和品牌经营转变。建

  立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基地,力争脱毒种薯应用率达到50%,力求在良种繁育、精深加工、市场建设、鲜薯销售、品牌打造、马铃薯保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扶持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和贮藏库建设,将马铃薯种植纳入政策性保险补贴范围。二要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支持培育牛羊产业大县,提高畜牧业增加值,重点支持养殖小区、良种繁育体系、市场体系和检测体系、产业大县建设。参照能繁母猪的补贴政策,将能繁母牛、母羊纳入补贴范围。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牛、羊、猪、鸡等优势畜禽区(带)。加快草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草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发展草产业,形成草畜生产加工基地。到2012年草食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进一步发挥畜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支柱作用。三要加快杂交玉米等农作物制种基地建设。加强以河西杂交玉米制种为主,瓜菜、马铃薯、花卉、啤酒大麦、啤酒花和葡萄制种为辅的国家制种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生产专业化、加工现代化、包装标准化、经营集团化、育繁推一体化和管理法制化步伐,全面提升育种创新能力、良种供应保障能力和种子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实现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的转变。四要加快地方特色产品的发展。立足当地自然优势、资源优势和生产基础,大力发展中药材、藏药、酿酒原料、林果、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以兰州、榆中、皋兰、红古为主,带动定西、白银、天水、平凉等市县的高原夏菜基地。大力发展油橄榄、核桃、花椒、食用百

  合、苦水玫瑰、黑木耳、黄花菜、油葵、鲑鳟鱼等一大批地方特色优势产品,打造名优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五要积极发展沙产业。加快建设以日光温室和地膜覆盖为重点的保护地栽培示范基地、草畜产品高效转化的种养加基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经济林培育基地,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形成一批沙产业加工名优品牌和加工型龙头企业,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产业经营格局。六要加快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在全省择优培育扶持500个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2012年,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个,5亿元以上的1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力争近期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农业企业达到50家以上,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达到55%以上,二次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农场,主要是培育5个在西部有显著优势、在全国有相当影响的名牌产品,培育10个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立21个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园区)。七要加快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建设。按照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在张掖、武威以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为重点,“草实行-牧-沼”农业循环经济链条和“粮-菜-瓜果-牧-沼”的荒漠化绿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定西以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为重点,发展“退耕-林果-畜牧-沼气-梯田-水窖”一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篇十:农业发挥比较优势

  长江经济带省域农业比较优势分析及协同发展对策

  XuHui;WuPeng;WangZiwei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的优势条件及限制性因素,以及各省域农业比较优势,为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用实证分析法,采用农业相对比重指标(AG)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RCA)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域农业相对比重和比较优势进行深入剖析,并分析了近几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域农业的相对比重和显示性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结果]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占其经济总量比重较低,农业相对比较优势不明显;各省市的农业比重和相对比较优势差异明显;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农业比重和比较优势波动平缓,甚至有略微下降趋势.[结论]应加强各省域农业部门合作,做好发展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农业布局;利用辐射效应,加强农业发展要素流通;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新业态,建立农业协同发展激励机制.此外,完善和统筹长江经济带区域农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沿江省市农业协同发展的前提和必要保障.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年(卷),期】2019(040)006

  【总页数】6页(P42-47)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区域农业;比较优势;协同发展;农业

  【作者】XuHui;WuPeng;WangZiwei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

  0引言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以长江经济带为引领,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协调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并将其建设成为我国流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朱英明、姚士谋(1998)指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宏观经济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农业发展是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系统[1]。目前长江经济带仅次于中国海岸经济带,但具有联系更紧密、腹地更深广、发展潜力更大、更具持续性和爆发力等后发优势(陆大道,2014)[2]。作为我国重要的流域经济之一,长江经济带产业的区域化特征明显(郑德高,2015)[3],其涵盖了中国11个省市。罗蓉(2007)认为各省市之间联系紧密,承接性和相容性强,在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该区域具有显著代表性[4]。张军(2015)提出长江经济带不仅是中国重要的工业走廊,更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5]。但是,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农产品产量和农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李裕瑞等,2015)[6],农业资源压力也越来越大、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尹昌斌等,2015)[7],给流域内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外部性压力。因此,农业资源的调整和区划显得尤为重要(谷树忠等,2013)[8],同时,也应加强农业资源的正外部性研究(黄丽等,2016)[9],促进长江经济带各省域资源的合理利用。深度挖掘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业比较优势,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意义深远。1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1.1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的优势条件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历来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为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一,长江经济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已有6个省粮食主产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国40%,水稻产量占全国65%,粮食产量和质量也在不断地提升(靖学青,2016)[10]。第二,

  长江经济带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设施具有明显优势,农业基础较好,农业发展涌现出崭新业态,现代化农业发展已初见雏形。第三,长江经济带沿江各省市形成了庞大的产业体系,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农产品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第四,经济全球化和内需刚性决定了长江经济带农业国内外市场潜力依然较大。依托沿江沿海的贸易口岸,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农产品进出口额不断扩大。第五,长江经济带农业整体上仍然是我国农业的支柱,从流域内部来看,农业发展省域特征差异明显。西部特色农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农业的增长空间很大;中部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依然承担着粮食生产的任务;东部上海、浙江、江苏已经初具现代化农业的规模,拥有很多农业示范区,在经济总量和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进出口方面都要比中西部发展快。1.2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有着很好的基础和优势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阻碍农业协同发展的不利因素。第一,长江经济带农业协调发展的机制体制依然处于滞后状态,管理体制分散,省域之间缺乏合作。各地区以行政边界为界限,长江经济带被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子市场,导致经济带各区域间衔接力度不够,制约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二,农业发展区域两极化明显。既有条件落后的传统农业,也有经济发达的现代农业雏形,农业二元结构难以消除。第三,农业发展要素流通相对闭塞。就区域内经济水平和科教水平而言,东部高西部低。在对外交通发展上,东部较完善,西部较封闭。然而在自然资源分布上,西部较东部丰富。这些农业发展要素在区域间流通较少,难以形成合力。第四,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力度不大,农业升级后劲不足,缺乏激励机制。第五,长江经济带内区域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资源和农业发展成果分配不均。2长江经济带省域农业比较优势分析长江经济带农业区域差异明显,农业发展各有特色,要做到优势互补,需要发挥长

  江经济带各省域比较优势,形成上中下游资源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农业产业格局,从而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2.1农业比较优势测算指标2.1.1农业相对比重指标(AG)农业相对比重是一个区域农业产值占全国农业产值比重与区域GDP占全国GDP比重的比值。该指标可用公式表示为:

  (1)式(1)中,AG是长江经济带某省域农业相对比重指标,A表示该省域的农业产值占长江经济带农业产值的比重,G表示该省域的GDP占长江经济带GDP的比重。该指标衡量的是某省域农业生产在经济总量中的地位。一般测算结果和1进行比较,如果AG>1,说明该省域的农业生产在该省域的经济总量中有较高的地位;AG=1,则说明对于该省域来说,农业生产在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的地位相当于该省域经济总量在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的地位;AG<1,说明该省域农业生产在该省域经济总量中地位不高,农业生产在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的地位低于该省域经济总量在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的地位。该指标是从生产角度,用农业相对比值衡量区域农业比较优势。2.1.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某省域农产品出口值占该区域出口总值的份额与长江经济带农产品出口值占其总出口值份额的比值。该指标可用公式表示为:

  (2)式(2)中,RCA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其中,Xj表示某省域j农产品出口值,Xtj表示某省域j的总出口值;Xw表示长江经济带农产品出口值,Xtw表示长江经济

  带总出口值。一般来说,RCA也是和1比较大小,如果RCA值靠近1,则说明该省域在出口农产品方面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RCA值大于1,表示农产品在该省域中的出口比重大于在长江经济带的出口比重,则该省域的农产品在长江经济带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竞争力;RCA值小于1,则表示在长江经济带范围内上不具有农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2.2省域农业比较优势测算结果及分析根据上述两个指标,采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11—2015年数据,对长江经济带整体以及各省市的比较优势进行测算,结果如表1。各省市近5年AG和RCA的变化趋势如图1、图2所示。(其中,长江经济带整体指标的测算是将长江经济带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测算,数据采用的是11个省域每年数据总和)。表1长江经济带各省域AG、RCA指标指标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长江经济带AG0.100.460.711.391.021.411.500.941.491.801.800.82RCA0.481.180.522.350.854.033.360.481.233.2410.280.57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6》《中国农业年鉴2012—2016》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AG和RCA指标测算值是依据2011到2015年各省市数据计算平均值得到由测算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在全国范围内看,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的比重较低,农业相对比较优势不明显。如表1,从农业相对比重指标测算结果来看,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的相对比重为0.82,说明长江经济带农业在全国的比重低于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由此也可以看出,虽然长江经济带的农业发展在总量上很大,但是农业比重小,农业的发展相对于其他产业的发展仍显得十分薄弱。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测算结果来看,长江经济带整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并不明显,仍然小于1。这说明,长江经济带农产品的出口占我国农产品出口额比重不如长江经济带总的出口额占我国总出

  口额比重大,即长江经济带农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2)各省市的农业比重和相对比较优势差异明显,经济总量大的省市农业比重和比较优势指数普遍较低,农业比重大的省市则普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就各省域的指标数值来看,上海、浙江和江苏等东部沿海城市的农业比重明显偏低,都明显小于1。其他省份中重庆和江西的AG值很接近1,表明这两个省市农业在该省市的比重与其经济总量在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上地位相当。其余的省市农业比重都明显大于1,其中,贵州和云南的值最高,均为1.80,说明这两个省市农业比重较大。分省域来看,农业比重较大的省域同时也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尤其是安徽、湖北、湖南、贵州、云南这些以粮食生产、特色高原农业、山地农业为主的省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更为明显,其中又属云南最高,为10.28。而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农业比较优势相对缺乏,但是浙江省却在农产品出口上表现出与其他经济发达城市不同的特征,具有比较明显的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3)从各省市农业比重与比较优势趋势来看,如图1、图2,长江经济带近几年农业比重和比较优势波动平缓,甚至有些许下降的趋势,西部省市在AG和RCA上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农业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但是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有待提高,农业发展滞后于其他产业。就农业比重变化趋势来看,贵州、江西在农业比重上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湖北、安徽、重庆则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余省市波动平缓。就比较优势变化情况来看,安徽、湖北、湖南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余省市指标变化相对平缓。可见,贵州、云南等西部省市对农业的发展投入较大,农业发展势头迅猛,上升潜力巨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所提升。湖北、安徽、湖南等农业大省虽然比较优势明显,但市场竞争力有所下降。图12011—2015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AG值折线图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6》图22011—2015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RCA值折线图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12—2016》《中国农业年鉴2012—2016》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3长江经济带省域农业协同发展对策建议以上分析看出,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发展总量巨大,但是省域间农业比较优势差距过大,导致整体比较优势并不明显。为了充分发挥各省域的比较优势,以此达到长江经济带省域之间的协同发展,进而提升长江经济带农业整体比较优势,提出以下建议。3.1加强各省域农业部门合作,做好区域农业协同发展规划实现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间农业融合发展,必须打破区域间各自为政、相对封闭的行政界线,做好长江经济带整体规划工作,努力提高长江经济带整体的AG和RCA值,保持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良好趋势。各省域农业部门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农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建立优势农业基地,明确责任主体,强化目标管理。做好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的发展的蓝图和设计,加强合作,成立长江经济带农业融合发展的协调机构。通过发挥协调机构的作用,使长江经济带内各个省市间的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实现地域间、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形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业产业链的相互渗透和有机衔接。达到长江经济带各省域农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以促进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发展的稳步提升。3.2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农业布局长江经济带各地区之间在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等方面各有优劣势,正是这种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存在,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间农业布局优化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各省市比较优势差异把长江经济带分为3个区域。第一,对于农业比重(AG)低,显示性比较优势(RCA)不明显的上海、浙江、江苏、重庆,该区域市场经济发达、人口流量大、农产品市场发育较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农业圈。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农业发展上,外向型农业圈起着领头羊的作用,不管是人才还是技术,都是最

  充裕的区域。因此,该区域应充分发挥市场和区位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外向型农业,对其他省域进行人才、技术、资本等的输出,发挥出强大的辐射作用。第二,对于农业比较优势相对明显的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该区域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AG)大,农产品出口相对于其他产品出口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保持住现有的粮食产量,占据市场份额,更要引进、创新新技术,做到增产保质同步提升,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第三,在AG和RCA指标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四川、贵州、云南,该区域是特色农业高度集中的区域。四川、贵州、云南3省域,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特色农业突出,要充分发挥山地、高原、丘陵、河流、湖泊的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草食畜牧业、河湖绿色养殖业等为代表的特色生态农业,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带。三大区域域根据相对比较优势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农业产业,大力优化长江经济带农业产业布局,从而达到协同发展。3.3积极利用辐射效应,加强农业发展要素流通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具有良好的发展外向型农业圈、农业现代化的趋势,要加强与其他省域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发达的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从点、线、面3方面着手,发达省域向欠发达省域传递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管理理念、技术人才,欠发达省域向发达省域提供自然资源、初级农产品以及劳动力。在农业某一领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农业发展势头迅猛的省域发挥好带头作用,以发挥凝聚和辐射作用,实现农业发展的整合力、凝聚力、协同力和互动力的强化,带动其他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域农业的发展。取长补短,各取所需,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达到各省域农业协同发展。3.4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新业态,建立农业协同发展激励机制

  “创新”一词亦可用在农业的发展上,我国农业发展的严峻态势也要求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创新农业发展新业态。对于长江经济带来说,西部省域在农业发展上普遍具有比较优势,农业快速发展的趋势明显。虽然部分省域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相对落后,但是也赋予了其独特的地容地貌和特色资源,发展新兴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以及特色农产品的开发是该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鼓励各省域农业发展的联动,对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的项目给予补贴,并输入技术人才,树立协同发展效果明显的典型,建立公开公正的激励机制,在制度上给予激励和支持。3.5完善和统筹长江经济带区域农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人们享受农业发展成果的基本权利和福利。纵观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诸如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均,消费不均以及权益分配不均等。这些不均等的现象会导致从事农业活动的人群产生心理不满情绪,间接影响着农业协同发展。因此,要针对农业这种明显强于其他产业的社会特征,在经济总量上有比较优势的省域要积极担负协同发展的责任,为农业比较优势(RCA)大的省域输入技术和资金,加强和深化农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建立区域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责任划分机制,以均衡为导向,以建立覆盖全区域的一体化服务网络为目标,形成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的社会基础。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朱英明,姚士谋.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特征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98(3):32-36.[2]陆大道.建设经济带是经济发展布局的最佳选择——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地理科学,

  2014,34(7):769-772.[3]郑德高,陈勇,季辰晔.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空间重塑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15(3).[4]罗蓉.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研究.开发研究,2007,129(2):109-112.[5]张军.加强区域合作、推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业融合发展.中国发展,2015,15(4):46-50.[6]李裕瑞,杨乾龙,曹智.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与模式转型.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1458-1469.[7]尹昌斌,程磊磊,杨晓梅,等.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1):15-21.[8]谷树忠,谢美娥.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农业资源与区划创新思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1):5-12.[9]黄丽,黄天齐.基于财政激励的农业资源利用正外部性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8):230-236.[10]靖学青.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与发展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篇十一:农业发挥比较优势

P>  重庆市巫山县山地农业比较优势分析

  ——以种植业为例

  农林经济管理06级2班刘翠淋

  指导老师:陈蓉讲师

  【摘要】:当前山地农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是农业应对机遇

  和挑战、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本文就将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巫山县2006—

  2008年山地种植业中的主要农产品在重庆市的比较优势进行测定,并用专门化系数对其

  比较优势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巫山的芝麻、烤烟、马铃薯、玉米4种农作物具有比

  较优势。巫山县应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芝麻、烤烟、马铃薯、玉米这4种作物的种植比

  重,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等积极措施来大力发展和推广这4种农作物,

  提升本地农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山地农业;种植业;比较优势;重庆市巫山县

  AnalysisofComparativeAdvantagesofMountainAgricultureinWushanCounty,Chongqing

  ——takingplantingasanexample

  DepartmentofagriculturaleconomicsandmanagementLiuCuilin

  Abstract:Atpresent,thedevelopmentofmountainagricultureisfacingnew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Itisamainwayforagriculturetodealwiththe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andtoimprovecompetitivenessbybringingintocomparativeadvantages.ThispaperwilluseindexofintegratedcomparativeadvantagestomeasurethecomparativeadvantagesofWushan’smainproductsinmountainagriculturefrom2006to2008inChongqing.Anditwillusespecializedcoefficienttoverifythecomparativeadvantages.TheresultsshowthatWushan’ssesame,tobacco,potatoesandcornhavecomparativeadvantages.Therefore,Wushanshouldadjustitsplantingstructure,increasetheplantingproportionofsesame,tobacco,potatoesandcorn,promoteagriculturalindustrializationandcultivateleadingenterprisestodevelopeandpromotethefourkindsofcorpsvigorouslyaswellasenhancingthecompetitivenessoflocalagriculture.Keywords:Mountainagriculture;plantation;comparativeadvantage;WushanCounty,

  Chongqing

  2

  1引言

  1.1选题意义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

  事。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经济不断的与世界经济接轨,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的农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培育自己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培育得益于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以及依据比较优势而相应进行的农业结构的优化。

  我国是山地大国,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9.4%都是山地。虽然山地在我国地形上是突起的,但在经济上却处于低谷区。面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山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而在我国大部分山地地区,由于区位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山地地区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农业。在我国,山地耕地总面积达1.33亿亩,山地农业在全国农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伴随全球人口数量暴涨和工业化发展对平原土地的占用和污染,使得人类把农业区域发展的目光重新投向山区,“未来农业希望在山区”的观点已引起广泛重视,山地农业也再次面临发展的新机遇。

  一直以来,我国山地地区农业的发展处于落后状态。如何抓住山地农业再次面临发展的新机遇,改变我国山区农业、山区经济落后的状况,除了政府加大对山地农业的投入等外部因素以外,关键是要提高山地农业自身竞争力,竞争力的提升是所有行业长足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也不例外。我国山地地域宽广,跨度大,各个地区间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差异较大,造就了各地区各有特色的农作物。因此,各种农作物在不同地区的优势也就各不相同,而建立在优势基础上的农业生产将更具竞争力。

  基于上述对发展山地农业的重要性,以及提升竞争力、发挥比较优势对山地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阐述,本文将以巫山县山地农业为例,运用比较优势相关原理对巫山县山地农业中的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油菜、芝麻、烤烟、蔬菜这8种作物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试图对巫山县山地农业发挥比较优势提供一些建议。1.2文献综述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对绝对优势理论的发展,主要针对的是同质的劳动这一单一要素。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则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各生产要素中,即各种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由此形成了比较优势理论较为完整的体系。

  农业比较优势的经典理论主要建立在自然资源优势论、生产比较利益理论以及农业专

  1

  业化分区布局理论,这三种理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农业比较优势形成与确立的基础。马惠兰(2004)对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指出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应该是分层次、分范围进行研究。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研究应包括国际比较优势、区位优势和产品优势三方面。因此,在农业比较优势的研究中,主要是从国际比较优势、区位优势和产品优势这三方面来进行。

  在实证研究中,主要是通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专门化系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数的计算来分析不同地区的同种农产品或同一地区不同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如杨文杰(2007)运用区位商和专门化系数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料五种农产品进行了测算指出西北地区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与专业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就如何发挥农业比较优势,主要是从制约其发挥的各种因素的角度入手进行的探讨,如蓝庆新(2004)从政策效果的角度,吴群、张超(2008)从要素禀赋系数、区位商等几个指标的角度,就政府在发挥农业比较优势中的职能以及如何运用资源禀赋特征发挥各区的比较优势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建议。

  对山地农业研究方面,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发展山地农业的意义、指导思想、制约因素等方面。谷新辉(2005)在《比较优势战略与“恭城模式”———对一个典型山区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一文中对“恭城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恭城模式”内在的机理就在于其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在充分考虑当时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后,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确定、调整的,这对大多数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因此,大多数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的选择应是在充分考虑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特征后,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确定,而且在经济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应遵循这一原则,这是决定发展模式进而决定经济绩效的根本所在。张应良,丁惠忠,官永彬(2006)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分析了重庆丘陵山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发展重庆丘陵山区农业的“工业富县”、“农业强县”、“旅游靓县”的发展战略和“外向创汇型”、“旅游观光型”、“高效生态型”、“庭院经济型”的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对农业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这些都对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现有的各种研究大多从整个国家的层面或者是大区域着手,针对一个较小区域农业比较优势的研究还不是很多,特别是针对偏远山区农业的研究较少。且现有的对山地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山地农业的意义、指导思想、制约因素等方面。而对山地农业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将对偏远山区农业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发挥乃至整个山区农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更积极的意义。因此,深入针

  2

  对一个具体小区域或者偏远山区的农业的比较优势的研究是必要的。

  2巫山县情及农业发展情况

  巫山县位于重庆市最东端,地跨长江巫峡两岸,东邻湖北巴东,南连湖北建始,西抵奉节,北依巫溪,建县城于大宁河于长江交集处,全县幅员面积2958平方公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构成巫山"一户两点三山四源五县"的特色县情。"一户"指其为"渝东门户",是名副其实的渝东大门。"两点"是指巫山地处中国经济带中、西部的结合点和长江中、上游结合点,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三山"是大巴山、巫山、七曜山三大山脉交集于巫山,最低海拔仅73.1米,而最高海拔达2680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四源"突出了巫山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五县"则点明其旅游名县、移民难县、财政穷县、工业小县、扶贫重点县的特点。

  巫山县是农业县,近三年来巫山县第一产业生产总产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均在50%以上(见表1),在地区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居于第二位,仅次于教育支出,因此农业是巫山县最主要的产业之一。巫山县境内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明显的山区立体气候,农业资源得天独厚,适合烤烟、马铃薯、芝麻等多种农作物的生长。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红苕为主,次为小麦、水稻、豆类;食用油料以芝麻、油菜为主;蔬菜以叶菜、瓜类、豆类为主。建有烤烟、蚕桑、水果等重点骨干项目基地。其中,烤烟产业一直是巫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全县所属的26个乡镇315个村中,有17个乡镇103个村种植烤烟,种植面积达6万余亩。另外,巫山的魔芋、庙党、巫山乌桕、双孢菇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作物的种植也初具规模,魔芋产品曾获出口日本免检。但巫山山高坡陡,土地瘠薄,耕地48万亩,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1亩,加上区位闭塞,农业的发展一直比较滞后,鉴于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本文仅对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油菜、芝麻、烤烟以及蔬菜8种作物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

  表1巫山县第一产业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情况单位:万元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地区生产总值

  226569

  272996

  337123

  农林牧渔产值农业产值

  11389158447

  14112170078

  15071666135

  数据来源:2007~2009年《重庆市统计年鉴》、《巫山统计年鉴》

  说明:地区生产总值为第一、二、三产业之和

  3

  3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研究方法3.1.1综合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综合比较优势分析方法是以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以及综合优势指数三个指数为主要衡量指标,对在一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之间种植业某种产品或同一区域内不同产品之间的比较优势进行衡量和比较。本文在测算农产品区域综合比较优势时,选择了代表农作物生产的主要因子,即单产(P)、播种面积(S)作为基本变量,构建效率优势指数(EAI)、规模优势指数(SAI)。(单产水平反映该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各种物质投入水平等因素状况,种植面积则是劳动与物质可投入能力、市场需求、种植制度、政策支持以及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其中,效率优势指数EAI为各种植区某作物单产水平占该地区所有作物单产水平的比率与全国该作物单产水平占全国所有作物单产水平的比率进行对比。即EAI=APij/APi。式

  APj/AP中,APij代表i区(巫山)第j种作物单产,APi代表i区(巫山)所有作物的单产。APj代表重庆第j种作物单产,AP代表重庆所有作物的单产。

  规模优势指数为个种植区域某种作物播种面积占该地区所有作物播种面积的比率与全国相应指标的比率进行对比。即SAI=GSij/GSi。式中,GSij代表i区(巫山)第j种作物

  GSj/GS的种植面积,GSi代表i区(巫山)所有作物的种植面积。GSj代表重庆第j作物的种植面积,GS代表重庆所有作物的种植面积。

  区域农作物的比较优势是农业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及区位条件、科学技术、种植制度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是效率优势指数和规模优势指数的综合反映,能够更为全面的反映一个地区某种农作物生产的优势度。因此对这两种指数进行几何平均得到综合优势指数(AAI)。即AAI=EAI*SAI

  当EAI>1时,表明与重庆市平均水平相比,i区第j种作物的生产具有效率优势,当EAI<1时,表明i区(巫山)第j种作物的生产处于劣势。同理,SAI>1时,表明与重庆市平均水平相比,i区(巫山)第j种作物的生产具有规模优势,反之,则不具有规模优势。AAI>1时,表明与重庆市平均水平相比,i区(巫山)第j种作物的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AAI=1,处于临界状态。AAI<1,则无优势可言。AAI、SAI、EAI值越大,优

  4

  势越明显。

  3.1.2专门化系数

  专门化系数是衡量和计算区域农产品专业化程度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是用区域内生产的某种产品的人均占有量(b)与全国该产品的人均占有量(B)之比。即专门化系数C=b,

  BC>1,表明巫山县的该种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超过重庆市平均水平,可以调出商品供应其他地区,是本地区的专业化产品或重点产品;C=1,表示巫山县的这种产品人均占有量等于重庆市平均水平,处于自给自足状态;C<1时,表明巫山县该种农产品不能满足本地区的需要,不是本地区的专业化产品。

  一般来说,综合比较优势与专业化程度呈正相关,专业化程度可以对综合比较优势起到检验的作用,使得出的结论更具正确性。

  3.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重庆、巫山主要农产品(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油菜、芝麻、

  烤烟以及蔬菜)数据来源于历年《重庆市统计年鉴》和《巫山县统计年鉴》。为了使分析结果更精确,本文所研究对象的数据为2006~2008年3年的数据,最后的结果分析为三年的平均水平。本文中使用的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量以及人口总数等数据

  见表2、表3。

  表22006~2008年重庆和巫山8种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及单产

  作物种类

  稻谷

  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

  芝麻

  烤烟

  重庆

  巫山重庆巫山重庆巫山重庆巫山重庆巫山重庆巫山重庆巫山

  单产(公种植面积

  斤/公顷(公顷)2006年

  5135

  739184

  5009

  4120

  28343218

  2712494707

  4517

  456991

  38022709

  14562347409

  3312

  19433

  1757

  183679

  1238

  2543

  709

  7092

  7161885

  189538500

  1912

  3700

  单产(公种植面积

  斤/公顷(公顷)2007年

  7538

  652130

  5494

  4097

  30573207

  1997004693

  5162

  453670

  39182933

  14527306850

  3246

  19387

  1713

  135370

  1245

  2893

  907

  7233

  8071456

  203933420

  1611

  4090

  单产(公种植面积

  斤/公顷(公顷)

  2008年

  7860

  673538

  5485

  4050

  3080

  188950

  3231

  4650

  5401

  455553

  4078

  14621

  3280

  310143

  3481

  19736

  1768

  150170

  1231

  3573

  916

  7401

  871

  2068

  1749

  39453

  1777

  5463

  5

  蔬菜重庆巫山

  2129219729

  4174147000

  1975819872

  4329107450

  2065219858

  4815637685

  数据来源:2007~2009年《重庆市统计年鉴》、《巫山统计年鉴》

  年份

  表32006~2008年人口总数

  重庆

  单位:万人

  巫山

  2006年2007年2008年

  3198.873225.323257.05

  60.7861.5962.35

  数据来源:2007~2009年《重庆市统计年鉴》、《巫山统计年鉴》

  4结果及分析

  4.1综合比较优势结果及分析根据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计算公式以及重庆市、巫山县的相关数据,通过Excel工作表

  的计算,巫山县种植业中8种农作物的比较优势指数的结果如表4。

  表4巫山县种植业比较优势测算结果

  年份效率优势指数(EAI)

  规模优势指数(SAI)

  综合优势指数(AAI)

  作物

  全市平均水平稻谷小麦玉米

  马铃薯油菜芝麻烤烟蔬菜

  2006年1

  1.301.321.121.620.941.341.351.23

  2007年1

  1.041.501.081.581.041.271.581.43

  2008年1

  三年平均1

  1.011.521.101.101.011.381.471.39

  1.121.451.101.430.991.331.471.35

  2006年1

  0.210.671.232.150.5310.283.700.65

  2007年1

  2008年1

  三年平均1

  0.240.911.242.450.8310.924.740.67

  0.230.951.242.460.9210.815.360.62

  0.230.841.242.350.7610.674.600.64

  2006年1

  2007年1

  0.530.941.171.870.713.712.230.89

  0.501.171.161.960.933.722.730.98

  2008年1

  三年平均1

  0.491.201.171.640.963.862.810.93

  0.501.101.161.830.873.762.590.93

  说明:阴影部分的数据表明该作物相应的比较优势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具有相应的比较优势

  4.1.1效率优势分析从表4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巫山县种植的8种主要农作物除油菜的效率优势指数在

  2006年低于1以外,其他作物与重庆市的平均水平相比,都具有效率比较优势。烤烟的效率优势最为明显,为1.47。根据三年的效率优势指数的平均数对8种农作物的效率优势进行排序:烤烟>小麦>马铃薯>蔬菜>芝麻>稻谷>玉米>油菜。虽然巫山大部分土地贫

  6

  瘠,耕地质量低,但其独特的山区立体气候使其境内的许多高山地带的土壤疏松,气候适宜,这种自然条件下种植的烤烟、马铃薯等作物的产量很高。因此从效率优势的角度来看,效率优势指数>1,表明该种农作物具有比较优势。且值越大优势越明显,巫山县应大力发展的农作物的顺序是烤烟、小麦、马铃薯、蔬菜、芝麻、稻谷、玉米,应减少油菜的种植。

  4.1.2规模优势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巫山县的农作物中具有规模优势的农作物并不像效率优势那样明显,

  各种农作物的规模优势指数相差很大。芝麻、烤烟与重庆市平均水平相比,具有很明显的规模优势,芝麻的规模优势最明显,为10.67,而稻谷、蔬菜等具有明显效率优势的农作物在规模优势方面处于很明显的劣势。根据三年的规模优势指数的平均数对8种农作物的规模比较优势进行排序:芝麻>烤烟>马铃薯>玉米>小麦>油菜>蔬菜>稻谷。呈现这种状况主要与巫山县的山地地形有关,其独特的山地地形使其境内适合种植稻谷、蔬菜的耕地数量有限,以水稻为例,巫山山大坡陡,水田面积不多,常年种植水稻7.5万亩左右,仅占耕地面积的6%,巫山稻田主要分布在海拔170米以上,900米以下的十多个乡、镇的许多沟谷和台上,多为山地梯田。山地梯田分散,很难集中起来进行大规模的种植。但是对于芝麻、烤烟、马铃薯这几种农作物来说,占巫山耕地面积80%左右的贫瘠坡地、高山地带却可以大量种植这几种作物。因此,基于规模优势的角度,巫山县应大力发展的农作物的顺序是芝麻、烤烟、马铃薯、玉米,应减少小麦、蔬菜、稻谷、油菜的种植。

  4.1.3综合比较优势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与重庆市平均水平相比,巫山县的农作物中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农

  作物主要有芝麻、烤烟、马铃薯、玉米、小麦5种作物。其中芝麻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最大,为3.76,稻谷、油菜、蔬菜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根据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三年的平均数对8种农作物的综合比较优势进行排序:芝麻>烤烟>马铃薯>玉米>小麦>蔬菜>油菜>稻谷。由于区域农作物的比较优势是农业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及区位条件、科学技术、种植制度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也能够更为全面的反映一个地区某种农作物生产的优势度。因此,在进行生产部局势,巫山县应首先对综合比较优势最大的芝麻、烤烟、马铃薯、玉米、小麦5作物进行大规模种植。4.2专门化系数及结果分析

  综合比较优势与专业化程度呈正相关,专业化程度可以对综合比较优势起到检验的作用,使得出的结论更具正确性。因此,结合表2的数据和专门化系数计算公式,通过Excel

  7

  工作表的计算,巫山县种植业中8种农作物的专门化系数的测算结果如表5。

  表5巫山县种植业专门化系数测算结果

  年份作物种类

  全市平均水平稻谷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芝麻烤烟蔬菜

  2006年

  10.280.921.413.600.5114.195.130.82

  专门化系数2007年

  10.241.291.273.660.8113.147.090.91

  2008年

  10.221.351.272.520.8713.887.350.80

  平均系数

  10.251.191.323.260.7313.746.520.84

  说明:阴影部分的数据表明该作物的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从表5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芝麻、烤烟、马铃薯、玉米、小麦的专业化水平超过了

  全市的平均水平,即巫山县的芝麻、烤烟、马铃薯以及玉米、小麦的人均占有量超过重庆

  市平均水平,可以调出这几种商品供应其他地区,是本地区的专业化产品。其中芝麻的专

  业化水平最高,与其他几种作物相比,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根据专门化系数测算结果,

  专业化水平的排序为:芝麻>烤烟>马铃薯>玉米>小麦>蔬菜>油菜>稻谷。专业化程

  度是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之一,对其进行测算能更全面地检验比较优势。结合综合比较优

  势指数测算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几种作物的专业化程度也较高。

  从以上对巫山县8种农作物的比较优势和专门化系数的分析中可以总结出:巫山县的

  芝麻、烤烟、马铃薯、玉米4种作物在重庆市同时具有效率优势、规模优势和综合优势。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巫山县在组织农业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进行生

  产布局,增加芝麻、烤烟、马铃薯、玉米的种植,减少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种植,

  通过发挥这几种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5巫山县发挥农业比较优势的建议

  目前巫山县由于山高坡陡的自然环境的限制,能够直接用于种植的耕地较少,且大多数的土壤为红、黄壤,土壤肥力较差。另外,巫山县的农业生产力落后,农业生产基础设

  8

  施欠缺所导致的农业生产和销售环境差、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落后等问题是巫山县农业比较优势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上的制约因素入手,就巫山县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提出以下4点建议:5.1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作物的比重

  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巫山县应根据比较优势测算结果适当调整种植业结构,进行相应的战略性结构调整。通过对种植业的结构调整,来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作物的比重,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当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首先,对具有明显综合比较优势的芝麻、烤烟、马铃薯、玉米应采取全面的措施,鼓励扩大这几种作物的生产种植。具体来说,对具有较高效率优势的烤烟、马铃薯等作物应继续加大科技投资力度,使这几种作物在品种上不断改良,争取以低投入获得高产出以更加充分发掘产品的效率比较优势潜力。对具有规模优势的芝麻、烤烟、马铃薯应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在作物的空间布局上进行调整,提高其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其次,对具有明显综合比较劣势,目前的发展潜力较小的油菜、稻谷、蔬菜、小麦应积极制定相应的结构调整政策,大幅削减这几种作物的生产,减少其在种植业中的比重。5.2根据本地自然资源和要素禀赋,优化种植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作物的布局

  自然资源和要素禀赋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其空间分布及其组合对区域农产品生产与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要素禀赋是农业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和投入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制度、信息、管理等要素。巫山县在对本地农业布局规划时应认清本地山多耕地少、立体气候明显、劳动力丰富但技能低以及农业发展落后等现状。对海拔高、人口较少、人均耕地占有量大的大庙、福田、河梁、官阳、官渡、骡坪等地区,引导农民种植烤烟、马铃薯,形成专门的烤烟、马铃薯种植基地。对坡度较大的地区应推广芝麻种植,对于由于土地、技术等资源有限而不具备规模优势的水稻和蔬菜应仅在适合其耕种的地区种植或者减少其种植面积,以便把更多的土地投入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作物的生产中。5.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目前,巫山县的农业生产主要以原始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和粗加工模式为主,相关的合作组织、企业少,这种传统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存在着接收市场信息滞后,管理不善以及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等缺陷,使当地农产品低于市场风险能力差,农产品比较优势提升缓慢。针对这种现状,巫山县应积极推进烤烟、马铃薯、芝麻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利用龙头企业市场需求信息灵敏度高、开拓市场能力强、组织化程度高等优势,把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及时传递给农民市场信息、实用

  9

  技术、管理经验,减少传统模式带来的损失。而且通过组建烤烟、芝麻、马铃薯等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的合作组织和加工企业,建立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产业系统,能够提升农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更快的提升农产品比较优势。5.4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基建投入,改善农业生产、营销环境

  农业比较优势的提高和发挥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政府在发挥农业比较优势中的职能主要体现为制定制度、搜集和提供市场信息、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的科学研究与推广等公共服务方面。政府应减少对农业生产的直接行政性的干预,否则可能产生消极的不良效果。如2000年,巫山县官阳区(现为官阳镇)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官阳事件”,这一事件就是政府直接的行政干预不当所造成的。这一事件后,巫山县决定抛开行政命令,率先在全国烟草种植行业中走“公司+农户”的道路。经过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巫山烟叶质量稳步提高,销售市场不断拓宽,烟农们也顺利完成了从“要我种”向“我要种”的角色转换。巫山县烤烟的发展使烟农的收入稳步增长,种烟已经成为巫山高山山区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

  由此,借鉴巫山县烤烟的发展经验,政府在发挥农业比较优势的过程中应减少直接的强制干预,政府应更多的致力于加强基建投入,如兴修水渠解决马铃薯的施肥灌溉问题,引进烤烟晾、烘干机械设备以及烤房的科学建造技术,在烤烟种植区建设更多的农机服务站,及时提供先进优良的烤烟品种,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在能力范围内增修更多的高速公路,解决由于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农产品在遇到雨水多的年份只能以极低的价格卖给外地来收购的商贩或者烂在地里。同时牵头建立农产品运销协会,完善农产品销售组织,拓宽销售渠道,使农民在生产活动中无后顾之忧。从而充分利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为巫山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机遇,提高本地农产品的销量,充分发挥本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增加农民收入。

  10

  参考文献

  [1]杨勇,白永平.中国马铃薯生产省域优势比较分析.[J]中国马铃薯.2008(3)∶144-146[2]梁山.河北省区域特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6):91-94[3]杨心龙、王凯.我国玉米加工产业优势地区选择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4)∶75-78[4]吴群,张超.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基于江苏、广东、山东、浙江的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9)∶22-24[5]周鹏.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再造论.[J]农业经济问题.2008(3)∶41-45[6]张应良.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10)∶66-69[7]崔振东.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结构优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7-30[8]唐礼智.我国花生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与提升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70-74[9]杨文杰.西北地区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及专业化程度实证分析.农[J]村经济.2007(11)∶54-56[10]朱利群、郭军洋、卞新民.区域作物-种植业比较优势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5)∶9-13[11]李建强、祖立义、钟秀玲.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农村经济.2005(9)∶47-49[12]谷新辉.比较优势战略与“恭城模式”——对一个典型山区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2):344-345[13]马惠兰.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7)∶246-256[14]姚建银、周韬.关于山地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思考——再看甘肃贫困山区农业发展.甘肃农业.[J]2004(1):17[15]蒋慕东.区域农业优势分析及提高竞争力的措施.[J]淮阳工学院学报.2003(4)∶30-32[16]冯灼锋.发展山地农业的几点思考.[J]南方农村.1997(3):17-20[17]LiuHeguang,MinoruTada,SunDongsheng.ChangingpatternsincomparativeadvantageforagriculturaltradeinEastAsiancountries.ChinaAgriculturalEconomicReview.2009(1):227[18]MahlanzaB.;MendesE.;VinkN.Agrekon.ComparativeadvantageoforganicwheatproductionintheWestern.2003(6):144-162.

  11

  致谢

  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终于到了尾声,也到了毕业论文的结篇之词。在大学四年中要感谢的人太多,感谢他们一路上的帮助和指引。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陈蓉老师,从我的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完成,陈老师都给予悉心的指导,您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的论文在一次次的修改中不断完善,也让我在以后的做人和做学问方面获益匪浅。其次,要感谢大学四年中给予我知识的老师们,是你们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窗口,让我在大学中学到那么多丰富的知识,感谢我的大学同学和朋友们在我困难时给予我的各种帮助和鼓励,谢谢你们!

  12

篇十二:农业发挥比较优势

P>  农业文章发挥比较优势推动现代农业建设

  农业文章:发挥农牧业比较优势推动现代农业建设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推动种业建设,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成本控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友爱的必由之路。兴业县的农业占到较大比重,按科学推进改革要求理清要求发展思路,确定发展战略,转型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要抓手。

  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的卢戈韦

  比较优势原则是经济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每一个地方在发展中都有其相比较而言的优势,在各地都竞相发展的今天,用好比较优势对于跨越发展至关重要。兴业县的农业经济发展在玉林市7个县市区中、乃至在整个广西的县级区域中都有独特,特别是在畜牧和粮食种植方面都走在了全区的前列。兴业县提出率先建设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县的目标,是建立对预判自身比较优势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的,这些比较品牌优势体现在:一是种植业向标准化、规模化迈进,奠定了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根基基础;二是畜牧养殖业呈高端化、产业化发展,极具可持续发展潜力;三是林业资源丰富,引进现代林业开发潜力巨大;四是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和试点新村渐成著名品牌,发展现代农业品牌战略斯柯达优势凸显;五是群众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热情高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动力强劲。

  准确定位: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发展现代农业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重要的是着眼于发挥比较关键优势,明确发展投资思路和目标要求。兴业县健康发展要始终如一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重要任务,以玉林市建设“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为契机,确定率先建设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县的“5110”工作思路。即:同时实现实现建设一大批高产高效的

  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人才培养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品牌,构建一个适合市场需求水产品覆盖面广的农产品营销信息网络,培养一批现代农业创业家的“五个一”目标。努力在七个方面创示范:一是在粮食高产高效方面创示范,二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创有示范,三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纪录方面创示范,四是在推广应用良种良法推广方面创示范,五是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化肥创国家级,六是在打造现代农业品牌方面创著名品牌示范,七是在建立健全新型社会化方面服务体系各方面创示范,八是在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机制保障方面创示范,九是工业家在培养新型农民和农业企业家方面创示范,十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创示范。通过大力推动产业完善升级,逐步构建优秀企业高效、生态安全、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持续发展基本格局的独特性效益农业发展格局,为现代农业建设开辟出一条新道路。

  抓住关系全局的方面:发展战略现代农业的措施

  一、立足现有基础,做大做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根据兴业县自身的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将现代农业的发展功能定位在大力发展以优质水稻、黄金桔、马铃薯等特色种植为主导的亚热带特色产业,符合市场需求,发展前景看好。

  谢鲁瓦做强兴业精米品牌,逐步完善无公害无公害优质稻产业。发展现代农业要把发展粮食物资加工放在首位。兴业要以粮食加工企业助力,以小麦良法为支撑,以基地示范为榜样,以“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优质稻生产。研究重点林业扶持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春茂、百谷米业等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带动中型榨油厂加工厂不断做大做大的强。在获得国家qs认证的基础上,以城隍镇莲塘村国家级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石南镇马塘村县城国家级水稻基地为重点,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项目建设,建立自己的原料供应基地。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大规模发展粮食生产的新格局,合力打响县域精米品牌。

  二是扩大酞菁绿色有机特色种植,大力发展亚热带有机生态园艺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其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

  略。兴业开展合作要以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以“合作组织+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亚热带生态园艺产业,做大的做精绿色有机品牌。充分利用好“兴业黄金桔”、西红柿、马铃薯等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的品牌,大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扩大种植比重,实现规模效益。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政府投资、民间筹资等上马建设果蔬速冻生产线项目,打造兴业现代农业的知名品牌。另外,以“合作组织+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睡莲种植等集观光、旅游、职业培训于一体的亚热带寒带生态园艺种业,创出特色品牌。

  三是开发肉类深加工,打响养殖品牌。要充分发挥兴业是广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和最大的肉鸡生产依托基地的优势,以养殖龙头企业引领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延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做深做养鸡精以养鸡养猪为主的养殖业。引导现有的大型龙头企业建设深加工项目,合力打响“兴业三黄鸡”、“金大叔鸡”等品牌。严格执行产业规划,实行相关行业准入制度,以养殖龙头企业为基本特征,实行种苗、饲料、药物防疫、技术培训、养殖时间、产品收购等一条龙服务,进行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和链节上杜绝添加剂过量、污染环境等现象发生,保证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打响绿色养殖大

  县品牌。

  四是科学利用森林资源,集聚发展林产轻工业。兴业要抓好林产消费市场规划,把分散经营的木材加工企业划行归市,集聚发展。通过招商引资整合县内民间资本建设一个大型的科技含量高的林产深加工企业,助力全县的林产品上档次、创品牌,努力打造一个集锯材、人造板、家具、松香生产为一体的林化产业大县。

  二、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农业体育设施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方向地加大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对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土地开发、村道硬化等灌溉系统进行立项建设,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不断完善配备本县的测土化验中心、农资和农产品检测中心、动物监督与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苜蓿繁育体系等建设。同时推行以奖代补等方法充分调动地方、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多方式激励民间资本投入农业途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提升管理水平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水平。

  三、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大力推进维护现代农业提供保障。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兴业要着力构建完善农资供应、农机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农产品销售等五大服务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一条龙配套服务。一是通过引进农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以镇为基本区域创建十多家“放心农资示范店”。实现农资销售与半导体技术服务紧密结合,农资农技“双连锁”经营。同时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全程监管”的原则,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管理工作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农资监管工作机制,强化农机市场监管,完善农资供应评价体系。二是积极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提高全县农业机械化空降兵水平,完善农机服务体系。三是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用人机制,调整充实农业、水利、渔牧兽医、林业、农机等主管机关技术员的技术人员,壮大科技推广人员队伍,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四是构建完善覆盖县乡及农业产业化龙头、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在完善“三电合一”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基础上,整合各方资源,通过“抓窗口、抓龙头、抓资源、抓队伍、抓延伸”,形成上下贯通、横向相联、直达乡镇,集信息采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服务体系。五是充分利用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抓好标准化生产和开拓市场这两个,不断加强专精社与农产品交易市场、连锁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联系,不断完善农产品销售体系。

  四、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机制,规范推进现代农业稳步发展。一是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种植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规模效益,实现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二是改革完善水利管理制度,实行管建分开,提升水利工程的盈利能力。三是完善农业

  支持保护制度。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预算,把基础设施建设和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进一步完善畜牧业补贴和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四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监督机制制度,解决发展约束特色产业的资金瓶颈制约。五是建立完善培训制度,培育新型牧民农民和生态旅游企业家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

推荐访问:农业发挥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 发挥 农业

本文来源:https://www.sizug.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3310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