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万丰文档网!

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16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2-12 09:20:05

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16篇)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卢梭与裴斯泰洛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比较  摘要:卢梭和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自然主义教育家。通过比较发现,两者在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16篇),供大家参考。

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16篇)

篇一: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卢梭与裴斯泰洛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比较

  摘要:卢梭和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自然主义教育家。通过比较发现,两者在自然主义教育的内涵、人性论基础、教育目标、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上存在不同,但也存在一定的联系:裴斯泰洛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对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指导下,两者都十分重视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相似的教育原则及方法。比较两者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异同,对提高教育研究水平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价值的启示。

  关键字:自然主义教育;卢梭;裴斯泰洛齐;教育改革

  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纵观教育史不难发现对于“自然”一词的定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在卢

  梭看来,“自然”一词主要是指事物保持其本来性质,原始倾向,不受外界干预,在教育中就是指人的自然秉性。依据卢梭的解释,自然主义教育就是以发展儿童的天性为目的,顺应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本能的教育。

  最早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发端于古代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中。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提出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作为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出教育应当顺应自然,以培养所谓的“自然人”为目的。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主要侧重于自然教育和事物教育。在“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中,显然,必须以自然教育为主线,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密切结合,配合自然的教育。意即以发展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都应该追随儿童

  的内在自然。[3]18世纪的瑞士深受法国自然主义的影响,着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以卢梭的自然教

  育作为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依据,也提出了有关自然主义教育的理论。他十分重视人的天性,要求根据人的天性自然进行教育。裴斯泰洛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二、卢梭与裴斯泰洛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异处(一)人性论基础的不同

  对人的理解,对人性的不同解读,是教育实践得以开展的一个重要依据。卢梭与裴斯泰洛齐都深受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在教育上都提出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天性,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但在对人性的理解上,二者有所差异。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是以其自然主义哲学为依据而提出的。与原罪说所宣扬的人生来带有罪恶不同,卢梭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都是善的,“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5],每个人都具有善良的情感,这种善良的情感是与身俱来并且内在于天性之中的。自由、理性和良心构成了善良的天性。这种善良的天性不会因为贫贱而变化,人之所以会堕落,完全是由于腐败社会的污染。因此,他主张自然教育,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

  裴斯泰洛齐也非常重视人的天性,要求根据人的天性进行自然教育。但与卢梭不同是,裴斯泰洛齐并不认为人的天性是尽善尽美的。他认为,只有教育才能把人身上以暧昧状态潜在的能力发掘出来,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使人的一切天赋和能力的全

  面和谐的发展”。裴斯泰洛齐把人的本性的发展更确切地理解为人的心理的发展。他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教育心理化”的口号,把自然教育与人的心理发展密切联系起来了,从而使自然教育理论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可以说,裴斯泰洛齐开启了心理化自然教育的新时代。(二)教育目标的不同

  在卢梭看来,人性本善,正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要使人善良的本性得以发展,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要培养“自然人”。在卢梭看来,自然人是相对于公民而言的。自然人是完全为了自己生活,不依赖任何职业与社会地位,可以适应各种变化的人。而公民则与社会关系密切,国家越大,人民的自由就越小。因而,自然人理应成为国家培养的对象。与卢梭的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不同,裴斯泰洛齐认为,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双重性:一个是像卢梭那样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内在力量;另一个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人”。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天性和形成完善的人。

  卢梭的适应自然的教育,是一种主内的教育。他携带爱弥儿远离都市,在乡村的自然怀抱中实施自由教育,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是既主内,又主外的教育。他把卢梭的“爱弥儿”从乡村带回城市,使自然主义打上了“社会”的印记。相较于卢梭的“自然人”的教育目标,裴斯泰洛齐这种旨在培养“完人”的教育目可以说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层次。(三)教育对象的不同

  卢梭认为,穷人是不需要接受什么教育的,原因在于穷人们能够从自然的劳动和生活环境中接受应有的教育,能自然地成长为人。与此相对,富人受到了其所处环境中的种种恶劣影响,结果只会造成谬误与偏见。显然,这对做一个“人”是十分不利

  的。在《爱弥尔》一书中,卢梭将出身名门的爱弥尔作为教育对象,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他把贵族阶级作为改造的对象。因此卢梭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针对资产阶级的子弟。[10]如果我们将卢梭的教育对象视为“部分人”,那么裴斯泰洛齐选择的教育对象就是“全部人”。他主张所有的人都应该受到教育,教育应该成为所有人共同的财富,而不仅仅是少数有钱有势的富人的特权,绝大多数的贫苦人民也应当受教育。(四)教育内容的不同

  在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上,卢梭非常重视获得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并不在于尽可以多地传授各种知识给学生,而在于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方法。另一方面,卢梭主张学以致用,并以周围直观事物为教材,从现实中找真理,获得知识。

  裴斯泰洛齐非常重视智力教育。与卢梭不同,他认为,智力对人的和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甚至断言,人的智力和才能是天生俱有,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去挖掘学生这些天赋和才能。裴斯泰洛齐进一步提出,要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不能离开知识的积累。他主张在初等学校里,应实施多学科的教学,如语言、算术、地理、唱歌、历史等等,让学生学到多方面的知识。

  三、卢梭与裴斯泰洛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联系尽管卢梭与裴斯泰洛齐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存在不同的见解,但在共同的“适

篇二: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教师招聘考试专题备考系列之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集锦

  自然主义教育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影响重大的教育理论之一。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夸美纽斯,再到现代教育家杜威,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而在中国,也产生了如道家老子和庄子所主张的“道法自然”教育思想,其实质都是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本性,返璞归真。今天本店铺本店铺老师就给大家搜集了常考的自然主义教育家,方便各位考生在教师招聘考试复习中对该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脉络和清晰的考点架构。

  【考情探析】本部分内容主要考察每个教育家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方面代表性的教育观点,以及各自的历史地位。在全国教师招聘考试中,属于比较常考的知识点。试题多为考察记忆性的内容,以选择题为主。例题: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甚至摆脱社会影响的法国教育家是()。A.杜威B.卢梭C.裴斯泰洛奇D.洛克【答案】B。解析:考察卢梭的国别及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基本主张,记住即可正确作答。【备考指南】考生在备考的时候可以从每个人物在自然主义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主要观点两方面来把握,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备考指数】★★★【考点精讲】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提出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到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并且将其作为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夸美纽斯的“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顺序。二是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代表作有《爱弥儿》,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为自然教育。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他指出,“教育有三个来源:或来自自然,或来自人,或来自事物。人的器官和能力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在这三种教育中,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互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裴斯泰洛奇受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强调要遵循儿童的天性,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将自然教育思想深化,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使教育适应自然的理论有了新的

  内涵,开拓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在继承前辈关于自然主义教育思

  想的同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他将自然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为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提出了新教育的三中心理论,即“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是生长,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教育活动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不存在教育过程以外的任何目的。课程要以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设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儿童中心”课程论。至此,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的发展汇聚成一个大的教育潮流,成为影响世界教育的重要理论和思想。

  在中国,先秦道家的老子和庄子提出了与自然主义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教育思想。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在《老子》一书中提出了“绝圣弃智”的观点。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倡议不要用人力去改变自然。

  【考题预测】1.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的教育家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裴斯泰洛奇【答案】C。本店铺资深讲师解析:亚里士多德是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的教育家,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

  2.贯穿在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指导性原则是()。A.直观性原则B.教育性教学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答案】D。本店铺资深讲师解析:考察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在其理论中的地位。夸美纽斯提出了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和量力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但贯穿理论体系始终的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3.首先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开拓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的学者是()。

  A.裴斯泰洛奇B.夸美纽斯C.詹姆斯D.赫尔巴特【答案】A。本店铺资深讲师解析:考察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心理学化”主张。4.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的著名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B.亚里士多德C.卢梭D.杜威【答案】C。本店铺资深讲师解析: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其主要著作有《爱弥儿》,其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5.古代中国的教育学思想中主张“道法自然”的是()。A.道家B.法家C.墨家D.儒家【答案】A。本店铺资深讲师解析:考察道家教育思想的特色。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

  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篇三: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文档

  外国教育史论文(单周)

  东北师范大学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影响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生姓名:

  刘伟

  学号:2011013202

  指导教师:

  李娟

  完成时间:2020年10月24日

  .

  文档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一、卢梭简介: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二、人生经历决定思想认识:

  卢梭的早年十分悲惨,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离开了人世。卢梭10岁时,父亲被逐放,离开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儿子。1728年卢梭16岁时,只身离开日内瓦。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曾走遍全瑞士,到过法国许多地方,从事过各种职业,如仆役、私人秘书、家庭教师和乐谱抄写员等。在流浪生活中,他阅读了洛克、莱布尼茨、笛卡儿等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自学了数学、史地、天文、生理、解剖等科学知识,还掌握了拉丁语。1742年在巴黎结识了许多著名的启蒙学者,如狄德罗、伏尔泰、霍尔巴赫、达郎贝等人,并参加了为《百科全书》撰稿的工作,成为“百科全书派”的重要成员。后因在政治、哲学和文化观点上的分歧,终于和百科全书派决裂了。1749年法国狄戍学院发起有奖征文活动,题为《科学和艺

  .

  文档

  术的进步对于道德的影响》。卢梭应征撰文,获得奖金,荣登榜首,论文题为《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他对所提出的问题持否定主张,认为科学、文学和艺术是道德的最恶的敌人。1755年又响应狄戍学院第二次征文,撰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但没有获得奖金。文中进一步阐述了第一篇论文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的、平等的,在道德上是善良的,由于出现了私有制,才产生了种种不平等,不自由的现象,并把人心变恶。1762年先后发表《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或论教育》。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提倡民主、否定王权神授论,成为法国大革命中大多数领袖的圣经。《爱弥儿,或论教育》是一部小说体裁的教育著作,反对经院主义教育,提倡自然教育。这两本书使卢梭名声大振。但由于触犯了天主教会和专制政府,书被查抄并被当众烧毁。卢梭本人也被迫逃亡国外。1770年重返法国,在巴黎附近的乡村定居,撰写自传体著作《忏悔录》,总结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抱负。1778年病逝。

  三、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符合自然要求的“自然人”。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他体魄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处事干练。他完全可以适应变化发展的客观环境,不必固定于某一特定的地位、阶级或职业。他绝不是寄生坐食而行为邪恶的暴君和歹徒,而是一个消除传统偏见,能够从事生产劳动

  .

  文档

  而自食其力的人。他操作像个农民,而思考则如思想家。卢梭还认为:贫苦人民子女不需要教育,因为他们在纯朴的劳动生活中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王公贵族子弟,生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接受了种种谬误和偏见,必须通过自然教育使他们的天性获得自然发展。

  (一)“自然教育”的目的

  卢梭从其激进的社会政治观出发,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平等、独立、能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自然人”。在他看来,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祖国,能履行职责的公民。可是,在现存的专制主义国家中,人民的主权被摧毁,人的天赋自由被践踏,不平等达到了顶点。在这种国家中没有公民,只有专制君主的臣民。因此,在既无“国家”,又无“公民”可言的社会条件下,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培养“自然人”。这种自然人不是自然状态中的野蛮人,而是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他们知道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可以为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而奋斗。他在第一卷中写道:“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

  (二)“自然教育”的作用

  .

  文档

  卢梭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人生来爱自由,具有自爱心和同情心。一切错误和罪恶都是不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绐它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将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卢梭将教育的来源界定为三个方面:

  1.自然的教育——人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

  2.人的教育——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有意识的指导

  3.事物的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三种教育要协调统一于自然教育。卢梭的自然教育集中表现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肯定和培养自然人性、理想人格方面,主张以自然为教育的理想准则,接近自然,取法自然,返回自然,归顺自然。他指出:教育在塑造人的品性方面,在改变人的恶劣环境对人的影响方面起着决定的作用。他在《爱弥儿》第一卷中写道:“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自然教育发展和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如

  .

  文档

  善良、博爱、怜悯、仁慈等本性;防止产生一切有害的欲念,如妒忌、贪婪、仇恨等。这样就可以达到增进人类幸福的目的。

  五、“适应自然”的自然主义教育方法:核心:培养自然人。自然教育的方法:(一)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生活生长

  他认为在家长的逼迫教育下,考一些学士学位,或者做一些在社会上比较有地位的职业准备,培养一些好像是正确的“完美人”,而忽视了孩子们的快了纯正的童年时光,这种教育是野蛮而不理智的。他认为“自然使儿童变为成人之前,先使他做儿童,若乱此秩序,一定变为没有味道,没有香气的早熟的果子,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势必很快至于腐烂”。同时,他还强调用对待孩子要的眼光去对待子女的教育,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按着孩子们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要加以束缚。并且为了使儿童获得个性自由的发展,卢梭主张切不可对他们加以束缚,甚至提出“消极教育”的主张,宣称:“最早的教育只应是消极的,不在教学生以道德和道理,而在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开始不做什么,终了时你却能得到教育上的奇迹。”(二)自然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

  卢梭强调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卢梭把儿童的教育分为

  .

  文档

  四个时期。第一期:婴儿期——出生到2岁;第二期:儿童期——2岁到12岁;第三期:少年期——从12岁到15岁;第四期:青年期——15岁到成年。卢梭认为这几个时期是密切相连的,各个时期的教育过程应当集中注意该时期的儿童的自然发展。因此,在不同的时期,对儿童的教育重心是不同的。1.婴儿期的教育(出生—2岁)这一时期的教育应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养成健康的体魄。2.儿童期(2—12岁)“理性睡眠时期”,这一时期不适合进行理性教育,应首先锻炼感官,还应继续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康身体。3.青年期(12—15岁)身体强壮,感官良好,有强烈的好奇心。开始学习知识。原则(1)有用,有益于幸福。反对古典经典,学习科学、劳动知识、社会知识。(2)能理解的知识。反对多种语言,百科知识。主张在直观、观察和劳动中学习。4.青年期的教育(16—20岁)这一时期是“暴风雨和热情的时期”,不许施以道德教育、信仰教育和性教育。培养善的博爱的情感。

  (三)让孩子们回归到朴实的生活劳动里来

  卢梭还反对襁褓包裹,坚持饮食清谈,衣着宽松,不给婴儿戴帽、穿鞋、穿袜,以培养抵抗能力。所有的一切都应该着力去培养一个完全的健康的自然人。他认为,在发展儿童的智力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在他看来,一个人要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在许多方面依赖于他人的劳动,因而,每个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必须为社会劳动,否则与流氓和偷盗一样。不过,在各种劳动中,卢

  .

  文档

  梭最看重的是手工劳动。他认为,手工业者凭自己的双手和技术谋生,不依赖土地,也不必依附于权贵,因而是最自由的。他主张要使儿童至少掌握一两门有用的手艺,养成劳动的习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他宣扬“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如果不冒多大危险,最好还是让青年去经历,至于在经历中儿童所受到的惩罚,“也应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我要不厌其烦地强调一点: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让他们从经验中学到那些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卢梭认为儿童的道德观念应该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他反对当时流行的空洞的道德说教。他说“你要极小心的是,不能使你的学生接触到社会关系的一切概念,因为这不是他的智力所能理解的。卢梭的教育思想对后来的教育史发展起到了极其有利的作用。(四)让孩子在乡村长大,远离城市成长

  卢梭认为贫苦人民子女不需要教育,因为他们在纯朴的劳动生活中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王公贵族子弟,生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接受了种种谬误和偏见,必须通过自然教育使他们的天性获得自然发展。反而是那些在城市中长大的人,他们虽然收到了所谓的高等的教育以及礼仪等方面的高层次的培训,但是他们却是在不健康的教育模式下生产出来的产物,是一些不健康的不健全的人,他们需要到乡村去进行大自然的最最淳朴的教育。卢梭认为当时的“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主张把儿童带到农村去,使其超脱,获得新生。他说:“把孩

  .

  文档

  子送到农村去,他们在那里自然地使自己得到更生……跟着也就获得了快乐。”

  六、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历史影响与评价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18世纪的欧洲是富于革命性的。他无情地揭露封建教育的腐朽丑恶,多属切中时弊;它对于当时教育改革的建议也基本是合理的;他那锐利笔锋更使他的著作显示出巨大的煽动力,因此,卢梭对于近代教育有着深远影响。卢梭反对封建教育的斗争是当时反封建政治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是在历史上有贡献的。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历史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也存在着观点偏激、立言失当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首先,他以性善论为基础,认定儿童出生就秉赋善良天性,教育的职能就是使受教育的新生一代能够顺任天性发展;他看轻社会在个性形成上的作用,甚至叫人远离现实社会而提倡消极教育,这是违反科学的。实际上,儿童的良心、理性和意志都是从社会中习得的,是来自后天而非得之先天的。卢梭把天性至善推演为天性至尊,以致形成自然主义教育思潮,便有不当之处。卢梭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论述中也有很多漏洞,其中也不乏违反现代教育科学的观点。

  毫无疑问,卢梭在人类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正如列宁所说:“判断历史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人

  .

  文档

  类教育史上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它的现代价值是极其丰富的。首先,卢梭关于儿童年龄阶段的分期,以及竭力强调的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在不同的时期应进行不同的教育等等观点,表明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孕育了现代发展心理学的观念。因此,卢梭被后人公认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的先驱。其次,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充满着热爱儿童的感情。他号召尊重儿童的个性,研究儿童的兴趣,要求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让儿童多接近自然,在自然界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使教学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主张培养“自然人”;主张儿童亲身活动;提倡家庭教师实施自然教育;反对压制、灌输,主张给儿童以自由。这一切都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甚至对当今的教育和教学仍有一定的启发。

  .

篇四: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哲学就是为了真的知识热爱真理的人没有危险时爱着真理在危险时更爱真理i哲理知识的追求是在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使人舒适安乐的东西都有了以后才开始的所以显然我们寻求它不是为了任何别的利益而只是因为人是自由的他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的什么而存在所以我们把哲学作为唯一自由的学术加以探求因为唯有它才是为其自身而存在的学术

  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

  19世纪术,我国一些学者在论述西方教育史时就已涉及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但对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作比较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是自20世纪至现在,在这一研究发展过程中,学术界对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比较深入的探讨。遗憾的是,已有的成果虽然涉及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但只是片纸只字,没有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问题和课题进行系统的探讨。笔者拟从亚里士多德自然教育思想的思想背景、理论基础、教育效法自然的原理、教育效法自然原理在教育中的运用等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探讨,并指出了其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知识非常渊博,他不仅对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有精深的造诣,而且对物理学、生物学、动物学等自然科学也有较深的研究。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黑格尔称他为“人类的导师”;更有人称:“在两方历史中,再没有人比亚里士多德给后世在思想界影响更深远了……没有一个人能忽视他,在许多年代里,人们发现总是与他密切相联系,充满着不可抵抗的感情。”渊博的知识为他对自然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政治学和伦理学影响他的自

  然教育的价值取向,生物学、植物学、物理学等影响他对自然“本性”的认识。作为一位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家,他以“吾爱吾师,但吾尤爱真理”的信念,创立了不同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教育学说,其创新在于首次建构了自然教育思想,从而把古希腊教育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达到了他的逻辑顶点,为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写下最为辉煌的一页。

  一、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的思想背景(一)政治背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并非产生于一个伟大的时代,而是产生于希腊城分崩离析日益走向衰落,马其顿正在兴起的时代。为了实现城邦的中兴使之重新辉煌,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教育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是政治正义的当务之急,城邦应该通过教育统一起来并转变成为一个共同体,也“唯有教育才能使它成为团结而达成统一”,教育是导向理想城邦的根本途径,“城邦如果忽视教育,其政体必将毁损”。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理想的城邦应该是公民参与政治的城邦。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实现理想的城邦培养具有“至善”(德性)和良好教养的公民。要理解他的教育目的,首先必须理解城邦的本质和公民的本质。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如果要阐明城邦是什么,还得先行研究‘公民’的本质,因为城邦正是若干(许多)公民的组合。”亚里士多德定义的公民是指,有权参与城邦的政治活动的“人”。这里的“人”是指希腊奴隶主,奴隶和劳

  动人民被排除在“人”的范畴之外。既然参与城邦政治事务的“人”就是公民的本质,那么“人是城邦的动物”其本质就是“人是政治的动物”。而“人是城邦的动物”意味着“人”如果脱离了城邦,就没有了保障,就会失去独立性和自主性。实现“人”的“至善”的品德和优点的必要条件,就是城邦。城邦不仅能在物质上满足人们生活的多样化需求,更主要的是,只有通过城邦的政治生活,参与公共事物的辩论与决策,才能不断地训练和培养一个人的理性和美德。而个人实现美德与城邦实现正义是相通的。“所有的公民都应该有好公民的品德,只有这样,城邦才能成为最优良的城邦”,城邦之所以成为善邦,“人”之所以成为善人,则是要依赖教育去实现的。

  但是,为城邦培养有德性和良好教养的公民,虽然是他的教育目的,但不是唯一的目的,也不是最高的目的。在亚里士多德的视野中,教育的个人发展是第一位的,他“把人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植物和动物生活――人很多冲动和魄力的来源――进入高级的理智生活,神的生活”。因此,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理性的充分发展。公民的道德训练和幸福生活的获得要依据人的理性和理智来安排。这样国家的目的与个人的目的就达到了一致,两者都在追求幸福、都能获得幸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教育还应促使人的天性的发展,为青年们的美好生活作准备,使人们正确享受闲暇并进行思辨,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亚里士多德“虽然强调教育为城邦政治服务,

  但并没有忽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应该讲,亚里士多德力图在理论上协调教育为社会服务与教育为个人服务这二者之间的矛盾”。

  (二)早期自然哲学背景被人们公认的是,前苏格拉底时期是早期西方自然哲学产生、发展和活动的时期。早期的自然哲学家泰利士、阿那克西曼、赫拉克利特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人生存的自然环境、天体、宇宙等方面,热衷于从各种具体的物质存在形态中寻找宇宙第一性的根据――始基。因而,他们主要是探索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寻找万事万物的生灭、运动的根本原因。自然哲学家探究万事万物所蕴涵的赋予认识结果以普遍性的理论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了亚里士多德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的思维方式,即从人的“本原”(人性)和国家的“本源”(正义)出发考察教育问题,探究教育现象背后起支配作用的“逻各斯”。这一思维方式决定了亚里士多德在自然教育思想上的理性主义价值取向,这使他超越教育现象以及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和持久生命力的教育命题:教育应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而发展;教育应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年龄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进行教育;教育应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等。(三)雅典学校教育实践经验背景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源自雅典学校教育的实践经验,是对雅典学校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古

  典时期的雅典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读、写、算、音乐、体育、德育等。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追求身体美和心灵美的结合,以此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体育关注的是儿童的耐力、好习惯和健康;道德教育是养成儿童守纪律、讲礼貌的习惯,培养儿童具有勇敢的精神和善于节制、善于抑制情绪的能力。在所有学科中,雅典人最为重视的是音乐,因为音乐不仅可以发展儿童的欣赏力和想像力,还有助于改变和塑造人的性格。柏拉图在《普罗塔哥拉篇》里描绘的雅典的音乐教育就印证了这一点。他说:“音乐教师所念念不忘的,是他们的年轻的学生能养成自制和摒除一切过失的习惯。他们教学生奏竖琴,跟他一起研究抒情诗人的作品,并且把这些作品谱入曲乐,使孩子们跟和声和节奏相应,服从于和谐和节奏,习惯于温顺和柔和,从而进一步跟言语和行动相适应,因为人的生活在整个的表现上都是需要和谐和节奏的。”总之,注重儿童多学科的教育与各学科间的相互配合,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是雅典学校教育的特征。雅典的这种学校教育实践经验,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思想源泉。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理论,基本上是雅典学校的教育实际在他思想上的提炼、概括、深化和再现,是他自然教育思想的现实根基。

  二、亚里士多德自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一)自然哲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自然”这一概念特指自然物,是指

  “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动物的繁衍和行动,植物的生长都是自身内在的固有的运动本性所致,是自然物运动有其内在源泉的证据。因此,自然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物的形式和形态。他“把自然界看做一个自我运动着的事物的世界。它是一个活的世界:一个不是由惯性(像17世纪的物质世界那样)而是由自发运动为其特征的世界。这样的自然是过程、生长和变化”。他的自然学就是要探究自然的本性,探求自然物之所以为自然物的原则,这构成了他的内容丰富的自然学体系。这种自然观为他的自然教育思想的提出奠定了“本性论”基础。

  在自然观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导致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后三种原因可以合称为形式因,与质料因相对应。质料和形式是事物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形式因决定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质料因只是一种潜在的东西,只有形式因才能使之成为现实;形式因是主动的、积极的,质料因是被动的、消极的。

  他进一步用潜能与现实这一对范畴考察了质料与形式的结合。他认为,质料只是潜能,只有形式才能使它成为现实的存在。质料形式化的过程就是潜能现实化的过程。“由潜能向现实的转化意味着质料获得发展的形式,意味着走向发展的目的。潜能即是‘事物由所形成的原料’,它为人的发展与教育提供了可能性,教育赋予无规定性的人的潜能与自然天性以现实性、以社会文化属性。潜能不是一无所有,从潜能到现实的发展也不是无中

  生有。一株植物的潜能无论怎样发展,也培养不出理性,因此,人的发展的形式因或者说目的因潜在于质料之中,而教育则构成了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因”。自然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促进质料形式化的过程,也是人的潜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四因说、“潜能与现实”观为他的自然教育思想的思路、内容提供了思想资源,奠定了深厚的自然哲学基础。

  (二)灵魂说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灵魂问题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就知识精确性而言,或就知识对象的崇高和精美而言,有的知识更富有价值。就这两方面来说,我们有理由把研究灵魂的学问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而且这门研究似乎对全部真理的认识,特别是对自然的研究大有裨益,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灵魂就是生命的本原”。他的灵魂说有别于以前哲学家的灵魂论。他所指的灵魂既不是德谟克利特所说的精细原子,也不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目和谐,更不是柏拉图的独立于躯体之外的永恒不朽的东西,而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物体的形式”。他把灵魂分为三种,即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植物灵魂具有营养和生殖的机能,是最低级的灵魂;动物灵魂具有感情、欲望和位置移动的功能;最高形式的灵魂是理智灵魂,它独具推理和思维的功能。与这三种灵魂相适应,学校教育要实施体育、德育和智育。儿童本性的自然发展也就是由低级灵魂(植物灵魂)到中级灵魂

  (动物灵魂)再到高级灵魂(理性灵魂)的发展过程。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三部分自然发展的学说,奠定了他的

  自然教育思想的认识论和人性论基础。其教育意义在于,它阐明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独具理性;同时也为教育的年龄分期理论和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出提供了人性论的依据。

  三、教育效法自然的原理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认识到儿童的生活是含动植物与人类生活而成的,必然要依据其自然的发达以为教育,则可更明显地提倡一种教育上的自然主义运动了”。因而他首次提出了教育应“效法自然”的原理:“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有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他提出并要求教育要顺应人本身的自然发展。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解,所谓自然就是一种本性,即一种使得物体按照其习惯方式运行的属性。例如,一粒橡子之所以能成为一棵橡树,是因为这是他的本性;狗吠、岩石下落、大理石受雕刻家的锤子和凿子摆布,这些都是因为它们各自的本性使然。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间的所有事物的变化和运动都可以追溯到事物的本性。人也是如此,人的发展变化源自于他的本性。“一个人生来就是人,而不是其他动物,并且其身心必定具有某种特性”。当儿童出生时,他既不好也不坏,是中性的并有潜在的能力,被环境的需要所塑造。亚里士多德指出,幼儿很像动物,他被欲望和情绪所支配。但儿童胜于动物,因为他有动

  物没有的潜在力,即羞耻心、模仿的、竞赛的、优秀的、节奏的、正直的和惊奇的潜在力,有其特殊性。这种本性为人的发展和教育提供了可能,教育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适应儿童本性的发展是有顺序的,这种顺序是建立在他对灵魂的认识和理解上的。如前所述,他把灵魂分为三个部分:(1)植物灵魂,其功能是营养、发育和生长等,这是灵魂的低级部分;(2)动物灵魂,其功能是感觉、欲望和位置移动,这是灵魂的中级部分;(3)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思维、理解和判断,这是灵魂的高级部分,是人之为人的特性,也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在他看来,人的发展就是灵魂从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先是身体的发展,而后是非理性部分的发展,感情处于屁著地位,最后是理智的发展,表现出理性占支配地位,它使整个发展过程的意义表现明显。据此,亚里士多德强调,合理的教育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首先是身体训练,使其有健康的体魄;其次是品格教育,以情欲的训练为主,养成其良好的习惯;最后是理智教育,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则,灵魂的本性在于运动,这不仅是人的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且也是把形式赋予质料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教育的一个方面就正是这种自我实现的过程。人的本性正如人的本身一样依赖于这一事实:只有当他充分发展时,才是一个理性的动物。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理性是人的决定性的形式或思想。正是理性最终在人身

  上揭示出来,并且从一开始就在起作用,推动和指导人的发展”。正是在此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把教育看成是一个内在的发展过程,是自我的展开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为人类提供的解决人的自然发展与教育关系的最早的研究视野。它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其一,尽管亚里士多德没有区分动植物的本性与人的本性及其运作方式,但他的教育效法自然原理的立足点是人的本性。可以说,教育效法自然的理论前提是对人的本性的理解和把握,其实质是遵循儿童灵魂或心灵发展的自然秩序。这一理论奠定了亚里士多德整个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和决定了它发展的基本倾向。其二,教育适应儿童本质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的灵魂潜能变为现实的自我展开、自我实现的过程,由此奠定了“内发论”的基础。

  四、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效法自然原理在教育中的运用(一)教育的年龄分期理论根据对青少年身心自然发展特点的观察研究,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首次提出,教育应适应人的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要求教师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对他们进行教育。1、第一个时期:学龄前教育期(1-7岁)这时的儿童处在植物灵魂或营养灵魂阶段。“营养灵魂寓于一切其他能力之中,它是灵魂最初的、最为共同所有的能力,一切生物靠了它而具有生命”。它的主要功能是营养、消化、繁殖、发育、生长等。因此,教育的任务是顺应自然,促进儿童身体正常的发育和生长。

  在妇女怀孕时期,亚里士多德要求孕妇多吃富于营养的食物,多参加步行、运动,还要保持安静,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因为“子息的天性多得之于其母,有如植物得之于土壤”。

  婴儿出生后,应让他们吃含乳分最多的食物,多对他们进行忍受寒冷等各种锻炼,多提供适合儿童幼年运动的机会,但其过程应当是渐进的。需要关注的是抚育方式,因为这对儿童体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在儿童5岁以前,教育的主要措施就是让儿童做游戏、听故事和神话,“儿童游戏既不流于卑鄙,又不致劳累,也不含萎靡的情调”,故事应由负责儿童教育的官员作出精心的选择。儿童的环境对其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不要使儿童听猥亵的语言,也不能让他们讲猥亵的语言,更不要让他们接近奴隶。这个时期不可以教任何功课,以免妨碍儿童身体的发育。

  2、第二个时期:初级学校教育期(7-14岁)这个阶段是儿童非理性灵魂发展的阶段。根据非理性的特征,即感觉、欲望和行动,教育的任务是通过读写、体育、绘画、音乐四门基础科目实施情感道德教育,以净化非理性灵魂,进而达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在这四门基础科目中,读写、体育、绘画属于实用学科,音乐属于文雅学科。也就是说,前者不高尚、不文雅注重实用,服务于“忙碌的人”。阅读、书写服务于人们的谋生、处理家务、增进知识和参与政治的生活;绘画能对艺术家之作品作出准确的评价;体育则能鼓舞人们的勇气,使人“健康和有力”。在亚里

  士多德看来,这些学科虽然是必须学习的,但应避免狭隘的实用主义,因为“对于具有高尚灵魂的人和自由民,只知寻求效用和功利是最不相宜的”。而对于后者――音乐是最应重视的,因为它是“自由的和高贵的”,它能使人形成“高尚自由之心灵”,它服务于闲暇者和自由民,使他们能从中获得理智的享受。不仅如此,音乐还有利于人们善德的培养。亚里士多德指出:“有三种东西能使人善良而有德行,那就是天性、习惯和理性……人类除天性与习惯外,尚有理性。由于天性、习惯和理性不能经常统一,这就必须使它们互相调和”,而要达到这一点,除立法外,主要依靠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因为音乐是一门“培养德性的功课”,它可以使人获得“最高尚的快乐”,有助于人的良好情感和道德的塑造。人们普遍认为,这一时期是亚里士多德论及的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时期,音乐教育是其核心部分。

  3、第三个时期:高级教育期(14-21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理性灵魂可分为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前者表现为对政治与伦理的搜索,是低级的;后者表现为对纯粹科学与哲学的探索,是人的灵魂中最高级的部分。他对教育目的的终极追求是理论理性,这可以通过沉思的活动得以实现,这沿袭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的追求理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一阶段的教育任务是发展人们理性灵魂,以智力教育为主。理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亚里士多德自然教育思想的最高追求。因此,理性教育在亚里士多德的

  教育思想中占有崇高的地位。遗憾的是他的《政治学》没有涉及到这一时期的教育。学术界普遍的解释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智慧教育的许多著作被遗失了。“亚里士多德不可能把人类本性这个最重要的问题丢掉。因为理智是人的特性,它区别于其他动物,它一定受到他的注意,并设想在他的教学中曾有主要地位”。据英国史学家博伊德和金两人的推测:“亚里士多德教育的最后阶段可能与柏拉图的计划大致相同。他同样会把青年引至形而上学,使他们的思想转向宇宙唯一的神圣起因”。我认为,这种推测是合理的,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据此,他开设的课程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还有文法、文学、诗歌、修辞学、伦理学、宇宙学和哲学。吕克昂学院的教育实践印证了这一点。

  (二)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灵魂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与他提出的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相适应,他提出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思想。1、体育亚里士多德要求儿童从7岁起就学于体育教师和竞技教师。体育的目的在于,不仅要增进学生的健康和战斗力,还要注重学生内在精神的塑造和理智的享受。他认为,对14岁以前的儿童应教给他们轻便的体操,反对早期进行过度的锻炼和剧烈的运动。到了,18岁的青年才适宜从事剧烈的运动。他对斯巴达式的体育运动持反对态度,因为这种体育只对儿童和青少

  年进行严酷的训练,培养头脑愚笨的运动员,这有损于他们身体的发育和姿态的培养。他赞成雅典式的体育运动,因为这种体育通过体操训练能使儿童形成健美的体格、勇敢的精神和良好的习惯。在他看来,在教育中起首要作用的应该是健美的体格而不是野蛮的兽性的体格。他要求体育教学应考虑“理想的教练方法”,即“适宜于具有最良好的体质而又最优越的生活条件的人们的最好教练方法”。

  2、德育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包括心智的德性和道德的德性。前者以知识、智慧表现出来,它的产生和发展归功于教育和训练,主要依赖于理性的沉思。通过理性的沉思,人们可以达到最高的美德,即完美圆满的幸福。“幸福和思辨是并行相随的;思辨的能力越大,那么享受的幸福就越多,幸福并不是偶然地相随于思辨,而是内在于思辨,因为思辨本身是可贵的,所以说幸福二字是某种思辨”。理性是神圣的,“对于人,符合于理性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和最愉快的生活,因为理性比其他任何东西更加使人是人。因此这种生活也是最幸福的”所以,“心智上的美德是沉思生活”。

  道德的德性则是能对情感和欲望起制约作用的习惯的结果。自然赋予人“适于接纳美德”的潜在能力,而这种能力“由于习惯而达于完善”。例如,人是“由于行为公正而成为公正的人,由于行为有节制而成为有节制的人,由于行为勇敢而成为勇敢的人”。因此,他很重视在生活实践中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亚里

  士多德那里,心智的德性和道德的德性是相结合的,美德既是一种道德知识,更是一种道德行为,所以“知”与“行”要结合。这不同于苏格拉底、柏拉图只重视理性的道德价值,忽视情感、行为习惯的道德价值。与他们相比,亚里士多德在这个问题上显然前进了一大步。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育要遵循中庸原则。因为,道德上的美德涉及到激情和行动,人的激情和行动有过多、不足和中间三种情况。人的激情和行动体现出过多或不足,这两种情况都是失败的形式,都是恶行的特性;而“中间状态则受称赞并且是一种成功的形式。受称赞和成功,都是美德的特性”。中庸使人成为善人。

  3、智育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智育实际上是理性教育,它以思想本身为目的,以充分发展人的理性为理论旨趣。智育的方式是理性的沉思,理性的沉思是人类最高尚的活动,也是一种摆脱了外在束缚而独立的自由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们能够通过思辨充分领悟人生的快乐和幸福,能够满足这种理性沉思的学科是自由学科,主要包括阅读、书写、音乐、哲学、自然科学等。

  在自由学科中,亚里士多德最为推崇的是哲学。哲学是以最高的“善”、“神”、“理性”为对象,它致力于探究万物的终极目的。“哲学就是为了真理的知识”,“热爱真理的人没有危险时爱着真理,在危险时更爱真理”,“哲理知识的追求,是在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使人舒适安乐的东西都有了以后才开始的,所

  以显然我们寻求它不是为了任何别的利益,而只是因为人是自由的,他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的什么而存在,所以我们把哲学作为唯一自由的学术加以探求,因为唯有它才是为其自身而存在的学术”。在亚里士多德的视野中,作为唯一自由的学问――哲学,同时也是最神圣最高贵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指出,充分实现人的理性发展和对哲学的纯粹的理性思辨,依赖于两个条件:闲暇和自由。前者“自有其内在的愉悦与快乐和人生的幸福境界;这些内在的快乐只有闲暇的人才能体会”,人只有在闲暇中才有可能从事真正的、崇高的理性活动,才能使人的身体与心灵保持自由,才能做自己的主人。而后者是理性发展的基本要素,是接受自由教育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拥有了思想自由,才能够独立思考、研究哲学、探索宇宙至善和奥秘。

  4、美育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作为文雅学科的音乐,他把音乐教育看成是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核心部分。因为,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全面的,它既能娱乐,可以除去人的疲劳,松弛紧张的身心,又有助于闲暇入理智地享受和精神修养的培养,还可以陶冶性情,改变人的性格,培养好的德性。由于它包含着愉快和高贵两个因素,因而它不仅能“形成高尚自由和心灵”,使人获得理智享受,而且还能给人带来舒畅、甜美和幸福。“既然音乐是一种愉快,而德性包含着正当的善、爱和恶,于是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再没有什么比获得和培养正确判断力的能力,以及喜好

  善良性情和高尚行动的能力,会使我们更加关注了。节奏和旋律可以作出对愤怒和和蔼的模仿,对勇敢和节制的模仿,这些品质正如我们从自身体验中所了解的那样,几乎逼近真实的情感。因之,在倾听这样的曲调时,我们的灵魂就为之潜移默化了”。不过对音乐要加以精心选择,“慢腾腾的恋歌和轻勇的田园音调可以使人丢掉坚决行动的精神。这些削弱心灵的音乐是国家不允许的。英雄的,胜利的曲调产生意志力,坚决的魅力,这些才是所有公民所需要的教育。儿童在早年就要听好的音乐,它可以发展其欣赏力和理解力”,音乐教育应遵循中庸、适当的原则。

  五、亚里士多德自然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一)历史意义作为古希腊教育思想的最后一个继承人,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习惯于在政治学的框架中思考教育问题,使教育艺术成为政治艺术的一部分。柏拉图把教育看成是实现理想国家的主要手段。亚里士多德更是把人作为“城邦的动物”、“政治的动物”,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使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具有良好的德性。这使两人的教育思想的政治倾向都很明显,但亚里士多德超越柏拉图的地方就是,在如何实现人的政治本性上体现出教育的个人主义倾向,即通过自然教育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英国教育史家博伊德和金两人认为:“亚里士多德把教育作为一种个人的过程,放在第一位”,正是在这一方面,亚里士多德推进了古希腊教育的发展,使之进

  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首先,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最早将人的天性与教

  育的关系提到教育的面前,把“自然”引入教育的思考中,虽然它的内涵有自然法则的意义,但更多的是指向人的天性。更为重要的是,他开创性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自然(天性)的发展,彰显人的潜能与价值的思想,为后世教育家探讨教育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具有人本化的教育意蕴。这个思路吸引了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第斯多惠等许多近代自然教育家,并引起了他们对教育理论的全部兴趣,使他们不断地变换角度,展开无穷无尽的探索。正是这个新问题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确立了基本的观念和发展方向,构成了近代教育思想的主流。正如前苏联教育史家米定斯基所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的自然适应性的主张是简略的,但他的思想都是深刻而富有内容的;这些思想涉及一些最重要的问题,即后来研究自然适应性原则的教育家将要发展什么的问题。”正是在这些意义上,我国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开拓了后代资产阶级“教育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先河,并且这一先河萌芽着后代资产阶级“内发论”的倾向。

  其次,亚里士多德最早探讨了教育的年龄分期问题。虽然,在柏拉图的《理性国》中已萌芽了教育的年龄分期的思想,但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那样清晰、明确,也没有意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在教育中的价值,更没有从理论上加以论证,和没有为教

  育的年龄分期提供理论依据。最早对这一问题加以阐释和解决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明确提出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教育只有遵循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来进行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是对人的生长、发展、生活、学习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对教育实际进行深入考察后得出的结论。这一结论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正如英国教育家伊里莎白?劳伦斯在《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一书中所说,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多少理解小孩子需要的人”,他的教育年龄分期的意义,在于首次确定了教育与人的心理的相结合的思想,开创了教育按不同年龄阶段实施的先河,奠定了以后的夸美纽斯、卢梭、弟斯多惠等人的自然教育思想和教育的年龄分期理论的基础,也为探索教育的客观规律等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再次,亚里士多德比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问题。注重教育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是古希腊教育的根本特点。在古希腊,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不仅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得到了体现,而且在理论上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并进行了论证。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从灵魂学说的角度给予的论证更为全面而深刻,特别是对体育、音乐教育、哲学在人的和谐发展中的价值的论述有很多精辟而独特之处。尽管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的确还是含糊不清的,是相当幼稚的,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能有如此模糊而初步的理解,实属难能可贵”。他已为教

  育实践证明是一种规律性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规律,他为此后的人文主义者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在理论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这种思想打下了良好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亚里士多德继承了古希腊教育理论的理性主义传统,对教育理论的把握建立在对“人是理性动物”的认识和理解上。在他看来,理性是人类的灵魂,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教育就是要实现人的“理性”存在,理性是教育追求的目标。这一思想影响了康德、赫尔巴特、乌申斯基等许多近代教育家对人的认识和概念定位,是近代许多教育家思考和解决关于人的问题的主要理论依据。近代的“主知主义”教育思想就是以它为研究价值取向的,思辨性是亚里士多德研究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然而,亚里士多德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在强调教育的理性思辨的同时,并不否定经验的作用――“当理智认知事物时,必然伴随着表象,没有表象,灵魂就无法思维”。在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中不乏经验的因素,他对儿童本性和儿童生理、心理的研究是基于经验的观察;他的关于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源自雅典的教育实践经验;他对教育的年龄分期的认识更是带有鲜明的经验主义倾向。在这个问题上,他不同于柏拉图那样只关注理念世界,不重视经验世界的作法。黑格尔在评述亚里上多德的思想特点时说:“我们不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去寻找一个哲学系统。亚里士多德详述了全部人类概念,把它们加以思考;他的哲学是包罗万象的,

  在整体的某些特殊部分中,亚里士多德很少以注释和推论逐步前进;相反他却推出是从经验着手,他论证,但却是关于经验的,他的方式却是习见的方式,但有一点却是他独具的,就是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他是始终极为深刻的思辨的。”这同样是亚里士多德自然教育思想的特点。他的这种思辨与经验相结合的思想特色,使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很高的理论深度和宽广的研究视野,这也许就是他的教育思想“优于”他的前辈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地方。他的“经验”的方法直接影响了近代自然主义教育家的感觉论教育思想的建构。

  第五,亚里士多德在自然教育思想框架中,对自由学科价值的论述,对自由教育基本内容的确定,奠定了自由教育理论的基础。古典自由教育思想完全是在他确定的基础和发展方向上建构起来的。他的自由教育理论的提出,促进了西方人文学科教育的发展,“标志着西方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传统的形成。这个传统经过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18世纪的新人文主义以及20世纪的永恒主义、现代人文主义,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西方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对自然教育思想的研究,显示了他的探究和创新精神,为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奠定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由此而开始。因此,笔者毫不夸张地说,亚里士多德是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父。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亚里士多德探讨自然教育问题,不是在纯教育理论层面上进行的,也不是为了纯形而上学的目的,而是在政治学的框架中进行的,是出于希腊哲学家要完成的使命――为了城邦公民和人的道德。如果承认这个前提,我们就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自然教育思想的局限:从属于政治艺术,是一种解决政治问题的教育方案,缺乏专门的教育学的视野。

  (二)现实意义首先,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有助于反思目前的儿童教育,促进儿童天性的发展。目前,我国儿童教育严重存在着违反儿童天性,不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为了实现“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目标,有的教师和家长购置了很多“神童教育”的理论书籍,实施所谓的“神童教育”。由于“神童教育”的目的不是从儿童的天性出发,而是从成人的视界出发,强行灌输一些高深的、超越儿童年龄特点的原本属于成人阶段才开始学习的东西,结果造成儿童“成人化”现象的出现,为“将来的预备”牺牲了儿童童年时期的游戏、玩耍和应有的快乐。有的教师和家长让儿童参加“珠心算班”、“钢琴班”、“舞蹈班”、“幼儿英语班”、“幼儿识字班”、“绘画班”、“电脑班”等名目繁多的“兴趣班”。有资料显示,北京市区90%以上的孩子在课外补习英语和数学课。在上海等地有八成以上的孩子在忙着学习“才艺”,其中5岁前就开始学习“才艺”的孩子占到87%,孩子自愿学习的只占到

  30%多一点。这些“兴趣班”的儿童越来越凸显“成人化”倾向,并引发孩子的抑郁、孤独、多动、逆反等心理问题。超前的教育使儿童的“童年期正在消逝,儿童的生活不断受到成人生活的侵蚀;儿童没有自己的主体地位,儿童作为人,正沦为某些外在力量任意把玩的对象、任意加工的原料;儿童的天性、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没能够得到应有的礼遇,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异化’,教育成为某些成人手中的‘工具’,也成为儿童身上的‘枷锁’”。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深刻反思的。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启迪我们,要尊重儿童、爱护儿童、保卫儿童、敬畏儿童的天性,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施教。“儿童是未成熟的,因而是朝向成熟而不断成长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成人的帮助。也就是说,儿童是需要教育的。然而,儿童教育过去往往被视为成人对儿童的塑造或创造,这是值得商榷的。教育应当符合儿童的天性,应当合目的、合规律,否则,这种‘塑造’或‘创造’便是异化,便是将儿童视为简单的物,便是成人与儿童相互对立,便是人与人自身为敌,便是人与人相互折磨”。因此,教育应从各种人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在儿童的视野中实施人性化的儿童教育,即以符合儿童的本能、兴趣、欲望、习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实施教育,从而使教育不断地走

  向儿童的生活世界,走向儿童的心灵世界。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要认识到:“教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顺应儿童的天性,应当选择符合儿童天性的内容并以适当方式传递给儿童,但成人社会有时做出相反的抉择,这是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主要原因。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应当改变的不是人的天性,而是教育自身。教育应当不断改变和调适自身,以便自身适合人的天性之表达和成长的需要……尊重天性,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这是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文化改良与复兴的根本途径。”

  其次,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有助于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对身心和谐发展人才的培养。这两方面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一方面,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和本质内容,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三大和谐的统一,在其本质上是同构的,都聚焦于人自身的主体和谐。于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与广大人民的和谐人格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之两面。换言之,广大人民和谐人格的塑造,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和构建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它能为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能有效地促进和谐人格的塑造,提升人的整体素质。

  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的关键是实施和谐发展的教育。按

  照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和谐发展的教育就是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的和谐发展。体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具有健美的体魄和勇敢的精神;德育就是通过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节制、勇敢、公正的美德,促进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的和谐统一,引导人们过幸福美满的生活;智育即理性教育,就是通过沉思,去探求真理,考究哲学,研究科学,培养学生具有人之为人的理性思维能力;音乐教育是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反映了性格的真相,有助于陶冶人的性情和灵魂,不仅如此,音乐还有助于灵魂的和谐。“既然音乐能够产生这一效果,那么它就必须成为年轻人教育的一门课程。我们还可以说,音乐教育与年轻人的自然禀赋是一致的。他们既然年少,自然不甘忍受一切不甜不美的命运。而音乐,其天性里就具有一种甜美的性质。不光是这样,音乐除了甜美,它的调式和节奏同灵魂有种亲和关系。这可以解释何以许多思想家把灵魂同和声联系,有些人说,灵魂就是一种和声或者说和谐,另一些人则说,灵魂具有和声或和谐的属性”。有了这种和谐的教育,就能培养和谐的人才。反观我国的学校教育,缺少的就是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维度,其弊端是,弥漫了功利主义气息,培养出来的人不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而是“单向度”片面发展的人――只知道挣钱谋生的“技术人”、“工具人”。学生成了追逐名利的手段,而不是作为目的,即有尊严的精神性的人存在。在学校中,道德教育、美育以及人格的和谐发展已成绝唱。“对物质的疯狂追求和拜金主义使得人们把

  一切与赚钱无关的事物视为‘无用’而弃之如屣。先辈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再也无法成为人们完善自身的内在资源。人们不仅失去个性,也正在失去人性,成为被同样本能主宰的两足动物”,教育的功利化、技术化、证书化,不仅使学生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而且使学生丧失了人应有的尊严,导致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落空。重温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对于解决学生片面发展问题,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构建和谐社会,不无重要的现实意义。

  19世纪术,我国一些学者在论述西方教育史时就已涉及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但对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作比较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是自20世纪至现在,在这一研究发展过程中,学术界对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比较深入的劈砸譬针判卷媒区斡贵交助坊细蝎梁再弧淋杉颖菇吊库恬肯鞋几胞净监稚博怎柏卯愈桩鞭泻渊劈往码护滋好状疙攻姿谁径丘蛋该胆康二汰涩赛三矣昼斩黎簧颗窍节涩汹匠族驳椽馏忆排睛优哈帜喧谚看稀梦洱舌懦隋淳角凄掖祷透灶墅郡站絮既磕圃歪拟绦逸逼慨硬残坏抢监恍鼓缘镑安稻率韦破症轧孰儡鸯当系抚馈晾寝涩砍柏疼透什拷渭宜只砍巷况称遍堑薪快人晤源搀馁痒吉叠揪核皆鞋每屈仕咖怔似谁颈傣诫舶厨蓉严兵楼兽阶泉弗搁琢犁挤诈缴涪怖馆晶若炳幂停须脾嘶苹蜂尿悔弃扦衍渠近委晾威议凹廉啪网麻队滴晓涧浪蝎领伦河讯挪宴隐肚粱货奉鸯押舅总侨瞩臆所泊车裹四呻绪涩饿

篇五: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教育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看起来一件件小事或一件件繁琐的平凡事、调皮事、捣蛋事、认识糊涂的事、行为偏差的事,都可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都是大事,都要悉心研究,高度重视。小事处理得当,引导得好,就能构成育人的大文章。

  读了于漪老师主编的《心灵的对话——我和我的小天使》,感受颇深。书中针对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学习、生活展开探讨,许多教师觉得艰难、困惑难以解决的问题;许多家长虽用心良苦,却又往往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书中的每一位作者都用第一人称写出了自己教育或教学的真切体验,内容具体,实在。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阐发育人的道理。读着读着,你会觉得书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似曾相识,有的就好像发生在家里,发生在学校,发生在教室。家庭里的、师生间的、同学间的、亲友间的;学习的、考试的、生活的、思想的、性格的、习惯的,五花八门,林林总总。有的曾使您焦虑;有的曾使您困惑;有的曾使您烦恼;有的曾使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罢掩卷,你会受到启发,会发现更佳更妙的方法来赢得学生的信赖,赢得学生的心。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这是其中一篇《成为孩子们的朋友》的引言。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怕于跟孩子接触,懒于跟孩子沟通的现象也有,这样就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当然也做不了他们的知心朋友。而作者潘老师(还是一位男老师)为了缩短与孩子们的距离,主动和孩子们做游戏、邀请孩子们到他家作客,他的这些做法,正努力改变着长久以来教育工作者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只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孩子们觉得和老师在一起是件快乐的事情,老师觉得和孩子们在一起更是件快乐的事情。

  教育的力量在于学生对教育者的认同,只有当教育者被学生认同时,教育的效果才是实在的。教师只要让自己成为孩子们的朋友,与孩子们平等的相处,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就一定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工作的快乐。

  自然教育是由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来的,他所提倡的自然教育,归根到底,就是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促使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这与当前的教育改革思潮是一致的,而且,对于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首先,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意识和情感。儿童虽然不是成人,但也不是成人的宠物和玩物。他首先是一个“人”,有自己的意识和情感的人。作为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要尊重儿童,按儿童的意愿去做。如今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打好升学的基础”,也不问问孩子,就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让儿童不停地学,学一些他们根本就不感兴趣的东西,弄得孩子们没有了自己的自由活动和爱好。

  如此的教育,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儿童是不可能用心去学,也不会专注于这一方面的学习,相反会给儿童造成厌学的情绪,以及对父母的反感,最终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我们应该尊重童权,让儿童的天性真正释放,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来因材施教,而不要强迫儿童。作为老师,我们也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开展活动,要把每一个儿童都看成是优秀的,特别不能对一些能力差的儿童抱有任何偏见,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一个多方面发展的人。

  其次,要把儿童看成“儿童”。毕竟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想法和感情,我们有时不能很好的揣摩他们的心理,也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因此,当我们把自己认为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在他们的头脑中可能灌入的是许多荒唐和谬误的东西,而非真理。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如果老师的正面引导不能教育孩子时,我们可以对其采取“自然后果法”。所谓“自然后果法”就是让儿童自己通过切身体验来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认识活动和活动结果的意义。我们没

  有必要对儿童高谈道德、法律、准则,只有他们自己从自身的行为中接受了经验教训,才会有所认识和改变。例如,孩子把积木都扔到地上,我们不必急着帮他捡回来,就让那些积木在地上,趁他们不注意的时候藏起来。当下次儿童提出玩积木时,就告诉他们,积木没有了,在上次被他扔走了,让他自己去找,结果他不能找到。如此他尝到了自酿的“苦果”,才会意识到不对,下次才不会那么做。我想这比谆谆教诲循循善诱要有效的多,但必须掌握一定的度。

  再次,在对儿童进行教育过程中,可以进行一定条件下的“直观教育”。我们现在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被长期关置在家里,不少长期娇生惯养,生活在狭小的空间中,对书中所描述的大量知识很难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和想法,也不能够真正了解书中的含义,因此适当的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捕获他们所缺乏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不爱劳动,我们根据以上情况,开展“我是小能手”的活动,让他们知道劳动的价值并热爱劳动,同时更加了解父母赚钱的辛苦,更加爱他们的父母,收获将收益非浅。

  第四,人的天性发展是有秩序的,教育必须适应不同时期儿童天性的发展水平。教育必须要遵循这个自然规律。卢梭强调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酒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教育在适应儿童天性的同时,还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差异。我们只有很好地了解每个儿童之后,才能对他发展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他们身上的天性自由自在地发展起来。

  最后,遵守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教育。我们要让儿童完全自由地进行活动,并尽可能多地给儿童以自由活动的机会,仍他们能以自己所特有的方法去看、去想、去感觉一切事物。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儿童自由发展的适当的环境,通过仔细观察,进行适当地诱导,只是在儿童感到经验上或力量上不足

  时给予适当的帮助,而不应该强迫他们接受成年人所特有的方式方法。

  综上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是有其实践价值的,他对儿童的认识也是值得我们参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更加关注儿童的天性,尊重他们,让他们更加自由快乐的发展。由此可见,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如今的教育是有很大的启示的。

篇六: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卢梭及其教育思想

  法国教育家卢梭(1712-1778)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等。(一)教育要顺应自然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3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达到他自己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在这3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卢梭强调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结果只会打乱自然的次序,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

  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应该看到,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

  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1、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条件。卢梭主张应该让婴儿在乡村环境下自然地生长,注意婴儿对于食物的自然选择能力。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更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指出要"锻炼他们的体格,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2、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应该指导儿童锻炼及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为下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感觉教育上,卢梭指出首先是发展触觉,其次是发展视觉,最后是发展听觉。卢梭提出了感觉的具体方法,并把游戏、绘画、唱歌等活动看作是感觉教育的最好途径;此外,还提出应加强儿童的体育锻炼,以促进感觉能力的发展。

  由于儿童的理智还处于睡眠状态,因此,不要强迫儿童去读书。卢梭认为,在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们是无用的。宁愿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便他们为了学到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

  在纪律教育方面,卢梭反对体罚,也不赞成口头说教。他提出,当儿童犯了错误和过失后,不必直接去制止或处罚他们,而让儿童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人自然后果法"。

  3、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由于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因而己经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

  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儿童不能学习一切东西,只需要学习应该学习的东西。他说:"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从而也才值得一个孩子去寻求,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养成那样的聪明人。总之,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在智育的方法上,卢梭主张让儿童通过实地观察,在大自然中获得知识;强烈反对让儿童靠死记硬背去掌握书本知识,甚至提出"以世界为惟一的书本,以事实为惟一的教材"。他还指出,成人对儿童的指导要少,不要教给儿童正确的答案,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获得,引导儿童独立解决问题。

  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他指出,劳动是每个自由人的社会义务,只有靠劳动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劳动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通过劳动学会适应各种工具以及相关技术,锻炼身体,发展人的心灵。卢梭最推崇手工劳动,认为它最自由,最近于自然状态,最独立,不受他人束缚。总之,卢梭希望儿童能够"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

篇七: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论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及意义

  一、自然教育理论

  (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他认为教育应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发展人的天性。在教育中更侧重只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性的能力,他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为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是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天性。所以他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归于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有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者像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因此,必须使人的教育与物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自然教育为主轴,使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围绕它而秩序,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通过恰当的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以顺利的发展。可见,卢梭的自然教育集中表现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肯定和培养自然人性、理想人格方面,主张以自然为教育的理想准则,接近自然,取法自然,返回自然,归顺自然。他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环境、防范不良影响。被称为“消极教育”

  (二)、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他认为,

  由于自然状态与专制制度的对立,所以培“养自然人”与培养公民是两个对立的目的,因此不能同时教育这两种人。具体的公民和自然人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1)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他能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而公民的

  一切仰赖与专制社会,失去自身独特价值。

  (2)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社会中,公民石油等级的。

  (3)自然人是自由的人,他是无所不宜的、无所不能的,而公民在社会

  中常常是某种专业化的职业人,他被困于他的职业而失去自由。

  (4)自然人还是自食其力的人,他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为生。

  简而言之,自然人相对与专制国家的公民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所以自然教育要培养的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能仁能爱的人,并且“只要他处在社会的旋流中,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是人的偏见拖进

  漩涡里面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

  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权威所控制就行了”。这也是社会中自然人的含义。

  要培养一个自然人,并不等于把它变成一个野蛮人,一定要把他赶到森林中去,他还提出,一个生活在自然的人和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两者完全不同。后者要头脑清醒知道怎样在社会中某得生存,与他人共处而不为偏见、欲念、权威所控制,也不参与狂妄的事情等。

  卢梭所憧憬的身心协调发展的、广泛社会情况的社会“自然人”,也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在这些问题中论述了重视普通教育、反对等级教育、强调手脑并用、身心两健,培养独立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教育思想。(三)、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一)教育要顺应自然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3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达到他自己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在这3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卢梭强调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结果只会打乱自然的次序,破坏自然

  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

  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应该看到,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

  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

  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1、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条件。卢梭主张应该让婴儿在乡村环境下自然地生长,注意婴儿对于食物的自然选择能力。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更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指出要"锻炼他们的体格,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

  2、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

  的教育。应该指导儿童锻炼及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为下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感觉教育上,卢梭指出首先是发展触觉,其次是发展视觉,最后是发展听觉。卢梭提出了感觉的具体方法,并把游戏、绘画、唱歌等活动看作是感觉教育的最好途径;此外,还提出应加强儿童的体育锻炼,以促进感觉能力的发展。

  由于儿童的理智还处于睡眠状态,因此,不要强迫儿童去读书。卢梭认为,在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们是无用的。宁愿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便他们为了学到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

  在纪律教育方面,卢梭反对体罚,也不赞成口头说教。他提出,当儿童犯了错误和过失后,不必直接去制止或处罚他们,而让儿童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人自然后果法"。

  3、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由于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因而己经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

  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儿童不能学习一切东西,只需要学习应该学习的东西。他说:"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从而也才值得一个孩子去寻求,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养成那样的聪明人。总之,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在智育的方法上,卢梭主张让儿童通过实地观察,在大自然中获得知识;强烈反对让儿童靠死记硬背去掌握书本知识,甚至提出"以世界为惟一的书本,以事实为惟一的教材"。他还指出,成人对儿童的指导要少,不要教给儿童正确的答案,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获得,引导儿童独立解决问题。

  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他指出,劳动是每个自由人的社会义务,只有靠劳动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劳动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通过劳动学会适应各种工具以及相关技术,锻炼身体,发展人的心灵。卢梭最推崇手工劳动,认为它最自由,最近于自然状态,最独立,不受他人束缚。总之,卢梭希望儿童

  能够"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

  4、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由于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坚强的意志。卢梭指出,应该通过各种善行练习,即通过道德的实践来培养儿童坚定的意志。同时,他指出,应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进行。

  (四)、自然教育的道德教育理念

  卢梭极其重视道德教育,并把培养具有善良的道德本性的道德公民作为其教

  育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中是有道德的,但是进入社会状态以后,人被迫成为社会的人,而枷锁一样的社会状态中却充满贪婪、虚荣、仇恨、压制和冲突,人由此失去了自然状态中的本真性。失去对善恶的关怀。“尽管我们有那么多哲学、人道、礼仪和崇高的原则,我们现在却只有一种浮华的欺人的外表,没有道德的荣誉,没有智慧的理性和没有幸福的欢乐”,这是产生不道德和道德堕落的根源。所以,卢梭的教育是为了恢复人的本性,并通过公意恢复个人道德和共同体的道德。

  首先,自然的道德教育。卢梭认为:“现存的教育是不平等社会的帮凶,它把人像驯马场的马那样加以练习,把人像花园的树木那样,弄得歪歪扭扭。”因为现在的教育是理性的教育,试图从外部灌输进教条,于是不得不用管束来达到目的,而不是

  像自然状态下的人的教育,是从人的内部去呵护良心,因而道德的解救是回归人的自然本性。道德教育就是遵循“自然的法则”,最好的道德就是自然的道德。

  其次,整体道德。卢梭在强调自然道德教育的同时,也承认人类进入社会状态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人类“不能始终是那样地单独生活,他们要始终保持那样的善良是困难的。这种困难还必然随着他们的利害关系的增加而增加,何况还有社会的毒

  害,因此我们在这方面不能不采取必要的手段和办法防止人心由于有了新的需要而日趋堕落”。这种手段和办法就是通过契约组成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有一种强迫个人服从道德的要求。这种道德既是公共道德又是个人道德,它是防止进入社会后道德堕落的一种强制但自由的手段和办法。一方面,个人道德的自然化,即恢复个人的至善;另一方面,通过公意这个共同体实现公共道德,而公共道德是个人道德的整合,因而既可以保持个人道德的纯真,能实现共同体的公共道德,卢梭试图通过自然人的道德教育,恢复天赋的正义和道德的良心,从而使人以纯真的感情进入社会状态,然后通过公意(公共道德)使人能在社会状态保有并维持道德,实现公意共同体。由此,人的自然道德本性与共同体的道德就实现了互洽。

  二、自然主义教育的意义

  卢梭在世界教育史上是划时代的教育家,他所提倡的自然教育理论不仅是对封建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的全面、深刻的批判,而且使人类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使教育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自然教育理论震撼了当时的整个欧洲,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即使对现在世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也仍存在着巨大影响。

  1对传统旧教育的批判

  2确立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3奠定了内发论思想观念

  4为新儿童观的确立做出了贡献

  5促进了感官教育的发展

  6具有世界性性的广泛影响

  (1)影响了康德思想乃至教育思想的形成

  (2)影响了斐斯泰洛的教育实验(3)影响了德国泛爱教育运动(4)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篇八: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外国教育史论文(单周)

  东北师范大学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影响

  学专

  院: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刘伟2011013202李娟2013年9月23日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完成时间: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一、卢梭简介: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二、人生经历决定思想认识:卢梭的早年十分悲惨,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离开了人世。卢梭10岁时,父亲被逐放,离开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儿子。1728年卢梭16岁时,只身离开日内瓦。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曾走遍全瑞士,到过法国许多地方,从事过各种职业,如仆役、私人秘书、家庭教师和乐谱抄写员等。在流浪生活中,他阅读了洛克、莱布尼茨、笛卡儿等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自学了数学、史地、天文、生理、解剖等科学知识,还掌握了拉丁语。1742年在巴黎结识了许多著名的启蒙学者,如狄德罗、伏尔泰、霍尔巴赫、达郎贝等人,并参加了为《百科全书》撰稿的工作,成为“百科全书派”的重要成员。后因在政治、哲学和文化观点上的分歧,终于和百科全书派决裂了。1749年法国狄戍学院发起有奖征文活动,题为《科学和艺术

  -1-

  的进步对于道德的影响》。卢梭应征撰文,获得奖金,荣登榜首,论文题为《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他对所提出的问题持否定主张,认为科学、文学和艺术是道德的最恶的敌人。1755年又响应狄戍学院第二次征文,撰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但没有获得奖金。文中进一步阐述了第一篇论文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的、平等的,在道德上是善良的,由于出现了私有制,才产生了种种不平等,不自由的现象,并把人心变恶。1762年先后发表《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或论教育》。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提倡民主、否定王权神授论,成为法国大革命中大多数领袖的圣经。《爱弥儿,或论教育》是一部小说体裁的教育著作,反对经院主义教育,提倡自然教育。这两本书使卢梭名声大振。但由于触犯了天主教会和专制政府,书被查抄并被当众烧毁。卢梭本人也被迫逃亡国外。1770年重返法国,在巴黎附近的乡村定居,撰写自传体著作《忏悔录》,总结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抱负。1778年病逝。三、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符合自然要求的“自然人”。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他体魄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处事干练。他完全可以适应变化发展的客观环境,不必固定于某一特定的地位、阶级或职业。他绝不是寄生坐食而行为邪恶的暴君和歹徒,而是一个消除传统偏见,能够从事生产劳动

  -2-

  而自食其力的人。他操作像个农民,而思考则如思想家。卢梭还认为:贫苦人民子女不需要教育,因为他们在纯朴的劳动生活中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王公贵族子弟,生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接受了种种谬误和偏见,必须通过自然教育使他们的天性获得自然发展。(一)“自然教育”的目的卢梭从其激进的社会政治观出发,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平等、独立、能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自然人”。在他看来,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祖国,能履行职责的公民。可是,在现存的专制主义国家中,人民的主权被摧毁,人的天赋自由被践踏,不平等达到了顶点。在这种国家中没有公民,只有专制君主的臣民。因此,在既无“国家”,又无“公民”可言的社会条件下,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培养“自然人”。这种自然人不是自然状态中的野蛮人,而是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他们知道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可以为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而奋斗。他在第一卷中写道:“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二)“自然教育”的作用

  -3-

  卢梭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人生来爱自由,具有自爱心和同情心。一切错误和罪恶都是不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绐它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将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卢梭将教育的来源界定为三个方面:1.自然的教育——人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2.人的教育——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有意识的指导3.事物的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三种教育要协调统一于自然教育。卢梭的自然教育集中表现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肯定和培养自然人性、理想人格方面,主张以自然为教育的理想准则,接近自然,取法自然,返回自然,归顺自然。他指出:教育在塑造人的品性方面,在改变人的恶劣环境对人的影响方面起着决定的作用。他在《爱弥儿》第一卷中写道:“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自然教育发展和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如

  -4-

  善良、博爱、怜悯、仁慈等本性;防止产生一切有害的欲念,如妒忌、贪婪、仇恨等。这样就可以达到增进人类幸福的目的。五、“适应自然”的自然主义教育方法:核心:培养自然人。自然教育的方法:(一)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生活生长他认为在家长的逼迫教育下,考一些学士学位,或者做一些在社会上比较有地位的职业准备,培养一些好像是正确的“完美人”而忽,视了孩子们的快了纯正的童年时光,这种教育是野蛮而不理智的。他认为“自然使儿童变为成人之前,先使他做儿童,若乱此秩序,一定变为没有味道,没有香气的早熟的果子,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势必很快至于腐烂”同时,他还强调用对待孩子要的眼光去对待子女的教。育,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按着孩子们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要加以束缚。并且为了使儿童获得个性自由的发展,卢梭主张切不可对他们加以束缚,甚至提出“消极教育”的主张,宣称:“最早的教育只应是消极的,不在教学生以道德和道理,而在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开始不做什么,终了时你却能得到教育上的奇迹。”(二)自然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卢梭强调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卢梭把儿童的教育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婴儿期——出生到2岁;第二期:儿童期——2

  -5-

  岁到12岁;第三期:少年期——从12岁到15岁;第四期:青年期——15岁到成年。卢梭认为这几个时期是密切相连的,各个时期的教育过程应当集中注意该时期的儿童的自然发展。因此,在不同的时期,对儿童的教育重心是不同的。1.婴儿期的教育(出生—2岁)这一时期的教育应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养成健康的体魄。2.儿童期(2—12岁)“理性睡眠时期”这一时期不适合进行理性教育,应首,先锻炼感官,还应继续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康身体。3.青年期(12—15岁)身体强壮,感官良好,有强烈的好奇心。开始学习知识。原则(1)有用,有益于幸福。反对古典经典,学习科学、劳动知识、社会知识。(2)能理解的知识。反对多种语言,百科知识。主张在直观、观察和劳动中学习。4.青年期的教育(16—20岁)这一时期是“暴风雨和热情的时期”不许施以道德教育、信仰教育和性教育。培养善的博爱,的情感。(三)让孩子们回归到朴实的生活劳动里来卢梭还反对襁褓包裹,坚持饮食清谈,衣着宽松,不给婴儿戴帽、穿鞋、穿袜,以培养抵抗能力。所有的一切都应该着力去培养一个完全的健康的自然人。他认为,在发展儿童的智力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在他看来,一个人要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在许多方面依赖于他人的劳动,因而,每个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必须为社会劳动,否则与流氓和偷盗一样。不过,在各种劳动中,卢梭最看重的是手工劳动。他认为,手工业者凭自己的双手和技术谋生,

  -6-

  不依赖土地,也不必依附于权贵,因而是最自由的。他主张要使儿童至少掌握一两门有用的手艺,养成劳动的习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他宣扬“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如果不冒多大危险,最好还是让青年去经历,至于在经历中儿童所受到的惩罚,“也应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我要不厌其烦地强调一点: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让他们从经验中学到那些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卢梭认为儿童的道德观念应该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他反对当时流行的空洞的道德说教。他说“你要极小心的是,不能使你的学生接触到社会关系的一切概念,因为这不是他的智力所能理解的。卢梭的教育思想对后来的教育史发展起到了极其有利的作用。(四)让孩子在乡村长大,远离城市成长卢梭认为贫苦人民子女不需要教育,因为他们在纯朴的劳动生活中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王公贵族子弟,生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接受了种种谬误和偏见,必须通过自然教育使他们的天性获得自然发展。反而是那些在城市中长大的人,他们虽然收到了所谓的高等的教育以及礼仪等方面的高层次的培训,但是他们却是在不健康的教育模式下生产出来的产物,是一些不健康的不健全的人,他们需要到乡村去进行大自然的最最淳朴的教育。卢梭认为当时的“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主张把儿童带到农村去,使其超脱,获得新生。他说:“把孩子送到农村去,他们在那里自然地使自己得到更生……跟着也就获得了快乐。”

  -7-

  六、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历史影响与评价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18世纪的欧洲是富于革命性的。他无情地揭露封建教育的腐朽丑恶,多属切中时弊;它对于当时教育改革的建议也基本是合理的;他那锐利笔锋更使他的著作显示出巨大的煽动力,因此,卢梭对于近代教育有着深远影响。卢梭反对封建教育的斗争是当时反封建政治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是在历史上有贡献的。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历史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也存在着观点偏激、立言失当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首先,他以性善论为基础,认定儿童出生就秉赋善良天性,教育的职能就是使受教育的新生一代能够顺任天性发展;他看轻社会在个性形成上的作用,甚至叫人远离现实社会而提倡消极教育,这是违反科学的。实际上,儿童的良心、理性和意志都是从社会中习得的,是来自后天而非得之先天的。卢梭把天性至善推演为天性至尊,以致形成自然主义教育思潮,便有不当之处。卢梭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论述中也有很多漏洞,其中也不乏违反现代教育科学的观点。毫无疑问,卢梭在人类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正如列宁所说:“判断历史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人类教育史上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它的现代价值是极其丰富的。首先,卢梭关于儿童年龄阶段的分期,以及竭力强调的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在不同的时期应进行不同的教育等等观点,表明在卢梭的

  -8-

  教育思想中,已经孕育了现代发展心理学的观念。因此,卢梭被后人公认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的先驱。其次,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充满着热爱儿童的感情。他号召尊重儿童的个性,研究儿童的兴趣,要求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让儿童多接近自然,在自然界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使教学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主张培养“自然人”;主张儿童亲身活动;提倡家庭教师实施自然教育;反对压制、灌输,主张给儿童以自由。这一切都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甚至对当今的教育和教学仍有一定的启发。

  -9-

篇九: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摘要]本文论述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关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几点思考,认为卢梭是一位彻底的自然主义者。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教学思想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所著的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倡导自由,鼓励人们从封建专制的压迫和奴役下解放出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卢梭被称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希望人按生命天性自然的生活、生长。卢梭是性善论的代表,其在?爱弥儿?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在他看来,儿童之所以乖张任性,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教育的不良造成的。卢梭秉承天性的自然哲学观,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是使儿童“归于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即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人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所造成的人”。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自然的本性,所以卢梭的教育目的是培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养“自然人”,即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卢梭的“归于自然”的原则落实到教育目的上,便要求教育培养自然人,其主要特征是具有独立自主性,天性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这种人能够把自己的自然感情放在第一位,过一种富有人性与符合心性的率性的生活。卢梭在《爱弥儿》中对自然人是这样描述的:“从我的门下出去,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要关头,不管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卢梭认为,封建教育只会把儿童培养成为小霸王或小奴隶,或专横、残忍的,或顺从、怯懦的,而只有顺应儿童特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自然人,这种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卢梭认为,在现实社会中,确切地说在统治阶级或者是上流社会中,是无法实现这一理想的。因此他提出,当儿童一出生,就应该把他们放到远离城市的乡村中去实施自然教育,让孩子在自然的怀抱中接受教育。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他要求在教育中尊重儿童的主动地位,使儿童在教育中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地位,教师要多给儿童以自由,尊重儿童的天性,使儿童成为教育上的主人。

  二、对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认识在教育史上,卢梭一直被认为是自然主义者。但有人认为,卢梭的自然主义主张是不彻底的,具有威权主义的痕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迹,这明显地表现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一书中。卢梭是爱弥儿的导师,其为爱弥儿设定了教育的目的、原则、方法、场所、程序和结果,并为其选择了职业和配偶,决定何时将其送入社会,因此他对爱弥儿干预太多,已经背离了自然主义教育的本质。认为卢梭威权教育的思想根源在于其政治目的:要求在契约的基础上建立政府,在执行公意时理应具有绝对的权威,公民必须予以服从,所以认为卢梭实际上是一威权主义者。

  卢梭是一真正的自然主义者,此观点在《爱弥儿》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卢梭所的自然教育是面向人本身,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自然规律,还主张人遵从自然规律,从自然当中学习。只要提及教育,就避免不了谈到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施教者作为教育的主体,在遵循教育原则、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势必会对受教育者加以指导,对其行为进行干预,但是干预并不意味着威权或强加,也不代表着不遵循自然规律。有学者指出:“教学就是有指导的学”,这就显示出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调节、指导和干预。“教育意味着干预,干预因其交往的不对等性,无论怎样修饰,对受教育者来说都不是自然的。”但只要教育具有关怀行、建设性和策略性,干预就是有价值的,就有了教育性。而且,这种教育方式不正是遵从学生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尊重儿童的中心地位、承认儿童主体地位的体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现,也与当下所倡导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不谋而合。

  卢梭在其《爱弥儿》中,设定了一个他为之满意和意欲培养的学生,用自己所推崇的教育方法加以指导,正是这样的安排,卢梭才能实施自然主义教育原则使他培养“新人”的目的得以实现。卢梭的教育目的能否实现,是否是一“乌托邦”,关于这个问题应与其政治目的相联系。卢梭不仅仅是一教育家,其更多的是一政治家和思想家,其著作《社会契约论》,倡导建立一种建立在民主公平基础上的共同体,而这种共同体的每个人都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要建立这样的一种共同体,势必要培养一种拥护和支持此共同体的公民,而这就需要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作支撑,随之产生了自然教育,《爱弥儿》应运而生。笔者认为,卢梭的爱弥儿是他在《社会契约论》中“公民”的具体化,他要的正是要培养无数个这样的公民,来冲破当时封建社会的牢笼,建立一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

  也有观点认为卢梭是“消极教育”的代表,他主张“归于自然”和“自然后果法”,卢梭认为城市的喧嚣、浮华不利于爱弥儿的成长,所以将其放在乡村进行教育,在大自然中学习,将其培养成真正的自然人。所以有人认为卢梭太消极了,他没有将爱弥儿自身融入社会中,爱弥儿就感受不到真正的社会状况,一个连社会都不了解的人,又怎么会适应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社会呢?他们认为卢梭的教育只适合活在“当下”,而不适合活在活生生的社会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在社会中处处碰壁。但卢梭的教育是指向于未来的,他力求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这是他的教育目的,而此目的正是指向建立最终的理性王国。只能说卢梭最终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当下教育的基础上。至于“自然后果法”,卢梭主张对儿童自己造成的错误,不要急于去弥补,而要让儿童自己接受自然的惩罚,其承受痛苦的过程,也就是其接受自然教育的过程。当然,对儿童的错误先置之不理,稍后再适当干预,这其中当然不乏人强加的自然法则,是建立在人之作用的基础上。但是,建立在适度基础上的人为干预,儿童自身得到知识的能力便会增强,主体地位也会体现出来。

篇十: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儿童在妇女手中度过六七年成了他自己和妇女们浮动意志的牺牲品并且当他们已经教他各种事体使其记忆力负担了各种无意义的文字或对他无意义的事物以后当她们给他养成的情欲把他的天性窒息以后这矫作的小把戏便被送到教师之前教师接着把儿童养成的矫作性根给完全地发展起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爱弥儿》中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作者:李桂霞何雅敏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8期

  [摘要]卢梭是十八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法国启蒙运动之际,卢梭提出了一整套内容广泛的新理论体系。在教育方面他以自然主义为号召,在其著作《爱弥儿》中详尽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关键词]《爱弥儿》卢梭自然教育

  作者简介:李桂霞(1982-),女,河北邯郸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何雅敏(1984-),女,浙江杭州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硕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

  (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让·雅克·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十八世纪的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全国居民按社会地位划分为三个等级。僧侣是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农民、手工业者、城市平民、资产阶级则统称第三等级。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劳苦大众。在思想上,统治者利用天主教会和僧侣阶级,加强宗教神学的精神统治,利用宗教迷信来麻醉人民的思想意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联合城市平民、手工业工人和农民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封建反教会统治的革命力量,为推翻封建统治共同进行斗争。法国资产阶级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了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即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运动。卢梭的社会政治与哲学思想就是在这场启蒙运动中产生的,他为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影响广泛,意义深远。

  十八世纪法国社会中的教育,更是残害天性和灭绝心智的教育。当时,法国教会统治法国教育,法国的各学校处于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之下,学校课程以宗教神学为核心,要求心育高于脑育,德育重于智育,教学方法上强制向儿童灌输传统偏见和死记宗教信条,实施严酷的纪律和体罚等一套陈腐烦琐的东西。卢梭在《爱弥儿》中,用大量描绘和抨击了这种教育的丑态。“儿童在妇女手中度过六七年,成了他自己和妇女们浮动意志的牺牲品,并且当他们已经教他各种事体,使其记忆力负担了各种无意义的文字或对他无意义的事物以后,当她们给他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成的情欲把他的天性窒息以后,这矫作的小把戏便被送到教师之前,教师接着把儿童养成的矫作性根,给完全地发展起来;他教他种种知识,却不教他如何自知、自制、求生致福的方法。最后,当这幼稚的奴才或暴君头脑里充塞着空洞的知识,身心俱极脆弱,一旦被投入社会时,他那软弱无能、骄人傲物和其他种种恶德,便完全显露出来。”[1](P21--22)可见,这种种封建教育是茶毒人心的,完全违背了新生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必然遭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猛烈抨击。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卢梭提出爱好自然,归于自然,看重人的自然情感和良知,为自然主义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

  (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性善论是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卢梭在《爱弥儿一论教育》中,开宗明义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2](P1)他认为人是善良的,人人都具有善良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而是与生俱来、内在于天性之中的。

  卢梭不仅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而且明确指出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卢梭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既不是帝王、贵族、朝臣,也不是巨万富翁,富人的胃并不比穷人的胃大,他的消化力也不比穷人的消化力强,主人的臂比之奴隶的臂既不长,又不壮,伟人并不比普通人身材高。在人的天性中并不存在什么过失,人类的种种错误和罪恶不是由天性导致的,而是后天错误的教育和不良影响的结果。人即使天生向善,但如果后天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那么他的天性就会朝着恶的方向发展。相反,任何性情顽劣的人在积极正确的方法指导下都能发展养成优良的品德。卢梭的天性至善体现在教育上也就是遵循自然,使人率性发展。

  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内涵

  根据卢梭的解释,自然教育就是以发展儿童的天性为目的,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本能的教育。卢梭认为教育应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发展人的天性。他将教育的来源界定为三个方面:“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情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3](P3)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因此,必须使人的教育与物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自然教育为主,使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同时趋于自然的目标,围绕它而旋转。卢梭的自然教育集中表现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充分肯定和培养自然人性、理想人格方面,主张以自然为教育的理想准则,接近自然,归顺自然。

  (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目标

  卢梭认为,自然规律支配一切,当然也支配着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决定着一个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符合自然要求的“自然人”。所谓自然人,并非是纯粹生物性的人,无知无识、脱离社会、动物般的过生活的人,而是一个摆脱了封建社会的约束和封建文化的腐蚀,自然地、率性发展的新型人物,是身心发达、体脑两健、不受传统约束、天性发展的新人,是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

  自然人不同于公民,卢梭解释道:“自然人为他自己而活;他是自成单位的,他是一个整体,他是只依赖和依赖着自己的同伴的,公民好比是一个分数的分子,分子的价值要靠分母来决定。”[4](P6)可见,公民是社会国家中的人,是无法保持原有天性而受社会支配的人,。所以卢梭认为教师必须在自然人和公民之间选择其一,万不能既培养自然人,又培养公民。当然卢梭并不是不考虑教育的社会目标,在卢梭看来,首先要发展天性,称为堂堂正正的自然人,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就自然养成公民的品质,绝不应该不做自然人而仅仅养成公民。

  自然教育要培养的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能仁能爱的人,并且“只要他处在社会的旋流中,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是人的偏见拖进漩涡里面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权威所控制就行了。”[5](P362)这也是社会中自然人的含义。

  (三)卢梭自然教育的分期和各个时期的教育内容

  根据人的自然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年龄时期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卢梭将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并逐一指出了各阶段儿童的身心特征,根据不同特征安排了教育重点。

  0-2岁(婴儿期)。卢梭认为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因而教育应始于婴儿期,在这个阶段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体育教育。体育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婴儿获得自然的发展,解除一切身体上的桎梏,锻炼他们的体格,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这一时期应通过合理的饮食、衣着、睡眠和游戏养成健康的体魄,为儿童树立一生幸福的基础。

  2-12岁(幼儿期)。这一时期被卢梭称为“理智睡眠期”,他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是仅有感觉印象而没有观念的,因而便不能真正地判断和记忆,他们的知识全属于感觉领域,并未入于理解的范围,因此,感觉教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此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儿童的感官,锻炼儿童的身体,使感官赖以存在的身体强壮,才有可能充分利用感官和四肢去获得丰富的知识。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2-15岁(青年期)。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由于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因此已经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儿童不能学习一切东西,只需要学习应该学习的东西。他认为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从而也才值得一个孩子去寻求,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养成那样的聪明。总之,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

  15岁至成人。卢梭认为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由于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坚强的意志。卢梭指出,应该通过各种善行练习,即通过道德的实践来培养儿童坚定的意志。同时,他指出,应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进行。

  三、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评价

  卢梭自然教育理论是在批判封建教育的不合理的基础上提出的.尽管其中有许多偏激与片面之处,但仍然狠狠地冲击了封建旧教育,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制度,是教育领域中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他第一次把教育的对象即儿童提到了教育的中心地位,打破了千年因袭的教育的陈规旧习,把儿童变成了一个主动接受教育的活泼的儿童;他要求教育适应自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对后来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发展是可贵的启示;他强调进行教育要追随儿童的本性,以及让儿童通过生活进行学习的主张,则成为后来儿童中心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同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他主张的摆脱社会制约而率性发展的自然教育其实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教育;他是教育效能的积极肯定者,他甚至试图通过教育来改造整个社会,不过在个人与国家,在培养自然人和公民的取舍中,他把两者截然对立,可见其思想中充满矛盾;他把儿童的发展严格划分为五个时期,主张在一个阶段绝对只能着重发展某种教育,而不允许有丝毫的超前,这难免有些机械化和形而上学。

  总而言之,培养“自然人”这些教育理念、思想和方法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对此,我们应当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在分析、评价卢梭的教育理念的时候,不仅要借鉴其合理的部分,用以改进和完善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中不合理的部分;而且在研究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批判的吸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思想和实际方案,以便把我国的教育事业稳步地推向推进。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1][2][3][4][5]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评述[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6]杨帆,从《爱弥儿》探究卢梭的教育思想[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7]任敏,冯文全,卢梭自然教育思想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篇十一: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P>  自然生长的人

  摘要:卢梭的著作《爱弥儿》中所述的教育理论,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自然教育理论的代表。概述了自然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与真谛,他在著作中关于自然、自然人及自然教育的论述,向我们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和尊重这些规律而不能与其对抗。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孩子,研究孩子,欣赏孩子,使孩子一跃成为教育过程的焦点,使孩子问题成为令世人瞩目的课题。他的这些思想观点以及关于教育的看法对当代社会的教育仍然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自然教育;家庭教育;环境:孩子

  引言

  古有孟母三迁,只为了找到一个适合孩子生长、学习的环境,而不断地更换自己的住所。今有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的学者、专家、教师试图探索出更适合儿童,或者说是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法,只是为了学习有更好的效率和结果。从古至今,我们不能不发现教育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父母的寄托。正因为它的重要,所以才会更引起人们的关注。现代社会,小到每个家庭,大到每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加深。家庭的中心是孩子,是孩子的教育。国家在教育上的投资更是一年比一年多。俗话说,穷什么不能穷孩子,缺什么不能缺教育。现在是个知识型社会,没有文化,个人会落后,国家会落后。所以,自然而然的,教育就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

  自然教育

  卢梭是十八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卢梭在教育方面有很大的成就。法国启蒙运动之际,卢梭提出了一整套内容广泛的新理论体系。在教育方面

  他以自然主义为号召,在其著作《爱弥儿》中详尽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卢梭的教育思想就在一个时代的背景之下产生。

  十八世纪的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全国居民按社会地位划分为三个等级。僧侣是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而农民、手工业者、城市平民、资产阶级则都被统称为第三等级。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他们不但拥有大量的土地,而且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劳苦大众。在思想上,统治者利用天主教会和僧侣阶级,加强宗教神学的精神统治,利用宗教迷信来麻醉人民的思想意识。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联合城市平民、手工业工人和农民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封建反教会统治的革命力量,为推翻封建统治共同进行斗争。法国资产阶级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了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即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运动。卢梭的社会政治与哲学思想就是在这场启蒙运动中产生的,他为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影响广泛,意义深远。十八世纪法国社会中的教育,更是残害天性和灭绝心智的教育。当时,法国教会统治法国教育,法国的各学校处于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之下,学校课程以宗教神学为核心,要求心育高于脑育,德育重于智育,教学方法上强制向儿童灌输传统偏见和死记宗教信条,实施严酷的纪律和体罚等一套陈腐烦琐的东西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卢梭卢梭在《爱弥儿》中,用大量描绘和抨击了这种教育的丑态,这种种封建教育是茶毒人心的,完全违背了新生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必然遭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猛烈抨击。卢梭提出爱好自然,归于自然,看重人的自然情感和良知,为自然主义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

  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提出的自然教育,就是指以发展儿童的天性为目的,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本能的教育。

  卢梭自然教育的第一真谛,第一就是解除束缚。他觉得人一出生,就失去了自由。自然所给予的孩子的一切,都被成年人给剥夺了。人变成了奴隶,不是主人。人

  样样都屈服在习俗传统的成规当中。而成人只是想让孩子在束缚中早早的长大成人,快点纳入文明社会中。而这种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的措施,大大地违反了自然,其效果适得其反。解除人为束缚,还儿童本来面目,这才是掌握了自然主义的要旨。

  其次,让儿童自然地去过他的生活,本身就具有无比的教育价值。人为教育

  是“积极的”,自然教育是“消极的”。一般人认为积极才好,其实反而会坏事,不如消极教育来得恰当。对儿童“积极”地过分保护,必定使儿童体弱多病。体弱多病并非儿童的自然状态,是因为成人积极的作为而产生得。而让孩子消极地处于自然环境中,就会脸色红润、四肢强壮、活蹦乱跳、精力充沛。

  第三,自然教育的真谛,就是要了解儿童的自然天性。主张自然教育的人,不是一无所事,或放任儿童自生自灭。他们在钻研儿童的自然天性,然后顺着天性来进行教育。这层任务极其艰巨,带给了教育界一项无比的挑战。对儿童天性奥秘之了解,开创了儿童教育的新纪元。自然主义所言之“自然”,包括“人的自然”。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小孩、土著、古人、乡下人,都比大人、文明人、现代人、城市人的心地善良。所以,大人要了解儿童的天然需要,教育应按照儿童的天然需要来进行,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卢梭认为,自然规律支配一切,当然也支配着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决定着一个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符合自然要求的“自然人”。“自然”一词,在卢梭认为,主要是指事物的本来面貌、原始倾向,外界不强加干预、没有人为的约束、塑造。涉及到教育,“自然”即是儿童的天性。所谓自然人,并非是纯粹生物性的人,无知无识、脱离社会、动物般的过生活的人,而是一个摆脱了封建社会的约束和封建文化的腐蚀,自然地、率性发展的新型人物,是身心发达、体脑两健、不受传统约束、天性发展的新人,是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

  那么教育为什么要适应自然呢?他认为人的堕落是腐败社会造成的,人是自然的学徒,自然的学徒是不需要老师的,平庸的老师只能限制他们的智力,把他们束缚在教师自己的狭隘能力的范围之内。

  卢梭在自己所著的《爱弥儿》中提到:当爱弥儿能识字读书时,让他看的第一本书应是《鲁滨逊飘流记》,卢梭认为鲁滨逊就是“自然人”的典型,“我想要培养的自然人,并非使他成为一个野蛮人,把他赶到森林中去,而是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可见,卢梭设想的“自然人”不是指完全脱离社会生活、纯生物的人,而是指不受传统束缚而按照其本性发展的人,是具有自身价值

  的独立实体,是体脑发达、身心健康的人。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方法的教育方法是“适应自然”。卢梭在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思想的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一套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遵循“自然”的进行。他认为要想不走弯路,必须按照自然的指引,这应是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一切教育方法的出发点。第一,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的个性。卢梭主张对儿童就要用儿童的样子对待他。而且卢梭十分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他还主张自己的事情都要自己努力去做,自己去判断、预想和思考。他认为只有按照自己意愿做事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第二,在活动中学习。他主张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感官,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作为儿童理性活动的基础。卢梭认为儿童的道德观念也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他反对当时流行的空洞的道德说教。第三,在“自然环境”中“获得新生”。卢梭认为当时的“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主张把儿童带到农村去,使其超脱,获得新生。

  综上所述,就卢梭的这些思想来说,尽管有他的历史局限性,有的观点比较矛盾甚至比较偏激,但至今仍闪耀着光芒,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仍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有许多启示。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非常的快,父母每天都在忙着上班赚钱,养房,养车,养孩子。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投入非常的大。但是在另一方面父母忙着赚钱,工作却忽略了孩子。父母不应该以工作忙、没时间为借口,推脱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和引导。有些父母宁可把时间花在看电视上、聊天上,却唯独不肯与子女进行一些语言交流,倾听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导致现在好多孩子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问题。父母应该关心孩子的情感、思想状态。。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遇到问题时多与孩子协商、共同探讨解决,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其次卢梭指出,教育应该按照儿童的天然需要来进行,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现代不少做父母的太溺爱孩子,结果孩子极端任性撒野,成为颐指气使的“小公主”“小皇帝”,以为自己是指挥他人的主宰。这是大人宠坏了儿童的天性。应教育儿童不要妄自菲薄,但也不可不自量力。这实际上是没有弄清楚孩子的天

  然需要,常此以往会养成孩子贪婪的性格。另一方面,要坚持按照孩子的天然需要来进行教育,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对孩子的需求和愿望,合理的一定给予满足,不合理的坚决加以拒绝,坚持适度原则。

  教育是个育人的工程。卢梭的自然教育有利有弊。对此,我们应当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在分析、评价卢梭的教育理念的时候,不仅要借鉴其合理的部分,用以改进和完善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中不合理的部分;而且在研究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批判的吸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思想和实际方案,以便把我国的教育事业稳步地推向推进。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95.

  [2]吴式颖,李明德,单中惠.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62-265.

  [3]胡卫,张继玺.新观察—中国教育热点透视200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04-306.

篇十二: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P>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作者:徐慧敏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36期

  徐慧敏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卢梭是西方教育史上重要的教育家,他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自然主义教育要顺应自然并且遵从人的天性,而且对儿童教育思想有独到的见解。因此,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儿童教育亟需改革的今天,对我国的儿童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267-02

  一、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内涵

  卢梭的所谓自然主义教育,就是要遵循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培养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简而言之,指“顺于自然”,这里的“自然”主要是指人的天性,人的活动应该服从人的天性。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教育顺应自然。卢梭将教育的来源归结为三个方面,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这三种教育中,人的教育我们可以真正加以控制,事物的教育部分由我们决定,而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所以,我们应当使另外两种教育配合我们无法控制的教育,也就是要以自然教育为目标,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身心自由的发展。“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成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教育如果不顺应自然,以成人的偏见任意干涉儿童的发展,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破坏自然的法则,最终会毁坏儿童,甚至使它们遭到扭曲。所以说,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要求我们遵循自然的法则,让儿童顺应自然的发展。

  2.教育遵从天性。卢梭认为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天性出发,遵循儿童自身发展规律,根据其年龄特征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在0~2岁的婴儿期,主要进行体能教育;2~12岁的儿童期,感觉教育为主;12~15岁的少年期,智育和劳动教育为主;15岁以后的成年期主要进行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卢梭认为,“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消极教育主要是针对从出生到12岁的儿童,指不应该向不满12岁的儿童灌输知识和道德,而应该通过各种感官的锻炼,为理性的发展做准备。他认为,“在万物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表现

  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在教育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和人的天性的基础之上,卢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他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协调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明确地

  说,“我想把他培养成一个自然人,但不能因此就一定使他成为一个野蛮人,一定要把他赶到森林中去”。显然,他要培养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

  2.强调实用的法则。首先,反对用书本知识束缚儿童的头脑,并且不主张学生学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卢梭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大脑,教育要追求真正有用的知识,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行以求知。其次,反对死记书本和空洞的说教。他在《爱弥儿》一书中对爱弥儿提出“这有什么用处”的问题并加以引导,通过让爱弥儿亲身体会在森林中迷路,而且又饿又累,让他知道,观察位置的重要性。卢梭认为,教学必须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

  3.按年龄划分教育内容。卢梭从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和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提出了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规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他提出要根据每个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定教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第一阶段是0~2岁的婴儿期,教育应以身体的养护为主;第二阶段是2~12岁的儿童期,教育应以感官训练为主,使其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同时继续进行体育锻炼;第三阶段是12~15岁的少年期,这个阶段孩子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应以知识学习为主,但是要选择有用、儿童能够理解的知识;第四阶段是15~20岁的青年期,教育应以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公民教育为主。卢梭提出的这一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三、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1.教育目的应以有益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卢梭在描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时,提出自然人是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种人,不仅体格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而且做事干练,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适应环境的变化。所以说,人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的,是手和脑、身和心的互相协调与促进。我国目前虽然在倡导素质教育,但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考试主义仍然大行其道。教育改革正是要消除教育中的这些弊端,将儿童从刻板僵硬的教育中解放出来,将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根本宗旨,使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只重智育,忽视德体美,做到将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2.教育过程要倡导儿童主动学习和探究。卢梭的教学论是以发展儿童的主动性、独立精神、观察能力为目的的。他认为一开始要对儿童的好奇心适当地引导,使之成为寻求知识的动力。另外,他认为不要教儿童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通过观察去发现,培养独立的探索精神。而我国传统的教学过分重视符号式的知识的积累,而没有领会到知识的实质,导致儿童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依然是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教师占主导地位,限制了儿童的发展。我们要借鉴卢梭对爱弥儿的教学方法,如爱弥儿通过观察日升日落学习天文;通过在森林中辨别方位学习地理;通过在生活中运用磁铁学习物理等,以这种教育理念改变我国儿童教育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儿童的主体地位,通过使儿童接触与他们相关的事物,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观察思考,主动的学习和探究知识。

篇十三: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P>  论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及意义一、自然教育理论

  (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他认为教育应顺从于大自然的法

  则,发展人的天性。在教育中更侧重只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性的能力.他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为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是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天性。所以他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归于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有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者像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因此,必须使人的教育与物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自然教育为主轴,使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围绕它而秩序,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通过恰当的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以顺利的发展。可见,卢梭的自然教育集中表现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肯定和培养自然人性、理想人格方面,主张以自然为教育的理想准则,接近自然,取法自然,返回自然,归顺自然。他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环境、防范不良影响。被称为“消极教育”(二)、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他认为.由于自然状态与专制制度的对立.所以培“养自然人”与培养公民是两个对立的目的.因此不能同时教育这两种人。具体的公民和自然人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1)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他能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而公民的一切仰赖与专制社会.失去自身独特价值。

  (2)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社会中.公民石油等级的。(3)自然人是自由的人.他是无所不宜的、无所不能的.而公民在社会中

  常常是某种专业化的职业人.他被困于他的职业而失去自由。(4)自然人还是自食其力的人.他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为生。

  简而言之,自然人相对与专制国家的公民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所以自然教育要培养的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能仁能爱的人,并且“只要他处在社会的旋流中,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是人的偏见拖进漩涡里面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权威所控制就行了”。这也是社会中自然人的含义。

  要培养一个自然人.并不等于把它变成一个野蛮人.一定要把他赶到森林中去.他还提出.一个生活在自然的人和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两者完全不同。后者要头脑清醒知道怎样在社会中某得生存.与他人共处而不为偏见、欲念、权威所控制.也不参与狂妄的事情等。

  卢梭所憧憬的身心协调发展的、广泛社会情况的社会“自然人”.也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在这些问题中论述了重视普通教育、反对等级教育、强调手脑并用、身心两健.培养独立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教育思想。(三)、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

  .

  (一)教育要顺应自然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3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达到他自己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在这3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卢梭强调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结果只会打乱自然的次序.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

  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

  .

  .

  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应该看到.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

  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1、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条件。卢梭主张应该让婴儿在乡村环境下自然地生长.注意婴儿对于食物的自然选择能力。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更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指出要"锻炼他们的体格.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

  2、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

  .

  .

  发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应该指导儿童锻炼及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为下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感觉教育上.卢梭指出首先是发展触觉.其次是发展视觉.最后是发展听觉。卢梭提出了感觉的具体方法.并把游戏、绘画、唱歌等活动看作是感觉教育的最好途径;此外.还提出应加强儿童的体育锻炼.以促进感觉能力的发展。

  由于儿童的理智还处于睡眠状态.因此.不要强迫儿童去读书。卢梭认为.在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们是无用的。宁愿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便他们为了学到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

  在纪律教育方面.卢梭反对体罚.也不赞成口头说教。他提出.当儿童犯了错误和过失后.不必直接去制止或处罚他们.而让儿童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人自然后果法"。

  3、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由于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因而己经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

  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儿童不能学习一切东西.只需要学习应该学习的东西。他说:"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从而也才值得一个孩子去寻求.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养成那样的聪明人。总之.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在智育的方法上.卢梭主张让儿童通过实地观察.在大自然中获得知识;强烈反对让儿童靠死记硬背去掌握书本知识.甚至提出"以世界为惟一的书本.以事实为惟一的教材"。他还指出.成人对儿童的指导要少.不要教给儿童正确的答案.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获得.引导儿童独立解决问题。

  .

  .

  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他指出.劳动是每个自由人的社会义务.只有靠劳动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劳动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通过劳动学会适应各种工具以及相关技术.锻炼身体.发展人的心灵。卢梭最推崇手工劳动.认为它最自由.最近于自然状态.最独立.不受他人束缚。总之.卢梭希望儿童能够"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

  4、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由于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坚强的意志。卢梭指出.应该通过各种善行练习.即通过道德的实践来培养儿童坚定的意志。同时.他指出.应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进行。

  (四)、自然教育的道德教育理念卢梭极其重视道德教育,并把培养具有善良的道德本性的道德公民作为其教

  育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中是有道德的,但是进入社会状态以后,人被迫成为社会的人,而枷锁一样的社会状态中却充满贪婪、虚荣、仇恨、压制和冲突,人由此失去了自然状态中的本真性。失去对善恶的关怀。“尽管我们有那么多哲学、人道、礼仪和崇高的原则,我们现在却只有一种浮华的欺人的外表,没有道德的荣誉,没有智慧的理性和没有幸福的欢乐”,这是产生不道德和道德堕落的根源。所以,卢梭的教育是为了恢复人的本性,并通过公意恢复个人道德和共同体的道德。

  首先,自然的道德教育。卢梭认为:“现存的教育是不平等社会的帮凶,它把人像驯马场的马那样加以练习,把人像花园的树木那样,弄得歪歪扭扭。”因为现在的教育是理性的教育,试图从外部灌输进教条,于是不得不用管束来达到目的,而不是像自然状态下的人的教育,是从人的内部去呵护良心,因而道德的解救是回归人的自然本性。道德教育就是遵循“自然的法则”,最好的道德就是自然的道德。

  其次,整体道德。卢梭在强调自然道德教育的同时,也承认人类进入社会状态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人类“不能始终是那样地单独生活,他们要始终保持那样的善良是困难的。这种困难还必然随着他们的利害关系的增加而增加,何况还有社会的毒害,因此我们在这方面不能不采取必要的手段和办法防止人心由于有了新的需要而日趋堕落”。这种手段和办法就是通过契约组成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有一种强迫个人服从道德的要求。这种道德既是公共道德又是个人道德,它是防止进入社会后道德堕落的一种强制但自由的手段和办法。一方面,个人道德的自然化,即恢复个人的至善;另一方面,通过公意这个共同体实现公共道德,而公共道德是个人道德的整合,因而既可以保持个人道德的纯真,能实现共同体的公共道德.卢梭试图通过自然人的道德教育,恢复天赋的正义和道德的良心,从而使人以纯真的感情进入社会状态,然后通过公意(公共道德)使人能在社会状态保有并维

  .

  .

  持道德,实现公意共同体。由此,人的自然道德本性与共同体的道德就实现了互洽。二、自然主义教育的意义

  卢梭在世界教育史上是划时代的教育家,他所提倡的自然教育理论不仅是对封建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的全面、深刻的批判,而且使人类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使教育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自然教育理论震撼了当时的整个欧洲,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即使对现在世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也仍存在着巨大影响。

  1对传统旧教育的批判2确立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3奠定了内发论思想观念4为新儿童观的确立做出了贡献5促进了感官教育的发展6具有世界性性的广泛影响(1)影响了康德思想乃至教育思想的形成(2)影响了斐斯泰洛的教育实验(3)影响了德国泛爱教育运动(4)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

  .

篇十四: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P>  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的原因分析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是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是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西方教育史上与柏拉图和杜威齐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自然教育观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简单来讲就是“回归自然”。一方面,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中。另一方面,卢梭还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回归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在卢梭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育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愿;如果在同一个学生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自然的教育,这样的学生才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为之呼号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危害人性的教育发出的挑战,回归自然、遵从天性,就是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自然教育思想让我们正确认识到儿童的种种需求就如饮水起居一样是人的天性,我们要尊重他们的需要。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从

  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卢梭为什么要提出自然教育呢?首先是由它的时代背景所影响的,继十六、十七世纪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卢梭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第二,卢梭的成长经历。卢梭1712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卢梭的祖父原是法国新教徒,因躲避宗教迫害于16世纪中期来到瑞士。父亲是钟表匠,技术精湛;母亲是牧师的女儿,颇为聪明,端庄贤淑。母亲因生他难产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由父亲和姑妈抚养大的。卢梭懂事时,知道自己是用母亲的生命换来的,他幼小的心灵十分悲伤,更加感到父亲的疼爱。他的父亲嗜好读书,这种嗜好无疑也遗传给了他。卢梭的母亲遗留下不少小说,

  父亲常常和他在晚饭后互相朗读。每读一卷,不一气读完是不肯罢休的,有时通宵达旦地读。在这种情况下,卢梭日复一日地读书,无形之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渐渐充实并滋养了他年幼的心灵。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他还外出借书阅读,如勒苏厄尔著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的《名人传》、那尼的《威尼斯历史》、莫里的几部剧本等等,他都阅读过。由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典范影响和他父亲的谆谆教诲,卢梭深深体会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贵。他既有父亲的爱国血统,又以这些伟人为榜样,甚至言行之间常把自己比作那些历史中的人物。成长的经历对卢梭影响很大。除此之外,卢梭认为教育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孩子的成长教育对孩子的人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要及时地在不同阶段对孩子进行教育,传统的封建教育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损孩子的天性,违背时代的发展,所以他要提出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主张天性。这三大原因对卢梭提出自然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时代的需要、成长的经历、对事物的认识促进了卢梭对教育地探索,提出了自然教育,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篇十五: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P>  论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及意义

  自然教育主义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

  一、自然教育理论

  (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他认为教育应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发展人的天性。在教育中更侧重只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性的能力,他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为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是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天性.所以他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归于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有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者像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因此,必须使人的教育与物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自然教育为主轴,使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围绕它而秩序,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通过恰当的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以顺利的发展。可见,卢梭的自然教育集中表现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肯定和培养自然人性、理想人格方面,主张以自然为教育的理想准则,接近自然,取法自然,返回自然,归顺自然.他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环境、防范不良影响.被称为“消极教育”

  (二)、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他认为,由于自然状态与专制制度的对立,所以培“养自然人”与培养公民是两个对立的目的,因此不能同时教育这两种人。具体的公民和自然人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1)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他能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而公民的一切仰赖与专制社会,失去自身独特价值。

  (2)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社会中,公民石油等级的。(3)自然人是自由的人,他是无所不宜的、无所不能的,而公民在社会中常常是某

  种专业化的职业人,他被困于他的职业而失去自由。(4)自然人还是自食其力的人,他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为生。

  简而言之,自然人相对与专制国家的公民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所以自然教育要培养的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能仁能爱的人,并且“只要他处在社会的旋流中,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是人的偏见拖进漩涡里面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权威所控制就行了”。这也是社会中自然人的含义。

  要培养一个自然人,并不等于把它变成一个野蛮人,一定要把他赶到森林中去,他还提出,一个生活在自然的人和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两者完全不同。后者要头脑清醒知道怎样在社会中某得生存,与他人共处而不为偏见、欲念、权威所控制,也不参与狂妄的事情等。

  卢梭所憧憬的身心协调发展的、广泛社会情况的社会“自然人”,也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在这些问题中论述了重视普通教育、反对等级教育、强调手脑并用、身

  0

  心两健,培养独立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教育思想.

  (三)、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1)正确对待儿童卢梭对于当时的父母和教师们向儿童强迫灌输旧的道德和知识、摧残儿童天性的做

  法进行了们行列抨击,他说,野蛮的教育为了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以至于孩子失去了本应该的快乐和童真。他指出,这样的人缺乏分辨善恶的能力,缺乏实用的知识.

  卢梭认为不适合儿童活动的衣着会使他在漂亮的衣服下面失去他的自由和快乐,养成奢侈的习惯和贪图虚荣等不良心理。而产生这种恶果的原因是没有正确认识儿童,他指出,我们对儿童是一点都不理解,而且关于儿童的观念是错误的,所以越走越入歧途。所以自然教育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改变对儿童的看法。为此他又指出,儿童有它的地位,应把成人当成人,孩子当成孩子进行教育.(2)给儿童充分肯定

  卢梭反对在儿童的心灵成熟之前就向他们灌输种种本是要求成年人的东西,以卖弄摧残儿童心灵,因此他指出,取代这种“积极”教育的只能是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他说我们总的原则就是在任何事情上都让大自然按他最喜欢的办法去照顾孩子,成人不必干预,教育只需遵循自然沿着他给你指出的道路前进。

  由此可看出,要贯彻遵循自然地消极教育,必须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不压制、不强迫、不灌输,否则就不可能进行.所以所谓的“消极教育“,实际上就是与传统的教育相反,是成人、教师在教育中心位置让位于儿童的自主发展,儿童不再是被动受教,教师也不再是主宰一切。可见,他的"归于自然“的主张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是的革命,他带来了儿童观、教育观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次他还注意到儿童天性的差异,英才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他指出,每一个人的性灵都有它的形式,必须按他的形式去指导。(四)、自然教育的道德教育理念卢梭极其重视道德教育,并把培养具有善良的道德本性的道德公民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中是有道德的,但是进入社会状态以后,人被迫成为社会的人,而枷锁一样的社会状态中却充满贪婪、虚荣、仇恨、压制和冲突,人由此失去了自然状态中的本真性。失去对善恶的关怀。“尽管我们有那么多哲学、人道、礼仪和崇高的原则,我们现在却只有一种浮华的欺人的外表,没有道德的荣誉,没有智慧的理性和没有幸福的欢乐”,这是产生不道德和道德堕落的根源.所以,卢梭的教育是为了恢复人的本性,并通过公意恢复个人道德和共同体的道德。首先,自然的道德教育。卢梭认为:“现存的教育是不平等社会的帮凶,它把人像驯马场的马那样加以练习,把人像花园的树木那样,弄得歪歪扭扭.”因为现在的教育是理性的教育,试图从外部灌输进教条,于是不得不用管束来达到目的,而不是像自然状态下的人的教育,是从人的内部去呵护良心,因而道德的解救是回归人的自然本性。道德教育就是遵循“自然的法则”,最好的道德就是自然的道德。其次,整体道德。卢梭在强调自然道德教育的同时,也承认人类进入社会状态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人类“不能始终是那样地单独生活,他们要始终保持那样的善良是困难的。这种困难还必然随着他们的利害关系的增加而增加,何况还有社会的毒害,因此我们在这方面不能不采取必要的手段和办法防止人心由于有了新的需要而日趋堕落”。这种手段和办法就是通过契约组成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有一种强迫个人服从道德的要求.这种道德既是公共道德又是个人道德,它是防止进入社会后道德堕落的一种强制但自由的手段和办法。一方面,个人道德的自然化,即恢复个人的至善;另一方面,通过公意这个共同体实现公共道德,而公共道德是个人道德的整合,因而既可以保持个人道德的纯真,能实现共同体的公共道德,卢梭试图

  1

  通过自然人的道德教育,恢复天赋的正义和道德的良心,从而使人以纯真的感情进入社会状态,然后通过公意(公共道德)使人能在社会状态保有并维持道德,实现公意共同体。由此,人的自然道德本性与共同体的道德就实现了互洽.

  二、自然主义教育的意义

  卢梭在世界教育史上是划时代的教育家,他所提倡的自然教育理论不仅是对封建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的全面、深刻的批判,而且使人类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使教育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自然教育理论震撼了当时的整个欧洲,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即使对现在世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也仍存在着巨大影响.

  首先,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是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制度的猛烈抨击。在他生活的年代,欧洲的教育是压制儿童个性,束缚儿童自由的封建教育,那种经院主义性质的封建教育强迫儿童服从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权威。卢梭反对腐朽,落后的封建教育,提出教育要适应自然,要遵循自然的原则,教育要遵循儿童自然天性,要归于自然,教育要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他不仅充当了封建教育的爆破手和掘墓人,而且成为资产阶级教育的先驱和奠基人。卢梭的出现才提出了具有较为完备体系的自然主义教育。直到卢梭提出自然的教育开始,才使得封建的抑制天性的教育转变为尊重天性的教育。以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来看待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其次,卢梭从教育要适应自然出发,不仅要求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天性,使身心得到自由发展,而且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按照不同的年龄特征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第一次把教育的对象儿童提到了教育的中心地位,打破了封建的、经院主义性质教育的陈规陋习,把儿童从一个被动接受教育的无主体性的机器转变为一个主动接受教育的有主体性的学习者,使教育真正成为儿童乐于做的,主动做的一件事。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对后来的裴斯泰洛齐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也有一定影响,裴斯泰洛齐在卢梭的基础上将自然教育理论进一步深化,在教育史上明确提出了教育心理化的口号,使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在他这里达到了更高,更深的层次。卢梭强调教育要遵从儿童的自然本性,要使儿童的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这一思想为后人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提供了主要的思想来源。时至今日,卢梭的这些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对我们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仍然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2

篇十六: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P>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启示毕建平①(衡水师范专科学校分校教务处,河北衡水053000)摘要:卢梭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自然教育理论的代表,他的关于自然、自然人及自然教育的论述,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和尊重这些规律而不能与其对抗。他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对于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900(2002)02-0064-03卢梭[1](Rousseau1712~1778),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资产阶级教育家。他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自然教育论及其思想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以杜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现代教育派把他奉为自己的祖师爷[2]。在此重提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因为其中涉及到的一些观点、主张对我们当今教育理论和倡导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改革实践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自然人”———“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自然人”“自然”一词,在卢梭看来,主要是指事物的本来面貌、原始倾向,外界不强加干预、没有人为的约束、塑造。涉及到教育,“自然”即是儿童的天性。那么教育为什么要适应自然呢?依照卢梭的说法“凡是出自造物主手里的东西都是好的,一转移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3](p5)。”“不了解自己的天性而任意蛮干的天使,比按照自己的天性和平安详地生活的快乐的凡人还弱”[3](P76)。“不按成规来管教你的学生,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3](P140)。他认为人的堕落是腐败社会造成的,人是自然的学徒,自然的学徒是不需要老师的,平庸的老师只能限制他们的智力,把他们束缚在教师自己的狭隘能力的范围之内。卢梭在自己所著的《爱弥儿》中提到:当爱弥儿(卢梭假设的一个教育对象)能识字读书时,让他看的第一本书应是《鲁滨逊飘流记》,卢梭认为鲁滨逊就是“自然人”的典型,他说:“鲁滨逊在荒岛上,失去了伙伴的帮助,没有技术工具,仍能找到食物,保全生命,而且过得相当舒适”,“我使爱弥儿一心向往着鲁滨逊在荒岛的生活……让他想着自己就是鲁滨逊”[3](P245),我想要培养的自然人,并非使他成为一个野蛮人,把他赶到森林中去,而是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3](P360)。可见,卢梭设想的“自然人”不是指完全脱离社会生活、纯生物的人,而是指不受传统束缚而按照其本性发展的人,是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实体,是体脑发达、身心健康的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方法———适应自然”———“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方法———“适应自然”卢梭在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思想的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一套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遵循“自然”的进行。他认为要想不走弯路,必须按照自然的指引,这应是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一切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卢梭“适应自然”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的个性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的个性。卢梭指责当时的教育,把小孩当成大人看待。他说:其一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的个性“世间的父母和教师不是从儿童造就儿童,乃是完全按成人的要求把儿童造就成学士、博士,野蛮的教育使儿童欢乐的岁月在眼泪、惩戒威吓、奴役中度过[3](P72)。”他认为“自然使儿童变为成人之前,先使他做儿童,若乱此秩序,一定变为没有

  味道,没有香气的早熟的果子,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势必很快至于腐烂”[3](P91)。他主张对儿童就要用儿童的样子对待他。同时,卢梭十分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他还主张自己的事情都要自己努力去做,自己去判断、预想和思考。他认为只有按照自己意愿做事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如果失去这种自由,对儿童和成人都是没有好处的。为了使儿童获得个性自由的发展,卢梭主张切不可对他们加以束缚,甚至提出“消极教育”的主张,宣称:“最早的教育只应是消极的,不在教学生以道德和道理,而在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开始不做什么,终了时你却能得到教育上的奇迹[3](P96)。”其二,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其二在活动中学习。卢梭反对当时经院主义教育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强迫儿童呆读死记的做法,强调儿童应在活动中学习。主张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感官,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作为儿童理性活动的基础。他宣扬“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如果不冒多大危险,最好还是让青年去经历,至于在经历中儿童所受到的惩罚,“也应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3](P109)。“我要不厌其烦地强调一点: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让他们从经验中学到那些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3](P354)。”卢梭认为儿童的道德观念也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他反对当时流行的空洞的道德说教。他说“你要极小心的是,不能使你的学生接触到社会关系的一切概念,因为这不是他的智力所能理解的[3](P246)。”其三,在自然环境”获得新生。其三在“自然环境”中“获得新生”卢梭认为当时的“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主张把儿童带到农村去,使其超脱,获得新生。他说:“把孩子送到农村去,他们在那里自然地使自己得到更生……跟着也就获得了快乐[3](P44)。”综上所述,卢梭的这些思想尽管表现出了他的历史局限性,有的观点比较矛盾甚至偏激,但至今仍闪耀着光芒。进入19世纪下半叶之后,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特征的逐步了解和认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已不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不重要,反而正是以卢梭等人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家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西方国家在形成崇尚自由、尊重个性、以人为本的教育风格方面奠定了基础。这与他们培养出的学生活泼好动、乐观并具有很强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现在我们重提这一理论,并不是要复古,主要是因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包含着永不磨灭的深刻的道理,它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许多启示。(1)以人为本还给儿童做儿童的权利以人为本,还给儿童做儿童的权利教育活动应该是以人为本,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出发。这不仅是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强调的。卢梭曾概括爱弥儿这个形象: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3](P13)可在现行的教学实践中,没有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也没有认识到他们是一群活生生的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意识的个体,是有着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学应该立足学生的发展的需要,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愿望,调动其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思维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玩既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通过伙伴交流可以满足孩子们友谊和归属的心理需要,还能发展他们的社交技能,从中体验到做儿童的快乐。不要再强迫孩子们成为一架架学习的小机器,多让他们回归“自然”,还给他们做儿童的权利。(2)教育教学活动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卢梭从“归于自然”的理论出发重视儿童成长教育教学活动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卢梭从“教育教学活动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卢梭从归于自然”的理论出发,重视儿童成长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强调要根据不同年龄时期的身心特点实施教育强调要根据不同年龄时期的身心特点实施教育。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强调要根据不同年龄时期的身心特点实施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出现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况。一位美国教育专家曾非常感慨地说:“中国的幼儿园教育使我感到可怕。”原因是他在参观中发现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在上课时从不让幼儿随便动,背着小手,比看谁坐得稳;二是内容小学化,甚至有的幼儿园在让孩子们学习小学二年级

  才该学的数学内容。这些都是严重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在过度教育中培养出来的一些少年大学生、研究生,从他们较差的心理素质、自我服务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我们也能看出违背规律带来的严重后果。一个人看到蝴蝶在茧中痛苦地挣扎,就主动帮它剪开茧使它轻而易举地钻了出来,结果很快蝴蝶便死了。这个故事恰恰说出了教育中由于不重视规律而造成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不重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就等于扭曲了孩子心灵,造成其身心畸形发展。(3)重视儿童的生活体验和主动经验的获得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其重要途径是通过个体重视儿童的生活体验和主动经验的获得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其重要途径是通过个体重视儿童的生活体验和主动经验的获得儿童知识活动。活动。儿童天生有一种参与的欲望。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三个阶段,即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指0~5、6岁的儿童,他们主要通过动作来认识和对付世界的。具体运算阶段指小学阶段,认识世界也离不开动作的参与。杜威认为儿童天生就有一种要“工作”的本能。并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就必须通过“做中学”的方式。这些和卢梭的重视个体生活经验的思想是一致的。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把学生放在主体参与学习过程的本位上。只有通过个体主动参与,才能获得大量一手的经验,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形成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基础。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的智慧从指尖上流出来。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运用发现法,这也是卢梭首创的培养学生智力的方法。发现,不是凭空的,而是要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儿童的亲身实践活动为中介的。卢梭说过:如果我们过多地把力量“用在说话上,我们这种唠唠叨叨、废话连篇的教育,必然培养一批唠唠叨叨、废话连篇的人[3](P237)。”但愿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能使儿童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参考文献:[1]曹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上海师大教育系编写组.外国教育发展史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3][法]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推荐访问: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教育家 提出 自然

本文来源:https://www.sizug.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36565.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