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万丰文档网!

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7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2-01 18:15:07

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7篇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策略  摘要:公共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7篇,供大家参考。

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7篇

篇一: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策略

  摘要:公共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服务体系的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本文简要阐述了公共文化数字化的内涵,并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策略。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策略前言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早已随着网络数字化的普及而不断变化,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无法满足数字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将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制度体系、服务方式和运营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形态转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已然成为当今时代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但不可否定的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过程中仍存在不足,如何针对性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是重点。公共文化数字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数字化;公共文化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中的标准,同样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数字化平台的技术标准,要相对统一;二是对公共文化场所、阵地进行管理的工具(平台)功能需求的分类梳理后的标准化;三是为公众提供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内容区分的标准化。而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条块分割,标准不一,重复开发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也不利于下一步的互联共享。其次是服务与管理分离,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和各地的实践都着眼于构建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的服务功能,而对管理工作则基本没有涉及,由此使得服务与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不配套,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的问题凸显。第三是服务质量不高,内容单调、及时性较差,服务方式简单、缺乏互动,群众参与率和满意度不高。第四是资源整合不够。一是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率低,二是对已有数字资源整合不足,开发利用率不高,同时由于分类不科学、与新媒体缺乏深度融合等,资源优势尚待释放。要解决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解决好标准化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标准,按照“大统筹、大整合”的原则,将近年来各地的探索加以梳理提炼,尽快出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规则、标准和相应政策,从标准、制度、经费等各方面加以引导,确保建设的有序推进和高效运作。要提高对标准化的认识,认清其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体系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关系到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调查显示,西方国家网络应用的前三名排序一般为商务、即时通信、信息,而我国则是信息、游戏、电子商务。我国网民对网络需求的特点,也印证着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与需要。我们必须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阵地、确保文化安全的高度,从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守土有责的强烈使命感和紧迫感,把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数字化建设中的标准化问题,提到应有的高度。提高对标准化建设的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时代的阵地意识。公共

  文化设施和服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家园的基础工程。事实证明,网络时代拥有物理网络资源以及网络监控权,不等于拥有话语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正在改变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方式,正在催生“谁控制网络空间谁就能控制一切”的法则。作为主阵地的公共文化领域的守土者,我们必须围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供内容丰富、应用便捷的服务,加紧工作,争取主动,有所作为。二是要站到国家利益、国家文化安全、抢占制高点和话语权等高度去认识,不能囿于狭隘的地方政绩、部门利益等视角。

  2.是整合资源,促进开放共享近年来,公共文化数字整合资源、开放共享的呼吁一直不断,但由于某些行政或利益壁垒,我们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整合度、开放度远远落后于公众需求。建设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可以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数字技术,整合海量文化资源和用户,集活动预约、场馆预订、空间展示、社团招募、竞赛互动、艺术鉴赏、艺术培训、智能搜索等功能为一体,让市民像网上购物一样实现自选文化产品或服务进行参与、消费,解决百姓对公共文化服务知晓率、参与率低等问题,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例如,为更好地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宝安区文化服务中心通过打造pc端、手机端、数字电视“三平台”,组建“四个中心”(即:信息和展示、资源、辅导培训、体验等四个中心)、“五大资源库”(即:文化活动、原创作品、文化培训、互动体验和地方特色等五大资源库),开展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努力实现“让文化服务唾手可得、让文化管理运筹帷幄、让文化体验融入生活”三大目标。开放共享,首先涉及文化部门内部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比如对目前已经建成的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文化馆等,将这些数字化资源聚集到一站式联网服务平台,让原本相互独立封闭的系统能够互通整合,发挥大数据为公众带来的最大效益。3.内容管理要精细化公共文化数字化内容是包罗万象、多样化的,如何处理和展现这样的超量信息,使管理更科学,公众更容易接受,需要进一步对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予以细分管理,建立从内容创意采编、内容加工、内容分发到内容营销等等体系化的管理流程,建立细分的内容管理制度,细分领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与之配套的技术资金支持等,这点可以借鉴大型的已经有丰富经验的商业网络平台。文化资源在数字化后,其展现模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而传播媒体终端也由过去的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向网络、手机转变。载体的改变,要求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必须具有可视、可听甚至可触、可感的特点,通过提取文化遗产精髓,设计成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展现形式多样性的产品,契合当下大众审美情趣,让民众喜闻乐见,参与者能够充分融入特定的文化历史环境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文化内容。例如,午间音乐会”是近年来福田区为中心区白领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文化服务,以前因为演出团队人员有限,加上演出时间及场地的限制,音乐会很难达到音乐厅那种效果,但是自从引入了DMS动声系统等一系列的高科技数字文化设备后,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现在,通过将DMS动声系统应用到“午间音乐会”的排练和演出,一支10人的演出小分队即可演奏出40人大乐团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演出质量;书画数据采集和智能舞蹈投影等线下体验空间也深受市民称赞,同时这些线下体验空间也提高了文化馆活动的趣味性。4.是要提升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的现代传播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高度关注互联网虚拟储存空间,将文化信息有效聚合,

篇二: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及其社会价值探析

  作者:牛华安俊美来源:《北方经济》2009年第16期

  摘要:本文在阐明我国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与实践的背景下,分析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涵义中的二重向度指出公共服务与舟共文化交互作用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在推动我国社会整体进步中的功能与意义。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内涵功能意义

  一、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概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的影响之下,我国文化事业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焦点也日益集中在如何改变文化事业发展的理念和方式,以保障公众文化需求的满足及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更好地发挥文化服务功能等方面。面对这些问题,公共文化服务及其体系的完善作为新的发展理念被提出,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国内许多学者及政府文化部门。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理论方面,我国目前对公共文化服务及其体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界和相关部门普遍强调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和对文化公共性的维护。在对公民权利概念及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基本已达成共识。一是认为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如国家行政学院李军鹏教授和四川大学蒋晓丽教授认为:重视发展公共文化实质是尊重公民的文化平等权,包括“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共文化需求”和满足公共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二是认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文化部门的基本职能,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晓明指出,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者;齐勇锋研究员指出,政府是公共服务的规划者、经营者和营销者,公共财政应当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在其他如对于公共文化产品的类别、特性、组成。不同群体、城乡公共文化需求差别的分析,服务水平的绩效测评等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实践方面,主要体现在各级各地政府及其文化部门近年来所推行的一系列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举措。如广东省以资源共享为目标,首创了“流动图书馆”等文化服务模式,盘活原有文化资源使之得到更高程度的利用:宁波和杭州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直接作用于提供质量和数量符合公众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引导并实现更科学合理的文化生产与消费;青岛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和上海成立文化发展基金会,吸纳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利用非公有资本来扶持公共文化项目:深圳在“文化立市”理念下构建的丰富立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等。这些各具特点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以及机制等各个方面进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行创新,有的已经逐步成熟,取得了公认的经验和效果,极具借鉴意义;有的取得局部成效,有待于推广;有的则需进一步发展验证。就目前来说,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鉴于我国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成熟权威的理论成果。因而对其涵义的界定尚未明确化。但国内学术界、政府或相关部门在阐述公共文化服务时,都将之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国家文化事业建设联系在一起,置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讨之下,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新领域,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一个演进,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各方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有不同角度的阐释,但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概括。

  (一)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服务

  从公共管理学角度看。公共服务是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共同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的总称,它分为提供纯公共产品的公共服务和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公共服务两种。在文化层面上。所谓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是一种以提升人们精神生活为目的的特殊产品,包括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是以文化为实体,按照一定的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的并且耗费一定成本的物品或服务。简言之,公共文化服务就是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公共服务。

  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今后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首次明确提出将提供“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职能之一。温家宝总理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时的讲话中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表明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既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整个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文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公共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范畴,它以具有公共性的设施活动为基础,既具有表层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物质形态。又具有中层和深层文化所折射出的精神内涵、人文意蕴。因此,我们可以从物质外延和精神内涵两个方面来把握公共文化。在外延方面,公共文化主要指具有群体性、共享性等外在公共性特征的文化,其特点是以文化站、群众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为依托,借助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发展群众参与性、资源共享性的文化。在内涵方面。公共文化是在文化的精神品质上具有整体性、公开性、公益性、一致性等内在公共性特征的文化,它培养人们的群体意识、公共观念以及文化价值观念上的群体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追求文化的和谐发展与文化整合。正如我国学者所指出的:公共文化本质在于用优质文化引导大众精神消费。培养长期需求,关注边缘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张力,关注弱势。扶持原创,提升本土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以期提高公民素质、增强公民文化认同。

  公共文化除了具备文化整合的功能,也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市民社会的公共文化领域与市民社会的经济领域、国家的政治领域是相互独立、相互牵制的。公共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倡导的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能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并通过群体性的文化活动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维持社会的安定有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也与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强调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的论断相符合。因此。从公共文化角度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出更深层次上的涵义与功能,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要依公共文化场所和设施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更注重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来进行群体意识、公共观念、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等的培育。

篇三: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与服务创新策略分

  析

  作者:朱伟珠来源:《新世纪图书馆》2021年第11期

  摘要为探索我国文化云平台的资源与服务现状,论文采用网络调研、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以8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云平台为调研对象,从美学体验、内容体验、检索体验、需求体验、交互体验、价值体验六个维度对文化云平台进行用户体验评价。调研发现,用户对文化云平台的总体评价是积极的,但对文化云平台的资源内容、交流互动、服务方式不是很满意,进而提出文化云平台建设要突出资源定位、把握功能定位、立足服务定位、坚持发展定位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焦点小组文化服务用户需求

  分类号G252

  DOI10.16810/j.cnki.1672-514X.2021.11.014

  AbstractThisstudyaimstoexplorethecurrentsituationofresourcesandservicesofculturalcloudplatforminChina.ByUsingonlinesurveys,questionnaires,focusgroupsdiscussionandothermethods,andtakingtaking8representativeculturalcloudplatformsasresearchobjects.Anduserexperienceevaluationofculturalcloudplatformsisconductedfromsixdimensionsofaestheticexperience,contentexperience,retrievalexperience,demandexperience,interactionexperienceandvalueexperience.Accordingtothesurvey,users’overallevaluationoftheculturalcloudplatformispositive.Buttheyarenotverysatisfiedwiththeresourcecontent,servicemode,

  communicationandinteractionoftheculturalcloudplatform.Furthermore,itputsforward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theconstructionofculturalcloudplatform,suchashighlightingresourcepositioning,graspingfunctionpositioning,basingonservicepositioning,andpersistingindevelopmentpositioning.

  KeywordsCulturalcloudplatform.Userexperience.Focusgroup.Culturalservices.Userneeds.

  0引言

  数字化服务已成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任务。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数字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面对时代的命题,如何用“数字”推动中国文化创新改革?如何用“数字”服务百姓的文化需求?文化云为我国文化管理部门、文化产业、用户开创出“连接、和合、共生、共创、共享”的全新文化服务新格局。2017年7月,文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运行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1]。2019年4月,文化与旅游部印发《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要求“以公共文化云统筹国家数字文化馆建设,与国家数字图书馆互开端口、互设界面”[2],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将更加重视数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文化云又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公共数字文化云服务、数字文化云等,虽然称谓不同,但核心内容相同,都是互联网技术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结合,基于数字平台全面整合公共文化资源,为公众提供“一体化”文化产品与服务[3]。文化云服务的宗旨是满足用户文化需求,提高服务效率[4]。有学者认为,“文化云是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所形成的一种新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5]63。用户通过电脑、手机、阅读器等移动工具就能进入“云”端,实现对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自由消费与选择,具有不可比拟的开放性、便捷性、先进性和高效性,是一种新型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

  相对于传统的数字文化服务,文化云服务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整合”“共享”“交互”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上。文化云通过整合域内零散、孤立的公共文化资源[6]1,实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文化消费供需精准匹配,为用户带来了“综合性”“一站式”文化需求的解决方案;以用户为中心,依托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式服务模式,为用户、文化服务机构、产品提供商、文化产业公司等相关主体提供文化信息资源与服务的互融互通[6]1,快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文化云服务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方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不够完善,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范围有限,文化服务与需求缺乏有效对接,服务效能不显著,以及不同数字文化工程缺乏有效统筹,文化资源没有完全实现互联互通、社会力量参与不强等问题[5]70。本研究基于用户体验视角,利用网络调研、焦点小组讨论和问卷调查法获取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数据,以此评价文化云平台的资源现状与服务效能,并提出相应的服务创新策略,以期为提升我国数字文化服务效能提供参考。

  1文化云平台资源及其服务建设现状

  截至2019年底,我国各省市均已开通了文化云平台,旨在适应新发展,强化数字资源的适应性和选择性。由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质量、效能等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区域视角研究文化云用户体验评价十分必要。鉴于“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继续提升,东部地区表现出色”[7],东部地区数字文化服务、资源供给、资源共享等方面经验更为丰富,因而本文重点选取东部地区六个文化云平台,两个西部地区文化云平台为具体调研对象,包括省级(智慧文化云、重庆群众文化云)、地级市(潍坊文旅云、淘文化)和区级(文化嘉定云、文化随行)三个行政级别共六个不同地区的文化云,另加国家公共文化云和一个副省级文化云(文化天府),共计八个文化云网站[8]。本研究选用直接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纵向比较文化云平台之间的用户体验差异,横向比较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水平。

  资源与服务是文化云的建设重点。调研发现,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参差不齐,不同地区文化云的资源内容、服务活动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依据样本文化云平台的功能模块设置情况了解平台的资源与服务建设现状,并将样本文化云平台的资源与服务归结为八种类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文化主管机构在依托文化云平台提供的用户需求服务时,能统筹各级各类文化资源配置,提高服供给与用户需求匹配度,不断满足用户文化需求,提升数字文化服务效能。与单一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提供的某一方面的文化需求相比,大部分样本文化云平台的资源内容丰富多样,服务活动多彩,服务主体多元,具有“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整合’与‘分享’文化资源,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活动,开展订单式、菜单式特色服务,提供跨库检索功能”[2]3等基本特征。

  2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内涵及模型指标研究

  用户体验是由“服务体验”逐渐发展而成的,是顾客在接受服务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观感受[9]。M.Hassenzahl和N.Tractinsky[10]从用户内在感受、系统特征和交互环境三方面因素对用户体验进行定义。21世纪以来,公共数字文化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学者们开始从用户体验视角评价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有图情领域专家认为,用户体验是用户与数字图书馆平台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它贯穿用户交互全过程,受自身信息素养、平台信息资源、使用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并影响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和忠诚度[11]。韦景竹、王元月[12]利用满意度模型和期望理论,对用户满意度进行测评,得出用户感知与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其研究成果对推动用户满意度评价理论的提升具有参考价值。韦景竹、张乐乐等[13]以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侧主体为研究视角,分析文化云机构用户信息共享行為特征,揭示其资源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旨在探究文化云供给侧动力机制和共享效果,支持文化云顶层设计与管理决策。

  对于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方法,目前可分为直接评价、启发性评价和综合评价[14],也称为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直接评价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焦点小组

  等对文化云平台进行评价,其时效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发现问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启发式主要用于特定环境下的文化云服务评价,能即时反应用户使用文化云平台的真实感受;综合评价法强调用户的体验差异。在所开展的研究中,曹树金利用网络调研法,对广东省18个地市级公共数字文化网站的建设模式、网站功能、利用情况等进行调研[15];Sumaira通过对大学师生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从用户使用视角研究图书馆电子资源在学校科研中的价值评估[16];Catherine等采用焦点小组法,对听障读者使用数字文化网站进行调研,揭示了用户体验时听障读者声音的重要性[17];李志从数据质量和用户体验两个方面出发,对我国政府开放数据平台进行调查与分析[18]。

  根据文化云平台服务评价的作用来划分,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云平台建立了若干用户体验评价模型,其评价指标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以HEART模型、蜂巢模型、5E模型、CUBI模型等模型为代表。B.H.Schmitt[19]61在体验营销活动中提出包含两种或更多种战略体验模块,如感官、行为、关联等体验形式;K.Rodden[20]2396提出的HEART模型是Google公司用于分析用户使用Google网站的态度和行为体验指标,包括Happiness、Engagement、Adoption、Retention、TaskSuccess等五个核心要素;M.Peter[21]提出的蜂巢模型是用户体验可视化模型,包括Useful、Findable、Credible、Accessible、Desirable、Valuable等7个维度,其核心要素是Valuable(价值),该模型面向网站开发者,用于探索用户需求体验、需求级别;英国专家W.Quesenbery[22]提出了用户体验五原则:Effective、Efficient、Engaging、ErrorTolerant、EasytoLearn(5E模型),其中Effective(有效性)最重要,该体验原则面向软件开发,用于单一形式的用户体验设计;C.Stern[23]2认为,内容模型包括不同类型的内容种类、处理方法和结构体系等,由Content、UserGoals、BusinessGoals、Interaction四个维度组成(CUBI模型);杨艾祥[24]16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A.Hurray所提出的心理需求理论,提出用户体验分为感官、交互、情感、浏览、信任等5个评价维度。

  以上模型虽然各具特点,但指标的划分存在差异,归纳模型的研究成果大体可以分为体验维度评价模型和体验效果评价模型。体验维度模型注重用户主观情感体验,体验效果模型注重有效性、系统可用性体验,两者经常交叉使用。综合来看,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云用户体验评价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还有待丰富和拓展。研究仅局限于数字图书馆平台的个案评估,缺乏从用户体验视角评价文化云平台的资源质量、服务现状、服务水平、系统功能等相关研究。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发放问卷调查,直接进行评价或对平台进行可用性测试,不能反映用户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差异。

  1文化云平台资源及其服务建设现状

  截至2019年底,我国各省市均已开通了文化云平台,旨在适应新发展,强化数字资源的适应性和选择性。由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质量、效能等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区域视角研究文化云用户体验评价十分必要。鉴于“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继续提升,东部地区表现出色”[7],东部地区数字文化服务、资源供给、资源共享等方面经验更为丰富,因而本文重点选

  取东部地区六个文化云平台,两个西部地区文化云平台为具体调研对象,包括省级(智慧文化云、重庆群众文化云)、地级市(潍坊文旅云、淘文化)和区级(文化嘉定云、文化随行)三个行政级别共六个不同地区的文化云,另加国家公共文化云和一个副省级文化云(文化天府),共计八个文化云网站[8]。本研究选用直接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纵向比较文化云平台之间的用户体验差异,横向比较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水平。

  资源与服务是文化云的建设重点。调研发现,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参差不齐,不同地区文化云的资源内容、服务活动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依据样本文化云平台的功能模块设置情况了解平台的资源与服务建设现状,并将样本文化云平台的资源与服务归结为八种类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文化主管机构在依托文化云平台提供的用户需求服务时,能统筹各级各类文化资源配置,提高服供给与用户需求匹配度,不断满足用户文化需求,提升数字文化服务效能。与单一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提供的某一方面的文化需求相比,大部分样本文化云平台的资源内容丰富多样,服务活动多彩,服务主体多元,具有“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整合’与‘分享’文化资源,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活动,开展订单式、菜单式特色服务,提供跨库检索功能”[2]3等基本特征。

  2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内涵及模型指标研究

  用户体验是由“服务体验”逐渐发展而成的,是顾客在接受服务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观感受[9]。M.Hassenzahl和N.Tractinsky[10]从用户内在感受、系统特征和交互环境三方面因素对用户体验进行定义。21世纪以来,公共数字文化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学者们开始从用户体验视角评价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有图情领域专家认为,用户体验是用户与数字图书馆平台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它贯穿用户交互全过程,受自身信息素养、平台信息资源、使用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并影响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和忠诚度[11]。韦景竹、王元月[12]利用满意度模型和期望理论,对用户满意度进行测评,得出用户感知与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其研究成果对推动用户满意度评价理论的提升具有参考价值。韦景竹、张乐乐等[13]以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侧主体为研究视角,分析文化云机构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特征,揭示其资源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旨在探究文化云供给侧动力机制和共享效果,支持文化云顶层设计与管理决策。

  对于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方法,目前可分为直接评价、启发性评价和综合评价[14],也称为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直接评价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焦点小组等对文化云平台进行评价,其时效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发现问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启发式主要用于特定环境下的文化云服务评价,能即时反应用户使用文化云平台的真实感受;综合评价法强调用户的体验差异。在所开展的研究中,曹树金利用网络调研法,对广东省18个地市级公共数字文化网站的建设模式、网站功能、利用情况等进行调研[15];Sumaira通过对大学师生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从用户使用视角研究图书馆电子资源在学校科研中的价值评估[16];Catherine等采用焦点小组法,对听障读者使用数字文化网站进行调研,揭示了用户体验时

  听障读者声音的重要性[17];李志从数据质量和用户体验两个方面出发,对我国政府开放数据平台进行调查与分析[18]。

  根据文化云平台服务评价的作用来划分,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云平台建立了若干用户体验评价模型,其评价指标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以HEART模型、蜂巢模型、5E模型、CUBI模型等模型为代表。B.H.Schmitt[19]61在体验营销活动中提出包含两种或更多种战略体验模块,如感官、行为、关联等体验形式;K.Rodden[20]2396提出的HEART模型是Google公司用于分析用户使用Google网站的态度和行为体验指标,包括Happiness、Engagement、Adoption、Retention、TaskSuccess等五个核心要素;M.Peter[21]提出的蜂巢模型是用户体验可视化模型,包括Useful、Findable、Credible、Accessible、Desirable、Valuable等7个维度,其核心要素是Valuable(价值),该模型面向网站开发者,用于探索用户需求体验、需求级别;英国专家W.Quesenbery[22]提出了用户体验五原则:Effective、Efficient、Engaging、ErrorTolerant、EasytoLearn(5E模型),其中Effective(有效性)最重要,该体验原则面向软件开发,用于单一形式的用户体验设计;C.Stern[23]2认为,内容模型包括不同类型的内容种类、处理方法和结构体系等,由Content、UserGoals、BusinessGoals、Interaction四个维度组成(CUBI模型);杨艾祥[24]16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A.Hurray所提出的心理需求理论,提出用户体验分为感官、交互、情感、浏览、信任等5个评价维度。

  以上模型虽然各具特点,但指标的划分存在差异,归纳模型的研究成果大体可以分为体验维度评价模型和体验效果评价模型。体验维度模型注重用户主观情感体验,体验效果模型注重有效性、系统可用性体验,两者经常交叉使用。综合来看,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云用户体验评价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还有待丰富和拓展。研究仅局限于数字图书馆平台的个案评估,缺乏从用户体验视角评价文化云平台的资源质量、服务现状、服务水平、系统功能等相关研究。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发放问卷调查,直接进行评价或对平台进行可用性测试,不能反映用户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的體验差异。

  1文化云平台资源及其服务建设现状

  截至2019年底,我国各省市均已开通了文化云平台,旨在适应新发展,强化数字资源的适应性和选择性。由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质量、效能等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区域视角研究文化云用户体验评价十分必要。鉴于“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继续提升,东部地区表现出色”[7],东部地区数字文化服务、资源供给、资源共享等方面经验更为丰富,因而本文重点选取东部地区六个文化云平台,两个西部地区文化云平台为具体调研对象,包括省级(智慧文化云、重庆群众文化云)、地级市(潍坊文旅云、淘文化)和区级(文化嘉定云、文化随行)三个行政级别共六个不同地区的文化云,另加国家公共文化云和一个副省级文化云(文化天府),共计八个文化云网站[8]。本研究选用直接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纵向比较文化云平台之间的用户体验差异,横向比较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水平。

  资源与服务是文化云的建设重点。调研发现,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参差不齐,不同地区文化云的资源内容、服务活动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依据样本文化云平台的功能模块设置情况了解平台的资源与服务建设现状,并将样本文化云平台的资源与服务归结为八种类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文化主管机构在依托文化云平台提供的用户需求服务时,能统筹各级各类文化资源配置,提高服供给与用户需求匹配度,不断满足用户文化需求,提升数字文化服务效能。与单一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提供的某一方面的文化需求相比,大部分样本文化云平台的资源内容丰富多样,服务活动多彩,服务主体多元,具有“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整合’与‘分享’文化资源,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活动,开展订单式、菜单式特色服务,提供跨库检索功能”[2]3等基本特征。

  2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内涵及模型指标研究

  用户体验是由“服务体验”逐渐发展而成的,是顾客在接受服务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观感受[9]。M.Hassenzahl和N.Tractinsky[10]从用户内在感受、系统特征和交互环境三方面因素对用户体验进行定义。21世纪以来,公共数字文化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学者们开始从用户体验视角评价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有图情领域专家认为,用户体验是用户与数字图书馆平台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它贯穿用户交互全过程,受自身信息素养、平台信息资源、使用环境等多方面影響,并影响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和忠诚度[11]。韦景竹、王元月[12]利用满意度模型和期望理论,对用户满意度进行测评,得出用户感知与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其研究成果对推动用户满意度评价理论的提升具有参考价值。韦景竹、张乐乐等[13]以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侧主体为研究视角,分析文化云机构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特征,揭示其资源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旨在探究文化云供给侧动力机制和共享效果,支持文化云顶层设计与管理决策。

  对于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方法,目前可分为直接评价、启发性评价和综合评价[14],也称为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直接评价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焦点小组等对文化云平台进行评价,其时效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发现问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启发式主要用于特定环境下的文化云服务评价,能即时反应用户使用文化云平台的真实感受;综合评价法强调用户的体验差异。在所开展的研究中,曹树金利用网络调研法,对广东省18个地市级公共数字文化网站的建设模式、网站功能、利用情况等进行调研[15];Sumaira通过对大学师生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从用户使用视角研究图书馆电子资源在学校科研中的价值评估[16];Catherine等采用焦点小组法,对听障读者使用数字文化网站进行调研,揭示了用户体验时听障读者声音的重要性[17];李志从数据质量和用户体验两个方面出发,对我国政府开放数据平台进行调查与分析[18]。

  根据文化云平台服务评价的作用来划分,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云平台建立了若干用户体验评价模型,其评价指标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以HEART模型、蜂巢模型、5E模型、CUBI模型等模型为代表。B.H.Schmitt[19]61在体验营销活动中提出包含两种或更多种战略体验模

  块,如感官、行为、关联等体验形式;K.Rodden[20]2396提出的HEART模型是Google公司用于分析用户使用Google网站的态度和行为体验指标,包括Happiness、Engagement、Adoption、Retention、TaskSuccess等五个核心要素;M.Peter[21]提出的蜂巢模型是用户体验可视化模型,包括Useful、Findable、Credible、Accessible、Desirable、Valuable等7个维度,其核心要素是Valuable(价值),该模型面向网站开发者,用于探索用户需求体验、需求级别;英国专家W.Quesenbery[22]提出了用户体验五原则:Effective、Efficient、Engaging、ErrorTolerant、EasytoLearn(5E模型),其中Effective(有效性)最重要,该体验原则面向软件开发,用于单一形式的用户体验设计;C.Stern[23]2认为,内容模型包括不同类型的内容种类、处理方法和结构体系等,由Content、UserGoals、BusinessGoals、Interaction四个维度组成(CUBI模型);杨艾祥[24]16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A.Hurray所提出的心理需求理论,提出用户体验分为感官、交互、情感、浏览、信任等5个评价维度。

  以上模型虽然各具特点,但指标的划分存在差异,归纳模型的研究成果大体可以分为体验维度评价模型和体验效果评价模型。体验维度模型注重用户主观情感体验,体验效果模型注重有效性、系统可用性体验,两者经常交叉使用。综合来看,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云用户体验评价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还有待丰富和拓展。研究仅局限于数字图书馆平台的个案评估,缺乏从用户体验视角评价文化云平台的资源质量、服务现状、服务水平、系统功能等相关研究。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发放问卷调查,直接进行评价或对平台进行可用性测试,不能反映用户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差异。

  1文化云平台资源及其服务建设现状

  截至2019年底,我国各省市均已开通了文化云平台,旨在适应新发展,强化数字资源的适应性和选择性。由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质量、效能等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区域视角研究文化云用户体验评价十分必要。鉴于“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继续提升,东部地区表现出色”[7],东部地区数字文化服务、资源供给、资源共享等方面经验更为丰富,因而本文重点选取东部地区六个文化云平台,两个西部地区文化云平台为具体调研对象,包括省级(智慧文化云、重庆群众文化云)、地级市(潍坊文旅云、淘文化)和区级(文化嘉定云、文化随行)三个行政级别共六个不同地区的文化云,另加国家公共文化云和一个副省级文化云(文化天府),共计八个文化云网站[8]。本研究选用直接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纵向比较文化云平台之间的用户体验差异,横向比较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水平。

  资源与服务是文化云的建设重点。调研发现,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参差不齐,不同地区文化云的资源内容、服务活动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依据样本文化云平台的功能模块设置情况了解平台的资源与服务建设现状,并将样本文化云平台的资源与服务归结为八种类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文化主管机构在依托文化云平台提供的用户需求服务时,能统筹各级各类文化资源配置,提高服供给与用户需求匹配度,不断满足用户文化需求,提升数字文化服务效

  能。与单一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提供的某一方面的文化需求相比,大部分样本文化云平台的资源内容丰富多样,服务活动多彩,服务主体多元,具有“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整合’与‘分享’文化资源,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活动,开展订单式、菜单式特色服务,提供跨库检索功能”[2]3等基本特征。

  2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内涵及模型指标研究

  用户体验是由“服务体验”逐渐发展而成的,是顾客在接受服务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观感受[9]。M.Hassenzahl和N.Tractinsky[10]从用户内在感受、系统特征和交互环境三方面因素对用户体验进行定义。21世纪以来,公共数字文化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学者们开始从用户体验视角评价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有图情领域专家认为,用户体验是用户与数字图书馆平台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它贯穿用户交互全过程,受自身信息素养、平台信息资源、使用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并影响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和忠诚度[11]。韦景竹、王元月[12]利用满意度模型和期望理论,对用户满意度进行测评,得出用户感知与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其研究成果对推动用户满意度评价理论的提升具有参考价值。韦景竹、张乐乐等[13]以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侧主体为研究视角,分析文化云机构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特征,揭示其资源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旨在探究文化云供给侧动力机制和共享效果,支持文化云顶层设计与管理决策。

  对于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方法,目前可分为直接评价、启发性评价和综合评价[14],也称为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直接评价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焦点小组等对文化云平台进行评价,其时效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发现问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启发式主要用于特定环境下的文化云服务评价,能即时反应用户使用文化云平台的真实感受;综合评价法强调用户的体验差异。在所开展的研究中,曹树金利用网络调研法,对广东省18个地市级公共数字文化网站的建设模式、网站功能、利用情况等进行调研[15];Sumaira通过对大学师生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从用户使用视角研究图书馆电子资源在学校科研中的价值评估[16];Catherine等采用焦点小组法,对听障读者使用数字文化网站进行调研,揭示了用户体验时听障读者声音的重要性[17];李志从数据质量和用户体验两个方面出发,对我国政府开放数据平台进行调查与分析[18]。

  根据文化云平台服务评价的作用来划分,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云平台建立了若干用户体验评价模型,其评价指标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以HEART模型、蜂巢模型、5E模型、CUBI模型等模型为代表。B.H.Schmitt[19]61在体验营销活动中提出包含两种或更多种战略体验模块,如感官、行为、关联等体验形式;K.Rodden[20]2396提出的HEART模型是Google公司用于分析用户使用Google网站的态度和行为体验指标,包括Happiness、Engagement、Adoption、Retention、TaskSuccess等五个核心要素;M.Peter[21]提出的蜂巢模型是用户体验可视化模型,包括Useful、Findable、Credible、Accessible、Desirable、Valuable等7个维度,其核心要素是Valuable(价值),该模型面向网站开发者,用于探索用户需求体验、需求级别;英国专家W.Quesenbery[22]提出了用户体验五原则:Effective、Efficient、Engaging、Error

  Tolerant、EasytoLearn(5E模型),其中Effective(有效性)最重要,该体验原则面向软件开发,用于单一形式的用户体验设计;C.Stern[23]2认为,内容模型包括不同类型的内容种类、处理方法和结构体系等,由Content、UserGoals、BusinessGoals、Interaction四个维度组成(CUBI模型);杨艾祥[24]16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A.Hurray所提出的心理需求理论,提出用户体验分为感官、交互、情感、浏览、信任等5个评价维度。

  以上模型虽然各具特点,但指标的划分存在差异,归纳模型的研究成果大体可以分为体验维度评价模型和体验效果评价模型。体验维度模型注重用户主观情感体验,体验效果模型注重有效性、系统可用性体验,两者经常交叉使用。综合來看,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云用户体验评价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还有待丰富和拓展。研究仅局限于数字图书馆平台的个案评估,缺乏从用户体验视角评价文化云平台的资源质量、服务现状、服务水平、系统功能等相关研究。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发放问卷调查,直接进行评价或对平台进行可用性测试,不能反映用户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差异。

  1文化云平台资源及其服务建设现状

  截至2019年底,我国各省市均已开通了文化云平台,旨在适应新发展,强化数字资源的适应性和选择性。由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质量、效能等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区域视角研究文化云用户体验评价十分必要。鉴于“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继续提升,东部地区表现出色”[7],东部地区数字文化服务、资源供给、资源共享等方面经验更为丰富,因而本文重点选取东部地区六个文化云平台,两个西部地区文化云平台为具体调研对象,包括省级(智慧文化云、重庆群众文化云)、地级市(潍坊文旅云、淘文化)和区级(文化嘉定云、文化随行)三个行政级别共六个不同地区的文化云,另加国家公共文化云和一个副省级文化云(文化天府),共计八个文化云网站[8]。本研究选用直接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纵向比较文化云平台之间的用户体验差异,横向比较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水平。

  资源与服务是文化云的建设重点。调研发现,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参差不齐,不同地区文化云的资源内容、服务活动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依据样本文化云平台的功能模块设置情况了解平台的资源与服务建设现状,并将样本文化云平台的资源与服务归结为八种类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文化主管机构在依托文化云平台提供的用户需求服务时,能统筹各级各类文化资源配置,提高服供给与用户需求匹配度,不断满足用户文化需求,提升数字文化服务效能。与单一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提供的某一方面的文化需求相比,大部分样本文化云平台的资源内容丰富多样,服务活动多彩,服务主体多元,具有“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整合’与‘分享’文化资源,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活动,开展订单式、菜单式特色服务,提供跨库检索功能”[2]3等基本特征。

  2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内涵及模型指标研究

  用户体验是由“服务体验”逐渐发展而成的,是顾客在接受服务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观感受[9]。M.Hassenzahl和N.Tractinsky[10]从用户内在感受、系统特征和交互环境三方面因素对用户体验进行定义。21世纪以来,公共数字文化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学者们开始从用户体验视角评价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有图情领域专家认为,用户体验是用户与数字图书馆平台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它贯穿用户交互全过程,受自身信息素养、平台信息资源、使用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并影响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和忠诚度[11]。韦景竹、王元月[12]利用满意度模型和期望理论,对用户满意度进行测评,得出用户感知与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其研究成果对推动用户满意度评价理论的提升具有参考价值。韦景竹、张乐乐等[13]以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侧主体为研究视角,分析文化云机构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特征,揭示其资源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旨在探究文化云供给侧动力机制和共享效果,支持文化云顶层设计与管理决策。

  对于文化云平台用户体验评价方法,目前可分为直接评价、启发性评价和综合评价[14],也称为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直接评价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专家訪谈、焦点小组等对文化云平台进行评价,其时效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发现问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启发式主要用于特定环境下的文化云服务评价,能即时反应用户使用文化云平台的真实感受;综合评价法强调用户的体验差异。在所开展的研究中,曹树金利用网络调研法,对广东省18个地市级公共数字文化网站的建设模式、网站功能、利用情况等进行调研[15];Sumaira通过对大学师生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从用户使用视角研究图书馆电子资源在学校科研中的价值评估[16];Catherine等采用焦点小组法,对听障读者使用数字文化网站进行调研,揭示了用户体验时听障读者声音的重要性[17];李志从数据质量和用户体验两个方面出发,对我国政府开放数据平台进行调查与分析[18]。

  根据文化云平台服务评价的作用来划分,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云平台建立了若干用户体验评价模型,其评价指标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以HEART模型、蜂巢模型、5E模型、CUBI模型等模型为代表。B.H.Schmitt[19]61在体验营销活动中提出包含两种或更多种战略体验模块,如感官、行为、关联等体验形式;K.Rodden[20]2396提出的HEART模型是Google公司用于分析用户使用Google网站的态度和行为体验指标,包括Happiness、Engagement、Adoption、Retention、TaskSuccess等五个核心要素;M.Peter[21]提出的蜂巢模型是用户体验可视化模型,包括Useful、Findable、Credible、Accessible、Desirable、Valuable等7个维度,其核心要素是Valuable(价值),该模型面向网站开发者,用于探索用户需求体验、需求级别;英国专家W.Quesenbery[22]提出了用户体验五原则:Effective、Efficient、Engaging、ErrorTolerant、EasytoLearn(5E模型),其中Effective(有效性)最重要,该体验原则面向软件开发,用于单一形式的用户体验设计;C.Stern[23]2认为,内容模型包括不同类型的内容种类、处理方法和结构体系等,由Content、UserGoals、BusinessGoals、Interaction四个维度组成(CUBI模型);杨艾祥[24]16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A.Hurray所提出的心理需求理论,提出用户体验分为感官、交互、情感、浏览、信任等5个评价维度。

  以上模型虽然各具特点,但指标的划分存在差异,归纳模型的研究成果大体可以分为体验维度评价模型和体验效果评价模型。体验维度模型注重用户主观情感体验,体验效果模型注重有效性、系统可用性体验,两者经常交叉使用。综合来看,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云用户体验评价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还有待丰富和拓展。研究仅局限于数字图书馆平台的个案评估,缺乏从用户体验视角评价文化云平台的资源质量、服务现状、服务水平、系统功能等相关研究。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发放问卷调查,直接进行评价或对平台进行可用性测试,不能反映用户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差异。

篇四: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引导性意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应面向社会大众和基层,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混合主体。建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法律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管体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在巩固现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2)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工程。一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是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述辞条引自奚洁人主编:《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篇五: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1.背景

  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占领文化阵地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产品和服务的总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是发展公益文化事业,让广大群众享有文化权利、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本途径。公共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艺活动最基本的场所,只有形成一个以公有设施为主导、社会团体参与、布局合理、公平准入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共享文化资源,才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持续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目的,共享文化产品资源。如何发挥文化部门的职能作用,吸引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加快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文化云认为应充分利用政府的文化设施,积极为群众搭建服务平台,开辟阵地,发现搜罗当地群众文艺骨干人才,组织群众协会团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

  2.文化云

  文化云聚焦文化领域,提供公众文化生活服务和文化消费的文化互联网平台。平台可以汇聚区域内的文化活动、文化场馆资源,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文化品质生活服务。

  2.1.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命题。文化活动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社区

  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物质形态,长期以来谋求精神文化生活实践的产物,精神性

  突出的活动等也算作精神文化建设的范畴,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等。良好的文化活动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爱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青少年,对青少年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和启迪,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现阶段“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将线下活动进行线上整合,可以更有效的

  发挥文化活动的优势,同时文化活动的智能数据分析可以更精准的针对有效用户进行文化活动的举办。

  2.1.1.文化活动的流程

  文化云中文化活动的流程如下图:

  发布

  参与

  文化活动发布一一文化云管理后台根据活动资料录入并发布文化活动的信息。文化活动参与一一前台用户通过网站、手机报名参与文化活动。文化活动资料上传文化活动数据分析

  2.12文化活动的分类

  文化云平台为文化活动进行地域、类型、时间等多维度分类。通过多维度的分类便于用户快速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提高用户与文化云之间的粘性。

  日常文化活动分为订位类型(讲座、电影、戏曲等)、参与类型(表演、交友、户外、读书等)、比赛类型、展览类型等等。

  平台根据不同的文化活动分类,可以定制不同的参与活动流程。同时对于需要进行付费的活动,提供线上的第三方支付接口,并给出详细的付费报表。

  不同文化活动类型的流程如下:

  1、订位类型无付费

  2、订位类型有付费

  岌齐瘪过1(订tas忖

  SW

  3、参与类型无付费

  r\

  ffl户

  用户

  廉三方忖虫I

  1

  辰托潜动加剜才ft]

  4、参与类型有付费

  卜用户

  FIMC盍动

  、一"

  〔#弓有时11〕

  用户■=方忖ft

  5、其他类型流程参考以上。

  P

  后曽

  E保存請动9科

  侃存话MS料

  2.1.3.文化活动保存与展示

  文化活动作为一个地域有效的文化宣传途径,对于以往的文化活动需要进行提炼并多渠道进行展示,有利于提高再次举行文化活动的影响力。

  文化云平台为文化活动提供有效的展示,如下图:

  1、进行中的活动展示

  文牝社团

  1*4

  M'M

  4

  *

  I■1

  ■■_

  ■■J

  **4

  \

  Tf・

  1

  i

  *百姓拜畑和区忧需期文团就展

  演X定新城专场

  云豆:0□R-JD17-03-173:2c-f时f*H叫廿凯

  miA.■rPAv.*p(Bfeisaa号:

  asn订

  虹

  I**圈讲密J數牝S定与救书

  T=H:301?-06-23星201r-UE-^fli-

  Effi-4O0-*5«3时地:*WP罔电fl(格E刚解仁緬号)

  占.

  1O5.r12Q

  需電如H

  nuiDmm

  zz=E匱氐已lfi.fi.

  、勺.■';

  2、结束后的精华活动推广

  •Fk1

  JAM

  兴―.J…

  2.1.4.文化社团

  文化社团作为大众文化活动的媒介,不论在校园、企业、社区等,都起着强

  有力的凝聚力的作用。文化能给人以感染力和影响力,优秀的文化给人以积极向

  上的冲动。所以文化云平台会通过渠道推广区域内的文化社团组织,的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为文化社团

  r2

  —AL

  a;E工:L楚适BI*B卽、:認:亠花弓

  ・《「号华事■戏色蚯

  IfV-,»■■■■

  ;-SC"-T

  A直UtS之琶剁护i-K.

  Ir

  F-Nd

  电r

  Ifl:

  2.1.5.高端文化活动定制

  文化云平台不仅仅具有严谨的系统支撑,同时拥有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能力。

  2.2.文化场馆资源

  新时期下的文化场馆需要创新的机制,打通各个场馆的壁垒,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建设工作,是衡量一个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高低的重

  要标志。文化云平台通过整合区域内的三馆资源,用户可以在线预订场馆,并可以利用场馆

  资源开展与自身相关的活动。

  江轿樹社区文代活动申心天密轩

  :丄尊《申*fl.1?耳

  .IFMI—tJ叶FAv

  ■Z

  二GM*

  ■J*

  I*赳”

  石仍空理订-rftrsjiaj

  0-1?

  9.'HrJRJ

  3.数字文化馆

  数字文化馆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依托数字化技术,为文

  化馆业务职能服务的线上线下联通互动的系统,目的在于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在提升

  在场服务能力的同时,突破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和时间的制约,可以随时随地的享受让公群共众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数字文化馆的特点是与数字化社会生活及群众新的需求习惯相适应,

  提供更

  为自主、便利、新颖、丰富、绿色的服务产品。艺术培训系统应为线上线下结合,

  自主自助学习与互动辅导结合。移动端应在云平台。大数据指向应有利于提高效能的具体服务环节。必须紧密结合总分馆体系,形成与数字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新型服务体系。

  数字文化馆基本组成:网络云平台、艺术普及数字资源库、线下互动体验空间。

篇六: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居民文化需求调研报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居民文化需求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及意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精品文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思考》

  关键词:连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及思考一、连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健全近几年来,全区新建、改扩建乡镇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7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4个,村级文化室19个,解决了乡镇、街道文化工作无房和面积不达标问题,形成了“区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三级文化设施体系,基本实现了阵地、网络和内容的三大覆盖。xx年以来,该区在多点分别建立8个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二)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更加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日趋多彩近年来,连云区坚持以“五大文化”建设、“九大系列活动”的开展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利用城乡共建文化先进村、“三下乡”等活动载体,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为群众演出,使政府对文体事业的投入直接转化为百姓受益。为积极推进“五大”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连云区定期举办夏季海滨广场文化活动、社区艺术节、中老年艺术节、企业文化节、幼儿文化艺术节、全民读书节、全民健身等“九大”文化系列活动。xx年迄今,已组织文化活动400多场。在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方面,全区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农民工、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开放,设置方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区各级公共文化设

  精品文章

  施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42小时,区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站)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三)精神文化产品创作成果丰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馆、图书馆、各乡街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单位能发挥自身功能,积极转变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不断完善免费或优惠开放制度、服务公示制度,为广大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以《力连云港》、《青春云港》为代表的一批反映连云港新面貌、新气象的作品相继问世。涌现出一大批以笛子独奏《渔家春来早》、油画《在路上》、表演唱《走进新家园》、儿童快板《美丽家乡换新颜》等为代表的在省、市名列前茅的精品力作。(四)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民间文化得到开发与保护目前,该区有1人入选省级第三批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名录,实现了省级“非遗”项目宿城云雾茶的产业化发展;4人入选市级第二批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名录;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对连云古镇实施整体性保护工程,形成民国时期港口古镇风貌。打造板桥中学淮盐文化等集展示、表演、研究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积极探索保护物质遗产与保护非物质遗产相结合、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法,以期实现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一)产业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偏低。文化市场的“小、散、乱”的状况仍然存在,尚未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资源优化配置,

  精品文章

  导致产业发展不平衡和资源浪费。特别是文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制约了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二)资本结构单一,文化发展经费严重不足,严重制约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加之连云区文化产业大多为个体和民间资金,投资额小,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或外资进入该区经营文化产业,不能把文化资源变为产业资本。

  (三)人才相对匮乏,文化产业缺乏活力支撑。文化经营性人才相对缺乏,尤其是缺乏一批既懂经济、懂文化,又会经营的文化企业家和文化经济人,导致文化资源难以转化成文化产品,文化产品难以进入市场,无法创造出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产品。

  (四)公共文化资源缺乏统筹,难以发挥整体效益。由于专业人员数量问题,直接导致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量轻质,社区、村一级的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轻管,进而导致公共文化资源的闲置浪费,利用率偏低。(五)公共文化产品仍然缺乏,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高。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类别较单一,多数为群文活动,农家书屋图书针对性不强,电影放映跟不上需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率不高,数字化程度低。三、对于优化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对策及思考(一)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工程,推动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

  精品文章

  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质量。继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扩大覆盖范围,切实抓好已有阵地的管理和使用。

  (二)实施文化创新发展工程,增强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整合全区各种旅游资源,科学制定全区文化发展规划,既依托优势又不拘泥优势,合理确定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整体布局,探索“文化+科技+旅游+金融”新兴集群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文化娱乐业,加快建设大型多功能科教文化创业中心,大力发展高端旅游业,重点引进和培育出版印刷、动漫影像、网络文化等高新技术产业。

  (三)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壮大市场主导力量。积极推进文化娱乐业,以休闲文化为主体,鼓励和扶持发展大型的歌舞厅、游戏厅、网吧、电影院等文化娱乐行业,加快发展集娱乐、健身、休闲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设施。积极推进体育健身业,鼓励开办各种类型的球馆、健身馆、体育俱乐部等群众性体育建设机构,大力扶持非营利性的体育健身场馆和设施,促进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用市场手段运作连云区自己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开发经营文化娱乐、影视放映、旅游休闲、艺术产品等产业项目。

  (四)实施文化品牌打造工程,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乃至经济优势。制定文化品牌培育计划,健全和完善文化品牌培育机制,切实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鼓励加大精品创建力度,将文

  精品文章

  艺创作作为全年文化工作的重点。继续办好宿城采茶节、海鲜美食节、海滨广场文化活动等品牌节庆活动,扩大文化对全区旅游形象的影响力。同时,建立健全文化品牌的市场运营机制,全面提升品牌生产、营销、传播能力。

  (五)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推进连云区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本着既严把“入门”关,提高准入门槛,又“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原则,不拘一格,刚柔并济,引进人才。政府制定部门内外、体制内外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打造高端文化创业平台,通过跨地区的机构联合、项目协作等途径,吸纳文化创新人才,积极组织参加市以上相关单位组织的文化博览、学习考察、培训等活动,为人才成长拓宽渠道,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文化专业人才、文化服务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充分利用好本地现有人才资源,让那些专业人员、真正人尽其才,有所作为。

  第二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社区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一、存在问题1.居民参与社区文化事务的积极性有待提高。随着电视机、家庭影院等现代娱乐设施的普及,社区公众对社区公共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参与的积极性不高。2.社区文化人才匮乏缺少管理组织人员。社区文化专管活动中,除了上级组织的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外,许多社区的文化体育活动都是

  精品文章

  自发的、业余的,大都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的辅导和缺乏统一管理,这些队伍的人员构成复杂,变动频繁,组织能力和演出水平普遍不高,有时还容易出现违规行为。

  3、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及场地投入不足。开展文化活动通常都是靠拉赞助和“化缘”。新建文化设施无能为力,老设施的维修也是困难重重。现在社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成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居民只限于居民区活动室和社区多功能活动室,容纳范围较小,无法适应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4、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社区文化活动参与不足,另一方面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主要根源是,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同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不协调。

  二、对策思路以促进、提高群众文化的活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为着眼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用丰实的文化历史底蕴带动社区文化建设,在政策导向、阵地建设、人才队伍、项目载体、机制保障上作对策思考,打造“活力凤凰、力凤凰、宜居凤凰”品牌,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1、提高居民参与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共建文化服务体系在提高居民意识上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精神品位,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在社区管理上,要为社区群众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尤其注意解决好社区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绿化美化、

  精品文章

  社区治安等方面的问题。针对社区成员的文化需求、兴趣爱好,在内容上应注意与之相匹配,在形式上做到大中小型兼顾、上下结合,在对象上应注重让更

  多的家庭和个人参与,让最大多数的社区成员共享社区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国家对现有的公共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如一些企业、慈善机构等有识之士的参与。此外,参与还包括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一定程度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2、培育文化文艺骨干,壮大做专人才队伍可以培育一批团队,吸引群众广泛参与。通过组织文化活动,积极为文艺团队筑就展示平台,提升社区群众文化团队的水平,形成团队建设规范化、活动内容大众化、活动项目特色化的建设模式,保证社区不同居民群体都可以参与自己喜好的文化活动。培育一批特色团队,以团队团结人,以学习促进人。培养居民科学文化素养,营造休闲文化、体育文化、科教文化、道德文化、艺术文化、生态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大社区文化,以学习型团队来吸引人、团结人、陶冶人、激励人,增强居民群众的社区归属感。3、以完善规范管理为基础,强化机制保障。在制度管理上,健全服务居民的“网上居委会”,“社情民意群”,社企群等手段,架起联系沟通桥梁。在对现有文化设施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文化中心、

  精品文章

  文化站、居民文化活动室三级群众文化设施,形成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体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以信息化为基础,搭建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沟通千家万户,让信息化融入百姓生活。在经费保证上,加大政府投入,街道每年拨付文化体育专项基金16万元,在区文化局下拨各居委会文化经费1万元的基础上,街道匹配文化经费1万元,用于每个居委会订购图书、报刊或添置音响设备。整合社区单位资源,继续与上海电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文化基金5万元,用于社区文化建设。

  4、以满足居民需求为方向,拓展项目载体1、办好一所文艺培训学校,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质。社区学校在继续实行社会化、专业化运作的基础上,按照居民的需要设计各项学习内容和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社区居民的特点和需求,让学习内容的设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居民,计划完成招生800名。继续开展各类人群教育。根据社区内儿童、青少年、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等不同教育人群的需求,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2、编好一份报纸,展示风情风貌风采。与《上海城市导报》合作发行一份社区百姓自己的报纸——《和》月刊,以“反映社区生活、报道社区建设、沟通社区信息”为宗旨,传递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资讯信息,并为社区居民搭建了解社区、关注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的平台。要继续编好这份报纸,办出特色、办出水平。3、搭建一个舞台,打造江苏特色品牌。办好社区文化品牌“江

  精品文章

  苏之声”艺术节,以“文化唱响和谐”为主题,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峰,使团队文化进小区,社区文化进军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进社区,并带动各居民区,进一步扩大居民群众的参与面,唱响和谐文化的主旋律。推进广场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文化、绿地公共文化、会所文化等建设。在居民区开展“八个十”进小区活动,即:十场文化演出活动、十场读书交流活动、十场科普宣传活动、十场居民健身活动、十场学习型成果展示活动、十场暑期纳凉活动、评选十位社区文化明星和新建十支文化团队。

  第三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居民文化需求调研报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居民文化需求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及意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通过社会调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全会做出的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这是提升思想认识的途径和机会。其次,目前山东大学正阔步走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这所百年学府,自其诞生之初就以"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为办学宗旨。山东大学1xx年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与民族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精品文章

  的历史,她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立足于国内外大学之林。这次实践活动是山东大学培养其具有山大特色的本科生的典型体现。

  当然,在实践活动中,调研团队可以零距离地接触社会,锻炼交际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同时,团队收集到大量真实资料,对调研对象形成了深刻的主观和客观的认识。从而为相关部门建言献策,培养了当代青年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存在问题虽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总体而言,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在诸多领域,文化的发展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在此次社会调研中,我们发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少问题。1、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存在地区间不平衡问题调查发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山东东营市市政府驻地、胜利油田基地、山东济南、浙江宁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备。文化基础设施投入较多,建设水平较高,既能突出地方特色,又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服务周围居民。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特别是,乡镇、行政村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落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缺乏,公共文化服务类型单一。当然,其中亦存在特殊情况。如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虽为一行政村,但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相对同类型村庄而言存在明显的

  精品文章

  先进性。这主要是其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因素影响所致。2、同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同文化资源配置间存在不平衡

  问题首先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文化硬件配置比文化软件配置

  先进。文化广场、文化大院、文化书屋、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明显多于和高于文化活动组织、文艺表演奉献等。

  其次,在文化硬件资源中,以图书馆为代表的传统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数量较多,而新型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建设数量较少。

  再次,文化活动存在"欣赏水平式垄断"。部分文化艺术活动仅仅为少数人提供文化服务,而多数居民因欣赏水平有限既无兴趣也没能力参与其中。

  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与居民文化需求间存在不对称问题

  在部分乡镇、村庄,居民对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需求迫切,但是这些文化服务因存在分散性、流动性、和规模小等特点而不被重视。相反,相关部门为居民提供的网络、无线电视等现代化信息服务却存在利用程度低的问题。

  在市区,因人口众多,需求各异,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因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有限而不能满足居民文化需求。很多公共文化活动虽持续几个月甚至是半年时间,但群众参与度仍然很低。

  三、对策和建议实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同步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

  精品文章

  荣,必须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力、引领力,提升基层公共文化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实践团队全体成员经过讨论分析,就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满足城乡居民文化需求提出以下建议。

  1、增加投入,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普遍看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建设,这体现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服务设施网络还不健全,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下且缺乏文化人才储备,而增加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是改善现状的必要条件和支撑。地方财政应当统筹兼顾,适当倾斜,逐步提高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比例,并且建立有效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基层文化之供给。2、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协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分布的不平衡,导致文化资源存在各个层面上的不平衡,城市优于农村、东部优于西部的情况普遍存在。要统筹发展,必须在保证城市文化功能与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基础上,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向西部倾斜,使公共文化走向田野中的千家万户,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具体而言,在农村基层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加大农村"文化大院"和"乡村少年宫"建设力度,广泛开展文化"三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从而满足村民经常、就近和有选择的参加文化活动的需求。

  精品文章

  3、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应对群众口味、满足群众需求

  实现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在"以人为本"的思路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城市,建立有层次的文化服务体系,在基础建设完成的前提下,提高群众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同时促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拓宽文化建设场所。在农村,做好规划,以科技下乡为核心,以文化大院为阵地,以优秀民间艺术为媒介,保护民间文艺作品,繁荣民间文艺舞台,最终让村庄成为有文化的"新农村",让农民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村民"。

  四、结语"文化@基层"社会实践团队队员团结协作,发挥跨学院、跨专业的优势,制定了科学的调研实践计划,安排了了详实的调研任务,在山东东营、山东济南、浙江宁波等地深入社区、街道村庄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实地采访调研,收集了真实的数据,形成了详细的社会实践报告。该调研团队的活动旨在通过调研相关地区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居民文化需求现状来了解基层文化建设取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对相关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从而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为社会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繁荣贡献我们山大人的一份力量。通过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活动顺利开展,

  精品文章

  并完成了活动任务。参考文献:[1]赵倩,陈晓菁,张婷.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

  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6).[2]高娜.谈稳定和提高农村群众文化队伍[j].华章,xx,(9).[3]徐广义.宁波市农村民生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宁波经济:三

  江论坛,xx,(12).[4]石维刚,陈春建.老鸦塘:"老鸦"变成"金凤凰"[j].民族论坛,xx,

  (12).作者简介。罗泳泳(xx-),男,浙江慈溪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本科生;刘杰(xx-),男,山东广饶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本科生;张佳宁(xx-),男,河北固安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

  第四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

  精品文章

  撑。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

  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

  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

  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

  精品文章

  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四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第五篇: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摘要】

  精品文章

  我组通过调研绵阳市三台县刘营镇农村书屋现状,总结出农村书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书屋;现状;问题;建议一、农村书屋现状自xx年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试点以来,到xx年6月底,四川省已建立农村书屋150个,到xx年8月份,四川省已建成农家书屋22300个,覆盖近50%的行政村。四川省图书馆xx年上半年对12个县区进行调查,调查数据表明,四川省各地农村书屋的建设进度不平衡。其指出,建设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受当地领导对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视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组对刘营镇8个村农村书屋进行了走访调查,下面从资金管理、人员管理、图书管理、政府监管四个方面对农村书屋的现状进行阐述:(一)资金管理现状在刘营镇,当地政府用于建设农村书屋的资金来自中央下发的地震灾后重建资金以及党员捐献的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农村书屋的书架以及书籍,书架及书籍的配置实行一步到位、统一标准的政策。调查中,政府表示农村书屋的建设资金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没有专项资金用以维护书屋、支付管理员薪酬、宣传书屋等。(二)人员管理现状农村书屋的管理者由自愿报名、村委会推举的方式产生。管理员

  精品文章

  的培训由镇上统一举行,主要内容为:如何安装书架、如何为图书编号。管理员一般无薪酬,由村干部兼任。在激励和考核方面,刘营镇农村书屋并无涉及。

  我组认为,目前农村书屋的人员管理现状并不良好,村干部身兼数职导致了农村书屋管理工作效率的低下,激励机制和考核方面的空缺,也减少了书屋管理员的工作热情。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三)图书管理现状目前农村书屋的图书,主要有四类,分别为书籍、杂志、报纸、音像制品,其中书籍数目最多。书屋的图书来源为政府,政府按照统一标准向各个书屋进行图书的配置,并按照国家规定对图书进行编号。图书的借阅有统一的制度,但并未被严格的实施。通常情况下,借阅者只需对借阅的图书进行登记,借阅时间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借阅中出现的超时、损坏也不进行严格的罚款。由于刘营镇多数农村书屋于今年上半年才完全建立,因此书籍等都较为崭新,到目前,还未考虑旧书的处理问题。总体来说,书屋对图书的管理目前停留在摆书上架的阶段,对于图书的维护、旧书的处理、图书的借阅制度都没有严格的规定。(四)农村书屋监管现状目前为止,对农村书屋的监管仅停留在领导视察的阶段。现在出

  精品文章

  现的许多情况是,在领导视察期间,出现许多“临时借阅者”,形成一片农村书屋繁华热闹的场景;而在领导离去之后,农村书屋又成为一个大门紧闭,鲜有人至的地方。

  二、存在问题就本组调研而言,目前农村书屋的建设存在很大问题,然而资金不足以及宣传不足尤为严重。(一)资金供应不足农村书屋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当地政府给予提供,但当地政府只在农村书屋建设期时提供一次性资金帮助,统一提供标准化的书籍和配套设施。至于后期农村书屋的运营管理所需经费则只能依靠每个村子自己解决。一些村子靠出租闲置办公室所得租金来维持农村书屋的开放,但是,这部分租金毕竟很少,难以用来支付图书管理员的工资,维护农村书屋的日常开销。(二)重视程度不够在我们调查问卷和访问中,有58%的村民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农村书屋,有25%的村民只知道农村书屋的存在,但未使用过;有15%的村民十分了解农村书屋并且使用,而这些人中九成都是村干部。可见,农村书屋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这将导致农村书屋资源的闲置浪费。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三、建议

  精品文章

  (一)保证农村书屋经费的充足由调查可知,目前的每村农村书屋都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资金基本全部用在购进书架、图书方面。并且资金只在建设期一次性提供,没有资金的持续跟进补进。这样的资金提供制度使由村级管理的农村书屋在营运方面遇到了很大的资金困难,没有书屋管理员薪酬、没有宣传资金、没有维护资金……资金困难的使各村将书“锁”在了书屋里,一方面减少了图书的供应时间,另一方面抑制了村民对图书的需求。为解决农村书屋资金问题,一方面乡镇政府需做好本年度财政预算,每年对农村书屋的建设及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另一方面,各村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寻求多更地资金,如:租赁闲置的村办公室,租金用于建设和维护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设备;寻求企业捐款赞助或者与ngo组织建立合作等形式来获取资金。(二)从供需平衡出发配置图书资源农村书屋的图书配置要注重从供需平衡出发,如何做到供需平衡呢。首先,应当从建立农村书屋的地点的事情情况出发,了解该村的整体情况,如平均文化水平、平均年龄等,再根据整体情况配置图书。统一配置图书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增快了行政效率,但并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因此,“因地制宜”的理念在农村书屋图书的配置上尤为重要。其次,应当建立起反馈平台。在农村书屋运行阶段,出现问题时,特别是图书数量及种类的问题上,应当及时通过反馈平台上报有关工作部门,有关工作部门应当及时解决普遍性问题,以保证

  精品文章

  农村书屋的长期运行。这种反馈机制,能够快速调整图书的供需关系,使农村书屋的图书配置与图书产品市场接轨。

  (三)通过制度化管理提高管理员素质针对农村书屋管理不严谨,书屋管理人员身兼多职的问题,政府首先应该建立健全专人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书屋管理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仅是如何摆放书架、如何为图书编号,培训内容还应该涵盖,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如何做好农村书屋宣传工作、如何开展好读书活动;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第三,还应该建立激励机制,在农村书屋管理工作中表现优异者应当受到宣传和表扬,在工作中出现失误者应当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基层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在这样的工作热情中,农村书屋的需求会提高,农村书屋的效用也就随之而提高。参考文献:[1]吴月芽.“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出版发行研究.xx(06).[2]高。.对“农村书屋”建设的观察与思考[j].学习月刊.xx(10).[3]刘卫,谭宁.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xx(12).------------最新【精品】

  范文内容仅供参考

  精品文章

篇七: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一、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及特征(一)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制度体系,它将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体现了文化事业发展以人为本的特征,而且突显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所谓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域内,以公共文化设施为依托、以文化团体为纽带、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群众广泛参与的非盈利性文化活动的总称。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县级政府的基本职责。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高低是检验县级政府为民执政的绩效和衡量人民群众享用文化权益的重要尺度。(二)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特征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基层文化服务,与地市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和独特的特征。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特征表现为:(1)地域性。县级是全面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层级。县级级区域单元规模适中、区域管理层级比较适宜,区域内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城区与乡村的关联度比较紧密,比较适合发挥城市功能、推进以城带乡,进而全面和深入地统筹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率先实现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2)民间性。县域公共文化属于民间文化形态的一种,其诞生环境是县城及县域内的农村地区,承载主体和影响对象主要是农村居民和社区居民,县域公共文化的演变也是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构成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也大多来源于民间,并根据民间的需求不断更新提升。(3)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以普遍实现公民文化权益为准则,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体现的是国家和社会的

  -1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公共利益。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和社会教育功能,县域公共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体现公共文化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娱乐功能。(4)社会性。县域公共文化的动力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居民内部力量。在大多数情况下,县级政府不仅规划了公共文化的发展目标,而且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组织保障上给予支持,是县域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动力;随着社会组织的逐步增多和社会管理的日益加强,在条件许可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社会力量也主动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5)便利性。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和机制,以方便人们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为原则。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越来越多的直接送到群众家门口,并吸引了更多的群众直接参与进来。

  (三)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意义县域公共文化的丰富,可以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黏和各种心理裂痕,给弱势群体带去人文关怀和感情抚慰,从而舒缓压力,娱乐身心,化解矛盾,增进融和,具有沟通人际关系、宣泄情绪、调剂精神的效能。一是规范导向功能。县域公共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影响、规范居民的行为选择,培养居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排斥颓废、落后、腐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并有效抑制居民价值观念碰撞所引发的矛盾和冲突,纠正居民的行为偏差,保持区域内的良好秩序,维护县域的安定团结。特别是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来看,新农村建设也有赖于公共文化的规范导向功能。二是教育熏陶功能。县域公共文化所倡导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对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并能激发居民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生活境界。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县域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将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丰富的知识传播给居民,使其在审美和娱乐中得到思想的升华和精神的陶冶。三是社会沟通功能。文化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居民的交往

  -2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和互动,搭建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平台,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满足居民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创造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引发的各类问题迫切要求强化的社会沟通功能。在良好的县域公共文化环境中,居民可以通过自发组织、自愿参与的社群和组织,以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为依托,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加强彼此的了解和沟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凝聚力的提高。

  四是休闲娱乐功能。公共文化对于调整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浮躁心态、缓和社会矛盾具有独特作用。加强县域公共文化建设可以帮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得到心灵的抚慰,将人们引导到追求更加全面和谐的生存状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中。发挥文化的功能,调动居民自觉参与文化活动是县域公共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县域公共文化建设只有扎根于县域文化土壤之中,并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才能被居民所接受并吸引其参与其中。

  二、当前县域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从文化发展的环境来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热切关注前所未有,老百姓对文化发展繁荣的热情期盼前所未有。从文化工作本身来看,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我们责无旁贷,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总体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把握了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文化建设发展的规律,文化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政策更加科学。可以说,目前文化建设天时地利人和,种种有利条件正在汇聚,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已成为广泛共识。1、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2013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12个,比上年末增加36个。其中县图书馆1632个,增加4个;少儿图书馆105个,增加6个。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260个,比上年末增加384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34343个,增加242个。全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活动129.32万场次,比上年增长6.8%;服务人次44171万,增长0.3%。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6022个,演出15.13万场,观众6569万人次。由文化馆(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34.26万个,馆办老年大学724个。2、艺术创作演出水平不断提高。全

  -3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65.11万场,比上年增长22.3%;国内观众90064万人次,增长8.8%;赴农村演出105.08万场,增长29.5%,占总演出场次的63.6%;农村观众529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占观众总人数的58.8%。全年全国文化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共组织政府采购的公益演出8.9万场,观众8716.30万人次。利用流动舞台车演出9.80万场次,观众9450.03万人次。3、文化资金投入不断增加。2013年全国文化事业费530.49亿元,比上年增加50.39亿元,增长10.5%;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38.99元,比上年增加3.53元,增长10.0%。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县和镇街党委政府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有意或无意地放松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得相对于城市而言,县域公共文化建设欠帐过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繁重。

  1、县级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据文化部统计,2013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中,县以上文化单位272.67亿元,占51.4%,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文化单位257.82亿元,占48.6%,比重比上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用于农村的文化经费投入就更是少之又少,文化投入的增长幅度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幅,造成“三馆一站”(县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及乡镇文化站)严重贫血。

  2、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乡镇文化站长期受到冲击。乡镇文化站的定位始终不够明确,有的定性为全额事业单位,有的定性为差额事业单位,有的定性为文化经营单位,定位不明确影响了乡镇文化站的发展。近年来伴随乡镇机构改革和乡镇行政区划撤并,文化站的设备、物资、人员等一直存在着变动因素。在不少农村,文化设施大多为上世纪80年代投资建设,目前已破旧不堪。一些城镇在规划过程中,由于工商业开发、道路建设等原因,对文化设施随意挤占、挪用、变卖,基层文化设施流失严重。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人心浮动,有的改行,有的被随意抽调,有的尽管在文化工作岗位,但大多年龄老化、观念陈旧,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3、县级公共图书馆逐渐“空壳化”。公共图书馆是政府投资兴办的、面向普通大众的公益性图书馆,是人们学习知识,实施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场所。公共图书馆是一个消

  -4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费型的公益事业,需要充足的经费才能发展,而目前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购书费、业务费却少的可怜。缺少购书经费使县级馆没有持续稳定的文献资源补充,大量图书馆逐渐“空壳化”。

  4、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仍然不足。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内涵单一,服务水平仍然较差,存在走过场、走形式等问题。一些草台班子在农村,特别是乡村集市上表演低俗节目,黄色、淫秽内容充斥其中。由于缺少文化活动,一些地区的农民在农闲时大多靠打扑克、打麻将消磨时光,以至赌博成风。文化活动的缺乏也一定程度上为封建迷信活动提供了滋生的机会和条件。

  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除了面对以上有些无可奈何的工作基础差等现状外,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困惑。总有一种感觉是文化建设没有抓手,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心力有余但效果清淡;文化工作依然没有真正深入群众,没有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可以说,公共文化服务欠账尚未还清,新帐还在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还没有真正照亮所有角落,没有完全贴近群众,没有真正温暖民心。主要表现在:一是享有公共文化服务阳光的机会还不够均等。公共文化服务机会均等的内在要义,首先是要求人人都拥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均等的机会和权利,但目前,城乡文化资源差距较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政府主导和全社会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自觉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机会均等实质上并不是要求完全意义上的全覆盖,不是强求每一项文化服务都能送到所有群众手中,而是强调我们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得有文化需求的群众能自由、均等的选择公共文化服务。但实际上,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分层次提供的文化服务还不够完善,使得不同层次的群众在选择公共文化服务上的机会不均等。二是“最后一米”挡住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尽管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但是与群众的需求还尚未有效对接,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外像光鲜,但内涵不足,看似亲民惠民,但与群众的心里预期还有很大差距,看似送到了群众家门口,但离群众心中的需

  -5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求还有着不止“一米”的距离。一些豪华的场馆还在闲置,一些农村文化大院时常是“铁将军”把门,在村头放映的一些电影无人问津。三是群众对“免费阳光”的公共文化服务还心存疑虑。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是公益的,是群众享有的免费权利,尤其是三馆免费开放后,图书馆读者倍增、文化馆络绎不绝,博物馆秩序井然。但仍有些群众对“免费”的文化还心存疑虑,博物馆不敢进,图书馆、文化馆没进去过,这也反映出我们公共文化的“最后一米”服务还不到位,群众对免费开放的政策还不知晓,对馆室的服务功能还不了解。四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千篇一律”,缺少针对性。群众的需求是多样的,群众的文化品位也千差万别,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如果千篇一律、没有区分的简单“洒”下去,那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仅需要大型、高端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升级,更需要因地制宜的建在村头的文化活动场所,不仅需要高层次上档次“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更需要接地气大众化“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化产品。五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没有真正“温暖人心”。群众满意与否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最高标准。目前,我们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洒”的不少,但真正温暖人心、使群众满意的文化服务不够,群众的文化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群众的幸福感不高。相对于群众需求,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是供给不足,而是产能过剩,重复性、形式化的文化落后产能,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提档升级”。

  -6

推荐访问:公共文化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意义 价值 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sizug.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3311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