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万丰文档网!

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10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2-01 21:40:07

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10篇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wd...  “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  经济开展展望  目前,建立“山水泉城、魅力邢襄〞是XX市的开展主题。坚决不移地走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10篇,供大家参考。

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10篇

篇一: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wd...

  “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

  经济开展展望

  目前,建立“山水泉城、魅力邢襄〞是XX市的开展主题。坚决不移地走生态开展之路,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开展、绿色开展、清洁开展、科学开展,是我市经济开展的方向。在这一大背景下,结合XX县经济开展的实际的情况,理顺我县“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开展思路是我们现在首要解决的问题。保护生态和经济开展这对“老冤家〞,如何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齐头并进、同时进展便是我们要攻克的课题。

  XX县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我县已根本形成了以旭阳焦化为代表的工业产业、以邢州枣业、浆水苹果为代表农业产业、以峡谷群地质公园为代表的旅游业,三大产业并驾齐驱的良好经济开展局面。在这快速的经济开展过程中,同样也有我们需要警觉和改良的地方。如工业产业的开展所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农业产业开展难以形成规模化的问题;旅游产业无法形成鲜明品牌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十二五〞期间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那么为我们的经济开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就是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展协调统一,以经济开展带动生态保护,以生态开发推动经济开展。针对我

  ...wd...

  县目前的开展状况,“生态产业化〞主要是针对以农产品种植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就是将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企业化,将旅游业开展标准化、品牌化;“产业生态化〞主要是针对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使工业企业、不同产业形成类似与“自然生态链〞的循环经济,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消耗、无〔低〕污染的生产方式。

  一、产业生态化〔一〕产业生态化的实现途径1、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大系统中,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局部,是非常活泼的因素。技术进步对于这个系统的开展起着复杂的作,工业技术研究和开展是效劳于企业、不断为市场或社会提供满足多种需求产品的过程。这种过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往往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目的,容易无视环境的变化,因而产生了环境问题。而从目前的环境形势看,环境问题的解决还必须充分依靠科技进步。由于生产技术的更新变化,污染物也层出不穷,如果污染治理技术和手段严重滞后,将会使污染问题积重难返,更加不可收拾。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开展,工业技术领域需要转变观念和思路,从原来的效劳于企业、追求最大利润,逐步转向效劳于全人类,追求可持续开展。当前技术创新活动应与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严密联系,企业的技术进步是企业实现清洁生产的重要手段,而清洁生产使企业的技术

  ...wd...

  改造更具针对性,并使其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原有的企业管理注重生产管理,重在降低产品的生产本钱,

  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为了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开展,必须转变企业管理的观念,将生产管理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的实施克制了原来企业生产管理与环境管理相别离的矛盾,将两者结合到一起,通过对整个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污染的思想,改变企业环境管理的职能,即注重源头的削减,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又实施生产全过程控制,减少废物的产出,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要以清洁生产战略为根底,在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制度。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这一环境管理工具,对企业正在进展的和方案进展的生产进展污染预防的分析和评估,找出在各个生产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污染危险,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和方案,在生产的全过程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到达废物最小化,提高环境绩效。

  2、产业政策和管理体系的创新环境问题与经济中各产业的开展有着极高的关联度,因此不仅环境制度本身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产业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也会间接地对环境系统产生影响。一些旨在开展经济、促进产业开展

  ...wd...

  的传统产业政策在客观上却会给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此在制订产业政策时要考虑到该政策的执行可能带来的环境本钱,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展综合考虑,将环境生态问题作为政策内容的组成局部。为了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的生态化开展,政府部门应制订扶持企业利用副产品相应的产业政策。

  工业作为严密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工业内部和各部门、各企业间和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历史上形成了对工业部门的划分,工业部门之间的避垒森严。随着工业的开展,部门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步打破,因为它割裂了工业部门之间的天然联系,不利于原料的综合利用,不利于做出综合性的决策以谋求综合的生态经济效果。许多地方以生态工业的开展模式来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开展,这种经营管理模式不仅超出了单个工业领域,还囊括了金融、工业、农业、效劳业等各个经济活动领域。这主要表达在生态工业园的建立上。生态工业园区是一种新兴的工业组织模式,它是以生态循环再生为根底的工业园区,既包括产品和效劳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以最优的空间和时间形式组织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副产品的交换,从而使企业与社区付出最小的废物处理本钱,并且通过对废物的减量化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改善环境品质。它强调园区成员的联系、合作和参与,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流形成各成员相互受益的网络,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共进。

  生态工业园的建立和管理是一个很大的综合性工程,不同的

  ...wd...

  企业所需要的环境管理水平不一样,相应地也需要有差异的许可协议。要很好地解决问题,需要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来有效地监视企业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对园区内企业的环境行为的监视,对于违反规定的进展罚款,对于严惩违犯的企业,甚至可以取消其在园区经营生产的资格,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制约企业的行为。在工业园总体环境绩效允许的范围内,各企业在管理各自环境绩效时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鼓励企业在其内部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来提高其环境绩效。

篇二: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生态产业是包含工业、农业、居民区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的一个有机系统,WTO把生态产业分为三个部门:即污染管理、清洁技术和产品、资源管理。先生对生态产业分为如下图所示:

  生态环境节能环保污染

  生态产业

  海洋产业现代农业

  治理

  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生态产业,相比5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28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处,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自然”也成为报告中的又一个关键词。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报告指出实现美丽中国的方式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十八大提出: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

  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政策上:支持农产品初加工:在我国,由于保存不当等原因,每年收获上来的农产品损失惊人。据相关数据显示,仅以粮食为例,我国每年产后损失率超过8%。从2012年起,为改善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条件,减少产后损失,同时也为均衡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我国启动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2014年4月,农业部和财政部更是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实施工作的通知》,全面落实好国家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肉鸡生产和消费国,鸡肉是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产品。良种是肉鸡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提高肉鸡种业科技创新水平,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强化企业育种主体地位,加快肉鸡遗传改良进程,进一步完善国家肉鸡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肉鸡育种能力、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制定本计划。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活动》的通知(2014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总结各地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模式,在全国培育一批最美

  休闲乡村品牌,农业部决定组织开展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活动。畜牧养殖优惠政策:畜牧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增收致富,更关系到民生大计。近年来,为了扶持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国家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广大农民规模养殖、科学养殖、安全养殖。从2005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2012年畜牧良种补贴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对项目省养殖场(户)购买优质种猪(牛)精液或者种公羊、牦牛种公牛给予价格补贴。2013年,生猪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40元;奶牛良种补贴标准为荷斯坦牛、娟姗牛、奶水牛每头能繁母牛30元,其他品种每头能繁母牛20元;肉牛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牛10元;羊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只种公羊800元;牦牛种公牛补贴标准为每头种公牛2000元。从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2亿元资金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2009年开始中央资金增加到5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新增1亿元支持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开展改、扩建。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养殖场(小区)水电路改造、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等。2013年国家将继续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环保部《2013年全国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要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不断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新道路;推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体系,不断深化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载体,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资源,维护生物安全;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护水平,保护珍贵自然资源;加强生态功能保护,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四轮驱动”,加快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强化农业生产环境监管,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启动“土壤环境保护工程”,全面推动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上面是一堆政策方面的支持,表明对于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重视与支持,下面是一些趋势的分析,算是重点吧。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不断需要高度重视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坚决制止对农业自然资源的乱开滥用,竭泽而渔的开发利用行为,又要因地制宜的做好农业规划,为农业生产的发展确定一个总的框架和范围,也依赖科技进步改进农业生产要素,

  挖掘农业内部土地、两种、栽培技术等潜力,提高对生长要素的利用。因此休耕轮作制度有望出台,农业环保也将有政策的支持。环保行业2013-15年环保政策导向从“定目标”转为“抓落实”。2012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相继明确。截至2012年末,节能减排任务完成并不好,要顺利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指标必须依赖2013-15年真抓实干。因此会导致环保投资逐步攀升:企业环保责任的违约成本逐步攀升,环保治理被企业重视。实践效果成为环保投资的第一要素,价格不再是首要因素;环保行业龙头市场份额有望攀升。将有越来越多的专业性环保BOT,节能EMC企业诞生,而不再是大型企业下的附属部门。——明确责任体系,治污企业获取收益,同时承担治污达标的责任。环保行业2013政策:定位明确,数量增多,考核落实,地方跟进1)首次明确节能环保为“支柱产业”。8月11日国务院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首次提出要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年均增速在15%以上。我们认为,“支柱产业”地位的明确,将为节能环保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围支持(项目、资金、税收支持等)。2)2013年,颁布相关政策数量超过2010-12年总和。据统计,2013年有关节能环保行业的政策性文件已发布26条。其中,涉及大气治理的有17条,水务处理的有4条,固废治理的有4条,显著超过了2010-2012年间的20条。3)政策内容不仅明晰前期目标,同时明确考核、惩罚措施。谁污染谁付费!将治污效果和地方政府、企业负责人的考核挂钩。国家每年对省级政府和主要企业进行考核,并按月公布空气最好/坏10个城市的排名。地方政府公布地级以上城市排名。4)政策发布单位从中央向地方扩散。地方性政策不仅公布了总体目标,而且细化了具体行业(淘汰产能、结构调整)的目标时间点。

篇三: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产业生态化问题与发展路径

  生态文明遵循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的发展规律,也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所体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人们想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体系。它作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种文明理念,是对以往人类征服自然、过度开发生态资源、破坏大自然经济发展模式做出的有力回击。现在必须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来发展的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有序发展,实现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回顾整个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和产业发展史,我们能够了解产业是在人类不断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应运而生,是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产业标志这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产业要想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时代趋式逐渐壮大。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包括单个产业和产业总体两个标准的进化过程。如某一产业中企业的产品、数量

  和服务质量的发展及结构上的变化、调整。所以产业发展的核心是结构优化,产品质量的不断升级改造。当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全球气温变暖、自然资源开发过度等问题都是全球所面临的生态保护问题。

  一、生态文明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现在人们普遍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生态文明与产业发展为相互对立的关系,认为产业发展的同时,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如基础设施的建设,修高速路、修铁路、修住房等。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质量必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继续走“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产业发展"、“先发展产业后治理生态环境”的老路,这会增加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这种发展模式是不科学的,也是把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是片面、静止、机械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应该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用全面、发展、联系地观点看待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是认为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是互不相关的关系。以往人们认为发展产业很重要,先强调经

  济的增长速度再去治理环境的错误思想导致人们一味地追求产业发展的规模化,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要多发展节能、低碳、绿色的产业,还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工业、农业、旅游业等都是我们发展生态化产业的领域。人们的消费观也要改变以往的奢侈、享乐的习惯,转向俭朴、节约的消费模式,坚持走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别是位于西部的昭通市,还处于工业化孕育期,工业化任务十分迫切,加上经济发展与现有的自然资源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化在相当长时期内还存在较大冲突。如何处理工业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是现实中不可回避的“两难"问题。处理好生态文明与产业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要认识到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发展生态化产业,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始终贯穿到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

  二、昭通市产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低

  随着昭通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筑业、化工业、食品加工

  业的发展,市区内的一些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导致了空气、土壤、河流的污染。再加上由于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环保基础设施落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低,处理技术落后。昭通又是农业大市,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如由于地理环境的局限,农村很多地方还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经常为了图方便省事使用除草剂。除草剂会对土地造成污染,破坏土壤的生态环境,污染水源。

  大量使用农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这些都是环境治理时面临的困难。

  (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公民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往往存在一些破坏生态环境和污染生态环境的不文明现象,如主观意识上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人类生产生活。某些企业也是只顾眼前的利益,重视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忽视了生态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生态环境的治理要人人都树立生态保护的意识,积极参与宣传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倡导人们崇尚简约适度、绿

  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消费观,这样才能促进产业生态化的发展。

  (三)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

  昭通市工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待优化,科技体系不健全。如农业产业化低,产业链短,产品的附加值不高,特别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就科技人才而言,相关的种植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各乡镇虽然有乡土专家,但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经费投入与产业化发展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绝大多数地区种植技术培训严重不足,技术力量极不适应快速、持续发展产业的需要,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得不到保障,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加工企业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创新理念,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导致加工工艺落后,新产品开发滞后,远远适应不了市场发展的需要。

  (四)生态环境保护体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生态环境的重抓严管有目共睹,“土十条"“水十条"“大气十条

  "等一批环境保护措施出台,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接连修订,构建了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但是具体执行比较难,如一些企业对政策、法律法规不熟悉,对涉及到的一旦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相关惩罚后果不清楚、不重视,就会直接导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相关的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环境监管能力弱、处罚力度不大、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昭通市产业生态化的发展。

  三、昭通市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分析

篇四: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提要本文首先提出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定义,结合当前农业和农村现状,论述生态农业产业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分析我国当前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绿色农产品产业化入手,对我国推行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提出几点建议。

  一、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定义生态农业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系统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相协调,形成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高效农业,使农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约束下,通过种、养、植、深加工、农工贸并举和产加销一条龙形式,促使生态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产业群体,这个产业群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前提,围绕区域化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和多元化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和基地连农户形式,逐步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使农业走上一条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生态动态平衡轨道,促进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二、生态农业产业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随后农业部制定出若干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继续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并决定从2006年起,启动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生态家园富

  1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民行动等“九大行动”。农业产业化的优劣不仅维系着12亿中国人的生存空间问题,更关系着12亿人在合理的

  生存空间内的衣食住行的根本问题。因此,当前确立和落实中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解决“三农”问题,将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走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生态农业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生态农业产业化问题首先就是要解决绿色农产品的产业化从我国农业发展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只强调经济可持续性,而忽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过去20多年中,农业和农村的中心工作主要是变革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建立与完善适应于不同地区的各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而生态农业的科学管理与综合管理相对滞后,生态农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仅初具规模,在整个农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只有10%左右,还没有成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与基本模式。目前,在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长期的生态效益与短期的经济效益的矛盾问题,即生态农业产业化问题首先就是要解决当前绿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种、养、加、贸一条龙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中出现的商品化水平不高、技术体系不完备、技术理念尤其是与西方的精准农业差距较大、经济效益低下等诸多因素导致的产业化水平不高等系列问题。这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发展机遇,也是摆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前的重大课题。(一)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用化肥。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农田化肥的利用率并不高,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的利用率为l0%~20%,钾肥的利用率为35%~50%。剩余的养分通过各种途径,如径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进入环境。这些过量施用的化肥对生态循环体系中水体、土壤、农作物、动物体和人体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二)目前,在我国使用的约250种农药中,高效低毒农药品种只占15%左右,剧毒、高残留农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使用率仍占很高比例。实验证明,喷施的农药若是粉剂,仅有10%左右的药剂附着在植物体上;若是液体,也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施用农药的1%~4%接触到目标害虫,其余40%~60%降落到地面,5%~30%的药剂飘游于空中。大量使用农药,虽然控制了病虫害,但它却是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和危及人们健康的罪魁祸首。(三)我国养殖业在近20年来发展迅速。饲养方式、养殖规模和分布区域发生了巨大变

  2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化,养殖业已由农民个体家庭饲养逐步走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而且越来越集中在城市周围。由于动物体内的兽药和抗生素残留,也会给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四)农产品加工中面临的问题。农产品原料品质不佳、加工标准低、工艺简单,甚至添加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添加剂,并且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和商品化程度低、生产设备及技术装备水平低、管理水平落后以及还没有形成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模式等。更为突出的是科技含量低而导致农产品的附加值低,主要原因:①成果转化率低(不到30%);②已经得到利用的成果,其扩散量平均约占总量的10%。不可忽视的是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又受到了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制约,近一个时期以来,经济发达国家以其发达的农业及其相关实业体系和高质量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为后盾,又纷纷以“绿色壁垒”的面目出现,导致农产品贸易面临新的冲击和更高的进入门槛。

  四、以绿色农产品产业化为主线,走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把我们的农业和农村建设成为具有21世纪生态文明、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三位一体”的新农业和新农村,只有以绿色农产品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走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才能让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提高一个新的台阶,才能使我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一)技术创新是绿色农产品产业化的技术支持和重要保证。以绿色农产品产业化为主线是走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而生物、化工、信息等新技术创新是绿色农产品产业化的技术支持和重要保证。为实现我国农业向优质、低耗、高效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就必须使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出过去难以达到的高产、优质、高抗的动植物新品种。开发研制新型生物性农药、动物药品、动植物营养物质和调节生长发育物质,以不断扩大对化学物质的替代;肥料将向复合、专用、缓释、长效和可控方向发展;灌溉向精细节水和微灌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将使经验性和分散性的农业技术趋于规范化、程序化和集成化,为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保驾护航。(二)产品的保鲜、加工、质检和贸易是绿色农产品产业化的核心环节。农产品的保鲜、加工和贸易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环节。保鲜就是利用现代物理化学技术延长并保持农产品原有的色、香、味,它是农产品生产、消费的最基本要求。农产品优质化和产业化体现在加工工艺中就是:①继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和建立优质专用农产品原料生产体系和绿色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基地;②建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的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贸易要按照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进一步完善“市场+公司+基地

  3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农户”的生产和贸易体系,与国内外市场交相融会,尤其要注重在国际上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的出口,这是生态农业产业化中提高农产品的最大附加值的重要途径。

  (三)政府要把绿色农产品产业化建设和管理纳入日常工作。各级政府要站在可持续农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前沿的高度,在对现有各种农业和农村发展模式的系统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认清生态农业产业化尤其是绿色农产品产业化的建设和管理,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农民进行多层次、多方向、多形式、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培训,普遍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科技文化素质和实践技能,这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保证。各级政府要把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和管理作为提高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事情来抓,用绿色GDP取代传统GDP指标,制定出各地生态农业产业化特别是绿色农产品产业化的建设和管理制度,实现农业生产系统良性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协调发展,使农业持续、稳定和高速发展,形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4

篇五: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谈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生态农业产业化是其必然的发展趋势,但其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可能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对此,要求生态农业向产业化转变的过程中,需减少污染的出现,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并强化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本篇文章是从三方面展开论述,包括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以及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化;生态环境生态农业产业是把农业用产业的形式经营,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多方面发展,形成农业的产业链,而与此同时,其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以做到科学利用各项资源,降低环境污染,达到绿色消费的目标。1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产业是在农业生产中加入生态学和清洁生产的理念,优化系统内材料的循环利用,建立一个新的农业体系。新农业体系的建立,是把地区的资源整合,从众多产业中选择一个产业作为优势产业,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同时,它也是生态农业和产业模式的融合,两者互为补充,用对方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把多个资源和生产要素整合,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1.1资源利用模式资源利用模式包括多种产业类型,有环境消纳型、生态建设型等,把生产的产品作为中心,投入适量的成本,在不改变材料基本形态的前提下,完成产品生产,确保安全。种植与养殖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会把产品生产产生的废弃物作为资源再次使用,用人为的方式修护自然环境,从而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以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为例,其是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以及当地的自然景观,把日常生活的饮食与居住方式作为产业资源使用,并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产业文化的内涵,以让生态旅游健康发展[1]。1.2发展驱动模式发展驱动模式包含的产业类型是产品生产型、产品管理型等,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驱动力量。而该模式运行的过程中,需制定农产品规范体系,有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并以这个标准为前提,建立产业基地,生产绿色产品,提高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其制定生产标准的同时,也会规定农业生产使用的技术,规范产品加工与储运,以为规范化生产打好基础,而对于规模化生产产生的废弃材料,会用技术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或是把可循环使用的废弃材料作为生产材料,重新在生产中使用,实现循环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1.3产业组织模式产业组织模式包括两种生产方式,即个人、合作,其中合作是公司、生产基地以及农民建立合作,共同生产,就像是生态农业产业链。其是划分出一个特定的范围,加入不同的生产原理与技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构建农业、牧业一体化的生物链,促进资源在整个产业链的合理利用,符合制定的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生态产业链构建的特点是,根据生态学的理论把不同的农业产业排列,建立一个循环,整个产业链中,物质流是生产的废弃物。随着这一产业模式的发展,很多小企业纷纷加入到产业发展中,但这些企业过于分散,加上缺少有效地管理,导致污染加剧,因此该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绿色、环保产业链的构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缩短与污染物零排放的距离。同时,其也会建立一个生态网络,加强不同部门的协作,以让农业、社会、环境和谐发展。2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2.1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大量林地与草地被用于农业生产,破坏了生态平衡,进而造成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严重不足、出现水体和土壤污染等情况,同时,农业生产中,种植人员经常会使用大量的化肥,超过了发达国家使用的限值,可能让土壤的污染进一步加剧,并间接影响作物,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同时,家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以及庄家收割、日常生活的垃圾,都会影响生态环境。此外,其也存在农业土地生产规模小的问题,农业种植通常是以一个家庭为单位,但由于我国人口较多,虽然一个家庭有大量耕地,整体人均耕地数量却非常少,并且农业机械化水平也需进一步提升。其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生活污水、废弃物等随意丢弃在环境中,并未作进一步处理,作用于环境,影响人们的健康。即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活垃圾的数量明显增加,且垃圾的结构也更加复杂,原有的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垃圾的处理要求;二是农业生产水平有明显的提升,但随之出现的问题是污水、家禽粪便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其三,农药等化学产品的不合理使用,降低了土壤质量,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有关部门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足,农村的基础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农村缺少与环境管理相关的管理制度与法规,对保护工作认识不足:2.2对策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生产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动力。农业生产系统的建立,可优化各类农业资源的分配,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以增加农业产品的输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为了实现

  绿色生产,在原有生态农业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切实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达到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目的。其对策包括以下几点:2.2.1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产业结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正确把握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减少环境污染,并减少资源的使用,不断调整整体的布局。即是以环境容量为前提,指导产业的布局工作,并用环境监管辅助,用较少的成本得到较大的收益,建立新的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以农业生产为核心,转变产业结构,加快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而对于不科学的耕作方式,可以派专人进行指导,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并利用生态农业的资源,开展生态旅游,构建多个绿色产业;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现代化设备,遵循种养结合的原则,减少碳的排放,并建设农业园区,保证园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根据相关部门下发的文件,制定保护规划并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对农村重点区域进行保护,包括饮用的水源、土地等。2.2.2以预防工作为主,对重点的环境问题进行修复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预防环境问题的出现,并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治理。比如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游客的数量逐步增加,产生的生活垃圾与污水也随之增加,这些垃圾、污水排放前,必须进行加工、处理,确保其符合排放的标准后再排放。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但垃圾产生量的增加,也会破坏当地的环境,导致环境恶化,由此,要求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科学利用各项资源[3]。此外,为解决化肥使用过多的问题,可在农业种植中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田地种植面积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化肥浓度,同时,也要推广有机肥的使用,或是低残留的农药,用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出现,精确施肥量,并引入缓释、控释化肥的技术,加大技术的投入,不断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且也会循环利用废弃资源,发展并使用清洁能源,用清洁生产的方式生产。如此,有利于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发展,生产出有机农产品。2.2.3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的环境保护机制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中,需充分发挥农牧业的作用与优势,平衡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并让个人与集体利益直接挂钩,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种植特点,建立环境保护机制,进而强化参与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以生态旅游为例,相关人员可建立一个监测体系,实时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评估资源开发与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需建立对应的保护制度,传承民族文化,是主要包括:学习村寨的语言,了解其语言文化,向下传承;保护特有的建筑和设施,尽最大可能减少人为对建筑的破坏,以保持建筑的原貌;传承民族特色饮食,用农家乐的方式让游客参与到这项活动中;传承民族的手工,并把优秀的民族风俗传承下去,摒弃落后的风俗[4]。同时,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也需要有明确

  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环境监测体系,规范生活垃圾与污水的处理方式,优化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对于重点区域,比如饮用水的水源、矿产开采区,可作为生态补偿的优先区。且监测体系建立后,相关部门需根据各工作内容的划分,建立环保责任制度,明确工作人员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如果工作违反规范,可追究其责任,给予处罚。2.2.4加大环境保护内容的宣传力度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除有明确的管理与保护措施,明确不同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外,也要加强环境保护内容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管理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即可以某个生态农业区域为中心,向外拓展,与周边区域建立农业产业合作,建立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进一步丰富产业服务的内容,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会用广播、报纸、电视等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扩大知识的普及范围,发展环境与生态文化,且相关部门也会组织农民学习环境保护的技巧,并对基层干部展开培训,以让农民、干部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自觉使用健康的生产方式,减少生产后废弃材料的产生。如此,可强化社会环境保护的认识,并认识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活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3结语总而言之,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需与生态环境的变化相协调,平衡利益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正视产业化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用不同方式优化,以减少农业生产资源浪费情况的出现,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参考文献[1]王权典.生态农业发展法律调控保障体系之探讨-基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视角[J].生态经济,2012,(06):115-121.[2]张明林,喻林,刘克春.实施生态品牌战略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J].求实,2012,(01):52-54.[3]林卿.中国多功能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19-23.[4]戚道孟,王伟.关于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思考[J].中国发展,2012,(01):39-43.

篇六: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目前,农业已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行业,正制约着其自身的持续发展。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量、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严重形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中国农村还面临着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幻化等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而生态农业正是解决农村生态环纪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扶贫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中应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农村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很大不同,这里人口较为稀疏,就组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劣者和分解者三大生物部分来说,生产者是足够充分的,多余的生产量也有足够的分解者进行分解,除了太阳能外,它不需要得到外界系统的能量、物质的输人与输出,即可维护自身的平衡与运作,因此,在农村生态系统中不会产生象城市生态系统中那样的交通紊乱、废物堆积、污染严重,需要从外界大量引入能量、物质流等问题。但农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也不同,当自然环境开垦为农田后,生态系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多种动植物并存的稳定生态群落变成了单一物种的人工生态群带;原来生态系统中正常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原先的生产物质通过微生物的分得把营养物质还给了土壤,而现在的农业生态系统则是大部分向作物随着收

  获被带到土壤之外,被城市、农村的居民所消费,土壤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被带走,而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补充,于是使土壤质量趋于恶化;原先的土壤常年有稳定的生物群落所保护,因而水土流失强度很小,土壤温度大,而现在的农田生态系统则因物种单一,覆盖串小,加上疏松土灌等人工过程,使得水土流失强度难大,并易于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因此,人类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满足人类对各种农作物带求的同时,也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急需得到人类的重视和关注。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阶段,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为人类文明摄供了有力的支持,但由于认识的局限、人口增长的压力,也做了很多违背自保生态规律的事,受到的自认界的报复。特别是进人现代化农业,即“石油农业“之后,农业生产活动所带来的负效应,已构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农业的发展陷入了新的困境。为了法脱困境,人类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三、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很高环境保护法识。贷款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认生态规律,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各项资源管理法律法抗,加大贪图保护力度。

  (2)珍惜土地往回,切实保护耕地。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避免耕地资源的缩减和退化,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规模,积极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控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在风沙危害地区,要因地制宜大力营造立体防护林结构体系,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250以上陡坡严汉开垦,推广绿肥技术,不断提高土壤田力,提高耕地质量。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实行污染集中控制和综合治理。

  (3)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措施,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屏弃大水浸灌的传统用水方式,运用新技术提高农业注溉的有效利用率。

  (4)推广各种生态农业适用技术。实践证明,发展生态农业是在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同时,实施对进源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更不断探索和总结推广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态结构而设计的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技术;利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原理设计的食物链结构的工程技术,使一个系统的产出(包括废弃物)成为另一个系统的投入,形成物质的良性循环;以种植业、养植业和加工业相结合的四套生态工程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农业生态系统技术;农业能源开发技术,如塑料膜育苗,大棚蔬菜瓜果等利用太阳能技术、利用风能、水能技术、利用地热能技术等都是农村可以开发的能源实用技术;大力种树种草,建造水源涵养林、护坡林、护堤林、

  防风林等防止土流失;培育和采用抗病、抗虫的农作物、畜、禽品种技术;实行轮作技茬技术;利用昆虫无敌技术等综合防治农业病虫害。

  (5)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且还是一个战略性产业,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应该是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化。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常常把农业定位为初级产品生产的产业,似乎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而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则从间第二、三产业,从而导致农业产业内部不协调。由于农业生产中采取广种薄收的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商品化程度低,不仅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也使得产业规模得不到扩充,效益低下,使得农业成为一个“弱质“产业。因此,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依靠科技优先发展先进、适用的关键技术,如:绿色耕种技术(绿色耕种是指用电脑控制化学制品的播撒数量,使化学用品阵到最低限度)、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林牧品种遗传改良技术、“绿色“化肥、农业生产技术及其他现代高科技农用技术等,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农业生态资源,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的良性据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田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七: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生态产业的基本概念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应用生态工程的方法。突出了整体预防、生态效率、环境战略、全生命周期等重要概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的一种高效的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很明显生态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及“现代产业”,但又是“传统产业”及“现代产业”的继承和发展。

  生态产业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生态学。产业生态学也是一门“研究可持续能力的科学”产业生态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R.Frosch等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所开展的“工业代谢研究”。工业代谢是模拟生物和自然生态系统代谢功能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其实现代工业生产过程就是一个将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转化为产品和废物的代谢过程。199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与贝尔实验室共同组织了首次“产业生态学”论坛,对产业生态学的概念、内涵和方法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贝尔实验室的

  C.Kumar认为:“产业生态学是对产业活动及其产品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是继经济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发展的第3代产业。生态产业是包含工业、农业、居民区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的一个有机系统。通过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物流和能量的转化,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之间共生的网络。生态产业,横跨初级生产部门、次级生产部门、服务部门,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第三产业)。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生态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集团型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是生态产业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纵向结合,将不同行业的生产工艺横向耦合,将生产基地与周边环境纳入整个生态系统统一管理,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向系统外的零排放。以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而不是产品或利润为生产目标,谋求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的多样化,增加而不是减少就业机会,有灵敏的内外信息网络和专家网络,能适应市场及环境变化随时改变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工人不再是机器的奴隶,而是一专多能的产业过程的自觉设计者和调控者。企业发展的多样性与优势度,开放度与自主度,力度与柔度,速度与稳度达到有机的结合,污染负效益变为资源正效益。生产产业建设需要在技术、体制和文化领域开展一场深刻的革命。

  1生态工业

  中世纪以来,人本主义思潮的泛滥,导致了以蒸汽机的诞生与利

  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煤、石油、天然气、电力、核能等为驱动力,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这也标志着人类利用资源的范围由农业社会主要利用地表资源发展到工业社会主要利用地下资源(矿产资源)。而矿产资源是不可更新的资源。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可以大书特书,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所形成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主宰”的观念、征服自然的人类行为,也带来了诸如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社会生产从自然界取得的物质中,被利用的仅3%~4%,而其余96%则以有毒物质和废物的形式被重新抛回自然界。工业国家每人每年要消耗大约30t物质,其中仅有1%~1.5%变为消费品,而剩下的则成为对整个自然界极其有害的废物。即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因此,现实问题的严峻性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性,要求从传统工业范式向新的工业范式过度,确立“生态工业”范式。

  生态工业是指根据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工业生产及其资源开发利用由单纯追求利润目标,向追求经济与生态相统一的生态经济目标转变,工业生产经营由外部不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向内部经济性与外部经济性相统一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二是生态工业在工艺设计上十分重视废物资源化、废物产品化、

  废热废气能源化,形成多层次闭路循环、无废物无污染的工业体系。

  三是生态工业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工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要素之中,重视研究工业的环境对策,并将现代工业的生产和管理转到严格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办事的轨道上来,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来规划、组织、管理工业区的生产和生活。

  四是生态工业是一种低投入、低消耗、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业模式。

  1.1国外典型的生态工业园区

  1.1.1丹麦卡隆堡生态工业园

  卡伦堡地处北海海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西部约120公里,是一个仅有2万居民的工业小城市。60年代初,这里的阿斯内斯火力发电厂和斯塔托伊尔炼油厂等6个核心企业开始生态工业方面的探索,但当时并未有生态意识,而是为了降低成本和达到环保法规的要求,致力于一种革新性的废料管理和利用的工业共生途径。6家公司缓慢但非常有效的拓展,最终形成了目前这种有益于环境的工业共生关系,开创了生态工业园区的先河。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滚动发展和优化组合,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括发电厂、炼油厂、生物技术制品厂、塑料板厂、硫酸厂、水泥厂、种植业、养殖业和园艺业,以及卡伦堡镇的供热系统在内的一个高效、和谐的生态工业园区,堪称工业生态学中的经典范例。截止到2000年,该园区已有6家大型企业和10余家小型企业,它们通过“废物”联在一起,以能源、水和物质的流动为纽带,

  形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工业共生系统。在该园区内,各种企业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协调共生原理建立了一种和谐复杂的互惠互利合作关系,产生了明显的环境和经济优势:各企业通过贸易方式相互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或者替代部分原料,大大减少资源消耗,为相关公司节约了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同时大大减少了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和对该地区空气、水和陆地的污染。

  1.1.2日本的藤泽工厂的

  日本的荏原公司的基本理念是依据零排放理念建设新型社区、振兴环境产业。荏原制作所是1912年以制造泵起家的流体机械厂家(世界产量最大的制造商)。目前作为半导体相关的环境综合工程公司,因在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置、大气治理方面业绩突出而发展壮大到今天。该公司在中国有八个下属公司,常年从事泵、冷冻机及环保成套设备的制造。在深度污水处理、硫化床式燃烧、气化熔融、沼气发酵、堆肥、排气电子辐射、石膏法脱硫脱氮都有自己的特色技术。在能源等领域,该公司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燃料电池、气轮机等独特的环境技术闻名于世。日本的藤泽生态工业园将工业、商业、农业、住居和休闲等组成一个多属性社区。根据住、工、农对水电的需求差异,进行工业温水的民用化;有机废弃物的甲烷发酵发电;有机废弃物的堆肥化处理;以及将燃烧残渣的用于道路透水材料的使用等等,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该园区包括能源保护和梯级利用、可再生能源、废物转化为能源、太阳能温室、废水的湿地利用和回收,能耗

  减少了40%,水耗减少了30%,水的排放减少了95%,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30%。

  藤泽工厂位于距东京约一小时的行车路程,面积约47公顷的一个台地上,富士山、江之海岸的景色尽收眼前。该公司“21世纪的循环共生型——零排放型小区实验项目”有以下重要特点。(1)住房建筑:100年长寿型的抗震结构、室内房型可自由改变设计、适合高龄人士、太阳能蓄热系统、真空抽水马桶、厨房垃圾处理机、直接给水系统、垃圾分类装置、小型燃料池等。(2)设施: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燃料电池、风力发电、地区供给热水系统、太阳能街灯、下水热泵、冰蓄热系统、雨水利用、防火用雨水储存、中水利用、真空下水系统、垃圾气化溶融系统、沼气发酵等(3)其他:通透式排水路面、林荫道、斜面绿地、过道、可以看见海和山的广场、浅滩、凉亭、为防止热岛效应用植物绿化屋顶、环境负荷数据分析、环境监控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连同情报网络系统都有机地纳入自然的生态系统中。让人们自然地走进生态型的生活,实现生活模式的转变。此外,在创建社区方面,荏原对城市整体规划进行科学论证,尽管其他地区很少用数据表征地域环境负荷,但荏原在地域内全部运用CAL(CAL[LifeCycleAssessment]是对环境负荷进行科学、客观分析的一种评价方法,近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备受关注.这种方法从原材料供应开始,经设计、制造、使用和再利用,直到最后废弃处理,对产品经过这一完整的寿命周期使用的判定、评价,进而对产品潜在的环境影

  响进行评价)开发地域评价系统。与传统的居住区相比,零排放型住宅区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减少23%,能源消耗减少38%,水源消耗减少28%,废弃物减少96%。

  1.1.3德国双元系统模式

  德国是世界上实施循环经济最早、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包装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的双元系统模式是循环经济实践和运行机制的典型模式。1990年9月,德国95家包装公司和工厂企业及贸易零售商联合建立了德国的双元回收系统(DSD)。DSD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企业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分送到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收的则送返制造商。DSD系统的建立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玻璃、塑料、纸箱等包装物回收利用率达到86%,包装拉圾的产生量已从过去每年1300万吨下降到现在的500万吨。

  2、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与生态经济的原理,运用系统工程及现代科技方法组建起来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1962年RachelCarson发表《寂静的春天》,对人们大量使用杀虫剂所带来的生态灾难进行了描述,引起了人类对自己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反思。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阿尔波维奇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指导思想:要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农业生产。提出定义的学者是英国农学家M.Worthington。当时对“生态农业”的定义: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

  业。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西方生态农业,主张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低投入,不用化肥农药,减少机械使用,不再追求农产品的数量和经济收入,排斥现代科技的应用。而是极力强调生态环境安全、稳定,农业生产系统良性循环。

  2.1国外生态农业发展背景

  20世纪初以来,为了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发展了多种农业方式以期替代常规农业,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为自然食品、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等。尽管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均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的统一。

  简单地说,生态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借鉴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1.1人类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

  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对“石油农业”生态弊端的讨论,发现“人口-资源-环境”结构危机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类面临着许多危及生存的生态问题,如大气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为处理和解决人类环境和生存问题,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世界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主要文件,一致承诺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全球经济和社会长期共同发展战略,进一步确定了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可持续农业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

  2.1.2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强烈需求

  人既是系统中的消费者又是生态系统的精心管理者,人类的经济活动直接制约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系统是有生命的复杂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系统中的生物成员与环境具有内在的和谐性。20世纪后半叶,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它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二英恶性事件,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

  2.1.3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陆续采用绿色壁垒来限制农产品的进口。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它是指在现代国际贸易中,

  产品的进口国以保护有限资源、人类、动植物的卫生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名,通过制定、颁布、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使国外产品无法进入或进入时受到一定限制,以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为目的的贸易保护措施,实质上是技术壁垒。生态农业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成为应对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因而促使各国更加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并制定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发展生态农业。

  2.2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历程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均有了较大发展。建设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

  2.2.1探索阶段

  生态农业最初只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的需求而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这些生产者组合成社团组织或协会。英国是最早进行有机农业试验和生产的国家之一。自30年代初英国农学家A.霍华德提出有机农业概念并相应组织试验和推广以来,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发展。在美国,替代农业的主要形式是有机农业,最早进行实践的是罗代尔(J.I.Rodale),他于1942年创办了第一家有机农场,并于1974年在扩大农场和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罗代尔研究所,成为美国和世界上从事有机农业研究的著名研究所,罗代尔也成为美

  国有机农业的先驱。但当时的生态农业过分强调传统农业,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未能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发展极为缓慢。

  2.2.2关注阶段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美、欧、日一些国家和地区工业污染已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与健康。这些国家感到有必要共同行动,加强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掀起了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的各种替代农业思潮。法国、德国、荷兰等西欧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有机农业运动,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英国在1975年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使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日本生态农业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重点是减少农田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玛雅(Maya)农场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典型,1980年,在玛雅农场召开了国际会议,与会者对该生态农场给予高度评价。生态农业的发展在这时期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2.3稳步发展阶段

  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

  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如奥地利于1995年即实施了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有机农业转变。法国也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发展中期计划”。日本农林水产省已推出“环保型农业”发展计划,2000年4月份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发展中国家也已开始绿色食品生产的研究和探索。一些国家为了加速发展生态农业,对进行生态农业系统转换的农场主提供资金资助。美国一些州政府就是这样做的:依阿华州规定,只有生态农场才有资格获得“环境质量激励项目”;明尼苏达州规定,有机农场用于资格认定的费用,州政府可补助2/3。这一时期,全球生态农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单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政府自觉倡导的全球性生产运动。各国大都制定了专门的政策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

  2.3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广大消费者对自身健康和环境保护越来越关注,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量,不仅在其世界主要市场的欧洲、北美和日本,而且在许多其它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在增长。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2.3.1生态农业面积

  据德国生态与农业基金会提供的数据,2002年末世界生态农业面积达2300万hm2,比2000年增长了31.4%。生态农业遍布几乎世界各国,在耕地中的比重和从事生态农业的农场都在增长。从图1、2显示:目前在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中以澳大利亚的生态农地面积最大,拥有1050万hm2,其次是阿根廷和意大利,分别有3l9.2万hm2和123万hm2:若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地面积较小,在总计为4万hm2的生态农地中,土耳其占1.8万hm2,日本占5000hm2,以色列和中国各约4000hm2。

  2.3.2生态农产品产值

  据国际贸易中心(1TC)报道,除德国外。欧洲生态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有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产品种类包括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2003年澳大利亚有机食品销售额为1亿澳元,国内市场有机食品销售量每年的增长速度为60%。2005年德国生态食品销售额为4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4%,约占全部食品市场销售额的3%。德国的生态食品市场占整个欧盟的30%,可以说德国是生态食品的消费大户。据测算,2002年美国有机农产品零售额达到110亿~130亿美元,年增长率在15%~25%之间,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农产品销售市场。由于2001年JAS法的实施和对有机农产品的准确定义,日本农林水产省估计2000年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额最高不超过2.5亿美元。由于消费者对健康和环境的日益关注,有机市场将持续增长。特别是JAS有机标识的引入,

  将对未来有机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机零售额在2003年增加到3.5亿~4.5亿美元,发展态势令人乐观。

  2.3.4生态农产品需求

  美国Rodale·Press在1994年的一项调查表明,87%的美国商店购买者愿意购买与常规食品同样价格的有机食品,每3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在过去几年中已经改变了饮食习惯,其中72%的愿意购买有机生产的蔬菜和水果。在瑞典,绿色食品被称为生态食品。2001年据瑞典《南方瑞典日报》报道,瑞典绿色食品的销量1997~2001年的4年来激增了30%以上。全国绿色食品的销售额从1997年的6.5亿瑞典克朗左右增加到2000年的近10亿瑞典克朗。同时有调查资料显示,85%的瑞典人愿为环境清洁支付较高的价格。根据“生态和农业基金会”(StiftungOekologie&Landbau,SOEL)最近的市场研究表明,在大部分主要的有机品市场中消费者需求量迅速增长,2005年一些国家的有机食品在整个食品销售的份额中占到5%~10%。而在瑞士,丹麦,瑞典,英国等欧洲主要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每年消费量增加率超过l0%。而英国权威认证机构——土壤协会预计,在2010年前,英国有机食品和饮料的销售额将达到25亿~30亿英镑。

  2.4国外生态农业的典范

  2.4.1菲律宾的玛雅农场

  玛雅农场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10年建设,农场的农林牧副渔生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

  生态系统。玛雅农场的前身是一个面粉厂。经营者为了充分利用面粉厂产生的大量麸皮,建立了养畜场和鱼塘;为了增加农场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随着农场的发展,他们又找到一块24公顷的丘陵地,扩大了生产规模,取名为玛雅农场。到了1981年,农场已拥有36公顷的稻田和经济林,饲养了2.5万头猪、70头牛和1万只鸭。为了控制粪肥污染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他们陆续建立起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每天产生沼气十几万立方米,提供了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另外,从产气后的沼渣中,还可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做有机肥料。产气后的沼液经藻类氧化塘处理后,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再取塘水、塘泥去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又送面粉厂加工,进入又一次循环。像这样一个大规模农工联合生产企业,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而且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这样的生产过程由于符合生态学原理,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了生物物质的充分循环利用。1980年,在玛雅农场召开了国际会议,与会者对该生态农场给予高度评价。

  2.4.2领先世界的瑞典生态农业

  瑞典的生态农业,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做法有使用天然肥料(牛、羊、猪粪便)、人工除草等。为保持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瑞典还采用了4年轮作的种植方法,即轮种小麦、豆类、牧草、燕麦等。瑞典生态饲养禽畜主要采用室外放养、喂养生态饲料等方法。对禽畜传染病以预防为主,一般不用药,用过抗菌类药的禽畜要满1年后才能出售,以保证禽畜体内不残留对人不利的成分。在瑞典,生态农作

  物产量比普通农作物产量稍低一些,但其售价要比普通农作物高出1倍。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瑞典政府也作出了相关规定,要把国内10%的耕地转为生态农业种植。为了生产高质量食品,保持土地持久肥力,限制对非可更新自然资源的使用,瑞典政府还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确保经营生态农业农民的合理收入。

  2.4.3严谨的德国生态农业

  (一)德国生态农业的要求比较严格: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杀虫剂、除草剂,而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使用有机肥或长效肥;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牧场载畜量;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不使用抗生素;不使用转基因技术。

  (二)生态农业的控制。欧盟于1991年6月21日颁发了《关于生态农业及相应农产品生产的规定》,该规定(以下简称《生态规定》)明确指出,作为生态产品的生产必须符合国际生态农业协会(FOAM)的标准,如产品如何生产,哪些物质允许使用,哪些物质不可使用等。在生产过程中,生态产品所采用的原料必须是生态的。所采用的附加料,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则允许部分附加料来自传统农产品,但不得高于25%。一旦使用了传统农业附加料,就应在产品中标明使用的比例。只有95%以上的附加料来自生态的,才可作为纯生态产品出售。德国生态农业协会(AGOEL)的标准高于欧盟的“生态规定”。如一企业欲加入AGOEL,将其产品作为生态产品销售,必须经过3年的完全调整方可。由国家授权的检测中心对申请转入生态农业生产的企

  业进行检查,每年至少进行1次。此外,也可不定期进行抽查。如检查不合格,则要延长调整期。

  (三)生态印章。所有符合欧盟“生态规定”的产品,允许标以生态标识。由于产品类型不同,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生态标识,仅德国就有100多个生态标识。统一的生态印章提高了德国生态食品的信任度和透明度,给消费者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也为经营者提供了机遇。

  (四)生态企业的收益。1999-2000年度对于150家生态企业的收益状况调查表明,由于生态企业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产品产量有所下降,但生态产品的价格远高于传统农业产品,故企业总利润及人均收入,仍高于传统农业企业。生态农业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土壤一直施用有机肥,并且采用轮作、间作种植方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而且从长远利益看,生态农业产品产量会逐渐高于传统农业。

  四、发展迅速的阿根廷生态农业

  生产过程中不用化肥、农药和一切化学物质的农牧产品叫做有机产品,这种产品在世界上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阿根廷是有机产品出口大国,目前,全国有300万公顷土地用于生产这种产品。其产品90%出口,主要输往欧洲和美国,年出口额达到4000万美元。有机产品价格比普通产品高50%以上,利润较高。世界需求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现在世界市场需求每年为200亿美元,专家预测到2006年将扩大到现在的3倍。因此,阿根廷从事有机产品生产的农户迅速增加,产量增长很快,2001年增长66%,今年遇到经济危机仍然增长20%。

  阿根廷农业专家和生产者认为,阿根廷地处南半球,可以反季节向北半球的欧洲国家和美国供应产品,这是一个有利条件。但其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对农户的培训也不足,使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2.4.5发展良好的捷克生态农业

  捷克生态农业发展良好,用于生态农业的土地面积在23.5万公顷左右,占全国农业土地面积的5.5%,而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7%。捷克生态农业的主要产品是生物食品,其价格比普通食品要高1/3或更多。目前,捷克共有720家生态农场,100家生产生物食品的企业和170家销售这种食品的厂商。据统计,捷克的生态农业,自1998年起开始稳步发展,当年国家为其投资4800万克朗(约27克朗合1美元),近几年的补贴,已达到2.1亿克朗。捷克生态农业基本属粗放式经营,成本较高。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生态农业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国出现。目前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约为1055万公顷。短短几十年时间,生态农业缘何能在这些国家取得突出成果?以下经验值得关注。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生态农业迅速发展的基础。德国的农业有一套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一般农产品种植必须遵循7项法律法规,即种子法和物种保护法、肥料使用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土地资源保护法、植物保护法、垃圾处理法、水资源管理条例。

  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是生态农业迅速壮大的前提。在德国,政府对生态农业的扶持有3方面:一是对生产的扶持。在生态农业的范围内,转型企业每公顷农田和绿草地可得到300马克的补贴;在蔬菜栽培的

  土地上,转型中的生产实体每公顷可得到700马克的补贴。二是对营销的扶持。启动《有机农业联邦计划》,动用7000万欧元作为专项基金,用于生态农业的宣传、信息服务、职业培训、科技研究与推广。三是对生产合作社的扶持。启动扶持补贴用于“生态生产者合作社”,最高可达建立费用的50%。

  雄厚的科技实力是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澳大利亚拥有完善的农业科研与应用推广体系。德国政府每年拨款5000万马克用于“工业作物”的研究和开发,并成立了生物原料和生物能源研究中心,专门负责这方面的科研以及促进和协调全国“工业作物”的种植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配套的标准体系是确保其生态农产品质量的必要关口。美国认证机构制定了有机农产品标准:有机农作物在认证前,必须停止使用禁用物质3年,在执行有机栽培时符合有机计划;申请发照的生产经营者,必须向认证机构递交一份有机农作物生产计划;从事生产的农民要记录所有栽培过程,并保持这一记录5年。

  3生态第三产业

  生态服务业就是要推行适度消费,厉行勤俭节约,反对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变生存消费观(物质、精神消费)为发展消费观(物质、精神、生态消费),建立生态住宅。所谓生态住宅,就是符合生态要求,不污染环境,不危害人体健康的住宅。它是生态学与建筑学相结合的产物。这种住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原材料尽量使用天然材料;

  二是尽量使用天然能源与再生能源;

  三是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治污染措施;

  四是宅址选择远离污染。

  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要注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篇八: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生态产业的基本概念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应用生态工程的方法。突出了整体预防、生态效率、环境战略、全生命周期等重要概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的一种高效的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很明显生态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及“现代产业”,但又是“传统产业”及“现代产业”的继承和发展。

  生态产业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生态学。产业生态学也是一门“研究可持续能力的科学”产业生态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R.Froch等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所开展的“工业代谢研究”。工业代谢是模拟生物和自然生态系统代谢功能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其实现代工业生产过程就是一个将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转化为产品和废物的代谢过程。199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与贝尔实验室共同组织了首次“产业生态学”论坛,对产业生态学的概念、内涵和方法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贝尔实验室的

  C.Kumar认为:“产业生态学是对产业活动及其产品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是继经济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发展的第3代产业。生态产业是包含工业、农业、居民区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的

  一个有机系统。通过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物流和能量的转化,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之间共生的网络。生态产业,横跨初级生产部门、次级生产部门、服务部门,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第三产业)。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生态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集团型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是生态产业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纵向结合,将不同行业的生产工艺横向耦合,将生产基地与周边环境纳入整个生态系统统一管理,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向系统外的零排放。以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而不是产品或利润为生产目标,谋求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的多样化,增加而不是减少就业机会,有灵敏的内外信息网络和专家网络,能适应市场及环境变化随时改变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工人不再是机器的奴隶,而是一专多能的产业过程的自觉设计者和调控者。企业发展的多样性与优势度,开放度与自主度,力度与柔度,速度与稳度达到有机的结合,污染负效益变为资源正效益。生产产业建设需要在技术、体制和文化领域开展一场深刻的革命。

  1生态工业

  中世纪以来,人本主义思潮的泛滥,导致了以蒸汽机的诞生与利

  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煤、石油、天然气、电力、核能等为驱动力,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这也标志着人类利用资源的范围由农业社会主要利用地表资源发展到工业社会主要利用地下资源(矿产资源)。而矿产资源是不可更新的资源。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可以大书特书,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所形成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主宰”的观念、征服自然的人类行为,也带来了诸如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

  社会生产从自然界取得的物质中,被利用的仅3%~4%,而其余96%则以有毒物质和废物的形式被重新抛回自然界。工业国家每人每年要消耗大约30t物质,其中仅有1%~1.5%变为消费品,而剩下的则成为对整个自然界极其有害的废物。即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因此,现实问题的严峻性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性,要求从传统工业范式向新的工业范式过度,确立“生态工业”范式。

  生态工业是指根据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

  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工业生产及其资源开发利用由单纯追求利润目标,向追求经济与生态相统一的生态经济目标转变,工业生产经营由外部不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向内部经济性与外部经济性相统一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二是生态工业在工艺设计上十分重视废物资源化、废物产品化、

  废热废气能源化,形成多层次闭路循环、无废物无污染的工业体系。三是生态工业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工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要素之中,重视研究工业的环境对策,并将现代工业的生产和管理转到严格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办事的轨道上来,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来规划、组织、管理工业区的生产和生活。

  四是生态工业是一种低投入、低消耗、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业模式。

  1.1国外典型的生态工业园区

  1.1.1丹麦卡隆堡生态工业园

  卡伦堡地处北海海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西部约120公里,是一个仅有2万居民的工业小城市。60年代初,这里的阿斯内斯火力发电厂和斯塔托伊尔炼油厂等6个核心企业开始生态工业方面的探索,但当时并未有生态意识,而是为了降低成本和达到环保法规的要求,致力于一种革新性的废料管理和利用的工业共生途径。6家公司缓慢但非常有效的拓展,最终形成了目前这种有益于环境的工业共生关系,开创了生态工业园区的先河。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滚动发展和优化组合,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括发电厂、炼油厂、生物技术制品厂、塑料板厂、硫酸厂、水泥厂、种植业、养殖业和园艺业,以及卡伦堡镇的供热系统在内的一个高效、和谐的生态工业园区,堪称工业生态学中的经典范例。截止到2000年,该园区已有6家大型企业和10余家小型企业,它们通过“废物”联在一起,以能源、水和物质的流动为纽带,

  形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工业共生系统。在该园区内,各种企业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协调共生原理建立了一种和谐复杂的互惠互利合作关系,产生了明显的环境和经济优势:各企业通过贸易方式相互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或者替代部分原料,大大减少资源消耗,为相关公司节约了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同时大大减少了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和对该地区空气、水和陆地的污染。

  1.1.2日本的藤泽工厂的

  日本的荏原公司的基本理念是依据零排放理念建设新型社区、振兴环境产业。荏原制作所是1912年以制造泵起家的流体机械厂家(世界产量最大的制造商)。目前作为半导体相关的环境综合工程公司,因在水处理、

  固体废弃物处置、大气治理方面业绩突出而发展壮大到今天。该公司在中国有八个下属公司,常年从事泵、冷冻机及环保成套设备的制造。在深度污水处理、硫化床式燃烧、气化熔融、沼气发酵、堆肥、排气电子辐射、石膏法脱硫脱氮都有自己的特色技术。在能源等领域,该公司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燃料电池、气轮机等独特的环境技术闻名于世。日本的藤泽生态工业园将工业、商业、农业、住居和休闲等组成一个多属性社区。根据住、工、农对水电的需求差异,进行工业温水的民用化;有机废弃物的甲烷发酵发电;有机废弃物的堆肥化处理;以及将燃烧残渣的用于道路透水材料的使用等等,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该园区包括能源保护和梯级利用、可再生能源、废物转化为能源、太阳能温室、废水的湿地利用和回收,能耗

  减少了40%,水耗减少了30%,水的排放减少了95%,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30%。

  藤泽工厂位于距东京约一小时的行车路程,面积约47公顷的一个台地上,富士山、江之海岸的景色尽收眼前。该公司“21世纪的循环共生型——零排放型小区实验项目”有以下重要特点。(1)住房建筑:100年长寿型的抗震结构、室内房型可自由改变设计、适合高龄人士、太阳能蓄热系统、真空抽水马桶、厨房垃圾处理机、直接给水系统、垃圾分类装置、小型燃料池等。(2)设施: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燃料电池、风力发电、地区供给热水系统、太阳能街灯、下水热泵、冰蓄热系统、雨水利用、防火用雨水储存、中水利用、真空下水系统、垃圾气化溶融系统、沼气发酵等(3)其他:通透式排水路面、林荫道、斜面绿地、过道、可以看见海和山的广场、浅滩、凉亭、为防止热岛效应用植物绿化屋顶、环境负荷数据分析、环境监控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连同情报网络系统都有机地纳入自然的生态系统中。让人们自然地走进生态型的生活,实现生活模式的转变。此外,在创建社区方面,荏原对城市整体规划进行科学论证,尽管其他地区很少用数据表征地域环境负荷,但荏原在地域内全部运用CAL(CAL[LifeCycleAement]是对环境负荷进行科学、客观分析的一种评价方法,近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备受关注.这种方法从原材料供应开始,经设计、制造、使用和再利用,直到最后废弃处理,对产品经过这一完整的寿命周期使用的判定、评价,进而对产品潜在的环境影

  响进行评价)开发地域评价系统。与传统的居住区相比,零排放型住宅区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减少23%,能源消耗减少38%,水源消耗减少28%,废弃物减少96%。

  1.1.3德国双元系统模式

  德国是世界上实施循环经济最早、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包装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的双元系统模式是循环经济实践和运行机制的典型模式。1990年9月,德国95家包装公司和工厂企业及贸易零售商联合建立了德国的双元回收系统(DSD)。DSD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企业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分送到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收的则送返制造商。DSD系统的建立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玻璃、塑料、纸箱等包装物回收利用率达到86%,包装拉圾的产生量已从过去每年1300万吨下降到现在的500万吨。

  2、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与生态经济的原理,运用系统工程及现代科技方法组建起来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1962年RachelCaron发表《寂静的春天》,对人们大量使用杀虫剂所带来的生态灾难进行了描述,引起了人

  类对自己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反思。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阿尔波维奇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指导思想:要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农业生产。提出定义的学者是英国农学家M.Worthington。当时对“生态农业”的定义: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

  业。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西方生态农业,主张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低投入,不用化肥农药,减少机械使用,不再追求农产品的数量和经济收入,排斥现代科技的应用。而是极力强调生态环境安全、稳定,农业生产系统良性循环。

  2.1国外生态农业发展背景

  20世纪初以来,为了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发展了多种农业方式以期替代常规农业,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为自然食品、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等。尽管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均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的统一。

  简单地说,生态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借鉴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1.1人类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

  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对“石油农业”生态弊端的讨论,发现“人口资源-环境”结构危机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类面临着许多危及生存的生态问题,如大气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为处理和解决人类环境和生存问题,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世界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主要文件,一致承诺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全球经济和社会长期共同发展战略,进一步确定了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可持续农业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

  2.1.2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强烈需求

  人既是系统中的消费者又是生态系统的精心管理者,人类的经济活动直接制约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系统是有生命的复杂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系统中的生物成员与环境具有内在的和谐性。20世纪后半叶,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它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二英恶性事件,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

  2.1.3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陆续采用绿色壁垒来限制农产品的进口。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它是指在现代国际贸易中,

  产品的进口国以保护有限资源、人类、动植物的卫生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名,通过制定、颁布、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使国外产品无法进入或进入时受到一定限制,以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为目的的贸易保护措施,实质上是技术壁垒。生态农业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成为应对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因而促使各国更加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并制定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发展生态农业。

  2.2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历程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均有了较大发展。建设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

  2.2.1探索阶段

  生态农业最初只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的需求而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这些生产者组合成社团组织或协会。英国是最早进行有机农业试验和生产的国家之一。自30年代初英国农学家A.霍华德提出有机农业概念并相应组织试验和推广以来,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发展。在美国,替代农业的主要形式是有机农业,最早进行实践的是罗代尔(J.I.Rodale),他于1942年创办了第一家有机农场,并于1974年在扩大农场和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罗代尔研究所,成为美国和世界上从事有机农业研究的著名研究所,罗代尔也成为美

  国有机农业的先驱。但当时的生态农业过分强调传统农业,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未能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发展极为缓慢。

  2.2.2关注阶段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美、欧、日一些国家和地区工业污染已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与健康。这些国家感到有必要共同行动,加强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掀起了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的各种替代农业思潮。法国、德国、荷兰等西欧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有机农业运动,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英国在1975年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使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日本生态农业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重点是减少农田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玛雅(Maya)农场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典型,1980年,在玛雅农场召开了国际会议,与会者对该生态农场给予高度评价。生态农业的发展在这时期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2.3稳步发展阶段

  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

  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如奥地利于1995年即实施了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有机农业转变。法国也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发展中期计划”。日本农林水产省已推出“环保型农业”发展计划,2000

  年4月份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发展中国家也已开始绿色食品生产的研究和探索。一些国家为了加速发展生态农业,对进行生态农业系统转换的农场主提供资金资助。美国一些州政府就是这样做的:依阿华州规定,只有生态农场才有资格获得“环境质量激励项目”;明尼苏达州规定,有机农场用于资格认定的费用,州政府可补助2/3。这一时期,全球生态农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单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政府自觉倡导的全球性生产运动。各国大都制定了专门的政策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

  2.3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广大消费者对自身健康和环境保护越来越关注,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量,不仅在其世界主要市场的欧洲、北美和日本,而且在许多其它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在增长。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2.3.1生态农业面积

  据德国生态与农业基金会提供的数据,2002年末世界生态农业面积达2300万hm2,比2000年增长了31.4%。生态农业遍布几乎世界各国,在耕地中的比重和从事生态农业的农场都在增长。从图1、2显示:目前在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中以澳大利亚的生态农地面积最大,拥有1050万hm2,其次是阿根廷和意大利,分别有3l9.2万hm2和123万hm2:若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地面积较小,在总计为4万hm2的生态农地中,土耳其占1.8万hm2,日本占5000hm2,以色列和中国各约4000hm2。

  2.3.2生态农产品产值

  据国际贸易中心(1TC)报道,除德国外。欧洲生态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有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产品种类包括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2003年澳大利亚有机食品销售额为1亿澳元,国内市场有机食品销售量每年的增长速度为60%。2005年德国生态食品销售额为4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4%,约占全部食品市场销售额的3%。德国的生态食品市场占整个欧盟的30%,可以说德国是生态食品的消费大户。据测算,2002年美国有机农产品零售额达到110亿~130亿美元,年增长率在15%~25%之间,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农产品销售市场。由于2001年JAS法的实施和对有机农产品的准确定义,日本农林水产省估计2000年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额最高不超过2.5亿美元。由于消费者对健康和环境的日益关注,有机市场将持续增长。特别是JAS有机标识的引入,

  将对未来有机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机零售额在2003年增加到3.5亿~4.5亿美元,发展态势令人乐观。

  2.3.4生态农产品需求

  2.4国外生态农业的典范

  2.4.1菲律宾的玛雅农场

  玛雅农场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10年建设,农场的农林牧副渔生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

  生态系统。玛雅农场的前身是一个面粉厂。经营者为了充分利用面粉厂产生的大量麸皮,建立了养畜场和鱼塘;为了增加农场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随着农场的发展,他们又找到一块24公顷的丘陵地,扩大了生产规模,取名为玛雅农场。到了1981年,农场已拥有36

  公顷的稻田和经济林,饲养了2.5万头猪、70头牛和1万只鸭。为了控制粪肥污染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他们陆续建立起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每天产生沼气十几万立方米,提供了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另外,从产气后的沼渣中,还可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做有机肥料。产气后的沼液经藻类氧化塘处理后,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再取塘水、塘泥去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又送面粉厂加工,进入又一次循环。像这样一个大规模农工联合生产企业,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而且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这样的生产过程由于符合生态学原理,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了生物物质的充分循环利用。1980年,在玛雅农场召开了国际会议,与会者对该生态农场给予高度评价。

  2.4.2领先世界的瑞典生态农业

  瑞典的生态农业,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做法有使用天然肥料(牛、羊、猪粪便)、人工除草等。为保持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瑞典还采用了4年轮作的种植方法,即轮种小麦、豆类、牧草、燕麦等。瑞典生态饲养禽畜主要采用室外放养、喂养生态饲料等方法。对禽畜传染病以预防为主,一般不用药,用过抗菌类药的禽畜要满1年后才能出售,以保证禽畜体内不残留对人不利的成分。在瑞典,生态农作

  物产量比普通农作物产量稍低一些,但其售价要比普通农作物高出1倍。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瑞典政府也作出了相关规定,要把国内10%的耕地转为生态农业种植。为了生产高质量食品,保持土地持久肥力,限制对非可更新自然资源的使用,瑞典政府还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确保经营生态农业农民的合理收入。

  2.4.3严谨的德国生态农业

  (一)德国生态农业的要求比较严格: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杀虫剂、除草剂,而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使用有机肥或长效肥;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牧场载畜量;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不使用抗生素;不使用转基因技术。(二)生态农业的控制。欧盟于1991年6月21日颁发了《关于生态农业及相应农产品生产的规定》,该规定(以下简称《生态规定》)明确指出,作为生态产品的生产必须符合国际生态农业协会(FOAM)的标准,如产品如何生产,哪些物质允许使用,哪些物质不可使用等。在生产过程中,生态产品所采用的原料必须是生态的。所采用的附加料,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则允许部分附加料来自传统农产品,但不得高于25%。一旦使用了传统农业附加料,就应在产品中标明使用的比例。只有95%以上的附加料来自生态的,才可作为纯生态产品出售。德国生态农业协会(AGOEL)的标准高于欧盟的“生态规定”。如一企业欲加入AGOEL,将其产品作为生态产品销售,必须经过3年的完全调整方可。由国家授权的检测中心对申请转入生态农业生产的企

  业进行检查,每年至少进行1次。此外,也可不定期进行抽查。如检查不合格,则要延长调整期。

  (三)生态印章。所有符合欧盟“生态规定”的产品,允许标以生态标识。由于产品类型不同,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生态标识,仅德国就有100多个生态标识。统一的生态印章提高了德国生态食品的信任度和透明度,给消费者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也为经营者提供了机遇。

  (四)生态企业的收益。1999-2000年度对于150家生态企业的收益状况调查表明,由于生态企业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产品产量有所下降,但生态产品的价格远高于传统农业产品,故企业总利润及人均收入,仍高于传

  统农业企业。生态农业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土壤一直施用有机肥,并且采用轮作、间作种植方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而且从长远利益看,生态农业产品产量会逐渐高于传统农业。四、发展迅速的阿根廷生态农业

  生产过程中不用化肥、农药和一切化学物质的农牧产品叫做有机产品,这种产品在世界上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阿根廷是有机产品出口大国,目前,全国有300万公顷土地用于生产这种产品。其产品90%出口,主要输往欧洲和美国,年出口额达到4000万美元。有机产品价格比普通产品高50%以上,利润较高。世界需求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现在世界市场需求每年为200亿美元,专家预测到2006年将扩大到现在的3倍。因此,阿根廷从事有机产品生产的农户迅速增加,产量增长很快,2001年增长66%,今年遇到经济危机仍然增长20%。

  阿根廷农业专家和生产者认为,阿根廷地处南半球,可以反季节向北半球的欧洲国家和美国供应产品,这是一个有利条件。但其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对农户的培训也不足,使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出来。2.4.5发展良好的捷克生态农业

  捷克生态农业发展良好,用于生态农业的土地面积在23.5万公顷左右,占全国农业土地面积的5.5%,而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7%。捷克生态农业的主要产品是生物食品,其价格比普通食品要高1/3或更多。目前,捷克共有720家生态农场,100家生产生物食品的企业和170家销售这种食品的厂商。据统计,捷克的生态农业,自1998年起开始稳步发展,当年国家为其投资4800万克朗(约27克朗合1美元),近几年的补贴,已达到2.1亿克朗。捷克生态农业基本属粗放式经营,成本较高。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生态农业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国出现。目前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约为1055万公顷。短短几十年时间,生态

  农业缘何能在这些国家取得突出成果?以下经验值得关注。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生态农业迅速发展的基础。德国的农业有一套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一般农产品种植必须遵循7项法律法规,即种子法和物种保护法、肥料使用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土地资源保护法、植物保护法、垃圾处理法、水资源管理条例。

  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是生态农业迅速壮大的前提。在德国,政府对生态农业的扶持有3方面:一是对生产的扶持。在生态农业的范围内,转型企业每公顷农田和绿草地可得到300马克的补贴;在蔬菜栽培的

  土地上,转型中的生产实体每公顷可得到700马克的补贴。二是对营销的扶持。启动《有机农业联邦计划》,动用7000万欧元作为专项基金,用于生态农业的宣传、信息服务、职业培训、科技研究与推广。三是对生产合作社的扶持。启动扶持补贴用于“生态生产者合作社”,最高可达建立费用的50%。

  雄厚的科技实力是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澳大利亚拥有完善的农业科研与应用推广体系。德国政府每年拨款5000万马克用于“工业作物”的研究和开发,并成立了生物原料和生物能源研究中心,专门负责这方面的科研以及促进和协调全国“工业作物”的种植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配套的标准体系是确保其生态农产品质量的必要关口。美国认证机构制定了有机农产品标准:有机农作物在认证前,必须停止使用禁用物质3年,在执行有机栽培时符合有机计划;申请发照的生产经营者,必须向认证机构递交一份有机农作物生产计划;从事生产的农民要记录所有栽培过程,并保持这一记录5年。

  3生态第三产业

  生态服务业就是要推行适度消费,厉行勤俭节约,反对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变生存消费观(物质、精神消费)为发展消费观(物质、精神、生态消费),建立生态住宅。所谓生态住宅,就是符合生态要求,不污染环境,不危害人体健康的住宅。它是生态学与建筑学相结合的产物。这种住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原材料尽量使用天然材料;二是尽量使用天然能源与再生能源;

  三是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治污染措施;

  四是宅址选择远离污染。

  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要注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篇九: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实践证明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事业全局作为一名普通民警我们应自觉自愿拥护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维护党的形象各负其责支持和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做到廉洁自律自觉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自身业务学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增强廉政意识增强纪律和法制观念做遵纪守法廉洁从政勤政为民切实转变作风务实高效开拓创新的模范

  可编辑

  [摘要]:本文重新审视了环保产业的定义、性质、地位及发展道路。提出应清楚地区分环保产业与环保型产业,认为发展环保产业应建立独立的环保产业、建设良好的产业环境和实施国家“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计划”。

  [关键词]:环保产业;产业性质;产业地位;产业技术创新

  世界环保产业有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史,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开始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环保产业的飞速发展则是从90年代才开始的,现在已发展到一个相当的规模和水平,某些环保产品和技术已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起步晚,并受到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的制约,总的说来还是一个很不成熟的产业。大力发展我国环保产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我们对环保产业的有关理论问题仍然存在不甚清晰的认识,这势必会对环保产业政策的制定、产业规划和管理产生不利影响。本文拟对环保产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及发展途径进行重新审视。

  一、环保产业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环保产业的界定主要基于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环保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环保产业指末端处理,即在环境污染控制和减排、污染治理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设备、技术、信息服务的产业或行业;广义的环保产业则指全过程防治,即不仅涵盖了狭义的内容,还包括产品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清洁产品。一般认为,狭义定义是目前环保产业的核心内容,广义定义是未来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在199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环委会《关于积极发展环保产业的若干意见》中对环保产业作出了界定。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我们认为,对环保产业作狭义和广义的区分,容易使人们对环保产业产生不确定的认识,我国对环保产业的定义也比较笼统。如果将清洁生产及清洁产品也看成是环保产业或者未来环保产业发展的方向,这就会混淆环保产业与其它产业的界线。显然,我们不能因为化工、钢铁产业实行了清洁生产,就认为化工或钢铁产业也是环保产业;也不能因为我们开发出如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清洁煤等清洁能源技术等,就认为能源工业是环保产业;不能因为开发出如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氢气及天然气汽车等环保型的汽车,就认为汽车产业也是环保产业。其它产业要实现清洁生产或开发清洁产品,主要还是依赖于这些产业本身的技术进步,当然这并不排斥采用环保产业提供的环保设备。

  同样也不能因为各产业技术相互依赖、相互交叉,就认为环保产业的界线无法划分清楚。从环保产业的发展历史来看,环保产业是从传统产业中分化出来的,必然与其他产业具有历史渊源关系。环保产业也需要其它产业提供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动力和技术、环保产品也需要提供给其它产业才能发挥作用。产业主要还是根据它所提供的产品的功能来划分的。

  为了区分环保产业与其它产业,可以将实现了清洁生产并能生产清洁产品的产业称作环保型产业,如环保型汽车产业、环保型能源产业、环保型钢铁产业等;而将在使用过程中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产品称为环保型产品(人们更习惯称绿色产品或清洁产品),如环保型汽车、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环保型冰箱或绿色冰箱、环保型建材等。可见,实行清洁生产或发展环保型产业应该是所有产业发展的方向。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我们不必将环保产业作狭义和广义之分,而应明确区分环保产业和环保型产业。环保产业应指为其他产业和城市生活实现污染控制和减排、污染治理及废物处理和城市环境建设等提供设备、技术和从事环保服务的行业。而其它产业,如果实现了环保化,可称作环保型产业。

  环保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提供环保设备和技术。包括提供废水处理、废弃物处理和循环利用、大气污染控制、噪声控制等设备和技术、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环保科学技术研究和实验室设备、环境事故处理和用于自然保护以及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设备和技术等。

  第二,环保服务。从事城市污水处理、城市垃圾处理和处置等方面的工程或活动,提供与环境分析、监测、评价和保护等方面有关的服务,环保技术与工程服务,环境研究与开发,环境培训与教育,环境核算与法律服务、咨询服务,以及其他与环境有关的服务。

  二、环保产业的性质和地位

  1、环保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由环保设备的生产企业、环保技术及服务的研究和供给单位构成了环保产业中的生产者。这是环保产业的主体部分。所谓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更大的程度上即是指促进生产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增强研究与开发的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满意的环保设备、环保技术和服务,提高环保产品和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消费者则是指购买和使用环保设备和技术的部门。一般包括工业企业、环保职能部门和环保服务部门。工业企业仍然是环保产品的主要用户;环保职能部门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需要运用环保监测仪器监测环境状况,以便实施宏观管理;环保服务部门主要是指不由工业企业承担或无法承担的污染物处理部门,如城市垃圾清运和垃圾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厂等。

  2、环保产业的性质

  第一,环保产品具有支出性。污染防治和处理需要设备和资金的投入,环保产品不仅不会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利润,对于社会而言似乎也会增加经济负担。

  第二,环保市场需求具有被动性。环保产品的支出性,决定了环保市场需求的被动性。在许多情况下,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即使企业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也不会主动地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当然这种被动性是暂时的,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以及政策的完善,这种被动性将会逐渐得到改变。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第三,以上两种性质又决定了环保产业是一种政策引导型产业。即需要通过环境政策和法规规范企业行为,并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法,督促甚至是强制生产企业使用环保设施来防治污染。

  环保产业具有这些消极的性质,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这需要加强人们对环保责任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将污染看作是自然的事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污染者并不认为自己对环境污染负有责任,因为是向公共的地方排放的,只有直接侵害了他人利益时才感到了自己的责任。所以当今仍有许多人认为环保事业(指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是社会公益事业。然而大自然是全人类的,污染或损害大自然,是对整个人类利益的侵害,任何个人或组织对污染和损害环境的行为都负有责任。因此使用环保产品消除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即使增加生产成本或增加经济负担,也是必须进行的。污染者付费不是权宜之计,而应是责任使然。

  3、环保产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环保政策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以及环保技术的发展,环保产品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依靠环保产品的使用,减少污染和环境破坏,从而减少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据有人估算,80年代我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达800多亿元。减少损失等于增加收益;对于环保产品的生产企业来说,只要有消费者,必然有赚钱的机会,并为国家创造税收收入;对于环保产品的消费者来说,随着环保技术的提高,生产企业使用污染物控制回收技术回收利用废弃物,既能创造社会环境效益,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随着环保政策的完善和环保责任意识的增强,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垃圾处理厂,也将从收费和废物利用中得到经济回报;对于国家来说,如果不能占领国内市场,就意味着国家财富将流向国外。但如果能分得一部分国际市场,就意味着国外的财富将流向本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人们常说环保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根据主要就在这里。

  4、环保产业的地位

  虽然环保产业扮演着克服生产和消费带来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重要角色,成为人类社会的“保护神”永远伴随着人类。毕竟,人类始终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产业虽然重要,但人类的发展主要还是要依靠各个产业的进步。资源、环境问题也不能单靠环保产业来解决。依靠科技进步实行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生产清洁产品,以及运用循环经济的方式运作企业生产,是能够很好地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区域或产业实行循环经济,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那么,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能最终取代环保产业吗?当然不能。

  首先,不是所有企业的清洁生产都能够通过采用新工艺来实现的,一些产业和企业的清洁生产是靠环保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实现的。其次,循环经济的实行也需要环保技术的转让,环保技术常常成为企业联系的纽带。再次,产品消费不可避免产生废弃物。生产是为了消费,有消费就有废弃物。在消费中,各种产品(包括企业生产设备、居民日常消费)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超过一定的期限就会成为废弃物被抛弃,对废弃物的处理就离不开环保产业(环保设备和环保服务)。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此外,全国实行清洁生产以及循环经济,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依靠环保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仍然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途径。

  环保产业不仅是一个永恒的产业,在当前还是一个战略型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战略地位。环保产业与其它产业的依存关系决定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钢铁、机械、电子包括高新技术等产业是环保产业的支持产业,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为这些相关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带动这些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及新兴产业的产生。

  三、发展我国环保产业要解决的问题

  发展环保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但要促进我国环保产业迅速发展,需要尽快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独立的环保产业

  我国环保产业起步晚,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环保产业,也就是说归口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环保企业往往分属不同的产业,这就给环保产业的管理和整体规划带来了困难,也很难制定和实施环保产业政策。虽然环保产业的技术也是通过各种技术的集成实现的,必然与其它产业产生依存关系,但环保产业的技术和产品毕竟与其他产业不同,随着环保产业逐渐成熟,在体制上就应该独立出来,这有利于环保产业的管理和进一步发展。

  2、搞好环保产业的环境建设

  在形成独立的环保产业的过程中,还要逐渐建立起促进环保产业不断发展的良好环境,因为良好的环境会给产业发展提供激励、动力和资源,使环保产业健康顺利地发展。环境建设包括:国家和产业政策环境。如税收优惠政策、适合国际发展趋势的产品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治理收费制度等;良好的文化环境。通过媒体宣传、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责任意识;人才和科技环境。要建立有效的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加强高校对环保人才的培养,建立促进产学研联合的机制;投融资环境。如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政府给予资金支持等。

  3、依靠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进步,产业及企业的竞争主要是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较量,而最终是技术的较量。美、日、西欧发达国家环保产业的产值能够占到世界的87%,除了有雄厚的财力外,更重要的是有先进的技术。我国环保产业要发展,必须依靠产业技术创新,使我国环保产业技术迅速升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产业技术创新不同于企业独立进行的技术创新,它是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相关企业及产业共同参与的有组织的、协同的技术创新活动。从我国环保产品的实际情况看,我国有些环保产品在设计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加工工艺、配套的机电产品和材料材质达不到要求,致使产品外观粗糙、体积庞大、性能不稳定、寿命短等。可以设想,仅仅靠某些环保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不能根本解决相关性如此之大的问题的,必须实施产业技术创新。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由于环保产业具有战略地位,它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环保产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的支持,实施国家“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计划”,即由国家直接领导组织实施官产学研大联合,通过有力的资金支持和科学的组织管理,调动相应的科技力量和资源,发挥整体优势;通过产业大联合,协作攻关、重点突破;运用模仿创新、自主创新手段和新旧技术的整合,实现产业技术的迅速升级。在创新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形成吸收新技术的能力;通过生产技术的开发,提高先进技术的扩散能力;建立起完善的环保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从而使环保产业上档次、上规模,形成持续发展的机制。

  作者:罗天强,李成芳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81出自:《中国环保产业》第8期总第49期

  .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篇十: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产业**可持续开展之路

  **作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使许多采矿区出现了地表塌陷、地下水渗漏、林木枯死、土地沙化加剧等环境问题。如何保护**生态建设成果,需要53万**人民倍加呵护和格外珍惜,值得我们各级地方政府官员重视。

  科学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给人类自身带来严重的生存威胁。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洪涝泛滥、沙尘肆虐、水质恶化、烟尘笼罩、化工中毒等恶性生态事件在我们身边不断发生。

  “人类主宰地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人定胜天”的口号和理念已受到多方面的质疑。生态产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运用而生,因为生态产业是通过在生产过程中的产业化应用,从而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第三产业体系,是对传统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念挑战的一种改革,甚至是一场革命。

  生态产业

  **三农开展的希望之路

  近年来,**区能源开发

  如火如荼,在以能源资源开发为主的能源基地建设带动下,地区生产总值、

  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率每年都在跳跃式开展,这在西部地

  区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经济现象,而**的农民年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却始终

  低于全国农民平均的年收入水平。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是摆在**

  区这个经济增长率超常规开展地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最大社会课题。

  **区是**市政府所在地,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接壤地带。境内有粮食作物3类、21种、126个品种,草本植物60多种,木本植物40多种,栽培作物79种,羊子饲养规模居**省前列,猪、鸡、牛的饲养也形成气候,已建成全省畜牧业基地和设施养羊示范区,极具特色的农副土畜产品为生态产业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四大农业主导产业玉米、马铃薯、羊子、生猪都处于低利润原料出售的现状,与产业化开发可以得到的实际利润相差甚远,为我区的生态产业开发提供了极大的利润空间。

  曾有专家对**的主导产业进行综合研究评估,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开发潜力尚有80%左右的效益并未在当地被开发出来。尽管这种评估不能作为结论,但我们所面对的主导产业开发的深度与广度,确实还有巨大的潜力可进行挖掘。

  农业的问题实质是农民问题。生态产业的开发就是通过政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让牵头开发生态产业的企业和农民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在有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和区域开展,才能真正将农民推向市场,才能充分发挥农民在生态产业开发中的根底和主导作用,让农民和企业有效地将产供销流通和加工增值的营销活动结合起来,在这种产业开发的环节中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区已建成**大地种业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山立农贸、宏达养殖等40多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即将建成雨润15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大匠140万只蛋鸡养殖等龙头工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协议引入农科工程44个,即将成为辐射带动各个主导产业、连接千家万户的产业化基地。对于这个农业大区和资源大区而言,生态产业在不远的将来能否

  成为解决我区“三农”问题的出路,离不开**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和支持。

  生态产业产业链延长的效益有多大

  生态产业除具有按照生

  态经济原理和系统不超过生态承载力的根本特征外,其物质、能量、资源

  的多级利用主要表达在产业链的延长,特别是食物链在生态产业中的应用。

  在**区,如何延长产业链,最大限度地进行产业研发,让产品在这一过程

  中产生巨大的增值效益,也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之一。

  **区现有马铃薯种植面积25万亩,年产量相当可观,如能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以马铃薯为根本材料,可开发出40余种食用、工业、医药产品,从自身市场价值到深加工的终端产品,其产业链延伸所产出的效益相差30倍以上。沙棘,我区现有野生沙棘40万亩,利用沙棘为原料进行深精加工能提取沙棘油、药用沙棘黄酮,其产业链延伸的经济价值能提高数十倍甚至近百倍。苜蓿,被称为饲草之王,市场的鲜、干草每亩价值200元左右,而粗加工为草粉及配方饲料后,产值可以翻一番,经深加工后粗蛋白质、胡萝卜素、粗纤维达标的脱水草粒出口到东南亚、香港地区作为良种赛马饲料,可以增值10倍以上蔬菜,**区现有蔬菜种植面积6万亩,同一品种在**或大棚种植上市出售,每公斤售价几毛到几元不等,而通过流通集散地后,售价提高50%左右,经过深加工后的蔬菜汁或脱水蔬菜,升值效益最低在5倍以上。白绒山羊,也是我区主导农业产业之一,作为肉羊出售的市场价每只不过千元,而羊肉深加工为速食品后,效益可增值3倍左右,通过皮绒深加工后的轻纺产品和高档皮革商品又可以增值10~30倍,这些都是农业产业开发、产业链增值的最好事例。

  有学者就目前我国西部欠兴旺地区的食品、农业产业、工业加工诸多方面农、林、畜产品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得出了一条结论,从原始农产品

  到深加工为最终上市消费产品,从种植者、饲养者到中间流通环节再到深、精加工的过程中,如果把利润比做十成,那么目前我区农、牧民仅赚取了一成的利润,贸易流通者和深精加工企业家赚取了九成的经济利润,而在这九成利润中,流通商和加工商的利润有的是二八、三七开成,有的甚至是对半利润平分秋色。

  在**区的广阔农村和市场上,流传这样的俗语,“养猪的不如贩猪的,贩猪的不如杀猪的”、“种粮的不如卖粮的,卖粮的不如搞加工的”。确实反映出我区产业化流通、营销、加工可以赚取高额利润这个朴素而普遍的经济规律。

  生态产业在我区刚刚兴起,上述这些种、养殖加工业个例说明产业链的增值价值与空间有多么大,如果我们的农民朋友能够逐步大量地进入这些农牧产品的流通领域,介入深加工的生产环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那么可以分享到应有的利润,那么,那么会大大加快解决我区“三农”开展的步伐。

  生态产业规模化经营的路子有多远

  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

  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理论以及实践运作,并在我国渐成气候,起始于上世

  纪九十年代中期。

  我们熟知的山东**蔬菜、**伊利、蒙牛乳业产业化经营等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产品都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地方特色和地方资源优势,带动了农牧业中、小企业,带动整个地区农牧民的开展,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开展,有效地解决了当地“三农”开展的问题。

  实践证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市场条件下,以“市场带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组织形式,改变农业从事低层次原料生产的传统方式,改善农业投入动力机制,促进农业和农林牧战略性结构调整,

  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使大批农牧民参加到产业链沿伸过程的经济活动中分享利润。

  **区的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80%以上,绝大多数的农村和农户以家庭成员劳动的小农经济为主,以传统种养业为主,农业生产力低下。要使大多数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必须走工程带动、规模经营的产业开发之路。

  在**境内,运作经营农业产业且资产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为数极少,使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展缓慢。但我区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的多元化、多样性、总量大,以及迅速开展的工业经济,为生态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开展空间。政府近年来确定的草、羊、猪、薯根本上都处于原料销售的低水平上,所谓的农业主导产业大局部属于农业经济学家总结的赚取利润指数一成以内的微薄利润,所得到的经济收入相当有限。

  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息息相关。如果结合我区实际,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作进一步的表述: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依托,企业为龙头,与千家万户小规模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相结合,形成农工商有机结合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实现大、中、小型企业与小农户密切合作的增产、增效、增收的创新性模式。

  生态产业一条独具特色的成功之路

  建设**特色生态名市,是

  **市“十一五”规划确立的重要内容,**区做为这一规划施行的主阵地,

  数十年坚持“南治土、北治沙”生态建设。

  北部风沙草滩区已由建国前仅为1.8%的林草覆盖率逐步恢复为目前的38%,600余万亩流沙被固定半固定,受风沙严重危害的万亩农田全部实现了林园化,绝迹多年的野生动物在经治理后的沙区内频繁出现,沙生

  植物逐步在微生态系统内得以生息扩繁,已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历史性根本转变。初步形成了“林灌固沙-固沙培地-培地种粮-粮农促牧”的林灌农牧复合经营生态农业模式。

  南部丘陵沟壑区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狠抓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已根本上做到土不下山,水不出沟,年入黄河泥沙由建国初期的5.3亿吨降低到1.9亿吨。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已初步实现坡耕地梯田化、沟道坝地化、陡坡林草化。普遍形成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粮食单产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生物总量产出大幅增加,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退耕还林、以粮代赈”工程极大地刺激了广阔农民的坡地退耕种草积极性,初步到达“林草增种-牧业增值-粮食增产-水保增效”农林牧协调开展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镶嵌式”生态农业模式。

  为提高防沙治沙的效果,**区还针对不同的沙地状况采取了相对应的治理措施:远沙、大沙实行飞播造林种草,截止目前共飞播造林120多万亩,使沙漠出现了59块万亩以上的成片绿化区;平缓沙地营造针叶树种与杨、紫穗槐等组成的带状或块状混交林;水分较好的沙丘地,栽植樟子松、杨树等用材林;在风蚀严重部位,搭设障蔽固定流沙。在南部丘陵沟壑区的12个乡镇建成了10.2万亩的大扁杏基地,建成了一条百公里长的杏产业示范带。北部风沙草滩区的12个乡镇,采取飞播与人工造林结合的方法,建成优质牧草基地65万亩,大大提升了生态经济型林业的效益。

  目前,**区570多万亩荒沙和100多万亩荒山荒地实现了以灌草为主的低标准治理,50多万亩农田根本实现林网化,根本形成了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已成为了**大地的主色调。

  **区虽然几十年来在生态建设、水土保持方面取得巨大成效,但整体上的生态系统依然很脆弱。因此,在搞好自身生态建设的同时,寻找一条可以让农民稳定收入、持续开展的生态产业化道路,对**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经济效益是生态建设的原动力,如果我们能在生态产业开发的同时有效延长产业链,促进生态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开展,这也将会对建设**特色生态名市注入强大的活力与动力,增加更深刻的内涵。

  建设绿色生态名市是**的战略抉择,也是**的奋斗目标。**的执政者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只有生态产业化开发才能够到达既要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解决“三农”问题,保障“三农”利益的长远眼光看,除了绿色生态景观建设之外,生态产业开发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区已经在这项产业上给予了政策保护、市场需求、科技投入保障等倾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生态产业开发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成功之路。

推荐访问:生态产业发展的认识 产业发展 生态

本文来源:https://www.sizug.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3320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