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万丰文档网!

《月亮味道》教学反思3篇(全文完整)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2-20 20:55:04

《月亮的味道》教学反思1  《月亮的味道》是一本由波兰作家麦克格雷涅茨创作的著名图画书。这是一本非常简单的图画书,单看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就能猜出故事大概。故事本身浅显易懂,讲述了月亮和一群小动物之间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亮味道》教学反思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月亮味道》教学反思3篇(全文完整)

《月亮的味道》教学反思1

  《月亮的味道》是一本由波兰作家麦克格雷涅茨创作的著名图画书。这是一本非常简单的图画书,单看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就能猜出故事大概。故事本身浅显易懂,讲述了月亮和一群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同时,这又是一本充满童趣和智慧的图画书。

  题目“月亮的味道”就足以使孩子们的小脑袋中产生无数的小问号:月亮可以吃吗?是软的,还是脆的?它是什么味道的?是甜的,还是咸的?这样饱含智慧的标题不但勾起了孩子们的食欲,而且也吊足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可是,该怎样才能品尝到月亮呢?一群小动物们采用“叠罗汉”的方式搭起了天梯,一点一点向月亮靠近……动物们在“叠罗汉”的过程中没有遵循由大到小、由强到弱的规则,可是天梯不但没有倒,反而竖得越来越高了。天梯每增高一节,月亮就会跳高一点。此时,童趣便在这一类似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展露出来。最终小动物们有没有吃到月亮呢?由于月亮的疏忽和大意,最顶端的小老鼠成功地够到了月亮,动物们如愿以偿地品尝到了月亮的美味,最后满意地睡着了。故事本该就此结束,偏偏这时一条小鱼出乎意料地走进了故事,它在说出自己疑问的同时也把无数小读者引进了未完的思考中。

  夜晚,高高挂在天上的月亮在*的眼里已经是遥不可及的,更不要说会想到去品尝一下月亮的味道了。但是,在这则故事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被幻化成了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不是吗?在孩子们的眼里,它像极了一片香喷喷的薯片,还像极了一个诱人的冰淇淋球。而故事中的小动物们,为了能吃到那美味的月亮可谓不惜一切代价。在“够”月亮的过程中,小动物们“叠罗汉”的执着和合作精神令人感动,故事中小动物们那可爱的“坚忍不拔”“坚持到底”对孩子们来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孩子大多都知道天上的月亮是不可能吃到的,但他们又相信故事中的小动物们确确实实吃到了月亮,这就是童话故事的奇思妙想带给孩子的无限乐趣。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很好地把握了故事的主旨,并力求让孩子体验故事的情趣。如教学中我请孩子们学一学小动物的话,让孩子融入角色体验“摘”月亮的快乐,获得语言练习的机会。尤其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上,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月亮是什么味道的”,由此激发孩子听赏故事的兴趣。

  在欣赏过程中,我采用了“听赏一想象一讨论一体验”的方式,预设了一些插问,如“小动物们都很着急,请你们帮帮它们,怎样才能够够到月亮”“小动物们挤在一起睡着了,让你感觉怎么样”,这些插问在启发孩子想象的同时,更帮助孩子理解作品内容,并进而体会小动物们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设计活动环节时做了一些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做到前后呼应,如开始部分我让孩子数数有几个小动物在看月亮,想尝尝月亮的味道呢?在最后小动物尝到了月亮的味道后再来数一数有几个小动物,从而引出下一环节“小鱼”,激发孩子继续阅读绘本的兴趣。

  当然在活动中还有值得探讨研究的地方,如在讲述故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处理好语气语调以及适度的情感渲染。还可选用适当的乐曲,营造温馨的欣赏氛围,音乐的烘托和渲染,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当小老鼠“摘月亮”时,配上更加优美流畅的音乐;当小老鼠“吃月亮”时,配上活泼诙谐的音乐;当小动物们“同枕共梦”时,再配上舒缓的梦幻曲。这样处理,会进一步加深孩子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增强孩子对故事情趣的感受。

《月亮的味道》教学反思2

  瑞士画家麦克·格雷涅茨笔下的绘本故事《月亮的味道》充满童趣。夜晚,高高挂在天上的月亮在*的眼里已经是遥不可及的,更不要说会想到去品尝一下月亮的味道了。但是,在这则故事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被幻化成了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不是吗?在孩子们的眼里,它像极了一片香喷喷的薯片,还像极了一个诱人的冰淇淋球。而故事中的小动物们,为了能吃到那美味的月亮可谓不惜一切代价。在“够”月亮的过程中,小动物们“叠罗汉”的执著和合作精神令人感动,故事中小动物们那可爱的“坚韧不拔”“坚持到底”“团结合作“”对孩子们来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在进行《月亮的味道》写绘教学之前,我自己也反复地研读了这本绘本故事,试图从孩子和*的双重角度去阅读这本绘本。我带着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绘本内容,感知体会绘本中的“团结”“分享”,然后由故事最后水里的月亮引出孩子对水里的月亮味道的想象进行绘本创作这样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这次的绘本教学尝试,带给我更多的是对孩子的认识和对今后绘本教学的反思。

  一、要注重引导,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从让孩子观察现实中月亮图片开始,引出孩子对月亮味道的思考,把孩子从现实带人到想象的天地中。“月亮是什么味道的?”第一个孩子的回答很让人惊喜“是月饼味道的。”而面对接二连三“草莓月饼味道”“柠檬月饼味道”,我给予肯定的同时没有及时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导致对月亮味道的想象由惊喜变成了单调。在对水里的月亮是什么味道的想象过程中,孩子的回答都显得那么理性,“水里的月亮是没有味道的。”“它是月亮的影子,是假的。”“水里的月亮是白开水味道的。”“是冰冰的、凉凉的。”,我提问了很多学生,试图从他们中间找到富有童趣的声音,但一个个的回答都是那么的现实。这又一次让我意识到,现在的孩子普遍都缺乏童趣和想象力,在这个充斥着电视、电脑等画面感十足的信息时代,孩子见得多了,想得少了,过早的*化了,童年都缺少了童趣。而课堂上,面对孩子们没有童趣的回答,我应该要抓住这次的机会去激发、引导他们展开想象,但可惜没有及时抓住这次机会。

  二、要注重想象,为孩子创设想象的空间

  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缺乏想象力,面对这个问题老师要做的就是尽量为孩子创设想象的空间和机会。每一本绘本都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好素材,《月亮的味道》中“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封面上的圆月怎么变成了封底上的弯月?”“小动物们是怎样吃到月亮的?”“故事的最后,在小鱼和月亮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等等,这些都可以为孩子提供想象的空间。在设计教学时,整节课我为孩子创设的最大的想象空间是水里的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小鱼和月亮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请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画一画。我考虑到了故事的延续性,觉得这样顺着故事的发展继续往下想象是比较合理的,但忽视了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想象的余地和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思维受水的局限,在他们的认知里水就是没有味道的,水里的月亮是月亮的影子,小鱼是吃不到月亮的,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孩子的想象空间就变小了。正如课后研讨时老师们提到了,如果改成你如何到月亮上去,去尝尝月亮的味道,可能面对这样的情境,学生想象的空间会更大。

  三、要注重语言训练,培养孩子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因此在教学时就要加强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在教学时,我就重视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把话说完整,要注意观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绘本《月亮的味道》和大多数绘本一样,故事的发展中情节都是相似的,文字表达上只存在个别差异,这就成为了训练学生语言的好素材。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语言表达适合从模仿开始,因此在教学《月亮的味道》时,我引导学生边观察图画边听我缓缓讲述故事中小海龟和大象的情节,学生在两次听到小动物相似的话和月亮相同的反应后,就能自发的模仿绘本中的语言,然后故事接下来的情节就渐渐变成了学生和老师一起学用绘本语言进行讲述。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小老鼠自己吃到月亮后是怎样做的?学生在表达自己看法的同时把“分享”的美好播种到了大家的心里,分享会让人感到快乐、幸福,心里会甜甜的。体会到了分享的美好,我又让学生思考小动物们是怎样吃到月亮的?有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小动物们的团结,团结合作坚持不放弃,努力过后品尝到了最美味的月亮,才有了挤在一起美美睡觉的温馨一幕。希望这次的绘本课后能将“分享”和“团结”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的心里,在今后的行动中发芽开花。

《月亮的味道》教学反思3

  《月亮的"味道》是一本充满童趣和智慧的绘本。书名 “月亮的味道”就足以使孩子们的小脑袋中产生无数的小问号,在“够”月亮的过程中,小动物们“叠罗汉”的执著和合作精神对孩子们来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大班的孩子大多都知道天上的月亮是不可能吃到的,但他们又相信故事中的小动物们确确实实吃到了月亮,这就是童话故事的奇思妙想带给孩子的无限乐趣。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把握故事的主旨,力求让孩子体验故事的情趣。《指南》在对幼儿阅读图书的教育建议中提出“保证幼儿自主阅读”“鼓励幼儿自主阅读”。自主阅读就是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图书用自己的速度阅读。在教学过程中,从第一次让孩子自主阅读自由讲述到第二次教师与幼儿一起阅读,更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并进而体会小动物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在设计活动环节时做了一些精心的设计和安排 ,做到前后呼应,从阅读封面封底开始到结尾从仔细观察封底封面月亮表情的变化结束,是孩子从猜想到反思的过程。


《月亮的味道》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月亮的味道》教学反思3篇(扩展1)

——《月亮的味道》教学设计3篇

《月亮的味道》教学设计1

  设计意图: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生活中并没有太多与他人互帮互助的经验,长此以往形成了幼儿较为自我的性格特征,在融入集体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无法与同伴进行合作或是分享成果。而本故事的学习,能够让幼儿懂得与同伴相处重要性的同时,积累社会*往的经验。这正是一本体现幼儿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绘本,故事中通过小动物们互相帮助,同心协力地吃到月亮的,尝到月亮味道的情境让幼儿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故事的内容十分有趣且富含深刻地教育意义。

  活动目标:

  1.在认真倾听故事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故事内容,记住主要角色;

  2.通过课件和图片的演示,掌握动词“伸”、“挤”的含义,学说小动物之间的对话;

  3.感受与同伴合作的力量,体验分享的愉悦。

  活动准备:

  1.与绘本相关的课件、图片;

  2.幼儿共同合作的照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动物的图片,通过谈话的形式引出故事。

  1.师:今天有几只小动物老师到我们班做客了,看看都有谁呀?(出示动物图片)快跟它们打声招呼吧!今天小动物们呀,要一起做一件事情,你们猜猜它们会做什么呢?(引导幼儿进行猜测)

  2.师:它们到底会做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教师讲述故事)

  二、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认真倾听。

  2.通过提问的方式掌握故事内容,并出示相关图片。

  师:故事叫什么名字呀?里面都有哪些小动物呢?这些小动物今天一起做了一件什么事?那它们尝到月亮了吗?它们在尝月亮地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什么困难呢?小动物们是怎么解决的?它们又是怎么说的呢?

  三、教师播放课件,再次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能够梳理出小动物先后出场的顺序,并且能够学说小动物之间的对话。

  1.师:你们听到了吗?小动物们是怎么做的呀?第一个想尝一尝月亮味道的是谁?(边说边摆放动物的图片)它是怎么做的?伸长了脖子是什么样的?谁来学一学!(学习伸的动作,并进行模仿)那小海龟成功了吗?那怎么办?请来了谁帮忙?它是怎么说的?

  师:小乌龟是怎么对大象说的?他们成功了吗?大象又请来了谁?(长颈鹿)它是怎么对长颈鹿说的?它们有没有成功呀?那它们放弃了吗?接下来又请谁来帮忙了?(以此类推,逐步梳理每个动物的出场顺序,并学习简单的对话)

  2.师:老鼠最后有没有成功呀?它尝到月亮的味道了吗?那小老鼠为什么能成功呢?其他小动物呢,有没有尝到月亮的味道?它们是怎么吃到的呢?(引导幼儿了解团结合作和分享的意义)

  四、猜测小鱼的结局并拓展“团结合作”的含义。

  1.师:咦,你们看这里还有谁呀?(小鱼)你们猜这条小鱼最后会尝到月亮吗?我们小朋友可以回去问一问爸爸妈妈哦!

  2.观看幼儿团结合作的照片,升华主题。

  师:我们今天分享的故事有趣吗?那你们喜欢故事里的谁呀?为什么?小动物们一起努力最后都尝到了月亮的味道。我们小朋友*时会跟其他人一起完成事情吗?会一起做什么呢?(请幼儿讲述,教师出示部分图片)

  活动反思:

  《月亮的故事》本身是一个绘本故事的学习,但是由于故事的内容较长且其中的动物角色过于丰富,对于小班而言,接受绘本中的全部信息是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本活动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编,从最初的绘本学习改为故事学习,并且将故事的内容重新进行了梳理和压缩,将活动的重点落在故事中动词的掌握和小动物对话的学习上,这样既满足小班幼儿年龄发展的需求也使得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在故事内容方面,考虑到故事中小动物的角色过于丰富,有小乌龟、大象、长颈鹿、斑马等等,因此教师进行了难点前置,在活动的导入部分便将小动物的角色呈现出来,幼儿能够通过观看图片便知道故事中都有哪些小动物,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故事的学习。

  整个活动下来,教师发现,虽然故事较长,而且中间有一段是重复的句式学习,但是幼儿的参与度还是较高的。能够在教师讲述故事的时候认真倾听,且在第一遍讲述故事之后,幼儿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回忆出故事的名称及其中包含的动物,而且能够完整表述出今天小动物一起完成的事情。因此教师在此基础上,用提问的方式进行了过渡,引导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倾听第二遍故事,并且能够梳理出小动物先后出场的顺序以及每个小动物之间的对话。第二遍故事的讲述教师是利用了课件的形式,形象直观的方式使得幼儿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故事内容。第二遍讲述之后,幼儿基本掌握了整个故事的内容,并且能够按照顺序说出先是谁想来够月亮,第二个来的是谁,他们之间说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通过逐步提问的方式,教师和幼儿对故事有了更细致的认识。但是在第二环节的教具摆放中,教师忽略了其他小动物对幼儿的干扰,而是应将未出现的小动物先摆在旁边,然后根据提问逐次出现,这样更便于活动的开展。

  在幼儿完全掌握故事之后,教师对故事的主题进行了提升,从故事本身过渡到实际生活,通过观看幼儿合作的照片,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并鼓励幼儿学习故事中小动物的精神,能够与同伴相互帮助、互相配合,共同解决困难,从而理解团结的力量,珍视与同伴的相处。

《月亮的味道》教学设计2

  教材内容:波兰作家麦克·格雷涅茨的绘本《月亮的味道》。

  文本分析:这本绘本不仅关于吃的故事而且是关于团队合作与分享的绘本,阅读的时候,吃是吸引孩子的一个点,而团队合作与分享则是更应该灌输的思想。另外,作者书中有意设置的小悬念让这本书有了更多延伸的空间。

  授课形式:课堂教学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合作的力量和分享的快乐。

  2、让生儿感受到这是个好玩又好吃的故事。

  3、尝试想象并讲述动物们的活动与对话。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月亮的味道是怎样的.。

  教学过程:

  一、揭题(给孩子分薯片吃)

  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请大家吃糖果,谁来告诉我,糖果是什么味道?你们*时最喜欢吃什么东西呢?它又是什么味道?(提问多个孩子,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

  师:小朋友们,你们表现真好,说了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并且,还知道它们的味道。但今天我带来一样东西你肯定不知道它是什么味道的。(播放PPT第一张月亮的图片)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夜里圆圆的月亮的味道吗?月亮的味道是甜的,还是咸的?是苦的?还是辣的?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个故事,它的名字就是《月亮的味道》。你们看到小动物了吗?它们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吃到月亮了吗?接下来让我们和故事里的小动物一起去品尝月亮的味道。

  二、播放绘本课件

  1. 师:老师边讲故事边放课件,“月亮是什么味道呢?真想尝一小口啊!”动物们伸长脖子望着天上的月亮总是这么想。

  2. 师提问、启发、思考

  ①画面四

  师:有一天一只小海龟终于下了决心,它要一步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去摸一摸月亮,它如愿了吗?

  师:乌龟好不容易爬到山顶,感觉近多了,可是它还是够不着,

  提问1:那可怎么办?

  生:各抒己见。(找朋友帮忙、找爸妈帮忙)

  师:对呀!你们真是好孩子,遇到困难,就找朋友来帮忙,你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一定要找老师、同学和家人帮忙。

  ②画面六、七

  师:这时,它想到了大象。

  提问2:乌龟为什么会请大象帮忙?它们能够到月亮吗?

  乌龟说:“大象,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够得着呢!”月亮想:“这是在和我玩游戏吧!”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月亮轻轻的往上一跳,大象还是够不着。它叫来了(长颈鹿)。大象说:“长颈鹿,你到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够得着呢?

  提问:a.大象是怎么对长颈鹿说的?学说句型

  b.长颈鹿够摸到亮了吗?(没有)为什么?该怎么办呢?

  ③画面八,九

  师:谁来了?(袋鼠)长颈鹿找来了袋鼠,长颈鹿怎么说的?谁愿意来说说!”袋鼠,你跳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一下就够到了!“月亮轻轻得往上一跳,袋鼠够不着了。

  3. 结束部分

  1、师:看来刚才小朋友们已经把这个故事读懂了,现在让我们重新完整的欣赏一遍这个好玩有趣的故事。”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给大地披上了银装,就在这个美妙的夜晚里,动物们伸长脖子望着天上的月亮,“ 月亮是什么味道呢?真想尝一小口啊!”它们总是这么想。

  2、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提问:①最后小动物们摘到月亮了吗?是小老鼠一个人摘到的吗?是不是小老鼠的功劳最大摘到月亮(不是)小老鼠是怎么摘到的吗?他们是怎么做的?(一个一个叠得高高的)

  小结:原来,大家能摘到月亮并不是小老鼠的功劳,而是大家一切努力一起合作起来,才能一起做才会成功,并不是一个人的力量,看来集体的力量是真大的。

  3.好了,把这个好听的故事带回去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吧。


《月亮的味道》教学反思3篇(扩展2)

——《月亮的味道》教案3篇

《月亮的味道》教案1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内容的有趣,体验动物们齐心协力,成功“吃到”月亮后的快乐心情。

  2、喜欢欣赏文学作品,能对故事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与表达。

  活动准备:

  《月亮的味道》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发想象

  师:每年中秋节晚上的月亮是怎样的呢?是的,月亮很圆,也很亮。

  今天我带来了一本书叫《月亮的味道》,如果真的能吃到天上的月亮,你想象一下月亮可能是什么味道呢?让我们来看看故事里的动物们是怎么想的吧。

  二、听讲故事,理解作品

  1、请大家数一数画面上有几双眼睛?能说说有几只小动物吗?

  2、小动物们都很着急,请你们帮帮它们,怎样才能够够到月亮?

  3、小动物们挤在一起睡着了,让你感觉怎么样?

  4、小鱼在想什么?你们认为它说得对吗?为什么?

  5、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哪个部分最有趣?

  6、小动物们是用什么方法摘到月亮的呢?他们是怎样“叠罗汉”的?

  7、小动物们想摘月亮,但月亮为什么要轻轻地往上一跳呢?(月亮和动物们在做游戏)我们也来玩一玩。

  (教师可请幼儿边复述边体验故事主要情节。)

  三、完整欣赏,想象迁移

  让我们一起再来完整地听一遍这个故事。

  (播放配乐故事,引导幼儿学讲故事中的对话。)

  如果,让你们也来摘月亮,你们会想什么办法?你希望月亮是什么味道?

  (教师示范句式:我希望月亮是甜甜的,就像美味的巧克力……)

《月亮的味道》教案2

  活动目标

  (一)感受故事内容的有趣,体验动物们齐心协力,成功“吃到”月亮后的快乐心情。

  (二)喜欢欣赏文学作品,能对故事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与表达。

  活动准备

  PPT\图画书《月亮的味道》、舒伯特的《小夜曲》。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发想象

  [师]每年中秋节晚上的月亮是怎样的呢?是的,月亮很圆,也很亮。

  (出示图书)我这里有一本书,让我们一起来念念这本书的名字好吗?(《月亮的味道》)如果真的能吃到天上的月亮,你想象一下月亮可能是什么味道呢?

  幼儿A:月亮的味道可能像香蕉一样甜甜的。

  幼儿B:也可能就是大饼的味道,成成的。

  幼儿C:也可能是没有味道的。

  [师]让我们来看看故事里的动物们是怎么想的,我们一起来听故事。

  二、听讲故事,理解作品

  [师]《教师边讲述故事边插问)

  1.请大家数一数画面上有几双眼睛?(九双眼睛)能说说有几只小动物吗?(九只小动物)

  2.小动物们都很着急,请你们帮帮它们,怎样才能够够到月亮?

  幼儿A:再找一只小动物,找一只小一点的就可以了。

  幼儿B:去借把梯子爬上去。

  幼儿C:叫小猴子用力往上跳。

  3.小动物们挤在一起睡着了,让你感觉怎么样?

  幼儿A:这幅画面让我感觉很温馨。

  幼儿B:我感觉像躺在妈妈的怀抱里,很温暖。

  幼儿C:这让我想起了宿泊活动,大家睡在一张大床上,心情很愉快。

  4.小鱼在想什么?你们认为它说得对吗?为什么?

  幼儿A:小鱼也想尝尝月亮的味道。

  幼儿B:小鱼说,水里的月亮是假的,是影子。

  5.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哪个部分最有趣?

  幼儿A:小老鼠摘到月亮很有趣。

  幼儿B:小动物们“叠罗汉”很有意思。

  幼儿C:月亮被吃掉了一半最有趣。

  6.小动物们是用什么方法摘到月亮的呢?他们是怎样“叠罗汉”的?

  7.小动物们想摘月亮,但月亮为什么要轻轻地往上一跳呢?(月亮和动物们在做游戏)我们也来玩一玩。

  (教师可请幼儿边复述边体验故事主要情节。)

  三、完整欣赏,想象迁移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完整地听一遍这个故事。

  (播放配乐故事,引导幼儿学讲故事中的对话。)

  [师]如果,让你们也来摘月亮,你们会想什么办法?你希望月亮是什么味道?

  (教师示范句式:我希望月亮是甜甜的,就像美味的巧克力……)

  幼儿A:我希望我能乘直升飞机去摘月亮。

  幼儿B:我希望月亮有薯片的味道。

  幼儿C:我要做一架很长很长的梯子。

  幼儿D:我希望月亮是冰淇淋的味道,最好是香蕉味的。

  幼儿E:我希望乘热气球去月亮。

  幼儿F:我希望月亮是月饼的味道,我要摘下一片回来和我的家人一起分享。

  活动延伸

  教师可启发幼儿在区域活动时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

  活动评析

  瑞士画家麦克?格雷涅茨笔下的绘本故事《月亮的味道》充满童趣。

  夜晚,高高挂在天上的月亮在*的眼里已经是遥不可及的,更不要说会想到去品尝一下月亮的味道了。但是,在这则故事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被幻化成了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不是吗?在孩子们的眼里,它像极了一片香喷喷的薯片,还像极了一个诱人的冰淇淋球。而故事中的小动物们,为了能吃到那美味的月亮可谓不惜一切代价。在“够”月亮的"过程中,小动物们“叠罗汉”的执著和合作精神令人感动,故事中小动物们那可爱的“坚忍不拔”“坚持到底”对孩子们来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大班的孩子大多都知道天上的月亮是不可能吃到的,但他们又相信故事中的小动物们确确实实吃到了月亮,这就是童话故事的奇思妙想带给孩子的无限乐趣。尤其是故事的结尾,当小动物们尝到了月亮的味道,一个挤着一个心满意足地睡着时,一条小鱼看着刚才发生的这一切,提出问题了:“为什么它们要那么费力,到高高的天上去摘月亮?这不是还有一个嘛,喏,就在水里,在我旁边呀。”这一情节无疑又激发孩子们更深地去思考和想象……这真是一本既好看,又好玩,还可以让人动脑筋的故事书。应该讲,教师在执教中,很好地把握了故事的主旨,并力求让孩子体验故事的情趣。尤其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上,从*传统节日“中秋节”导入,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月亮是什么味道的”,由此激发幼儿听赏故事的兴趣。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听赏一想象一讨论一体验”的方式,预设了一些插问,如“小动物们都很着急,请你们帮帮它们,怎样才能够够到月亮”“小动物们挤在一起睡着了,让你感觉怎么样”,这些插问在启发幼儿想象的同时,更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并进而体会小动物们坚持不懈的精神。

  当然,在以下方面,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探讨和实践:

  1.需进一步正确把握主次线,采用恰当方式演绎作品

  这个故事的重复情节较多,讲述中教师采用了边讲边插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内容,但插问要注意详略得当。我认为重点插问可以放在小动物们“叠罗汉”的情节上,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画面展开讨论,使幼儿了解动物们“叠罗汉”的顺序,感受动物们玩耍时的调皮可爱。次重点插问可以落在小动物们睡着了的情节上,进一步引导幼儿去体现齐心协力的成功所带来的满足与快乐的情绪。

  此外,在讲述故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处理好语气语调以及适度的情感渲染。教学中可以请孩子们学一学小动物的话,让幼儿融入角色体验“摘”月亮的快乐,获得语言练习的机会。

  2.要注意满足幼儿对问题讨论的需求

  从活动现场看,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内容是“叠罗汉”,因此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幼儿对这个情节和画面进行重点讨论,如“小动物是怎么叠罗汉的?”“海龟为什么被叠在最下面?”“海龟会不会被压死?”结尾时,孩子们对“水中怎么会有一个月亮”尚存疑问,教师在此可以即兴组织一次小小的“辩论赛”,让孩子们各抒己见,借“辩论”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进而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现象“水中倒影”产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3.应适当选用乐曲,营造温馨的欣赏氛围

  引导幼儿欣赏文学作品,音乐的烘托和渲染,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乐曲的选用上,还可再做努力。如当小老鼠“摘月亮”时,配上更加优美流畅的音乐;当小老鼠“吃月亮”时,配上活泼诙谐的音乐;当小动物们“同枕共梦”时,再配上舒缓的梦幻曲。这样处理,会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增强幼儿对故事情趣的感受。

  附故事:《月亮的味道》

  “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还是咸的?真想尝一小口啊!”

  夜里,动物们望着月亮,总是这么想。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

  有一天,一只小海龟决心去摸一摸月亮。小海龟爬呀爬,总算爬到山顶,月亮近多了。可是,小海龟还是够不着。于是,海龟叫来了大象。“大象,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够得到呢!”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这时,月亮想:“这是在和我玩游戏吧!”月亮轻轻地往上一跳。大象还是够不着,它叫来了长颈鹿。然后长颈鹿叫来了斑马,斑马叫来了狮子,狮子叫来了狐狸,狐狸叫来了猴子……每次都是眼看就要摸着了,可月亮总是会轻轻地往上一跳,月亮又漂远一点,还是够不着。

  最后猴子叫来了老鼠。

  月亮看着老鼠,心想:“这么个小不点儿,肯定捉不到我的。”月亮已经玩累了,这回它没有动。

  瞧,老鼠先爬到海龟身上,然后爬到大象身上、长颈鹿身上、斑马身上、狮子身上、狐狸身上、猴子身上,然后……

  “咔嚓!”老鼠咬下一片月亮。“多么美味的月亮啊!”

  小老鼠给动物们都分了一口月亮,大家都觉得,这是它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夜幕下,动物们在月亮的陪伴下,美美地睡着了……

  这时候,河里的一条小鱼看着这一切,怎么也闹不明白:“为什么它们要那么费力,到高高的天上去摘月亮?这不是还有一个月亮嘛,喏,就在水里,在我旁边呀。”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月亮的味道》教学反思3篇(扩展3)

——《月亮的味道》教案

《月亮的味道》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月亮的味道》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亮的味道》教案1

  一、设计意图:

  这是一本富有童趣的书。对于幼儿来说,吃,是最感兴趣的事了。香蕉,吃过。苹果,吃过。可是,夜晚高高地挂在天上的月亮,却没有吃过。月亮是什么味道呢?圆圆的、黄黄的月亮,是像饼干一样脆脆香香的,还是像橘子一样甜甜酸酸的呢?书中小动物一个叠一个的场面,而且越叠越高会让幼儿们很感兴趣。故事中通过小动物们同心协力的吃月亮,一起品尝月亮的味道让幼儿感受团结的力量。故事不但有趣,还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二、活动目标:

  (一)喜欢阅读,仔细观察画面理解和感受故事内容的有趣。

  (二)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勇于表达。

  (三)知道坚持到底,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三、活动准备:

  绘本PPT、音乐

  四、活动过程:

  (一)引题: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是关于谁的故事呢?

  (评析:活动的环节前面的导入比较*常,可以把最后“小老鼠吃到月亮”的图片放到前面,让幼儿猜猜小老鼠在地上是怎么吃到月亮的,更加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观察画面,利用想象猜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评析: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的是先分段再完整的方式引导幼儿欣赏故事,通过故事传达一个信息“团结起来力量大”。在活动中教师很重视孩子自己去观察,去想想猜测,各环节很清晰,教态自然,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

  1.导入部分:欣赏第一张画面

  教师:“天黑了,你看,天上有什么?月亮下面藏了些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眼睛?有几双眼睛?会是谁的眼睛?他们在想什么呢?

  2.教师讲故事:“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还是咸的?真想尝一下口啊!夜里,动物们望着月亮,总这么想。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

  提问:(1)小动物望着月亮想干吗?--想尝尝月亮的味道。

  (2)那你觉得月亮会是什么味道的呢?---幼儿猜测

  (3)小动物够的着月亮吗?我们来帮小动物想想办法,怎么才可以够到月亮呢?——引导幼儿举手回答。你们真聪明,帮小动物想了那么多办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书里的小动物是怎么办的,继续讲述故事。

  3.画面切到第二张(出现小海龟)

  教师:“有一天,一只小海龟下定了决心,他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去摸一摸月亮(提问:小海龟想了个什么办法啊?——爬到最高的山上。恩,这也算个好办法,你觉得小海龟能够的着月亮吗?为什么?)

  4.画面切到小海龟爬到最山顶的那一张,教师:“爬到山顶,月亮近多了,可是,小海龟还是够不着”

  (1)为什么小海龟够不着?

  (2)用什么办法能够摸到月亮呢?(幼儿发挥想象)

  5.它会请谁来帮忙呢?(切换至出现大象画面)“海龟叫来了大象。”“小乌龟说,大象你到背上来,说不定我们能够得着呢?”(重点:幼儿学说此句语速较慢)幼儿说说看。

  “月亮想,这是和我在玩游戏吧!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月亮轻轻的往上一跳,大象还是够不着。”

  6.它会请谁来帮忙呢?(幼儿发挥想象)(切换至出现长颈鹿画面)“他叫来了长颈鹿。”大象说:“长颈鹿,你到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够得着呢?

  提问(1)大象是怎么说的?(学说句型)

  (2)长颈鹿够摸到月亮了吗?(没有)长颈鹿使劲伸长了脖子,可还是够不着(幼儿学做长颈鹿够月亮的动作伸伸脖子)该怎么办呢?

  7.切换到出现斑马的画面:谁来了?(斑马),长颈鹿找来了斑马,长颈鹿怎么说的?谁愿意来说说!“斑马,你跳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一下就够到了!”

  8.切换到出现斑马和大家共同够月亮的画面,你们看,这里有几只小动物在摸月亮拉?(四只)那四只小动物能够地着月亮吗?(幼儿猜想)月亮一看到斑马,又轻轻得往上一跳。“他们离月亮越来越近了,有摸到月亮吗?怎么办?斑马叫来了谁?

  9.切换到狮子的画面)斑马是怎么说的?说:“狮子,你跳到我背上,说不定我们就可以够到了”月亮一看到狮子,又轻轻往上一跳。动物们还是够不找月亮,叫来了狐狸。

  10.(切换到狐狸的画面)月亮太高了,小动物们还是够不到,狮子又叫来了狐狸,狮子说:“狐狸,你跳到我背上,肯定能成功!月亮一看到狐狸,又轻轻的跳高了一点。他们现在够高了吧!有几只小动物啊?数一数?这么多小动物都来帮忙应该可以摸到月亮了吧(猜想)

  11.切换到猴子出现的画面?咿,你们这里有只小猴子啊?他来干什么啊?(猜想)狐狸会怎么说的?“猴子,你到我背上来,这回我们肯定可以够到了。”月亮,一看到猴子,又轻轻得往上一跳。猴子都能闻到月亮的味道拉,可还是够不着。猴子叫来了小老鼠。

  12.你觉得小老鼠来,会摸到月亮吗?为什么?

  “老鼠,快爬到我的背上来,我们就能爬上月亮了!”月亮看着老鼠,心想“这么个小不点,肯定捉不到我的”月亮已经玩累了,这回它没有动。月亮为什么会这么想?

  13.(切换到小老鼠咬了一片)想不到,“咔嚓!”老鼠咬下一片月亮。它给动物们都分了一口月亮,大家都觉得,这是它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提问:(1)小老鼠成功了吗?

  (2)为什么大家觉的是它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只有通过努力才得到的东西才会显得特别珍贵。)

  14.切换到睡觉的一张“这天夜里,大家挤在一起睡着了”可是切换到初始的画面(9双眼睛)还有一只会是谁呢?去哪里了呢?切换到最后一张“一条小鱼看着这一切,怎么也闹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那么费力,到高高的天上去摘月亮?这不是还有一个吗?喏,就在水里,在我旁边啊!

  提问:奇怪,怎么水里有月亮呢?是怎么回事?(倒影)

  (三)配乐完整欣赏故事,知道坚持到底,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评析:配上音乐完整欣赏一遍故事,给孩子视听觉上的共同享受,让孩子深深得沉浸在绘本作品的意境中,感受到同伴之间的团结互助的力量。)

  1.这本书的名字叫《月亮的味道》我们一起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看一遍。

  2.提问:

  (1)小动物摸不到月亮的时候,有没有放弃?

  (2)最后小动物们摸到月亮了吗?是谁摸到的吗?

  (3)是不是小老鼠的功劳最大?(不是)小老鼠是怎么够得着的?他们是怎么做的?(一个一个叠得高高的)

  3.师生共同小结:原来,大家能摘到月亮并不是小老鼠的功劳,而是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合作才能成功,看来团结合作的力量真的大啊。

  (四)想象迁移:月亮真的能吃吗?(这就是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如果月亮能吃,你希望月亮是什么味道?

  (评析:想象的迁移提升了幼儿想象的空间,让整个活动充满了童趣和天真。)

  教师示范:我希望月亮是甜甜的,就像美味的巧克力……

  五、活动延伸:

  (评析:活动的延伸是幼儿对作品想象的延续。)

  (一)观看动画片《月亮的味道》。

  (二)把月亮的味道画出来。

《月亮的味道》教案2

  设计思路:

  “夜的故事总是充满魅力的!夜色下的月亮轻盈地跳着,游戏着,等到它累了、玩够了,动物们终于尝到了月亮的滋味,尝到了辛劳的回报!”多好的一个故事啊,忍不住当下就想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故事的氛围中,我借用了“蒙氏数学”——“走线”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安定舒缓孩子们情绪的同时,利用简单的肢体语言把他们推进诱人的故事之旅,让他们随着故事的进展,环节的变换,吃惊、想象、起伏、舞动……也想以这本书为媒介,引导孩子们循着“月亮”这个轨迹查询和阅读更多相关主题的书籍,在这种有意识的寻找和阅读的过程中拓宽视野,在筛选和查找中得到锻炼。

  活动目标:

  1、以音乐为背景,故事为主线,让幼儿在想象中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2、体会故事中集体合作的力量。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活动的前几天进行阅读前的热身运动,引导幼儿说说“你知道的月亮的故事”为本次活动作经验铺垫和积极的情绪导向。

  2、物质材料准备:

  ①布置一条“蒙氏线”——奇妙的小路。

  ②事先制作一本电子书《月亮的味道》。

  ③《小星星》、故事的背景音乐、“咔嚓”音效以及最后表演故事的音乐各一。

  ④黑色的大背景图、贴上磁铁可以随意移动的月亮(可以被咬掉的部分+被咬剩下的月牙形状=一轮圆月)和小动物的图片。

  ⑤与月亮有关的几本绘本故事书。

  活动过程:

  一、随着《小星星》的音乐——走线入场,借着小星星的魔力把孩子们拉进故事的氛围中。

  1、师:“孩子们,小星星告诉老师,今天夜里神秘的故事王国有一件好玩的事情发生,它要带我们去看看。去不去呀?”(去)“嗯,好,小星星又说了,去故事王国只有这一条小路,我们要跟着它,做着星星操,才能到达哦!”

  2、等孩子们找到舒服的位置坐下来以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师:“孩子们,月亮是什么味道,你们知道吗?”(让幼儿猜想月亮的味道)

  师:“来,闻闻,它在这儿呢……”

  3、出现大背景图:黑色的背景,一轮圆月,黄褐色的山顶上,七八双亮闪闪的眼睛。

  师:“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观察、讨论,月亮的味道已经牢牢地把孩子们拴住了,看到好多小朋友咽口水的样子。止住笑的冲动,就着孩子们的猜想开始了阅读的脚步……)

  二、在舒缓、贴切的背景音乐牵引下,翻阅电子书。

  1、师一边翻阅电子书,一边踩着舒缓、生动的音乐旋律讲述故事,牵引着孩子们一起品尝“月亮的味道”。

  2、讲述的过程中,偶尔稍作停顿,突出有趣的地方,特别是“咔嚓”一声,月亮被小老鼠咬到了,这个地方设置音效,增强效果。

  三、借着奇妙的道具,升华故事,感受集体合作的力量。

  1、故事讲完了,师假装咽口水,询问:“孩子们,月亮的味道怎么样?”(……)

  2、再次出现黑色的大背景图,提供月亮(可以被咬掉的部分+被咬剩下的月牙形状=一轮圆月)和小动物的图片。

  师:“这样的夜晚,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呀?”(动物们都去吃月亮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眼睛好多,都在看着月亮。)

  3、操作、发现。借助教具引导幼儿感知动物叠高的情景。

  ①请几个小朋友上来按照动物的出场顺序合作叠高,感受集体合作的力量。

  师:“那你们能告诉老师,谁先想去摸摸月亮的?”(小乌龟)

  师:“小乌龟都请来了谁?它们是怎么做的呀?我请几个小朋友上来帮帮忙。”

  师:“刚刚老师请的几个小帮手已经把小动物们一个,一个的叠高。现在请小朋友们再仔细看看,告诉老师,你都发现了什么?”(它们一个这边,一个那边——孩子们边说边转换着身体的方向。)

  ②谁能告诉老师动物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呀?(鼓励幼儿猜想,并表达自己的发现。)

  ③师小结:“不同的方向叠高,这样才能稳稳的,叠得高高的。”

  ④“咔嚓”一声,月亮被小老鼠咬到了。(请助教老师,播放“咔嚓”音效)。

  师:“小朋友听,这是什么声音?”(倾听“咔嚓”声)

  师:“小老鼠请小动物们吃月亮,也请咱们吃月亮呢。嗯~真好吃!”(撕下一片月亮,假装吃得津津有味)

  ⑤师撕下数片月亮,分给小朋友们,“来你尝尝,你也尝尝……”

  (拿到“月亮”的小朋友有些假装吃得津津有味,有些小朋友居然真的尝了一下。)

  师:“月亮好吃吗?”(……)

  ⑥师总结:“孩子们,合作的力量可大了,小动物们都知道团结起来,合作叠高,最终得到它们想要的月亮。我们也要这么做哦,遇到自己完成不了的事情,请伙伴们帮忙,这样,你们也可以吃到‘月亮’哦!”

  四、随着轻快、幽默的音乐,带着孩子们扮演小动物“吃月亮去啰”。

  1、师:“还有这么多的小朋友没有尝到月亮的味道呢,怎么办呢?”(师假装想办法)“有了,我们请小乌龟帮忙,带我们去‘尝尝’月亮的味道吧。”

  2、和孩子们一起随着音乐表演故事。

  五、迁移:月亮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1、师:“你们觉得月亮真的可以吃吗?”(……)

  师:“嗯,是的,月亮是不可以吃的。这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好玩又奇妙的故事而已。小朋友真棒,可以发现这么多好玩又奇妙的地方。”

  2、师拿出几本关于月亮的绘本故事,告诉孩子们:“月亮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你看老师这儿有《月亮狗》、《月亮,生日快乐》、《爸爸,你能给我月亮吗》……咱们都来当小小收藏员,去书店、网上找一找‘月亮的故事’,要记得把你的故事带来,放在咱们班的小书架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哦!”

  六、活动延伸:

  请家长朋友帮助孩子们查找关于“月亮的故事”,利用睡前或者闲暇的时间讲给孩子听,增进亲子间的交流。

  教研组点评:

  这是一个“诱人”的语言活动,源于早期阅读当中一个普通但又魅力无穷的小故事。同时,主教老师大胆的设计、用心的编排、不断的创意,以及自身优势都在环节的进展中屡屡绽放出光彩!

  创意一,从故事的主线——月亮(可以被咬掉的部分+被咬剩下的月牙形状=一轮圆月)入手。活动中教师巧妙的把一轮看似普通的、圆圆的月亮,设计成撕下来,分出数片后,变成月牙,最后还可以拼装,回归圆圆的形状,这是本次活动的亮点之一。最好玩的是拿到月亮片的小朋友很珍惜的放在手心,有些小朋友经不住“月亮”的诱惑,还真的尝了起来……主教老师合理地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味觉”入手,通过语言、游戏、动作,与幼儿频繁互动,层层递进,最后以轻快、幽默的乐曲带孩子们表演故事,把整个活动推向**。

  创意二,蒙氏走线,推波助澜。蒙氏数学在本园初展拳脚,主教老师巧妙地把“蒙氏线”搬到活动当中来了,有效地舒缓了孩子们的情绪,利用简单的肢体语言把他们推进诱人的故事之旅,让他们随着故事的进展,环节的变换,吃惊、想象、起伏、舞动……真正营造了以幼儿为主的活动氛围。

  创意三,多媒体技术,巧妙介入。利用简单的故事图片,制作出一本融音乐、音效、图片、文字为一体的电子书,给这个故事穿上了一件“吸引孩子兴趣的神奇的外衣”, 从而紧紧地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创意四,环节的迁移。利用充满魅力的故事抛砖引玉,引导孩子们循着“月亮”这个轨迹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询和阅读更多相关月亮主题的书籍,让孩子们在这种有意识、有目的地寻找和阅读的过程中拓宽视野,增进亲子间的交流。

《月亮的味道》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摆放动物卡片,进行叠罗汉组合造型,丰富造型经验。

  2、在看看、摆摆、说说中感受叠罗汉造型的多样与有趣。

  教学准备课件

  《月亮的味道》、操作材料(有月亮画面的底板、动物角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通过摆放图片,进行叠罗汉组合造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景教学法、讲解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幼儿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使幼儿产生兴趣。

  1、播放课件,提问:这是什么?你尝过月亮的味道吗?

  2、师:想尝一尝吗?你们想,我也想,有一群动物更想。

  3、师:有哪些动物呢?(播放课件)

  师:找到它们了吗?看一看,这么多动物会是谁呢?

  观看月亮图片,看画面一,看一看有几双眼睛,并猜猜它们是谁。 通过提问“你尝过月亮的味道吗?”激发幼儿的兴趣,并将幼儿带入故事的情境。

  二、引入情境,交流经验。

  1、播放课件(画面三)“月亮和动物们”,教师讲述情境。

  提问:够不着月亮,这可怎么办呢?

  2、播放画面四“动物叠罗汉”,引导幼儿交流“叠罗汉”的经验。

  师:看,动物们已经开始行动了!它们是怎么做的?

  师:它们叠上去的样子看起来像什么?像不像梯子?

  3、观看典型造型的ppt,了解叠罗汉的式样、方法、重点等。

  三角形——从下面往上一层层叠起来的,下层最重要,下面多上面少,看上去稳稳的。

  倾听故事情境,思考老师的问题,讲述自己的想法。

  观察画面四“动物叠罗汉”,描述像什么。

  观看三角形与太阳形叠罗汉,了解样式、方法和重点。 通过情境描述让幼儿充分感受动物们渴望品尝月亮的心情。在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看典型的叠罗汉造型的过程中,对叠罗汉的式样、方法、重点等有所了解。 提问:谁的力气最大?为什么?

  太阳形——围着中间的一个叠,样子很美,中间的最重要,周围的都围绕着他叠。

  示范造型并小结:原来叠罗汉的方法有许多种,可以高高的、可以稳稳的,还可以美美的。

  三、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叠罗汉”。

  1、提出要求:现在请你们帮助动物们。要求是:八个动物都参加;根据你们底板上月亮的位置,给动物们摆不同的叠罗汉造型;最后要能吃到月亮。

  2、指导幼儿操作:板要竖着放,力气大的,个子高的要放在下面,月亮高高的你要把小动物也搭得高高的。

  3、展示作品。

  师:你的动物朋友是怎么叠罗汉的?叠出了什么造型,像什么?谁最重要? 吃到月亮了吗?

  了解叠罗汉的要求。

  根据现有画面摆放动物卡片,进行叠罗汉造型。

  观看、感受不同的造型。说说叠出了什么造型,谁最重要。

  借助“吃到月亮”这个情境,引发幼儿对摆放造型的兴趣;通过提供不同高度的月亮底板和相同数量的动物,增加造型的可变性与难度。

  四、在故事情景中结束活动。

《月亮的味道》教案4

  阅读理念:

  《月亮的味道》是一本由波兰作家麦克格雷涅茨创作的著名图画书。这是一本看似简单的图画书,但是充满了童真童趣。故事本身浅显易懂,讲述了月亮和一群小动物之间的有趣故事。

  故事有趣特别的名字,足以吸引所有的孩子们。月亮可以吃吗?是软的,还是脆的?它是什么味道的?是甜的,还是咸的?这样饱含智慧的名字不但勾起了孩子们的食欲,而且也吊足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导入的环节中教师就仅仅围绕这一目的,通过孩子们喜欢吃的食物引出故事,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很自然的走到孩子们的身边。可是,该怎样才能品尝到月亮呢?一群小动物们采用“叠罗汉”的方式搭起了长长地天梯,一点一点向月亮靠近。天梯每增高一节,月亮就会跳高一点。此时,童趣便在这类似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展露出来。最终小动物们有没有吃到月亮呢?由于月亮的疏忽和大意,最顶端的小老鼠成功地够到了月亮,动物们如愿以偿地品尝到了月亮的美味,美好的愿望实现了,所以的小动物们都依偎在一起,幸福的享受着。故事本该就此结束,偏偏这时一条小鱼出乎意料地走进了故事,它在说出自己疑问的同时也把无数小读者引进了未完的思考中,这正是本书智慧之处。

  阅读准备:电子书、图画书、桔子、糖、薯片等

  阅读目标:

  1.借助图画书阅读,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真切的感受童真童趣。

  2.在理解故事的情节,进一步发展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阅读过程:

  一、导入:

  指导语: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好吃的,想不想尝一尝?桔子是什么味道的?(酸酸的)糖果是什么味道的?(甜甜的)薯片吃起来是什么感觉的?(脆脆的)

  过渡语:有这么一群小动物,它们不喜欢吃桔子、糖果、薯片,它们不喜欢吃小朋友们常吃的东西。它们很好玩、很可爱,充满了好奇心。它们喜欢吃什么呢?你猜猜看?(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大胆的说)

  二、展开:

  1.自主阅读,感受乐趣

  指导语:其实啊,它们想尝一尝月亮的味道。月亮是什么味道的?你吃过吗?月亮在高高的天上,这群小动物怎样能吃到月亮呢?你们想知道吗?这个秘密就藏在老师带来的这本图画书里,《月亮的味道》,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读到了什么?(引导幼儿讲述故事梗概)

  2.细致读图,深入理解

  图一:黑暗中是什么在窥视着月亮?有几对眼睛?它们是谁?(期待的、好奇的、充满等待的眼睛、发着光亮的眼睛)

  图二:所有的小动物这样叠罗汉时,它们的表情是怎样的?(所有小动物的眼睛都使劲的向上看着,为什么向上看?它们会想些什么?它们都在期待着上面的小伙伴够到月亮,还是为了那个美好的共同心愿。)

  图三:小老鼠吃到了月亮,月亮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和先前有什么不同?

  3.完整讲述,升华情感

  (1)教师有感情的完整讲述故事。

  (2)提问: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它们是怎样尝到月亮的味道?它们尝到月亮的味道后心情会怎样?

  (3)小结:乌龟是第一个有这么大胆想法的小动物,想尝一尝月亮的味道,它有着探索精神。动物们迎合了它的想法,一起去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小老鼠最终勾到了月亮,将月亮又依次传递给了朋友,大家的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都尝到了月亮的味道,实现了这个美好的愿望。所有的小动物们都幸福的依偎在一起,享受着幸福,在静静地夜里甜蜜的睡着。

  三、结束:

  (1)指导语:还记得那第九对眼睛吗?它没有参与够月亮的过程中,但它一直在关注着大家,它是谁呢?

  (2)教师讲述图画书最后一页。

  (3)结束语:小鱼是不是也想尝一尝月亮的味道呢?水里的月亮会是什么味道的?它和天上的月亮味道有什么不一样吗?说不定第二天的夜里,小鱼会和更多的小动物一起去尝一尝水里月亮的味道。

《月亮的味道》教案5

  活动目标:

  1、在小动物摘月亮的文学情景中,讨论并发现叠高的方法。

  2、尝试与同伴一起探究"叠高"的秘密,初步体验探索活动中合作的快乐和重要。

  3、有兴趣说说一些常见动物的名称,能与普班幼儿初步合作,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快乐。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活动重、难点:

  在小动物摘月亮的文学情景中,讨论并发现叠高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故事PPT、建筑场馆PPT。

  2、纸杯、瓶罐、纸板、小盒子等废旧材料用语叠高,悬挂的"月亮"。

  活动课时:

  1课时

  设计思路:

  1、对作品教学价值的分析:

  (1)故事《月亮的味道》是一本情节有趣、意境优美的绘本。开头一页的大画面上就有许多眼睛在黑夜里觊觎着月亮,为了够到月亮,动物们一个叠一个,搭起了天梯,最后天梯不但没有倒,反而愈搭愈高了!饶有趣味的作品内容,牢牢地吸引了幼儿。针对大班幼儿阅读兴趣显着提高这一年龄特点,老师可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一些重点画面,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讨论并发现叠高的方法。

  (2)这个活动将文学作品与科学探索相整合,作品的情节能让幼儿充满好奇,充满快乐,产生游戏的冲动,在与同伴的共同游戏中探究"叠高"的秘密,初步体验合作的乐趣和重要,进一步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愿望。活动主要采用了视听讲做结合的方法和操作法。前半部分通过看看,想想,讲讲,讨论并发现叠高的方法。后半部分通过实践操作将幼儿习得的外化的知识进行内化理解,最后将活动延伸到生活中,将经验拓展,体现了学习生活化。延续活动也可以引起幼儿再探索的兴趣,其实这也是本活动的最大价值。

  2、对幼儿发展水*的分析:

  (1)对于叠高的方法,大班幼儿已积累了一些操作经验,但对叠高中蕴含的"奥秘"却不甚清楚。同时,大班幼儿对于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极感兴趣,愿意参加探究、操作、实验等活动,能积极尝试发现问题。本活动依循了大班幼儿的兴趣,对其认知和能力上均有一定的挑战性。

  (2)大班幼儿喜欢对故事的内容与情节发展进行一些推测,思维也比较自如地从"发散"到"集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使大班幼儿在有意倾听、问题讨论、模仿操作、小组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中,感受并理解作品内容,并在探索过程中获得各种体验,积累一些经验,成为"快乐的、主动的建构者"。

  (3)这个活动的融合目标从融合在我们班的两位特教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制定的。对于常见的动物,黄一凡和毛心怡能认识并说出名称。在我们的融合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能力强的孩子帮助他们学本领的情景,所以此次的融合目标具有可行性。

  活动过程:

  一、课件导入,引发好奇。

  1、这是什么?注:请特教幼儿说。

  2、这里有一个关于月亮的有趣的故事,一起看看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注:请特教幼儿复述。

  二、听讲故事,理解作品。

  1、分段看看讲讲PPT。

  关键性提问:

  (1)海龟这么小,大象这么大,大象该怎么站才能够稳稳地站到海龟的背上,小海龟在下面又不受伤呢?来帮它们想想办法。关注特教幼儿,学一学动作。

  (2)长颈鹿怎样让自己保持*衡的?他是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

  小结:有时候事情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要多试几次,不能因为失败就放弃了。这下他们够到月亮了吗?

  (3)你们觉得狮子过来,它的头往哪边站才会比较稳呢?为什么?

  小结:狮子应该站和长颈鹿一个方向,是为了站的更稳。

  2、想想议议。

  (1)小老鼠能够成功地掰到月亮,尝到月亮的味道,是它一个人的本领还是什么原因?(引导幼儿说出互相合作)

  (2)他们是用什么办法够到月亮的?(慢慢地叠起来,站的稳稳的,互相配合,合作很重要)

  小结:小动物一个个互相配合,叠高时动作慢慢的,还找到了*衡的秘密,一个个像叠罗汉一样,站得稳稳当当的,一次不成功,再试一次,最后终于成功了,尝到了月亮的味道。

  三、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介绍操作材料,引导幼儿两两合作。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请能力强的幼儿和特教幼儿一起合作。

  3、经验交流。(突出叠高中"*衡、合作"重要性以及要达到成功的一些小窍门,如:坚持性、认真细致等。)预设问题:

  (1)叠罗汉能叠那么高,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2)是不是一下子成功的?有没有失败过?最后是放弃还是继续下去的?

  (3)过程中是怎么进行合作的?有没有商量过?

  小结:原来叠高有很多好办法,但是秘密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定要保持*衡。大家一起搭建时还要互相配合。

  四、经验拓展,留疑引疑。

  刚才我们小朋友和小老鼠一起玩了"叠罗汉摘月亮"的游戏,也找到了叠罗汉的关键秘密就是要注意*衡,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这些现象,我们一起来看看。

  活动反思:

  一、要注重引导,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从让孩子观察现实中月亮图片开始,引出孩子对月亮味道的思考,把孩子从现实带人到想象的天地中。“月亮是什么味道的?”第一个孩子的回答很让人惊喜“是月饼味道的。”而面对接二连三“草莓月饼味道”“柠檬月饼味道”,我给予肯定的同时没有及时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导致对月亮味道的想象由惊喜变成了单调。在对水里的月亮是什么味道的想象过程中,孩子的回答都显得那么理性,“水里的月亮是没有味道的。”“它是月亮的影子,是假的。”“水里的月亮是白开水味道的。”“是冰冰的、凉凉的。”我提问了很多学生,试图从他们中间找到富有童趣的声音,但一个个的回答都是那么的现实。这又一次让我意识到,现在的孩子普遍都缺乏童趣和想象力,在这个充斥着电视、电脑等画面感十足的信息时代,孩子见得多了,想得少了,过早的*化了,童年都缺少了童趣。而课堂上,面对孩子们没有童趣的回答,我应该要抓住这次的机会去激发、引导他们展开想象,但可惜不是很成功。

  二、要注重想象,为孩子创设想象的空间

  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缺乏想象力,面对这个问题老师要做的就是尽量为孩子创设想象的空间和机会。每一本图画书都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好素材,《月亮的味道》中“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封面上的圆月怎么变成了封底上的弯月?”“小动物们是怎样吃到月亮的?”“故事的最后,在小鱼和月亮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等等,这些都可以为孩子提供想象的空间。在设计教学时,整节课我为孩子创设的最大的想象空间是水里的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小鱼和月亮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请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我考虑到了故事的延续性,觉得这样顺着故事的发展继续往下想象是比较合理的,但忽视了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想象的余地和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思维受水的局限,在他们的认知里水就是没有味道的,水里的月亮是月亮的影子,小鱼是吃不到月亮的,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孩子的想象空间就变小了。如果改成你如何到月亮上去,去尝尝月亮的味道,可能面对这样的情境,学生想象的空间会更大。

  三、要注重语言训练,培养孩子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因此在教学时就要加强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在教学时,我就重视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表达完整,要注意观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月亮的味道》和大多数图画书一样,故事的发展中情节都是相似的,文字表达上只存在个别差异,这就成为了训练学生语言的好素材。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语言表达适合从模仿开始,因此在教学《月亮的味道》时,我引导学生边观察图画边听我缓缓讲述故事中小海龟和大象的情节,学生在两次听到小动物相似的话和月亮相同的反应后,就能自发的模仿图画书中的语言,然后故事接下来的情节就渐渐变成了学生和老师一起学用图画书语言进行讲述。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小老鼠自己吃到月亮后是怎样做的?学生在表达自己看法的同时把“分享”的美好播种到了大家的心里,分享会让人感到快乐、幸福,心里会甜甜的。体会到了分享的美好,我又让学生思考小动物们是怎样吃到月亮的?有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小动物们的团结,团结合作、坚持不放弃,努力过后品尝到了最美味的月亮,才有了挤在一起美美睡觉的温馨一幕。希望这次的图画书课能将“分享”和“团结”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的心里,在今后的行动中发芽开花。

《月亮的味道》教案6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中蕴藏的童趣,能对故事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与表达。

  2、在小动物摘月亮的文学情景中,讨论并发现叠高的方法。

  3、尝试与同伴一起探究如何“叠高”,初步体验探索活动中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月亮的味道》PPT。

  2、长方形、正方形、圆柱体等木头积木。

  3、桌子、悬挂的月亮。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引发想象。

  1、孩子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吗?(见过)是的,我们都看见过天上的月亮,那你们吃过月亮吗?(没有)如果我们真的能吃到天上的月亮,你想象一下月亮可能是什么味道呢?

  2、(出示PPt1)我这里有一本书,是和月亮有关的,让我们一起来来看看吧!这本书的名字是——《月亮的味道》

  二、幼儿观察PPT图画书。

  1、观察PPT的第2页,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内容。

  (1)这天森林里来了好多小动物,你来数一数?有几双眼睛?(九双眼睛)有几只小动物吗?(九只小动物)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教师小结:静静的夜晚,圆圆的月亮挂在夜空。动物们都仰着头,望着月亮。看得真专心都在想: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还是咸的呢?真想尝一小口啊!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

  (4)你有好办法让这几只小动物能吃到月亮吗?(教师根据孩子的回答引出垒高)。

  (5)那么小动物们用到了哪一种办法呢?观察PPt3页(垒高)。

  三、迁移经验

  幼儿运用垒高的方式想尝到月亮的味道,但是这似乎想要够到月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今天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来摘月亮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去摘月亮呀?

  1、第一次探索,操作要求:

  (1)设置模拟月亮的高度。

  (2)两人一组,合作运用积木进行“叠高尝月亮”的游戏。

  (3)选用木头作为材料。

  (4)在规定的时间内叠高,以够到月亮为胜。

  交流各组叠高的方法:你们用到了哪些好办法?谈谈各自的体会(例如:小心轻放,轮换搭建,共同商议判断摆放的位置等)。

  2、幼儿观察PPt3页图片了解小动物够月亮的方式“叠罗汉”和规律。

  (1)小海龟为什么要趴在最下面,它的窍门是什么?(四条腿缩进身子里,就像一块大石头,可以让大象站稳)

  (2)大象是怎样在海龟背上站稳的?(四条腿并拢)

  (3)长颈鹿怎么低下头,它的好办法是什么?(可以让斑马把两条腿站在它的脖子上)

  (4)狮子和斑马为什么要换方向站?(使两边重量差不多)

  (5)小猴子和老鼠又有什么窍门?(站立起来)

  2、第二次探索。

  (1)月亮跳了一下,即升高月亮的高度,谈论:怎样才能利用现有的材料够到月亮?(启发学习他人的好办法继续尝试)

  (2)想一想:还能不能找到别的窍门?

  (3)在操作过程发生问题时思考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四、交流体验

  1、叠罗汉能叠那么高,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2、是不是一下子成功的?有没有失败过?最后小动物们是放弃还是继续下去?

  3、观察PPt4感受成功的喜悦。

《月亮的味道》教案7

  设计意图: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生活中并没有太多与他人互帮互助的经验,长此以往形成了幼儿较为自我的性格特征,在融入集体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无法与同伴进行合作或是分享成果。而本故事的学习,能够让幼儿懂得与同伴相处重要性的同时,积累社会*往的经验。这正是一本体现幼儿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绘本,故事中通过小动物们互相帮助,同心协力地吃到月亮的,尝到月亮味道的情境让幼儿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故事的内容十分有趣且富含深刻地教育意义。

  活动目标:

  1.在认真倾听故事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故事内容,记住主要角色;

  2.通过课件和图片的演示,掌握动词“伸”、“挤”的含义,学说小动物之间的对话;

  3.感受与同伴合作的力量,体验分享的愉悦。

  活动准备:

  1.与绘本相关的课件、图片;

  2.幼儿共同合作的照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动物的图片,通过谈话的形式引出故事。

  1.师:今天有几只小动物老师到我们班做客了,看看都有谁呀?(出示动物图片)快跟它们打声招呼吧!今天小动物们呀,要一起做一件事情,你们猜猜它们会做什么呢?(引导幼儿进行猜测)

  2.师:它们到底会做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教师讲述故事)

  二、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认真倾听。

  2.通过提问的方式掌握故事内容,并出示相关图片。

  师:故事叫什么名字呀?里面都有哪些小动物呢?这些小动物今天一起做了一件什么事?那它们尝到月亮了吗?它们在尝月亮地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什么困难呢?小动物们是怎么解决的?它们又是怎么说的呢?

  三、教师播放课件,再次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能够梳理出小动物先后出场的顺序,并且能够学说小动物之间的对话。

  1.师:你们听到了吗?小动物们是怎么做的呀?第一个想尝一尝月亮味道的是谁?(边说边摆放动物的图片)它是怎么做的?伸长了脖子是什么样的?谁来学一学!(学习伸的动作,并进行模仿)那小海龟成功了吗?那怎么办?请来了谁帮忙?它是怎么说的?

  师:小乌龟是怎么对大象说的?他们成功了吗?大象又请来了谁?(长颈鹿)它是怎么对长颈鹿说的?它们有没有成功呀?那它们放弃了吗?接下来又请谁来帮忙了?(以此类推,逐步梳理每个动物的出场顺序,并学习简单的对话)

  2.师:老鼠最后有没有成功呀?它尝到月亮的味道了吗?那小老鼠为什么能成功呢?其他小动物呢,有没有尝到月亮的味道?它们是怎么吃到的呢?(引导幼儿了解团结合作和分享的意义)

  四、猜测小鱼的结局并拓展“团结合作”的含义。

  1.师:咦,你们看这里还有谁呀?(小鱼)你们猜这条小鱼最后会尝到月亮吗?我们小朋友可以回去问一问爸爸妈妈哦!

  2.观看幼儿团结合作的照片,升华主题。

  师:我们今天分享的故事有趣吗?那你们喜欢故事里的谁呀?为什么?小动物们一起努力最后都尝到了月亮的味道。我们小朋友*时会跟其他人一起完成事情吗?会一起做什么呢?(请幼儿讲述,教师出示部分图片)

《月亮的味道》教案8

  【活动目标】

  1.通过自主摆放动物卡片,进行叠罗汉组合造型,丰富造型经验。

  2.在看看、摆摆、说说中感受叠罗汉造型的多样与有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结合幼儿生活经验,收集“叠罗汉”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开展谈话、区角等相关活动。

  物质准备:有部分绘本画面制成的ppt,几种典型的叠罗汉造型的ppt,操作材料(有月亮画面的底板、封塑的动物角色卡片一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产生兴趣。

  师:这是什么?你尝过月亮的味道吗?(出示画面一“月亮和问号”。)

  师:想尝一尝吗?你们想,我也想,有一群动物更想。有那些动物呢?(出示画面二“月亮和动物的眼睛”。)

  师:找到它们了吗?数一数,有几双眼睛?这么多动物会有谁呢?

  二、引入情境,交流经验。

  1.出示画面三“月亮和动物们”,教师讲述情境。

  师:夜里,小乌龟、大象、长颈鹿、斑马、狐狸、猴子、老鼠它们望着月亮,都在想: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还是咸的?真相尝一口啊!可是,不管它们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这可怎么办呢?(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想法。)

  2.观察画面四“动物叠罗汉”交流“叠罗汉”的经验。

  师:看,动物们已经开始行动了!它们是怎么做的?

  师:它们一个一个往上叠,慢慢地想靠近月亮。它们叠上去的样子看上去像什么?像不像梯子?

  三、观看典型造型的ppt,了解叠罗汉的式样、方法、重点等。

  师:这两幅图的造型看起来像什么?它们是怎么叠起来的?哪一层或者哪一个人最重要?为什么?

  1.三角形。

  引导幼儿观察并明白:三角形的罗汉是从下面往上一层一层叠起来的,下面一层最重要,下面多上面少,看上去稳稳的。

  2.太阳形。

  引导幼儿观察并明白:太阳形的罗汉师围着中间的一个叠,样子很美,中间的最重要,周围的都是围绕着他叠的。

  四、延续情境,自主“叠罗汉”。

  1.延续情境。

  师:看到动物们叠起来罗汉,月亮想:这是和我玩游戏吧!于是它一会跳高,一会跳低。想想看,动物们该怎么叠罗汉才可以够到月亮,尝到它的味道呢?等一会儿,请你们都去试一试,帮帮动物们。

  2.幼儿根据现有的画面摆放动物卡片,进行叠罗汉造型。

  五、展示作品,感受不同造型。

  师:你的动物朋友是怎么叠罗汉的?叠出了什么造型?像什么?谁最重要?

  师:你觉得哪一幅特别有趣?为什么?

  六、在故事情景中结束活动。

  1.教师讲述情境。

  师:和动物们玩了这么久,现在月亮有点累了,它想:你们肯定够不到我的,它不跳了。可是,你们听——“咔擦”,怎么了?

  2.出示画面五“月亮被咬了一口”。

  师:月亮被小老鼠咬了一口,小老鼠又把咬下的月亮分给了其他动物。哇!大家觉得这是它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是世界上最美的美味。

  3.出示画面六“动物们在月光下入眠”。

  师:在我们的帮助下动物们吃到了月亮,它们心满意足地睡着了,进入了甜甜的梦乡。我们不要吵醒它们,轻轻地和它们说再见吧!

《月亮的味道》教案9

  活动设计思路:

  结合小班幼儿用嘴感知世界的特点,以"吃"和"食物"作为孩子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来开展小班孩子的阅读活动,将有效的提高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因此,《月亮的味道》一课将运用孩子喜欢"吃"的特点,将月亮变成了一种食物,孩子通过将"食物"来感知抽象的月亮。

  活动目标:

  1.欣赏绘本《月亮的味道》,掌握句子"来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能够得着。"

  2.能用简单的形容词或简单的句子猜想月亮的味道。

  3.体验集体阅读带来的乐趣。

  4.知道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5.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活动重难点:用简单的形容词或简单的句子猜想月亮的味道。

  活动准备:

  《月亮的味道》PPT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播放PPT通过月亮的幻灯片,引导幼儿猜测、联想,引出活动内容。

  指导语:你们看到了什么?(月亮的真实图片)这个月亮它在哪儿?-天上。"月亮高高挂天上!"小朋友们摸过月亮吗?把手伸出来,然后闭上眼睛,老师请你们摸一摸月亮,小朋友摸着月亮了吗?哦,小朋友睁开眼睛,月亮已经回去了。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引导幼儿简单欣赏故事内容。(根据幻灯片简单讲故事)指导语:哇!快看看这是什么?图上都有什么?这个月亮它像什么?这样的月亮美不美?小朋友想不想尝一口?有没有哪个小朋友吃过月亮的?那小朋友们猜想一下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呢?小朋友再看看图上还有什么?它会是谁的眼睛呢?仔细听老师给你们讲故事你们就知道了。

  (图一)夜里,动物们望着月亮,总是这么想。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

  (图二)有一天,一只小海龟下定了决心,它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去摸一摸月亮。

  (图三)爬到山顶,月亮近多了。可是,小海龟还是够不着。海龟叫来了大象。

  提问:小乌龟够着月亮了吗?如果你是小乌龟你会怎么办呢?

  (图四)"大象,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够得到呢!"月亮想,"这是在和我玩游戏吧!"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月亮轻轻地往上一跳。大象还是够不着,它叫来了长颈鹿。

  提问:小乌龟是怎么对大象说的?大象叫来了谁?大象是怎么对长颈鹿说的?

  (图五)"长颈鹿,你跳到我的背上,说不定我们一下就够到了!"月亮一看到长颈鹿,又轻轻地往上一跳。长颈鹿使劲儿伸长了脖子,可还是够不着。于是,长颈鹿一口气叫来了:斑马、狮子、狐狸和猴子。。

  提问:小朋友想想,长颈鹿会怎样邀请它的好朋友?最后,猴子够着月亮了吗?--没有,还差一点点。那小猴又会怎么办呢?

  (图六)小动物们叫来了老鼠提问:小动物们是怎样邀请老鼠的?

  (图七)"老鼠,快爬到我背上来,我们就能爬上月亮了!"(图八)只见,老鼠先爬到海龟身上,然后爬到大象的身上、长颈鹿的身上、斑马的身上、狮子的身上、狐狸的身上、猴子的身上,然后……"咔嚓!"它咬下一片月亮。

  哇!月亮的味道真好。

  然后,老鼠又给猴子、狐狸、狮子、斑马、长颈鹿、大象和海龟,都分了一口月亮。大家都觉得,这是它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提问:小老鼠最后吃到月亮了吗?它是怎么吃到月亮的?小老鼠是一个人吃月亮的吗?小朋友猜一猜小动物们吃到的月亮会是什么味道的?(总结孩子们归纳的味道)(图九)这天夜里,大家挤在一起睡着了。

  提问:他们为什么睡着了?

  三、结束部分:

  总结指导语:"原来小动物通过互相帮助吃到的月亮有那么多的味道啊,等会老师就请小朋友吃XX(水果)我们待会也去尝尝月亮像XX一样的味道。

  活动反思:

  在整个过程中,活动的目标对于小班孩子来说过多过难。对于活动中出示PPT环节,在图片安排上可只挑少数图片进行。活动安排上,食物的利用没有到位,可将食物先放在前面,先满足孩子吃的欲望,再让他们说味道。整堂课上完过后,达到目标的效果是很好也不是很突出。此外,由于经验不足,事先预想得太好,导致在环节设置上有点主观臆断。另外,太急于求成,直接控制了孩子自由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初次上阅读活动,这对于是一项全新的挑战,选班到选材,再到内容的安排,这都是一项新的尝试。在这次小班阅读活动教学中首先,从选材来说,选择绘本《月亮的味道》不是最理想的。月亮的"味道"对于小班的孩子太过抽象,此外,绘本的整体色彩活够吸引小班幼儿的眼球,整体色彩比较暗淡,月亮的色彩太过于干净,动物的形象不够夸张。这一系列都为我下一次选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也从中吸取了经验。

《月亮的`味道》教案10

  活动准备

  作品的动画片、幼儿建构作品的照片、PPT(人体叠高)

  叠高用的多种用具、纸制隔板、可移动的“月亮”。

  活动目标

  在观察动物“吃月亮”的画面中,讨论并发现叠高时保持*衡的方法。

  与同伴一起探究叠高的“奥秘”,从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交代名称,引发好奇

  (通过“开门见山”式的问题引出作品,引起幼儿无限的遐想和学习的积极性。)

  1.这是什么(月亮)?这里有一个关于月亮的有趣的故事,一起看看这个故事的名字——《月亮的味道》。

  2.你认为月亮是什么味道的?

  3.过渡:有一群动物也在想: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它们想去摘月亮,动物们有没有摘到月亮?动物们用什么方法摘到月亮的?

  二、听讲故事,理解作品

  (借助重点问题和插问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讨论并发现叠高的一些方法,促进幼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1.播放PPT:看看讲讲(讲述中适当进行一些插问)。

  (1)大象这么大,海龟这么小,我们一起帮忙想个好办法,让上面的大象站稳、下面的海龟不受伤,可以怎么做(引导幼儿大胆推测)?

  (2)现在谁来帮忙了?狮子站在斑马身上,它的头往哪边比较合适呢?为什么这样站比较好?

  (3)现在几个动物在摘月亮(7个)?你认为猴子会请哪个动物爬上去比较合适(推进)?为什么小老鼠爬上去比较合适?

  (4)小老鼠为什么能成功?这是朋友们互相合作、努力配合的结果吗?

  (5)谁能说说动物们是用什么办法站稳、够到月亮的?

  2.小结:动物们互相配合,慢慢地往上叠,它们都找到了保持*衡的方法。它们不怕失败,最终成功地够到了月亮,尝到了月亮的味道。大家都觉得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很值。

  3.过渡:动物们齐心协力用叠高的方法够到了月亮,品尝到了“它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你们想不想也和朋友一起“够月亮”?

  三、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借助操作体验和问题讨论,引导幼儿在共同游戏中探究叠高的“奥秘”,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_ 儿童网

  1.第一次探索。

  提供材料:每个桌上有一个可移动的“月亮”。一个塑料筐,筐里有一些小纸板、罐头、积木、木板等。每组材料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1)交代操作要求:

  这些材料像什么呢(动物的腿)?这些小纸板可以代替什么(动物的身体)?

  有的动物是两条腿的,也有的动物是四条腿的。你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代替动物的腿。

  材料只有4份,而我们有16个人,可以怎么玩游戏呢(4人合作游戏)?

  (2)幼儿4人一组探索活动。

  [观察要点]:怎样的材料适合放在下(上)面?怎样放置材料才会稳稳当当的?

  (3)交流各自用什么办法“够月亮”

  2.第二次探索。

  提供材料:每个小组增添相同数量的药盒、酸奶罐、圆柱体积木。

  (1)交代操作要求:

  这次每个小组增加了材料,你们可以用和动物不一样的方法试试叠高“够月亮”。

  提醒幼儿可移动的“月亮”可移至中间处或最高处。

  (2)幼儿4人一组探索活动。

  [观察要点]:幼儿是否有意识地挑选材料?幼儿是否能分工合作进行叠高?叠高时是否细心?

  (3)交流各自用什么办法“够月亮”。

  (重点介绍与众不同的方法,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3.小结激趣。

  “够月亮”的办法有很多,今天有的小组成功了,有的小组失败了……以后,我们可以试试各种办法,相信你们肯定可以够到月亮。

  延伸活动

  请幼儿欣赏图片或PPT,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有关人体叠高等画面,进一步感知其中蕴含着的有关叠高——*衡的“奥秘”。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叠高用的多种材料,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继续玩游戏,并记录游戏的操作情况,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月亮的味道》教案11

  活动目标 :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依据故事提供的线索大胆的想象,并学说句子 “***,你到我的背上,说不定我们够得到呢!”

  3、体验故事中小动物们齐心协力,成功吃到月亮后的快乐心情。

  4、愿意分角色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

  5、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PPT、音乐舒伯特的《小夜曲》、每人各一本图书《月亮的味道》

  (运用多媒体,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理清故事的线索以及规律;通过操作,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活动重点:

  感受故事的有趣发展,尝试想象并讲述故事小动物们的活动与对话。

  活动过程:

  一、以问题导入,激发幼儿猜想和阅读的兴趣。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好吃的,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味道吗?

  (通过孩子的生活经验迁移到绘本的阅读线索,激发幼儿说的欲望,从而让幼儿带着一丝悬念、一丝疑惑进入绘本的阅读。)

  2、出示封面和封底,通过月亮形状上的变化让幼儿猜想故事的内容。

  “有这么一群可爱、充满了好奇的小动物,它们也想尝尝味道,你们知道它们想吃什么?想尝尝什么的味道吗?

  (对于绘本类图书而言,封面和封底很重要,因为它承载着重要的信息,隐藏绘本内容的重要线索,引发幼儿想象并尝试表达,所以阅读从封面开始。)

  二、幼儿自主阅读,大胆想象与表述。

  月亮会是什么味道呢?你们想知道吗?它在高高的天上,这群小动物能吃到吗?这个秘密就藏在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绘本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指南》在对幼儿阅读图书的教育建议中提出“保证幼儿自主阅读”“鼓励幼儿自主阅读”。在阅读时幼儿主动积极参与,并用自己的经验解释图书中的信息,用自己的速度阅读。在阅读前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寻求答案的心理需要,有意识地阅读图书,给予幼儿一个猜想的空间,能够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诱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三、结合课件,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从中体验故事的有趣及小动物们合作分享的快乐。

  (一)、播放课件第一页,引导幼儿观察。

  1、黑暗中是什么在偷看着月亮?有几双眼睛?能说说有几只小动物吗?

  2、为什么小动物都向上看?它们会想些什么?

  3、教师小结:它们盯着月亮,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还是咸的?真想尝一小口呀!可是不管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小动物们都很着急,请你们帮帮它们,怎样才能够到月亮?

  (教师通过多样性,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有目的的仔细观察,激发幼儿说的兴趣,创造幼儿说的空间,有效完成目标)

  (二)播放课件2页,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

  1、谁第一个想去摘月亮?它是怎样去的?表演小海龟爬山的样子。

  2、是呀小海龟的办法真不错。可是它摸到月亮了吗?

  (三)播放课件3页,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

  1、爬到山顶,月亮近了。可是,小海龟还是够不着。小海龟怎么办呢?(幼儿发挥想象表述)月亮的表情怎么样?

  2、幼儿根据动物局部特征猜出小海龟请来谁。引导幼儿学说句型“大象,你到我的背上,说不定我们够得到呢。”

  (教师讲述绘本片段,一方面是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是了解动物与月亮的不同心理,同时,也是为孩子的自主讲述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根据动物局部特征猜来帮助的小动物让孩子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月亮与动物玩游戏的乐趣,更形象地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

  (四)播放课件4页,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

  1、大象有没有够到月亮呢,为什么?它会怎么办呢?

  2、幼儿观察说出请来的小动物,引导幼儿说句型“***,你到我的背上,说不定我们够得到呢。”

  (“说”是幼儿绘本阅读的基本能力。大班幼儿在语言表达上,句子结构完整,有益于出现大量的复句。在《月亮的味道》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句式就是“***,你到我的背上,说不定我们够得到呢。” 幼儿在这个句式出现两次后,就能够结合画面尝试说出完整的句型。)

  (五)课件播放5页,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

  1、大象请来了谁?它会怎么喊呢?我们一起来学大象喊长颈鹿。

  2、数一数有几只小动物来尝月亮。他们摸到了吗?月亮觉得好玩,又轻轻往上一跳。长颈鹿努力伸长身子,可是还是够不着。长颈鹿会请来谁?

  (六)课件播放第6页。

  1、你们猜猜月亮是怎样做的呢?小动物们会放弃吗?他们还会继续努力吗?

  2、这么多的小动物一个叠一个做成了梯子,它们的表情是怎么样的?

  (七)课件播放第7页。

  1、小猴子还是够不到月亮,它请谁来了?

  2、老鼠是怎样爬上猴子的背?有没有吃到月亮呢?

  (有了前面的讲述经验,孩子对讲述的内容、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教师逐步地退出,给予孩子自主讲述的机会。在讲述过程中,孩子充分感受到了 “叠罗汉”的趣味性,释放自己的情绪变化,跟随动物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充分感受故事中蕴涵的互爱、快乐、分享的喜悦与满足。)

  (八)课件播放第8页。

  1、小老鼠吃到月亮了吗?“为什么这么小的老鼠也能吃到月亮呢?”

  2、现在月亮的表情是怎么样的?

  (九)课件播放第9页引导幼儿发现少了一个动物,引出小鱼。

  1、夜晚,仰望月亮想品尝一口的动物一共有几只呢?(九只)参加摘月亮的又有几只呢?(八只)还有一只去哪里了呢?

  2、小鱼在想什么?你们认为它说得对吗?为什么?

  (数一数动物的数量,引出小鱼的出场,小鱼的疑惑也同时是孩子的童趣疑惑,’小鱼为什么要这么想?水里的月亮能吃吗?)

  四、幼儿阅读绘本,懂得团结力量大,体验分享乐趣多。

  (一)教师完整读绘本。

  “小朋友安静翻书,跟着老师一起完整的阅读绘本。”

  (《指南》指出“大班幼儿应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教师与幼儿一起完整读绘本,使孩子们比较清楚地看到故事发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故事意义。)

  (二)、再次出示封面和封底的月亮,引导发现月亮表情的变化。

  “谁来说说月亮是什么味道的?”

  教师小结:是啊,小动物们一个叠一个做成梯子,它们为了同一个心愿一起努力,一起合作。终于让老鼠够到了月亮,看来集体的力量真大。小老鼠没有忘记它们的好朋友,和它们一起分享了月亮。所以动物们觉得这是最好吃的东西。

  (首尾呼应,绘本主题的升华,让孩子通过细微的观察,体验故事中小动物们齐心协力,成功吃到月亮后的快乐心情。)

  五、延伸活动,想象迁移,继续探索思考与月亮相关的问题。

  “如果,让你们也来摘月亮,你们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呢?你会邀请哪些朋友和你一起合作分享呢?”

  活动反思:

  《月亮的味道》是一本充满童趣和智慧的绘本。书名 “月亮的味道”就足以使孩子们的小脑袋中产生无数的小问号,在“够”月亮的过程中,小动物们“叠罗汉”的执著和合作精神对孩子们来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大班的孩子大多都知道天上的月亮是不可能吃到的,但他们又相信故事中的小动物们确确实实吃到了月亮,这就是童话故事的奇思妙想带给孩子的无限乐趣。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把握故事的主旨,力求让孩子体验故事的情趣。《指南》在对幼儿阅读图书的教育建议中提出“保证幼儿自主阅读”“鼓励幼儿自主阅读”。自主阅读就是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图书用自己的速度阅读。在教学过程中,从第一次让孩子自主阅读自由讲述到第二次教师与幼儿一起阅读,更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并进而体会小动物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在设计活动环节时做了一些精心的设计和安排 ,做到前后呼应,从阅读封面封底开始到结尾从仔细观察封底封面月亮表情的变化结束,是孩子从猜想到反思的过程。

《月亮的味道》教案12

  活动目标:

  1、在小动物摘月亮的文学情景中,讨论并发现叠高的方法。

  2、尝试与同伴一起探究如何“叠高”,初步体验探索活动中合作的快乐。

  3、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4、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活动准备:

  1、故事画面。

  2、积木、多种材质小棍棒、纸制隔板、悬挂的“月亮”。

  活动过程:

  一、封面导人,引发好奇

  1、介绍故事名称《月亮的味道》。

  2、谈谈说说动物们猜想月亮是什么味道。

  二、观察画面,发现叠高的方法

  1、有一天,一只小海龟决心去摸摸月亮、尝尝月亮的味道。它找到一座高高的山,一步一步往上爬,爬到山顶,月亮近多了。可是,小海龟还是够不着。于是海龟叫来了许多动物朋友,它们用什么办法去尝月亮的味道呢?(发现叠高。)

  2、讨论:

  (1)小海龟为什么要趴在最下面,它的窍门是什么?(四条腿缩进身子里,就像一块大石头,可以让大象站稳)

  (2)大象是怎样在海龟背上站稳的?(四条腿并拢)

  (3)长颈鹿怎么低下头,它的好办法是什么?(可以让斑马把两条腿站在它的脖子上)

  (4)狮子和斑马为什么要换方向站?(使两边重量差不多)

  (5)小猴子和老鼠又有什么窍门?(站立起来)

  3、“咔嚓!”老鼠掰下了一片月亮,咬一口,冰冰凉凉的,就像雪月饼一样。它把这片月亮分给朋友们一起品尝,大家都觉得,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值了!

  三、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第一次探索,操作要求:

  (1)设置模拟月亮的高度。

  (2)两人一组,合作运用积木进行“叠高尝月亮”的游戏。

  (3)可适当选用纸板小棒等辅助物。

  (4)在规定的时间内叠高,以够到月亮为胜。

  交流各组叠高的方法:有没有用到动物朋友的办法?还用到哪些新方法?谈谈各自的体会(例如:小心轻放,轮换搭建,共同商议判断摆放的位置等)。

  2、第二次探索。

  (1)月亮跳了一下,即升高月亮的高度,谈论:怎样才能利用现有的材料够到月亮?(启发学习他人的好办法继续尝试)

  (2)想一想:还能不能找到别的窍门?

  (3)在操作过程发生问题时思考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四、交流体验

  1、叠罗汉能叠那么高,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2、是不是一下子成功的?有没有失败过?最后是放弃还是继续下去?

  3、过程中是怎么进行合作的?有没有商量过?为够到月亮而高兴,体会大家一起搭建时必须互相商量和配合才能成功。

  活动反思:

  一、要注重引导,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从让孩子观察现实中月亮图片开始,引出孩子对月亮味道的思考,把孩子从现实带人到想象的天地中。“月亮是什么味道的?”第一个孩子的回答很让人惊喜“是月饼味道的。”而面对接二连三“草莓月饼味道”“柠檬月饼味道”,我给予肯定的同时没有及时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导致对月亮味道的想象由惊喜变成了单调。在对水里的月亮是什么味道的想象过程中,孩子的回答都显得那么理性,“水里的月亮是没有味道的。”“它是月亮的影子,是假的。”“水里的月亮是白开水味道的。”“是冰冰的、凉凉的。”,我提问了很多学生,试图从他们中间找到富有童趣的声音,但一个个的回答都是那么的现实。这又一次让我意识到,现在的孩子普遍都缺乏童趣和想象力,在这个充斥着电视、电脑等画面感十足的信息时代,孩子见得多了,想得少了,过早的*化了,童年都缺少了童趣。而课堂上,面对孩子们没有童趣的回答,我应该要抓住这次的机会去激发、引导他们展开想象,但可惜没有及时抓住这次机会。

  二、要注重想象,为孩子创设想象的空间

  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缺乏想象力,面对这个问题老师要做的就是尽量为孩子创设想象的空间和机会。每一本绘本都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好素材,《月亮的味道》中“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封面上的圆月怎么变成了封底上的弯月?”“小动物们是怎样吃到月亮的?”“故事的最后,在小鱼和月亮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等等,这些都可以为孩子提供想象的空间。在设计教学时,整节课我为孩子创设的最大的想象空间是水里的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小鱼和月亮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请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画一画。我考虑到了故事的延续性,觉得这样顺着故事的发展继续往下想象是比较合理的,但忽视了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想象的余地和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思维受水的局限,在他们的认知里水就是没有味道的,水里的月亮是月亮的影子,小鱼是吃不到月亮的,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孩子的想象空间就变小了。正如课后研讨时老师们提到了,如果改成你如何到月亮上去,去尝尝月亮的味道,可能面对这样的情境,学生想象的空间会更大。

  三、要注重语言训练,培养孩子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因此在教学时就要加强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在教学时,我就重视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把话说完整,要注意观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绘本《月亮的味道》和大多数绘本一样,故事的发展中情节都是相似的,文字表达上只存在个别差异,这就成为了训练学生语言的好素材。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语言表达适合从模仿开始,因此在教学《月亮的味道》时,我引导学生边观察图画边听我缓缓讲述故事中小海龟和大象的情节,学生在两次听到小动物相似的话和月亮相同的反应后,就能自发的模仿绘本中的语言,然后故事接下来的情节就渐渐变成了学生和老师一起学用绘本语言进行讲述。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小老鼠自己吃到月亮后是怎样做的?学生在表达自己看法的同时把“分享”的美好播种到了大家的心里,分享会让人感到快乐、幸福,心里会甜甜的。体会到了分享的美好,我又让学生思考小动物们是怎样吃到月亮的?有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小动物们的团结,团结合作坚持不放弃,努力过后品尝到了最美味的月亮,才有了挤在一起美美睡觉的温馨一幕。希望这次的绘本课后能将“分享”和“团结”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的心里,在今后的行动中发芽开花。

  小百科:月球,天体名称,人类肉眼所见称为月亮,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

《月亮的味道》教案13

  活动目标:

  1.在《月亮的味道》的情景中展开大胆的想象,并且能够运用图形组合表现多种常见动物。

  2.在情景中体验互相帮助的快乐,了解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活动准备:

  故事绘本、背景图、组成动物的几种基本形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故事。

  问幼儿*时最喜欢吃什么东西,是什么味道。

  二、开始故事:

  1.出示小海龟图片:

  说说小海龟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

  爬到了山顶,月亮近多了,可是,小海龟还是够不着。

  海龟叫来了大象。

  2.出示大象的图片:

  说说大象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

  (边讲解边示范,利用基本形状的剪纸贴画)

  大象还是够不着,于是他们叫来了狐狸。

  3.出示狐狸的图片:

  说说狐狸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

  狐狸还是够不着,于是他们叫来了长颈鹿。

  4.出示长颈鹿的图片:

  说说长颈鹿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边讲解便示范)

  长颈鹿使劲儿伸长了脖子,可是还是够不着。

  三、创编故事。

  过渡:这下小动物们可着急了,他们说:小朋友,你们能不能去帮我们多喊一些动物来呢?

  让幼儿用各种图形剪贴成动物。

  三、月亮是什么味道的:

  幼儿请的动物全贴上之后还差一点,这时来了一只小老鼠。

  老鼠先爬到海龟身上,然后爬到大象身上,狐狸身上,长颈鹿身上。然后......

  “卡擦!”他咬下了一片月亮。

  月亮的味道真好啊,香香的,脆脆的,像什么?

  小老鼠把月亮一片一片传给了朋友吃,最后大家都尝到了月亮的味道。

  大家还大声说:小朋友,谢谢你们,是你们喊来了这么多的朋友,才让我们终于尝到了月亮的味道,谢谢!

《月亮的味道》教案14

  设计意图:

  夜晚,高高挂在天上的月亮在*的眼里已经是遥不可及的,更不要说会想到去品尝一下月亮的味道了。但是在这则故事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被幻化成了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在孩子们的眼里,它像极了一片香喷喷的薯片,还像极了一个圆圆的黄色的饼。而故事中的小动物们,为了能吃到那美味的月亮可谓不惜一切代价。在“够”月亮的过程中,小动物们“叠罗汉”的执著和合作精神令人感动,故事中小动物们那可爱的“坚忍不拔”“坚持到底”的精神,对孩子们来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及班内幼儿的发展情况,再加上科学活动《月相变化》中对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已有了解。基于幼儿的已知经验,借助绘本故事对幼儿的吸引力,我设计了此次活动来引导幼儿观察绘本画面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学习用语言进行交往,并展开大胆的想象。

  活动目标:

  1、根据图画线索大胆猜想故事情节及小动物的对话,并用连贯、完整的语句表达出来。

  2、理解故事内容中蕴藏的童趣,能对故事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与表达。

  3、感受动物们齐心协力,成功“吃到”月亮后的快乐心情。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PPT图画书《月亮的味道》、音乐磁带。

  2、图片:月亮、乌龟、大象、长颈鹿、斑马、狮子、狐狸、猴子、老鼠。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引发想象。

  1、猜谜导入:“有时像圆盘,有时像镰刀,白天藏起来,晚上才出现。”(月亮)

  2、(出示图书)我这里有一本书,是和月亮有关的,让我们一起来来看看吧!“书上的月亮像什么?”这本书的名字是?(《月亮的味道》)“如果真的能吃到天上的月亮,你想象一下月亮可能是什么味道呢?”

  3、让我们来看看故事里的动物们是怎么想的,我们一起来听故事。

  二、阅读图书内容,幼儿观察PPT图画书。

  1、观察PPT的第1页,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内容。

  (1)、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黑夜里多少双眼睛?请大家数一数?(九双眼睛)有几只小动物吗?(九只小动物)

  (2)、他们会是谁呢?为什么?

  (3)、他们在黑夜里望着月亮在想些什么?(引导幼儿猜测故事内容)

  (4)、教师小结:静静的夜晚,圆圆的月亮挂在夜空。动物们都仰着头,望着月亮。看得真专心都在想: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还是咸的呢?真想尝一小口啊!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

  2、观察第2—5页引导幼儿了解小海龟下定决心要去摸月亮并请大象、长颈鹿帮忙。

  (1)、第2—3页:一只小海龟下定了决心,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够月亮。“海龟够到月亮吗?有什么办法能让海龟够到月亮?它的好朋友是谁?那它会怎样邀请它的好朋友帮忙?”教师示范海龟所说的话,幼儿观看画面。

  (2)、第4页: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月亮看见了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月亮轻轻往上一跳,大象还是够不着怎么办呢?。会请谁来?他们会说些什么?

  (3)、第5页:长颈鹿是怎么做的?月亮有怎么做?还是够不着怎么办?

  3、幼儿讨论:“它会请谁来帮忙?”幼儿观看PPT中出示的小动物,并分组讲述小动物、月亮之间的对话,了解6—9页图画书的内容。

  (1)、长颈鹿是怎么做的?够到了吗?他会请谁来?会说什么?

  (2)、教师出示小动物图片,引导幼儿分组讲述。

  (3)、幼儿扮演小动物邀请帮忙,并学说对话。

  4、幼儿观察幻灯片第10页教师提问“小老鼠能够到月亮吗?为什么?”“月亮在想什么?什么样的表情?”

  5、幼儿观察第11—12页图片了解小动物够月亮的方式“叠罗汉”和规律。

  (1)、最后谁够到月亮了?为什么小老鼠这么小能够到月亮?

  (2)、小老鼠会怎样分享月亮?那月亮会怎样?

  (3)、出示贴绒图片引导幼儿巩固对小动物够月亮方式的理解。“够月亮的小动物都有谁?”“小动物是怎样够到月亮的?”“看到小动物们够月亮你感受到了什么?”

  (4)、观察12页“小动物们都怎么了?为什么?”

  三、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内容,感受体验动物们齐心协力,成功“吃到”月亮后的快乐心情。

  1、幼儿观看PPT教师完整讲述至小动物们相互合作够到月亮。

  2、讨论:“动物们愿望实现了吗?”“那月亮的味道到底是什么味的?为什么?”

  3、引导幼儿思考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好处与价值,让幼儿懂得分享后大家的快乐与惬意。

  四、引导幼儿欣赏故事的结尾,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和无限的思考。

  1、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图片,提问引导:“最先够月亮的是谁?接下来的是谁?它是怎么邀请小动物的?说了些什么?”帮助幼儿梳理故事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2、讨论:“夜晚有几个小动物看着天上的月亮?”一起够月亮的小动物有多少??还差一个会是谁?

  3、“小鱼在想什么?” “你能帮助小鱼解开疑问吗?那你会怎么说?”

  4、“你喜欢这个故事里的哪个部分?为什么?

  五、教师小结:“月亮”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你能讲一个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吗?引导幼儿开发想象创编和“月亮”有关的故事。

  活动反思:

  《月亮的味道》是一本充满童趣和智慧的绘本。书名“月亮的味道”就足以使孩子们的小脑袋中产生无数的小问号,在“够”月亮的过程中,小动物们“叠罗汉”的执著和合作精神对孩子们来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大班的孩子大多都知道天上的月亮是不可能吃到的,但他们又相信故事中的小动物们确确实实吃到了月亮,这就是童话故事的奇思妙想带给孩子的无限乐趣。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把握故事的主旨,力求让孩子体验故事的情趣。《指南》在对幼儿阅读图书的教育建议中提出“保证幼儿自主阅读”“鼓励幼儿自主阅读”。自主阅读就是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图书用自己的速度阅读。在教学过程中,从第一次让孩子自主阅读自由讲述到第二次教师与幼儿一起阅读,更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并进而体会小动物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在设计活动环节时做了一些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做到前后呼应,从阅读封面封底开始到结尾从仔细观察封底封面月亮表情的变化结束,是孩子从猜想到反思的过程。

《月亮的味道》教案15

  活动目标

  (一)感受故事内容的有趣,体验动物们齐心协力,成功“吃到”月亮后的快乐心情。

  (二)喜欢欣赏文学作品,能对故事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与表达。

  活动准备

  PPT\图画书《月亮的味道》、舒伯特的《小夜曲》。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发想象

  [师]每年中秋节晚上的月亮是怎样的呢?是的,月亮很圆,也很亮。

  (出示图书)我这里有一本书,让我们一起来念念这本书的名字好吗?(《月亮的味道》)如果真的能吃到天上的月亮,你想象一下月亮可能是什么味道呢?

  幼儿A:月亮的味道可能像香蕉一样甜甜的。

  幼儿B:也可能就是大饼的味道,成成的。

  幼儿C:也可能是没有味道的。

  [师]让我们来看看故事里的动物们是怎么想的,我们一起来听故事。

  二、听讲故事,理解作品

  [师]《教师边讲述故事边插问)

  1.请大家数一数画面上有几双眼睛?(九双眼睛)能说说有几只小动物吗?(九只小动物)

  2.小动物们都很着急,请你们帮帮它们,怎样才能够够到月亮?

  幼儿A:再找一只小动物,找一只小一点的就可以了。

  幼儿B:去借把梯子爬上去。

  幼儿C:叫小猴子用力往上跳。

  3.小动物们挤在一起睡着了,让你感觉怎么样?

  幼儿A:这幅画面让我感觉很温馨。

  幼儿B:我感觉像躺在妈妈的怀抱里,很温暖。

  幼儿C:这让我想起了宿泊活动,大家睡在一张大床上,心情很愉快。

  4.小鱼在想什么?你们认为它说得对吗?为什么?

  幼儿A:小鱼也想尝尝月亮的味道。

  幼儿B:小鱼说,水里的月亮是假的,是影子。

  5.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哪个部分最有趣?

  幼儿A:小老鼠摘到月亮很有趣。

  幼儿B:小动物们“叠罗汉”很有意思。

  幼儿C:月亮被吃掉了一半最有趣。

  6.小动物们是用什么方法摘到月亮的呢?他们是怎样“叠罗汉”的?

  7.小动物们想摘月亮,但月亮为什么要轻轻地往上一跳呢?(月亮和动物们在做游戏)我们也来玩一玩。

  (教师可请幼儿边复述边体验故事主要情节。)

  三、完整欣赏,想象迁移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完整地听一遍这个故事。

  (播放配乐故事,引导幼儿学讲故事中的对话。)

  [师]如果,让你们也来摘月亮,你们会想什么办法?你希望月亮是什么味道?

  (教师示范句式:我希望月亮是甜甜的,就像美味的巧克力……)

  幼儿A:我希望我能乘直升飞机去摘月亮。

  幼儿B:我希望月亮有薯片的味道。

  幼儿C:我要做一架很长很长的梯子。

  幼儿D:我希望月亮是冰淇淋的味道,最好是香蕉味的。

  幼儿E:我希望乘热气球去月亮。

  幼儿F:我希望月亮是月饼的味道,我要摘下一片回来和我的家人一起分享。

  活动延伸

  教师可启发幼儿在区域活动时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

  活动评析

  瑞士画家麦克?格雷涅茨笔下的绘本故事《月亮的味道》充满童趣。

  夜晚,高高挂在天上的月亮在*的眼里已经是遥不可及的,更不要说会想到去品尝一下月亮的味道了。但是,在这则故事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被幻化成了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不是吗?在孩子们的眼里,它像极了一片香喷喷的薯片,还像极了一个诱人的冰淇淋球。而故事中的小动物们,为了能吃到那美味的月亮可谓不惜一切代价。在“够”月亮的过程中,小动物们“叠罗汉”的执著和合作精神令人感动,故事中小动物们那可爱的“坚忍不拔”“坚持到底”对孩子们来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大班的孩子大多都知道天上的月亮是不可能吃到的,但他们又相信故事中的小动物们确确实实吃到了月亮,这就是童话故事的奇思妙想带给孩子的无限乐趣。尤其是故事的结尾,当小动物们尝到了月亮的味道,一个挤着一个心满意足地睡着时,一条小鱼看着刚才发生的这一切,提出问题了:“为什么它们要那么费力,到高高的天上去摘月亮?这不是还有一个嘛,喏,就在水里,在我旁边呀。”这一情节无疑又激发孩子们更深地去思考和想象……这真是一本既好看,又好玩,还可以让人动脑筋的故事书。应该讲,教师在执教中,很好地把握了故事的主旨,并力求让孩子体验故事的情趣。尤其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上,从*传统节日“中秋节”导入,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月亮是什么味道的”,由此激发幼儿听赏故事的兴趣。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听赏一想象一讨论一体验”的方式,预设了一些插问,如“小动物们都很着急,请你们帮帮它们,怎样才能够够到月亮”“小动物们挤在一起睡着了,让你感觉怎么样”,这些插问在启发幼儿想象的同时,更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并进而体会小动物们坚持不懈的精神。

  当然,在以下方面,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探讨和实践:

  1.需进一步正确把握主次线,采用恰当方式演绎作品

  这个故事的重复情节较多,讲述中教师采用了边讲边插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内容,但插问要注意详略得当。我认为重点插问可以放在小动物们“叠罗汉”的情节上,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画面展开讨论,使幼儿了解动物们“叠罗汉”的顺序,感受动物们玩耍时的调皮可爱。次重点插问可以落在小动物们睡着了的情节上,进一步引导幼儿去体现齐心协力的成功所带来的满足与快乐的情绪。

  此外,在讲述故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处理好语气语调以及适度的情感渲染。教学中可以请孩子们学一学小动物的话,让幼儿融入角色体验“摘”月亮的快乐,获得语言练习的机会。

  2.要注意满足幼儿对问题讨论的需求

  从活动现场看,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内容是“叠罗汉”,因此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幼儿对这个情节和画面进行重点讨论,如“小动物是怎么叠罗汉的?”“海龟为什么被叠在最下面?”“海龟会不会被压死?”结尾时,孩子们对“水中怎么会有一个月亮”尚存疑问,教师在此可以即兴组织一次小小的“辩论赛”,让孩子们各抒己见,借“辩论”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进而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现象“水中倒影”产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3.应适当选用乐曲,营造温馨的欣赏氛围

  引导幼儿欣赏文学作品,音乐的烘托和渲染,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乐曲的选用上,还可再做努力。如当小老鼠“摘月亮”时,配上更加优美流畅的音乐;当小老鼠“吃月亮”时,配上活泼诙谐的音乐;当小动物们“同枕共梦”时,再配上舒缓的梦幻曲。这样处理,会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增强幼儿对故事情趣的感受。

  附故事:《月亮的味道》

  作者:(瑞士)麦克?格雷涅茨

  “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还是咸的?真想尝一小口啊!”

  夜里,动物们望着月亮,总是这么想。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

  有一天,一只小海龟决心去摸一摸月亮。小海龟爬呀爬,总算爬到山顶,月亮近多了。可是,小海龟还是够不着。于是,海龟叫来了大象。“大象,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够得到呢!”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这时,月亮想:“这是在和我玩游戏吧!”月亮轻轻地往上一跳。大象还是够不着,它叫来了长颈鹿。然后长颈鹿叫来了斑马,斑马叫来了狮子,狮子叫来了狐狸,狐狸叫来了猴子……每次都是眼看就要摸着了,可月亮总是会轻轻地往上一跳,月亮又漂远一点,还是够不着。

  最后猴子叫来了老鼠。

  月亮看着老鼠,心想:“这么个小不点儿,肯定捉不到我的。”月亮已经玩累了,这回它没有动。

  瞧,老鼠先爬到海龟身上,然后爬到大象身上、长颈鹿身上、斑马身上、狮子身上、狐狸身上、猴子身上,然后……

  “咔嚓!”老鼠咬下一片月亮。“多么美味的月亮啊!”

  小老鼠给动物们都分了一口月亮,大家都觉得,这是它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夜幕下,动物们在月亮的陪伴下,美美地睡着了……

  这时候,河里的一条小鱼看着这一切,怎么也闹不明白:“为什么它们要那么费力,到高高的天上去摘月亮?这不是还有一个月亮嘛,喏,就在水里,在我旁边呀。”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月亮的味道》教学反思3篇(扩展4)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10篇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1

  一、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

  三、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四、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习。)

  ⑴ 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 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 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 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 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⑵ 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⑶ 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⑴ 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⑵ 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⑶ 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⑷ 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五、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⑴ 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⑵ 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⑶ 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 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 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⑴ 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⑵ 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⑶ 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六、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⑴ 星空奇观

  ⑵ 月球之谜

  ⑶ *航天

  ⑷ 登月计划

  ⑸ 阿波罗之旅

  ⑹ 登月图集

  七、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八、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2

  与其说这是篇语文课文,倒不如说它是一篇介绍登月事件的科普小品更恰当。因此在这节公开课的整个准备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如何才能在教学中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如何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其中,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最后决定把着眼点放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精神、科学探究的兴趣;第二、注意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和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技大事;第三、让他们明白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从整个教学的过程来看,预先定的目标能基本达到,学生一头的反应也不错。

  考虑文章比较通俗浅显,所以教学中没有在文本研读中花太多的时间,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先把课文内容理清,在课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和小结;在接下来的“登月过程”的深化中,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选择其中两个部分进行了稍微详细的解析——其间注意对学生的一些语文能力(分析、理解、概括、学科整合……)提出要求和进行培养;后面对“登月意义”的探究和设计“登火星计划”,可以说是对学生传统学习习惯和方式的挑战,因此花了些时间,应该也是值得的。之所以把一般老师习惯放在教学中间的“问题探究”放在最后,则是考虑到与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配合、以及最终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课堂的结束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新的学习的开端。我们总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鼓励学生养成刻苦钻研、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总体上采用的是“框架式”结构,便于灵活机动地根据学生的动态组织教学。

  当然,没有一堂课是没有遗憾的,我们不也是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中逐渐成长、成熟的吗?认真反思一下,自己觉得主要还有两个问题值得继续探索:

  1、像这样在课堂教学最后把学生的问题全部“还”给学生,对好的同学可能确实是提供了更多的探究话题,但是对于普通或者更差的同学来说,会不会这些问题从此就被“尘封”了?是不是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更好?如果是那样,放在哪个环节中更合理呢?

  2、从整堂课的反应来看,虽不如专家所夸奖的那么好,总体上还差强人意,但是自己上完课后的感觉仍是把“我”放在首位,学生一头还放不开。固然有公开课的压力和借班上课的因素在作怪,但是追根究底,还是理念上没有能真正做到“投胎换骨”,还不能真正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来更开放地组织教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及学习的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1、从网上、报纸上查找有关“阿波罗登月计划”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2、制作教具:火箭飞船模型。

  3、准备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

  学生:1、阅读有关书籍,也可上网查找有关月球资料,为更好的理解课*准备。

  2、查找有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通过拓展迁移,联系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一重大事件,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爱国的热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用大屏幕显示一张航天员在月球上拍摄的地球图片,导入新课。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

  1.自主学习

  ①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②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③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3.实物演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将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放在讲桌上,大的假设为地球,小的假设为月球,然后选派两名学生上讲台演示登月全过程,演示过程中有不完善之处,其他同学补充。通过演示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

  1.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①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3.课件展示,形象直观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月球及月壤、月岩的图片资料。宇航员登月后采集月壤、月岩,安装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及月震仪图片资料,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合作学习:

  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

  学生齐读讨论后,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这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更使人类航天技术的巨大飞跃。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设计了如上几个环节:默读、构画、讨论、演示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便能把握好课文内容,起到了强化作用,并为后文的研读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实物演示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事半功倍,收效很好。

  ②有关月球的图片资料及宇航员登月后所做工作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2.存在问题

  由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太好,在实物演示这个环节,尽管学生热情很高,却因教学时间有限,只选了两个同学,使一些同学留下了遗憾。

  第二课时

  一、联想和想象训练

  课件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知识:

  《月球探测小史》、《开发月球的三个理由》

  三、拓展延伸:

  1.“‘神舟五号’知多少”知识竞答。

  2.课件展示

  ①“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动画演示;

  ②“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图片资料演示。

  3.探究:我国探月有可能实现吗?

  ①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②教师补充介绍:《我国探月工程有望三年实现》、《“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将实现四个科学目标》

  四、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的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代号为“嫦娥工程”的*月球探测计划,预计将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通过第一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补充介绍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了眼界。

  ②关于“神舟五号”知识的竞答及课件的演示,不仅直观想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同学们爱国之情,对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为*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的心里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③有关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资料介绍,进一理步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将课文知识引入现实生活。

  2.存在问题

  ①学生们因条件所限,查找的资料不够丰富。

  ②限于教学时间,有许多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资料。

  纵观本节课,教学课件的运用确实为教学增色不少。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4

  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要求之一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月亮上的足迹》是这一单元中一篇相对比较长的文章,它又属于自读课文,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速读课文,感悟文章(不指读,不回读,不动唇),主要是想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文章大义,同时也培养这种速读的能力。同时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是一位新闻编辑,你打算把这件事情怎样用一句报道出去?这主要练就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当时课堂上有三位同学回答了该问题,当他们几经补充勉强可以形成一个简短的通讯报道。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一个后续问题就是“假如你是一位现场采访的新闻记者,你打算怎样给电视观众做报道?”我们知道新闻记者做现场报道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当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教室就“鸦鹊无声”了。因为我当时考虑,很多学生是在家会看电视的,尤其是一些体育节目啊、“神舟”系列的现场直播啊等等他们应是有了解的,所以没有过多的介绍和说明就给学生抛了一个问题,以致他们静场。在这里如果我在问前有一个比较适当的说明的话效果估计会更好。

  二、在“研读赏析”一环节又把学生的角色转换过来,“各位观众听了我们记者的报道,你觉得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主要是想完成我教案中的“训练学生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目标。全文共可以分成“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几个阶段,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结果把几点都泛泛地讲了下来,以致出现了每个环节都有所涉及,但又都不深或者说没有深入进去的感觉。因为在备课时我想学生应该会找到文章的重点即“飞船升空”过程,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在这里我有更多的指导,就让学生针对一个方面去谈,再引导他们去自学其他几个环节效果会更好。

  三、赏析语言环节,说实在就这篇科普小品来说,语言是很*实的,但其中也不乏几处值得品味的地方,比如“‘土星5

  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等比喻句和文章的中心句“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等。

  这样几个环节下来,总体感觉就是涉及的方面不少,但都似乎是蜻蜓点水,不太透彻。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5

  作者用*时的语言,真实的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对这堂课的教学,我主要是突出文章重点,难易适当,通过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比较贴切自然。

  首先,我让学生说一说吟咏月亮的诗句,这一个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月亮产生了一种神秘的向往,尽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再次,由于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内容,我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六要素。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观看多媒体上的图。这样图文结合,不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再一次激起了阅读兴趣。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不是面面俱到的讲解,而是有重点的探究,如通过让学生跳读课文,划出表示时间的语句,了解事件的进展,从而使学生对登月的全过程一目了然;通过重点研读12段和4段让学生回答:1、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哪几件事?2、给“激动”“紧紧地”加点,并说明这两个词语的作用。3、登月舱完成使命后被甩在了太空,对这种做法谈谈意见,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特别是第三个问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 第三,本文的课堂教学目标不仅是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我在梳理完课文内容之后说:“如果插在月球上的美国*换成*的*那该多好啊”接着出示“神五”“神六”发射成功的图片,让学生叙述事件并说内心的感受,并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航天员,来到月球上,你最想和祖国人民说一句什么话?”顿时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

  当然,这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归纳作者的写作特点时,学生对第一、二段的渲染的写法不是太明白,感觉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应该联系生活实际给他们举个例子以助于他们理解;在找文中议论性语句时,学生对“议论”这一概念有些模糊,我没有及时地加以解释。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6

  本文是介绍登月的科学文,重点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明确整个过程以及它在历史上的伟大意义。

  语句疏通难度不大。所以我是在整体让学生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文章写作结构如何?整体感知把握后,再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熟知中间登月的详细过程。

  然后,剩余半节课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让他们分组合作探究,交流提炼,罗列出事件的每一环节,要求精确到分、秒。每一组成员推举一个代表上台把组内讨论结果用演讲的形式报告给全班学生。这样设想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娱乐性,积极性,思想碰撞以便更快更好的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信息。

  实际课堂表现如我预想的一样顺利进行。

  学生的参与性很高,可是在最后代表一各个上场演讲时,却发现问题出现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完全不行!或许是他们理解不了或者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演讲!有几个是拿着书本照本宣科地读关键语句的?有几个是把课文开头结尾读一遍,省了中间登月过程,更有甚者上台胡说一通;可见,学生不懂怎样从文章中凝缩出一篇故事。也不知道怎样演讲。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过于薄弱。所以,这一设置引起了我的重视。我必须采取措施让他们真正锻炼一番。所以,我把此课文延长到第二课时,整堂课交给他们进行综合性的演讲活动。效果较好,学生很开心地上完这堂课,不仅加紧了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又锻炼了能力。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7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相对简单的说明文,严格来说的话,其文学价值并不明显,也没有过多的说明文知识,我想,不如跳出课本,让他们了解一些有趣的事情,拓展文学视野。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定位于“永恒的月亮”,让同学们去领略月在古诗词及现代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以此为蓝本,我精心设计了一节课外阅读拓展课。

  这以节课包含了三个环节:明月知多少、古诗中的月亮、现代诗中的月亮,这三个环节中,“古诗中的月亮”是重点,“月亮在古诗中都象征着什么”是我们探究的主题。

  “明月知多少”环节主要是了解月亮的别称,拓展语文知识,给同学们补充了以“婵娟”为代表的三十几个别称。“古诗中的月亮”设计时,主要是挑选了众多含月的古诗,以月的内涵为界限进行分类,出示古诗,让大家讨论出示的一组诗中,月亮的内涵。最终归纳出了9类,分别是:1、借月亮寄托思乡之情;2、借月表达亡国之痛,忧国之情;3、离愁别绪;4、怀才不遇和遭遇被贬;5、真挚的爱情;6、对大自然的赞美;7、岁月更迭,时光易逝;8、高洁品质;9、边塞的孤独。这九类中,亡国之情和怀才不遇是最难分析的,要结合具体的诗人和时代背景,其它的几类同学们都能够判断出来。为了缓解课堂气氛,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同学们很开心。最后,展示了一组诗,让大家自己去区分作者寄托在“月”上的感情并重点赏析了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不过这首诗中有“相思”“梦佳期”等字眼,大家很容易理解为情人之间表达爱意的,这也说明,我们划分出的九类月的内涵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需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定位。第三环节只补充了《断章》,让大家自己品读,去体悟诗中朦胧的美。

  整个内容进行完花了大概两个课时,最后,出现在课件上的古诗词都成为了大家的积累内容,出现在了积累本上。

  两个课时进行得还算是比较顺利,即使没有完全掌握,也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了一定的影响。我想,本次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但是,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如月亮意向分类的时候,应该先展示出九类,然后出示古诗人,让他们自己将相应的故事归类到相应的条目之下,这样既让学生参与了,也能加深他们的印象。我在课堂上的讲法,同学们的参与度明显就不够了。另外,关于月亮别称,提前没有设计好,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下去收集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多,甚至可以评选出一两个资料搜集王,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

  从这一次的课外阅读教学中,我发现,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自己教会自己知识。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8

  上午上了《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开始在准备时,我本不是采用今天的教学方法的。当我拿到这篇课文,一看课文是一篇通讯报道式的说明文时,我脑海里就想起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节目,我想要是用央视连线前方记者的形式来讲述登月的四个过程,效果肯定很好的,但是我一想,我们农村初中学生这方面素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而一时要达到这个要求有点困难,这启发在经后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口语和概括信息能力训练。于是,今天我采用学生自主阅读,主要训练学生概括信息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思考习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这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非常的好。同学原来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课文中问题。当然老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很重要的。这节课给我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教师要熟悉教材,教学的各个部分应作好安排,怎样导入,怎样结尾,哪些是重点,各部分时间安排好。如果把上课比作打仗的话,教材就犹如敌人,要摸透敌人,才能有取胜的机会,因此,切忌打无准备之仗。战前要根据敌我双方情况采取正确战略战术,安排各部分兵力,才能取得胜利。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不主体,学生才是主体,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身作用是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

  ①本节课通过第一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补充介绍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了眼界。

  ②关于“神舟五号”知识的竞答及课件的演示,不仅直观想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同学们爱国之情,对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为*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的心里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③有关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资料介绍,进一理步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将课文知识引入现实生活。

  2。存在问题

  ①学生们因条件所限,查找的资料不够丰富。

  ②限于教学时间,有许多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资料。

  纵观本节课,教学课件的运用确实为教学增色不少。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9

  与其说这是篇语文课文,倒不如说它是一篇介绍登月事件的科普小品更恰当。因此在这节公开课的整个准备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如何才能在教学中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如何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其中,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最后决定把着眼点放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精神、科学探究的兴趣;第二、注意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和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技大事;第三、让他们明白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从整个教学的过程来看,预先定的目标能基本达到,学生一头的反应也不错。

  考虑文章比较通俗浅显,所以教学中没有在文本研读中花太多的时间,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先把课文内容理清,在课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和小结;在接下来的“登月过程”的深化中,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选择其中两个部分进行了稍微详细的解析——其间注意对学生的一些语文能力(分析、理解、概括、学科整合……)提出要求和进行培养;后面对“登月意义”的探究和设计“登火星计划”,可以说是对学生传统学习习惯和方式的挑战,因此花了些时间,应该也是值得的。之所以把一般老师习惯放在教学中间的“问题探究”放在最后,则是考虑到与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配合、以及最终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课堂的结束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新的学习的开端。我们总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鼓励学生养成刻苦钻研、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总体上采用的是“框架式”结构,便于灵活机动地根据学生的动态组织教学。

  当然,没有一堂课是没有遗憾的,我们不也是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中逐渐成长、成熟的吗?认真反思一下,自己觉得主要还有两个问题值得继续探索:

  1、像这样在课堂教学最后把学生的问题全部“还”给学生,对好的同学可能确实是提供了更多的探究话题,但是对于普通或者更差的同学来说,会不会这些问题从此就被“尘封”了?是不是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更好?如果是那样,放在哪个环节中更合理呢?

  2、从整堂课的反应来看,虽不如专家所夸奖的那么好,总体上还差强人意,但是自己上完课后的感觉仍是把“我”放在首位,学生一头还放不开。固然有公开课的压力和借班上课的因素在作怪,但是追根究底,还是理念上没有能真正做到“投胎换骨”,还不能真正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来更开放地组织教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10

  作者用*时的语言,真实的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对这堂课的教学,我主要是突出文章重点,难易适当,通过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比较贴切自然。

  首先,我让学生说一说吟咏月亮的诗句,这一个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月亮产生了一种神秘的向往,尽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再次,由于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内容,我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六要素。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观看多媒体上的图。这样图文结合,不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再一次激起了阅读兴趣。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不是面面俱到的讲解,而是有重点的探究,如通过让学生跳读课文,划出表示时间的语句,了解事件的进展,从而使学生对登月的全过程一目了然;通过重点研读12段和4段让学生回答:

  1、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哪几件事?

  2、给“激动”“紧紧地”加点,并说明这两个词语的作用。

  3、登月舱完成使命后被甩在了太空,对这种做法谈谈意见,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特别是第三个问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

  第三,本文的课堂教学目标不仅是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我在梳理完课文内容之后说:“如果插在月球上的美国*换成*的*那该多好啊”接着出示“神五”“神六”发射成功的图片,让学生叙述事件并说内心的感受,并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航天员,来到月球上,你最想和祖国人民说一句什么话?”顿时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

  当然,这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归纳作者的写作特点时,学生对第一、二段的渲染的写法不是太明白,感觉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应该联系生活实际给他们举个例子以助于他们理解;在找文中议论性语句时,学生对“议论”这一概念有些模糊,我没有及时地加以解释。


《月亮的味道》教学反思3篇(扩展5)

——《走月亮》教学反思10篇

《走月亮》教学反思1

  我今天执教的.是冀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7课《走月亮》。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师生角色的变换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了。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亲情的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有成功点,也有不足点:

  成功之处在于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这篇课文反映的就是亲情,用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形式表现出来,文章不仅描写的意境美,情感也真。因此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哪儿美,怎么美”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不足点在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虽然意识到了应抓词抓句去重点体会,但却没能走得扎实。

  如有的同学提到了母女之间的感情深。如果借此就往下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意境美,哪些地方体现了母女情深,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会使学生们很快投入进去,调动积极性。这时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这些词、句、,可我却草草结束了。

  另外。课堂语言欠精炼和规范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定会把每一步都走扎实,使语文课丰富起来!

《走月亮》教学反思2

  本周,我进行了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二课《走月亮》的教学,现基于“五步十问”的方法,本节课主要从课后反思两问进行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两问

  1、课堂上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我的教学目标是否需要做一定调整?

  《走月亮》是一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本文语言看似*白,但韵味无穷;语言浅近,但情深沉。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进入本文所营造的宁谧、淡中蕴浓的氛围。难点: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体会月光中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并由景及情,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围绕本课教育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备课深挖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并对文章可以给予学生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了有效的把握。《走月亮》文本内容不但语句优美适合指导朗读,而且结构明快,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适合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朗读训练。因此,课堂中孩子兴趣盎然,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2、组织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间进行比赛,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小组长能组织成员采用读文、找句段勾画,互相讨论。

  3、教学本课,我将学生的能力训练点放在了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认识排比句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上,放在了层层质疑中,明了文章布局谋篇上,放在了合作小组利用“读、画、议、展“的方法进行文本阅读和理解上。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这篇课文反映的就是亲情,用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形式表现出来,文章不仅描写的意境美,情也真。因此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哪儿美,怎么美”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虽然意识到了应抓重点词抓重点句去体会,但却没能做得扎实。如有的同学提到了母女之间的感情深。如果借此就往下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意境美,哪些地方体现了母女情深,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会使学生们很快投入进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时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这些词、句,可我却草草结束了,未能达到语气的效果。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一是初读课文,对前置性字词学习予以复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是理清文章脉络,明白我和阿妈走月亮去了溪边,果园,还有许多的地方。第三个环节:以探究点“我和阿妈每到一个地方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统领组织同学自读勾画,小组交流,明确内容,展开小组间的竞赛,对学习成果予以汇报,随机穿插优美句段的朗读指导,让孩子在美读中感受夜晚月光照耀下田间地头的美景,我和阿妈走月亮的愉快幸福心情。第四个环节:巧设疑问“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一点都没用,下次编入课本干脆取了它吧?”让孩子在争辩中明了交代事件的文章一开头必须写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物,这样文章才能完美。

《走月亮》教学反思3

  《走月亮》这篇文章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的画卷,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温馨、幸福、快乐的脉脉亲情洋溢在字里行间。课文不但语句优美、适合指导朗读,而且结构有特点,修辞手法也很典型,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朗读训练的范文。

  1、教学效果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而这篇《走月亮》怎么读都像是一首诗。我讲诗的时候通常都是以一个大问题贯穿课堂:“从语言描绘的情境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将学生的思维拉进了课文,也拉进了他们的生活。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如画美景,而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的就是一幅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学生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地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才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这才是真正的“美文美读”。

  因为学生的生活是各种各样,学生的回答也是缤纷多彩,表明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五彩缤纷的。

  2、教学收获

  教学本课,我将学生的能力训练点放在了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同时认识排比句并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小组合作“读、画、议、展“,进行文本阅读和理解。还有一点,就是学习本文的布局谋篇。

  (1)轻松自然地认识了本文的篇章布局结构。

  课文反复写到“我和阿妈走月亮”,看似重复,实则是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这是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光靠“讲”是不行的,而是引领学生细细品读、细细咀嚼,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这个句子在文中的反复出现,将作者走月亮到溪边、果园、庄稼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串联了起来,让课文结构清晰而完整。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了课文的这种写作结构。

  (2)“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标画出“哪些句子勾画出了如实如幻、如梦如画的美丽画卷?”这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通过利用教材中优美的文段、结合课件动听的音乐、配上优美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欣赏到月夜的美,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感受浓浓亲情。这篇课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感受到母女间真真切切的情爱。所以,读课文片段的同时,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和亲人在一起时的那种温暖、幸福和快乐,感受亲人的爱。

  3、不足之处(思失)。

  这么美的文章,这么浓的情感,但是由于教师课堂上过分关注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时训练,缺少学习之后的运用,哪怕是只写一个片段也好,要把所*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啊。

  4、改进措施

  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不足,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的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最终的目的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学生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让“大语文”的观念植入学生头脑中。

《走月亮》教学反思4

  《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为“走月亮”。“走月亮”不同于在月亮下赶路,也不是满怀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走,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说法充满了诗意。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充分地读,认真地品,尽可能得多背一些。本文语言精妙、别致、富有诗意。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位重点语句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不要做过多的分析,避免把文章“讲”没味儿了。

  在本课教学中,“以生为本”,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本课教学应以学生的诵读为主线,让学生个人读,小组交流,然后抓住学生感受最深、最喜欢的地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在感悟“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学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学生仿佛回到了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学生此时是激动的,情感是高涨的,学生读得是那样动情,那样幸福。

  这些正是教师调动了学生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沟通了学生与文本时间的沟壑,调动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学生已经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地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在教学时因为注重朗读,未深入研究文本,需加强这方面的讨论。

《走月亮》教学反思5

  《走月亮》这篇文章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的画卷,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温馨、幸福、快乐的脉脉亲情洋溢在字里行间。课文不但语句优美、适合指导朗读,而且结构有特点,修辞手法也很典型,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朗读训练的范文。

  1、教学效果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而这篇《走月亮》怎么读都像是一首诗。我讲诗的时候通常都是以一个大问题贯穿课堂:“从语言描绘的情境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将学生的思维拉进了课文,也拉进了他们的生活。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如画美景,而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的就是一幅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学生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地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才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这才是真正的“美文美读”。

  因为学生的生活是各种各样,学生的回答也是缤纷多彩,表明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五彩缤纷的。

  2、教学收获

  教学本课,我将学生的能力训练点放在了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同时认识排比句并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小组合作“读、画、议、展“,进行文本阅读和理解。还有一点,就是学习本文的布局谋篇。

  (1)轻松自然地认识了本文的篇章布局结构。

  课文反复写到“我和阿妈走月亮”,看似重复,实则是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这是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光靠“讲”是不行的,而是引领学生细细品读、细细咀嚼,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这个句子在文中的反复出现,将作者走月亮到溪边、果园、庄稼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串联了起来,让课文结构清晰而完整。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了课文的这种写作结构。

  (2)“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标画出“哪些句子勾画出了如实如幻、如梦如画的美丽画卷?”这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通过利用教材中优美的文段、结合课件动听的音乐、配上优美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欣赏到月夜的美,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感受浓浓亲情。这篇课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感受到母女间真真切切的情爱。所以,读课文片段的同时,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和亲人在一起时的那种温暖、幸福和快乐,感受亲人的爱。

  3、不足之处(思失)。

  这么美的文章,这么浓的情感,但是由于教师课堂上过分关注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时训练,缺少学习之后的运用,哪怕是只写一个片段也好,要把所*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啊。

  4、改进措施

  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不足,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的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最终的目的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学生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让“大语文”的观念植入学生头脑中。

《走月亮》教学反思6

  《走月亮》这篇课文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如诗如画的画卷,展现了母女俩之间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这篇课文读完一遍之后,我并不是很了解课文讲了些什么,在读了两三遍之后才明白。对我来说,讲这篇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向师傅和其他的老师询问,才对怎样上好这篇课文有了大概的思路。这篇课文主要是朗读,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受那种浓浓的爱。

  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范读、学生跟读、学生齐读、分组读等方法进行朗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指出读的好的或不好的地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划出优美的句子,逐段分析重点段落(2、4、6、8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落。最后要求学生背诵重点段落。这篇课文就在一遍又一遍朗读声中结束。

  不得不说,这篇课文对我来说是有难度的,自己对朗读的把握不是很到位,也是半桶水在那,却要把整桶的水到给学生,要求他们读的准确。所以,自己要继续努力,把另半桶水也灌满。

  这篇课文反映的是亲情,用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形式表现出来,文章不仅描写的意境美,情感也真。因此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哪儿美,怎么美”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一、想象画面,激发感悟。

  《走月亮》这篇文章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如画的画卷,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联想生活中的景色,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具体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触摸,去感受,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意境的美。例如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时,我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我问:“你读这句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老师,我看到柔和的月光洒在溪面上,溪面是一闪一闪的!”“老师,我看到了一条瘦长瘦长的小溪,溪面上银波荡漾;我听到了小溪欢乐的歌声;我闻到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山草和野花的清香!”……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

  二、创设情境,驱动感悟。

  《走月亮》一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母女俩之间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于是我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和妈妈在一起时的情境,感受和妈妈在一起是多么的快乐、幸福,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我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这个小姑娘,妈妈在溪边洗衣服,你会做什么游戏?”学生想到的不是文中有距离的作者,而是自己,学生回想起妈妈在做事情,自己在一边玩耍的情境:“我会爬在妈妈身上撒娇。”“我会用野花编一个美丽的花环戴到我头上一个,戴到妈妈头上一个。”……学生回忆起现实生活中自己和妈

  妈在一起时的情境,是那样的快乐、幸福、自由自在,这是学生联系生活、深入生活得出的情感体验,这时学生再读书,就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了。三、调动情感,促进感悟。

  在指导品读《走月亮》时,我调动学生的真情,激发他们的情感,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将学生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爱透过语言文字传递出来,表达出来。在感悟“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学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学生仿佛回到了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学生此时是激动的,情感是高涨的,学生读得是那样动情,那样幸福。这些正是教师调动了学生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沟通了学生与文本时间的沟壑,调动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学生已经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的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

  这节课在教学时虽然好些重点语句都提到了,但我在引导他们感悟时,只是想象,创设情境,并没有咬文嚼字去引领学生深入领会。比如: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抱”字应该怎样理解?没有深入体会,这是个欠缺。

《走月亮》教学反思7

  读着《走月亮》,使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掩卷而思,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温馨、幸福、快乐的脉脉亲情,是很难通过内容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的,而且一不小心就极易将美好的画面变得支离破碎,将细腻的情感变得杳无生气,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品悟文章的语言美。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读与想象结合,读与品悟语言相结合,让文章的美似柔和的月光一样,缓缓地流进学生的心田。

  如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生:我喜欢第二自然段。(但说不出原因)

  师:我们都来看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你感觉到什么?

  生:月光很明亮。

  师:亮到什么程度?

  生读: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师:能把月光的亮读出来吗?

  一生读,但没有读出来。

  师:我觉得这样还不够亮,听老师读一遍。(师示范读,生练读)

  师:谁再读一读?

  一生读,读得很不错。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月光很明亮,阳光也很明亮,你喜欢在什么下散步?

  生:月光下,月光不仅明亮,而且柔和。

  师:对,月光柔和似水,孩子,这样的月夜明亮、柔和、静谧,一切是那么美好,我们可千万不要打破它的宁静啊!

  师引读:月光是那么明亮……(生接读)

  师:此时此刻,阿妈牵着我的手,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下散步,你感觉如何?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

  这一环节,学生的心静下来了,无须太多言语,在一次比一次深化的朗读中,来了一次美好的月光之旅。

  又如第三自然段:

  师: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仿佛看到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溪水静静地流着。

  生:我仿佛看到小溪边开满了野花。

  师:流着月光,是什么样的情景?

  生:月光照在水面上,水面上闪着亮光。

  师:月光像水一样倾泄下来,照在小溪上,小溪闪着亮光缓缓地流动。

  师:用鼻子闻一闻,闻到什么?

  生:我闻到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师: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香味会流动吗?

  生:香味会飘。

  师:香味能够随着溪水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溪水在流动,香味在流动,月光在流动,溪水、野花、月光、芳香,多温馨啊!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边想象,一边吟诵看到的情景,(师引读)细细的溪水……

  师:“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里奇特在哪里?”

  生:鹅卵石很奇特。布满河床说明很多。

  生:小水塘很奇特。

  师:小水塘有什么奇特的?

  生:小水塘很多,而且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师:我给你们描述一下,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多不多?(生齐:多)“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这水塘很大吗?(生齐:很小)比如你们坐的位置就是河床,你们每一个人就是一块鹅卵石,你们现在是不是布满了河床?每一个鹅卵石之间都有空隙,每个空隙间都有水,存的水就是一个小水塘,有的大,有的小,所以鹅卵石间这里有水塘,这里有水塘……(老师用手指着学生间的空隙)卵石布满了河床,小水塘布满了河床,你再联系下一句,“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你现在看到什么情景?

  生:我看到很多很多月亮。

  生:天上有一个月亮,地上有无数个月亮,美极了!

  生:卵石布满河床,小水塘布满河床,从远处看简直满地都是月亮,神气极了!

  如此意境优美的散文,把它的美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欣赏美。

《走月亮》教学反思8

  《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为“走月亮”。“走月亮”不同于在月亮下赶路,也不是满怀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走,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说法充满了诗意。

  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充分地读,认真地品,尽可能得多背一些。本文语言精妙、别致、富有诗意。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位重点语句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不要做过多的分析,避免把文章“讲”没味儿了。

  在本课教学中,“以生为本”,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本课教学应以学生的诵读为主线,让学生个人读,小组交流,然后抓住学生感受最深、最喜欢的地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在感悟“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学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学生仿佛回到了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学生此时是激动的,情感是高涨的,学生读得是那样动情,那样幸福。

  这些正是教师调动了学生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沟通了学生与文本时间的沟壑,调动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学生已经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地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在教学时因为注重朗读,未深入研究文本,需加强这方面的讨论。

《走月亮》教学反思9

  《走月亮》是一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课文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我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四次为线索让学生给课文分段,并以这句话结构全文进行教学。我开课的教学内容是4-6自然段即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和在田埂上走月亮。

  在学习过程中,我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学习第四自然段中我在溪边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再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第六自然中把我和阿妈在田埂上看到的、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落。

  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范读、学生跟读、学生齐读、分组读等方法进行朗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指出读的好的或不好的地方。这篇课文就在一遍又一遍朗读声中结束。

  不得不说,这篇课文对我来说是有难度的。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第一是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它本身没有形象,想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意境的美,就要把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东西,变成学生头脑中的画面,然后才能帮助学生个性化地感悟文本,在这一点上是我以后长期努力的方向。比如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一部分时,遗憾的是学生的朗读或者发言闪光点不是很多,进入情境较慢,说明我的引导还是不到位。所以,我应该让学生回忆和自己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但是只有个别学生情感是高涨的,能够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读的动情,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情感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整堂课不足之处值得改进。

  第二是语速过快。这个问题是整节语文最突出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放慢语速。

  第三是问题抛出太多,学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比如在教第六自然时就要求学生在课堂默读的几分钟里,马上把听到的,闻到的,想到的,看到的划出来。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这也就导致后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第四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存在很多细节上的问题比如板书的设计、黑板字的书写等等还有待改进。

《走月亮》教学反思10

  《走月亮》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里一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本文语言看似*白,但韵味无穷;语言浅近,但情深沉。首先,反复写到“我和阿妈走月亮”,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其次,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如“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林间的大道和小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不仅增强韵律感,使语言富有气势,更使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让人在脑海中呈现的不仅仅是一路美丽的景致,而更多的是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

  在教学本文时,我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和想象,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意境的美,还感悟到亲情的真。开始我设计的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问:“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各种各样,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学生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效果教佳。 但是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一部分时,遗憾的是学生的朗读或者发言闪光点不是很多,进入情境较慢,说明我的引导还是不到位。所以,我应该让学生回忆和自己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但是只有个别学生情感是高涨的,能够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读的动情,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情感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整堂课不足之处值得改进。 总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的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这样整堂课就会是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其效果就会不言而喻。


《月亮的味道》教学反思3篇(扩展6)

——《走月亮》教学反思10篇

《走月亮》教学反思1

  我今天执教的.是冀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7课《走月亮》。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师生角色的变换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了。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亲情的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有成功点,也有不足点:

  成功之处在于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这篇课文反映的就是亲情,用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形式表现出来,文章不仅描写的意境美,情感也真。因此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哪儿美,怎么美”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不足点在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虽然意识到了应抓词抓句去重点体会,但却没能走得扎实。

  如有的同学提到了母女之间的感情深。如果借此就往下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意境美,哪些地方体现了母女情深,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会使学生们很快投入进去,调动积极性。这时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这些词、句、,可我却草草结束了。

  另外。课堂语言欠精炼和规范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定会把每一步都走扎实,使语文课丰富起来!

《走月亮》教学反思2

  《走月亮》这篇文章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的画卷,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温馨、幸福、快乐的脉脉亲情洋溢在字里行间。课文不但语句优美、适合指导朗读,而且结构有特点,修辞手法也很典型,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朗读训练的范文。

  1、教学效果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而这篇《走月亮》怎么读都像是一首诗。我讲诗的时候通常都是以一个大问题贯穿课堂:“从语言描绘的情境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将学生的思维拉进了课文,也拉进了他们的生活。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如画美景,而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的就是一幅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学生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地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才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这才是真正的“美文美读”。

  因为学生的生活是各种各样,学生的回答也是缤纷多彩,表明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五彩缤纷的。

  2、教学收获

  教学本课,我将学生的能力训练点放在了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同时认识排比句并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小组合作“读、画、议、展“,进行文本阅读和理解。还有一点,就是学习本文的布局谋篇。

  (1)轻松自然地认识了本文的篇章布局结构。

  课文反复写到“我和阿妈走月亮”,看似重复,实则是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这是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光靠“讲”是不行的,而是引领学生细细品读、细细咀嚼,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这个句子在文中的反复出现,将作者走月亮到溪边、果园、庄稼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串联了起来,让课文结构清晰而完整。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了课文的这种写作结构。

  (2)“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标画出“哪些句子勾画出了如实如幻、如梦如画的美丽画卷?”这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通过利用教材中优美的文段、结合课件动听的音乐、配上优美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欣赏到月夜的美,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感受浓浓亲情。这篇课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感受到母女间真真切切的情爱。所以,读课文片段的同时,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和亲人在一起时的那种温暖、幸福和快乐,感受亲人的爱。

  3、不足之处(思失)。

  这么美的文章,这么浓的情感,但是由于教师课堂上过分关注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时训练,缺少学习之后的运用,哪怕是只写一个片段也好,要把所*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啊。

  4、改进措施

  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不足,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的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最终的目的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学生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让“大语文”的观念植入学生头脑中。

《走月亮》教学反思3

  《走月亮》这篇文章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的画卷,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温馨、幸福、快乐的脉脉亲情洋溢在字里行间。课文不但语句优美、适合指导朗读,而且结构有特点,修辞手法也很典型,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朗读训练的范文。

  1、教学效果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而这篇《走月亮》怎么读都像是一首诗。我讲诗的时候通常都是以一个大问题贯穿课堂:“从语言描绘的情境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将学生的思维拉进了课文,也拉进了他们的生活。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如画美景,而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的就是一幅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学生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地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才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这才是真正的“美文美读”。

  因为学生的生活是各种各样,学生的回答也是缤纷多彩,表明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五彩缤纷的。

  2、教学收获

  教学本课,我将学生的能力训练点放在了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同时认识排比句并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小组合作“读、画、议、展“,进行文本阅读和理解。还有一点,就是学习本文的布局谋篇。

  (1)轻松自然地认识了本文的篇章布局结构。

  课文反复写到“我和阿妈走月亮”,看似重复,实则是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这是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光靠“讲”是不行的,而是引领学生细细品读、细细咀嚼,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这个句子在文中的反复出现,将作者走月亮到溪边、果园、庄稼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串联了起来,让课文结构清晰而完整。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了课文的这种写作结构。

  (2)“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标画出“哪些句子勾画出了如实如幻、如梦如画的美丽画卷?”这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通过利用教材中优美的文段、结合课件动听的音乐、配上优美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欣赏到月夜的美,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感受浓浓亲情。这篇课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感受到母女间真真切切的情爱。所以,读课文片段的同时,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和亲人在一起时的那种温暖、幸福和快乐,感受亲人的爱。

  3、不足之处(思失)。

  这么美的文章,这么浓的情感,但是由于教师课堂上过分关注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时训练,缺少学习之后的运用,哪怕是只写一个片段也好,要把所*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啊。

  4、改进措施

  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不足,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的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最终的目的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学生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让“大语文”的观念植入学生头脑中。

《走月亮》教学反思4

  《走月亮》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里一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本文语言看似*白,但韵味无穷;语言浅近,但情深沉。首先,反复写到“我和阿妈走月亮”,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其次,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如“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林间的大道和小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不仅增强韵律感,使语言富有气势,更使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让人在脑海中呈现的不仅仅是一路美丽的景致,而更多的是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

  在教学本文时,我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和想象,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意境的美,还感悟到亲情的真。开始我设计的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问:“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各种各样,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学生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效果教佳。 但是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一部分时,遗憾的是学生的朗读或者发言闪光点不是很多,进入情境较慢,说明我的引导还是不到位。所以,我应该让学生回忆和自己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但是只有个别学生情感是高涨的,能够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读的动情,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情感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整堂课不足之处值得改进。 总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的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这样整堂课就会是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其效果就会不言而喻。

《走月亮》教学反思5

  《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课文最主要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交错呢;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自然而新颖;多用断句,节奏欢快。美丽的风景、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感情都通过“我”的观察、“我”的感受写出来。

  一、以读悟情

  基于文章抒情性极强的特点,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把朗读感悟作为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去突破,因此在教学目标中我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味语言的美,感受月光下的美景,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

  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在课堂上力求设置一个优美的,与课文描绘相似的学习情境,因此我设计文辞优美的过渡语。(例如:是啊,美丽的云南大理入夜了!这时,树啊,草啊,鸟儿啊都渐渐地安静下来,只有那活泼的小溪依旧不知疲倦,欢快地流淌着,这是一个美妙的夜晚!……)在过渡语的熏陶下,学生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情境,能切身去感受文章所要传达的温暖的亲情,并在之后的环节设置“在我和阿妈走过的这么多地方你最喜欢哪里?”以及“你觉得今晚的月色怎么样?”等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以致融入课文,我认为这也是新课标要求的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悟和理解。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设想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可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朗读这个最能激发学生个体情感体验的朗读方式。我想这也是我作为新教师对课堂全局的把握不到家,不能很好的关注每个学生,缺少关注学生个体的能力以及对教学设计的整体性还不能融会贯通所致。这一方面,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还会更加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不管是在朗读还是其他各个方面发展学生自己的个性。

  二、以练促学

  在这堂课中我基于教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初衷,设计了美文赏析这一个环节,以课文中的“月盘是那样明亮,……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为例。目的在于达到本单元围绕一个词语把句子写具体的句式训练重点,通过听说读写的层层递进教给学生扎实的语文知识,这也是我践行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一次尝试,通过指名学生读自己的课堂创作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对排比句运用的适时点拨也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在这堂课中有一个很遗憾的地方就是没有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这跟我对课堂时间的把握还不到家有关以及对学生的引导不能精准以致绕了挺多弯子有很大的关系。这一方面,我还需要在未来的的教学生涯中好好摸索以及探寻。

  总的来说,这堂课还是有许多不尽人意以及遗憾的地方,不过很欣喜的看到自己以及学生的成长。

  教学也像是人生的三重境界,最后追寻的都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为此,我会一直努力,直至成功!

《走月亮》教学反思6

  郭波纹 《走月亮》是一篇如诗、如梦、如画的优美散文,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温馨、幸福、快乐的脉脉亲情溢于字里行间。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既能让文章的美似柔和的月光一样,缓缓地流进学生的心田又能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不把美好的画面变得支离破碎、细腻的情感变得杳无生气呢?是我教学的基点。

  一、想象画面、调动情感。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我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我问:“你读这句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我看到柔和的月光洒在溪面上,溪面是一闪一闪的!”“我看到了一条小溪,溪面上银波荡漾;我听到了小溪欢乐的歌声;我闻到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山草和野花的清香!”……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

  二、听中体会、听中激情。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这些句子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如画的画卷。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美,哪儿美,怎么美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所配课件,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欣赏了月夜的美丽,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兴趣。那柔美的语调、动情地朗读,情、景、物的融合,构成了一幅静谧、清凉的月夜美景图,营造宁静的氛围。让学生深受感染,如临其境。不待教师讲解,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语感也随之得到培养。

  三、联系生活、体验真情。

  《走月亮》一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母女俩之间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在学生充分读文后,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亲人一起散步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感受亲人的爱。此时学生是激动的,情感是高涨的: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学生已经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的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

《走月亮》教学反思7

  《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为“走月亮”。“走月亮”不同于在月亮下赶路,也不是满怀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走,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说法充满了诗意。

  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充分地读,认真地品,尽可能得多背一些。本文语言精妙、别致、富有诗意。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位重点语句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不要做过多的分析,避免把文章“讲”没味儿了。

  在本课教学中,“以生为本”,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本课教学应以学生的诵读为主线,让学生个人读,小组交流,然后抓住学生感受最深、最喜欢的地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在感悟“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学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学生仿佛回到了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学生此时是激动的,情感是高涨的,学生读得是那样动情,那样幸福。

  这些正是教师调动了学生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沟通了学生与文本时间的沟壑,调动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学生已经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地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在教学时因为注重朗读,未深入研究文本,需加强这方面的讨论。

《走月亮》教学反思8

  【摘要】《走月亮》这篇文章是吴然写的一篇文字优美,意境幽远的抒情散文,本文从孩子的心灵感受出发,描绘了一幅秋天月夜下的动静结合的优美画面,充满了童真气息,以及浓浓的亲情,在教授过程中,我应用让学生在想像中感悟画面,在聆听中体会情感,最后联系现实。重现温馨亲情的方法教学,收效显著,让学生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

  【中图分类号lG623.2 【文献标识码lA 【文章编号l20xx—3089(20xx)02—0047—02

  《走月亮》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里一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

  本文语言看似*白,但韵味无穷:语言浅近,但情深沉。首先,反复写到“我和阿妈走月亮”,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其次,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如“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林间的大道和小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不仅增强韵律感,使语言富有气势,更使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让人在脑海中呈现的不仅仅是一路美丽的景致,而更多的是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

  《走月亮》是一篇如诗、如梦、如画的优美散文,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温馨、幸福、快乐的脉脉亲情溢于字里行间。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既能让文章的美似柔和的月光一样。缓缓地流进学生的心田又能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不把美好的画面变得支离破碎、细腻的情感变得杳无生气是我教学的基点。

  一、想象画面、调动情感。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我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我问:“你读这句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我看到柔和的月光洒在溪面上,溪面是一闪一闪的!”“我看到了一条小溪,溪面上银波荡漾:我听到了小溪欢乐的歌声;我闻到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山草和野花的清香!”……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

  二、听中体会、听中激情。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这些句子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如画的画卷。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美,哪儿美,怎么关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所配课件,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欣赏了月夜的美丽,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兴趣。那柔美的语调、动情地朗读,情、景、物的融合,构成了一幅静谧、清凉的月夜美景图,营造宁静的氛围。让学生深受感染,如临其境。不待教师讲解,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语感也随之得到培养。

  在教学本文时,我想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和想象,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意境的美,还感悟到亲情的真。开始我设计的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问:“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各种各样。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学生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效果教佳。

  三、联系生活、体验真情。

  《走月亮》一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母女俩之间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在学生充分读文后,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亲人一起散步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感受亲人的爱。此时学生是激动的,情感是高涨的: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学生已经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的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

  但是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一部分时,遗憾的是学生的朗读或者发言闪光点不是很多。进入情境较慢,说明我的引导还是不到位。所以。我应该让学生回忆和自己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但是只有个别学生情感是高涨的,能够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读的动情,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情感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整堂课不足之处值得改进。

  总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的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这样整堂课就会是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关读了,其效果就会不言而喻。

《走月亮》教学反思9

  《走月亮》是一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本文语言看似*白,但韵味无穷;语言浅显,但情深沉。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进入本文所营造的宁谧、淡中蕴浓的氛围。难点: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体会月光中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并由景及情,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走月亮》文本内容不但语句优美,适合指导朗读,而且结构明快,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适合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朗读训练。因此,课堂中孩子兴趣盎然,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间进行比赛,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小组长能组织成员采用读文、找句段勾画,互相讨论。

  教学本课,我将学生的能力训练点放在了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认识排比句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上,放在了层层质疑中,明确文章布局谋篇上,放在了合作小组利用“读、画、议、展“的方法进行文本阅读和理解上。

  这篇课文反映的就是亲情,用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形式表现出来,文章不仅描写的意境美,情也真。因此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哪儿美,怎么美”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

《走月亮》教学反思10

  《走月亮》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里一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本文语言看似*白,但韵味无穷;语言浅近,但情深沉。首先,反复写到“我和阿妈走月亮”,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其次,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如“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林间的大道和小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不仅增强韵律感,使语言富有气势,更使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让人在脑海中呈现的不仅仅是一路美丽的景致,而更多的是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

  在教学本文时,我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和想象,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意境的美,还感悟到亲情的真。开始我设计的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问:“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各种各样,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学生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效果教佳。 但是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一部分时,遗憾的是学生的朗读或者发言闪光点不是很多,进入情境较慢,说明我的引导还是不到位。所以,我应该让学生回忆和自己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但是只有个别学生情感是高涨的,能够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读的动情,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情感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整堂课不足之处值得改进。 总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的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这样整堂课就会是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其效果就会不言而喻。


《月亮的味道》教学反思3篇(扩展7)

——《捞月亮》教学反思3篇

《捞月亮》教学反思1

  一位教育学家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来自兴趣,而如何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就成了我每天要面临的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豁然开朗,从此明白了要用情感珍珠去串兴趣项链这个道理。

  那是有一天布置家庭作业,我让学生预习《古诗二首》这课。第二天上课我检查预习情况时,发现同学们只是按惯例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并给生字注了音,简单地把课文看了一遍,至于读课文的作业,绝大多数学生不会读,读破词、破句、错字、加字掉字的现象十分普遍。

  原来,学生只顾完成任务,读课文也只是带着看故事的心情去看一遍,这样的预习怎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下课后写了教学反思,找出问题的关键是我没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没有激发起他们内心那好比好胜、好奇好动的情感,当然他们学习的兴趣就调动不起来。

  在布置下一课《捞月亮》的预习时,我就给同学们讲明天的语文课上要进行小组竞赛,分别请同学上讲台当小老师教生字,还要分角色表演这个童话故事,看谁明天能当上“优秀小老师”和“小小表演家”,看哪一小组能获胜夺红旗。孩子们一听可就乐坏啦,回家积极做准备,有的不懂就连忙查字典或问家长,有的干脆就和家长开始练习角色表演了。

  第二天一上课,我导入新课后就满怀信心地说:“同学们,从你们的.神态中,老师可以看出,大家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下面我们就来比试比试,谁第一个来当小老师教第一个生字?”刷刷刷,全班同学几乎都举起了小手。我从中抽了一个*时不爱发言吕思奇同学,没想到“小老师”站在讲台前,手持教鞭指着生字学着我的样子教大家,而同学们也都精神饱满地声音响亮地跟着小老师学习,比我自己亲自讲注意力要集中多了。

  这中间我不断用鼓励的目光和提示的语言暗示着她。她先教读音,再讲结构和偏旁部首,然后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记这个字的,最后组一个词,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她一教完,掌声立刻就响了起来,我马上给她所在的小组画上了一面小红旗。

  在下一个环节生字组词时,大家更是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连课外学会的也都用上了,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为同音字太多啦,所以有时孩子说错了,我就及时给予纠正,帮助他们分辨清楚。这节课同学们积极踊跃发言,小组竞争激烈,在热情洋溢的课堂气氛中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了生字学习任务。

  接下来我分析课文,带领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细细感悟每个角色当时的心境。然后,我抽两名同学分别扮演大猴子和小猴子,他们不但演得很投入,还把课文没有讲完的故事接了下去,自发续演了课文。他们表演时的语气,说话的神态不时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此时此刻,我激动地体会到,角色转换产生的新异感能激起孩子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角色意识的趋动下,尽情地投入,全面地活动起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从而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捞月亮》教学反思2

  《捞月亮》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生动有趣的“人物”不仅含有深刻地寓意,而且给人以启迪和智慧。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这篇有趣的课文,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乐学,并积极投入其中。

  如果学生感到快乐,那么他们就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所以在这节课上我力争给孩子们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乐学积极投入学习中。课前,让孩子们在自己的歌声中走入课堂,用孩子们喜欢的看故事的形式揭示课题,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揭示课文所讲得道理时,我没有直接给孩子们说出答案,而是让孩子们在读中自己悟出道理来。这一堂课自始至终孩子们都沉浸在欢乐中,学习兴趣很高,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滩旧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于是我在努力在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中体现这一理念。

  这节课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识字教学主要是检查学生对生字宝宝的掌握情况。我用了开火车之以游戏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在阅读教学中,我大胆的把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度,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分角色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悟,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在重点词句上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我也感觉到这节课中有不足之处,在学生的朗读指导上唑的不是很到位,在过渡型语言方面有的话不够简洁明了,有的语言用得不太恰当,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机制,又是对孩子的回答评价没有及时跟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加强自身教学基本功的练习,争取有更大进步。

推荐访问:月亮 反思 味道 《月亮味道》教学反思3篇 《月亮的味道》教学反思1 《月亮的味道》教学反思100字

本文来源:https://www.sizug.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7056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