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万丰文档网!

六年级盼教学设计11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2-01 20:40:06

六年级盼教学设计11篇六年级盼教学设计  《盼》教案  文本分析:  本文围绕“盼”字记叙了“我”因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着一场雨的到来,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盼教学设计11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盼教学设计11篇

篇一:六年级盼教学设计

  《盼》教案

  文本分析:

  本文围绕“盼”字记叙了“我”因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着一场雨的到来,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赞美了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盼”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情感主线,围绕着盼,作者描写了一系列小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蕾蕾纯真可爱的童心。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围绕“盼”字展开,如“盼”的事例,“盼”的心理,“盼”的环境。让学生理解作者围绕中心思想安排了哪些典型事例,感受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还要注意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之间的关系。学生都有过“盼”的心理,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曾经“盼”的经历去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情,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斗篷、瓦蓝、预报、理直气壮”等词语。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4.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文中心理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我”盼的过程,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写法。

  教学难点:

  根据上下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袖、篷、缩”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斗篷、袖子、遮盖、油锅”等词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围绕中心思想写的几件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盼》。一个“盼”字带给大家怎样的联想呢?老师看到“盼”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他盼望的是春天的来临,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人们,对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盼”的经历呢?

  2.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盼”的经历。

  预设:本文的题目只有一个字,但这一个字却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盼”的经历,盼生日、盼节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长大……

  过渡:读到这句话,老师仿佛想起了小时候过年时试穿新衣服的情景。因为新衣服要大年初一才能穿,所以就盼着年快点到,年到了就可以穿新衣服了。但晚上睡觉前自己还是会偷偷地把新衣服穿起来,在家里转呀转呀,觉得自己漂亮极了。大家有过这样类似的心情吗?(可引导学生谈一谈,侧重点在描述当时的心情。)

  3.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思考:读到这两个“安安静静”,你有什么感觉?你能体会到蕾蕾当时的心情吗?

  (有种无奈、失望的感觉。雨衣只有下雨天才能穿,可是天气一直这么好,雨衣只能躺在盒子里睡大觉,真可惜啊!)

  4.找出文中一处关于“盼”的心理描写,体会“我”此时的心情。(“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这句话中有一些担心,担心天一直晴而不下雨,就没有机会穿雨衣了;还

  有些生气,觉得老天似乎故意在和自己做对,故意不让自己穿雨衣,所以才一直不下雨。这里写出了“我”的天真和急切盼望下雨的心情。)

  5.请学生稍详细地概括第1—3自然段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把缘由、心情描述清楚。

  示例:妈妈送给“我”一件既漂亮又实用的雨衣,“我”特别喜欢,尽管天气炎热,“我”还是迫不及待地试穿了它,在家里神气地走来走去,直到被妈妈训说才脱下来。于是,“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天天都是晴天,“我”盼下雨盼得太焦急了。

  过渡:同学们描述得不错,但要注意语言要更简洁些,抓住重点。大热天试穿雨衣,天天盼下雨,这是文章围绕“盼”字安排的第一个小故事。雨真的会被蕾蕾盼来吗?我们下节课再去看一看。

  二、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盼”的滋味我们许多人都尝过,盼的过程或许有忧愁,但也有憧憬与美好。正是盼的过程中的那份等待让我们在愿望实现时有种非常快乐的感觉,虽然没有“美梦成真”那么夸张,但一定有心满意足的幸福感。小女孩蕾蕾“盼”的就是在雨天穿上她的新雨衣,我们体会到了她因“盼”而生的小心思。阅读一个个有趣的小插曲,我们感受到了她那小小心愿的简单、纯真、可爱。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让我们有所共鸣,是因为作者把“盼”写得活灵活现,所安排的材料都紧紧围绕着“盼”展开。这节课,大家通过默读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文中叙述的几件小事,体会了作者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写法。同时,我们围绕着重点字词、语句,去揣摩了蕾蕾盼下雨的心情,再一次体会了心理描写的作用。在下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围绕着更多的小故事、更生动的心理描写去感受蕾蕾的“盼”。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结合课前导语、课后习题和旁批阅读)。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篇二:六年级盼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出示课件2:谜语】“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2.【出示课件2】雨衣图片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喧闹:喧哗热闹。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出示课件3】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好,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逐段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写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简单说说文中的蕾蕾盼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引导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第一部分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

  衣。)

  (板书:妈妈送我新雨衣)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十分喜欢新雨衣?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

  傻事?

  (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穿上

  雨衣热了一身汗)

  3.“你疯啦?”说明什么?(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从侧面

  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

  (二)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

  (板书: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三)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全段来看,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

  (板书: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我为什么这么兴奋?(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3)填空后,体会作者的心情。【出示课件5】(学生完成后先提问,然后出示答案)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准备听英语讲座)

  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休息一会儿)我想去买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她已经买了)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她没说要炖肉)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不相信)(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雨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机会出去了。)(四)第四部分

  1.“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2.“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3.“小心翼翼”是因为什么?(怕弄坏了新雨衣)4.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兴奋、满足、高兴)(板书: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篇三:六年级盼教学设计

  17盼

  课时划分;2课时三维目标1.会写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斗篷、情况、袖子、瓦蓝”等13个词语。2.默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3.通过抓住环境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感受“我”因新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教法与学法

  创设情景法品读感悟法

  第1课时

  课时目标1.会写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斗篷、情况、袖子、瓦蓝、”13个词语。2.默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脉络。3.研读文本,感受“我”对新雨衣的喜爱,理解作者“盼”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1.谈话导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一定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底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盼》。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作者简介。课件出示:

  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人。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1)读写生字。①认读生字。课件出示:袖篷缩疯瓦柜喧甩嚷酱唇蹦梯②学写生字。

  教师重点指导难写的字:嚷、篷、酱、唇。学生写字,教师巡视。个别展示,集体评议。(2)学习新词。课件出示:斗篷情况袖子瓦蓝衣柜预报喧闹遮盖讲座酱油逗引嘴唇楼梯①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②提醒“斗篷、袖子”这2个词的第二个字均读轻声;“嘴唇”的“唇”读chún,不读qún。3.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1)老师巡视,相机提醒学生动脑动笔。(2)指名说,老师引导、补充并归纳。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一天放学后,终于下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走在街上,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点儿让“我”欣喜不已。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1.请同学们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妈妈给“我”买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从哪里能看出“我”对这件雨衣的喜爱?2.交流。(1)雨衣样子的介绍。课件出示: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①指名读这段话。

  ②师:这段文字介绍了什么?生:介绍了雨衣的颜色和样式,还介绍了这种样式的好处。师:最令“我”惊喜的是什么?相机温习对“袖筒”一词的理解。生: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

  引导学生分清这种雨衣与斗篷式雨衣的区别。课件出示:

  (2)“我”对雨衣的喜爱。①“我”对雨衣的喜爱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a.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b.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②“我”对雨衣的喜爱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动作描写)“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说明了什么?(“我”因长时间穿着雨衣,连衬衫都湿透了,侧面烘托了“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小结:这两段文字写出了雨衣的样子,以及“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写“我”对雨天的渴盼做好了铺垫。(3)练习说话。①请学生根据第1、2自然段的内容,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②指名说一句类似的话,教师点拨。预设:因为这件新雨衣“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穿上它“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我”爱不释手。四、布置作业1.朗读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2.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2课时

  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2.通过捕捉环境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感受“我”因新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兴奋的心情。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真童趣,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我”对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来呢?谁能再来读读有关的句子?(指名读)2.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盼》。二、深入探究,研读感悟(一)研读第三部分。1.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2.导学第3自然段。(1)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写“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几天都是晴天)(2)感悟重点句子。课件出示: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读句子,思考:这句中两个“安安静静”蕴含着“我”怎样的情感?(蕴含着“我”因盼不到雨天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师:心理描写也突出了“我”内心的情感。课件出示: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这几句是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两个问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表现了“我”内心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3)指导朗读。读出“我”的心情。3.师小结:这部分写“我”盼着下雨,可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4.过渡语:接下来,课文又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篇四:六年级盼教学设计

  《16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情节把握文章围绕“盼”字所展开的主要内容。2.透过细腻生动的描写感知人物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3.理解文中“我”对于美好、无拘无束生活的渴盼和热爱。教学重点通过梳理情节把握文章围绕“盼”字所展开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透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感知人物情感变化。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谈话:同学们,请仔细听。下雨了!一个美丽的清晨,一个穿着淡绿色、透明雨衣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我们走来了。她挥动着衣袖,像一个绿色的小精灵,踩着雨点和着清风,笑着、跳着。2.揭题:这一节课,她将陪同我们一起走进著名女作家铁凝的《盼》,大家齐读课题《盼》。(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主人公蕾蕾“盼”的是什么呢?盼下雨。3.晴天多好啊,盼下雨干什么呢?下雨穿雨衣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有什么可盼的?(一般我们盼的事情,都是特别的、喜欢的或者是新鲜的)——插入作者的写作背景盼下雨穿雨衣。

  4.哪里可以看出雨衣的特别?哪里可以看出我很喜欢?①新雨衣很特别。——“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里面缩着,什么也干不了。”②我很喜欢。——“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5.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我开始盼下雨,盼下雨穿新雨衣。作者围绕“盼”字,写了哪些事?①开始盼变天;②盼到下雨却未能出门;③盼到雨继续下终于如愿以偿。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我”是怎么“盼”的呢?在这个“盼”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分组讨论)2.阅读指导:文章可以借助什么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呢?人物(心理、神态、动作、对话)、环境、其他(修辞、标点、句式等)。3.回顾全文,尝试结合“我”的情感变化,给“我”画一个心电图。作者在“盼”的过程,心情是复杂的,是跌宕起伏的。正是因为情感的高低起伏,充满变化,才会让人印象深刻(结合前文介绍的,作者成年时以儿童的视角记述这个故事,不是别的,而是这件事,必有它的特别之处,让人印象深刻。)才更加真实动人。整篇文字的背后,其实作者还想表达属于孩子的那一份童真童趣。也希望大家能永葆一份好奇心,永葆对生活的热情,永葆这一份童真童趣。四、教后反思

  《夏天里的成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夏天的成长”。2.体会课文是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的写法。3.学会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是从不同方面描写“夏天的成长”。难点:体会课文是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的写法,学会围绕中心意思,从

  不同的方面,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教学准备:PPT、《夏天》原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齐读课题《夏天里的成长》。2.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3.出示表格,学生填写。(1)课文的中心句?课文的234自然段都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围绕中心句,作者分别围绕哪些事例来写的?(2)看看这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4:师小结:作者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选取的不同的事例来写的。这正契合了本单元的要求。你们知道我们这个单元是什么单元吗?那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呢?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关注这个语文要素。二、认识作者:1.出示作者梁容若的照片。2.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看看他的高足是怎样评价他的?(出示句子)4.梁老先生为什么能写出这样诙奇、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去破解梁老先生的习作密码。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文中出现最多的是哪个字?(长)2.快速找找,文中哪一句话中的长字最多?(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这句话还是本段的中心句。这里的长有什么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事例来写夏天的长是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3.我们自然界的动植物种类繁多,为什么作者就选取这些来作为代表呢?它们的生长能体现快速的长、跳跃的、快速的、活生生的长吗?

  4.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内容,看看作者是怎么写出夏天的特点呢?(用了很多表示时间的新鲜、有趣的词语,句子的结构相同,还很短。)四、学习第三自然段:1.找出长字最多的段落。(第3自然段)2.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3.围绕中心句,作者写了很多很多的事物在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4.这一段中只有这些事物在长吗?还有其他的事物在生长吗?找出相关的语句。5.这些句子没有写长字,但是他是不是也在写事物的长?是什么让山一天一天的变丰满?是因为..........所以。用这样的句式引读。从中你学到了什么?(在作文中,我们不用长,也能写好长。不用说,我们也能写好说。)一起加动作美美地读。6.你觉得作者的语言怎样呢?(很生动、很鲜活、很有趣、很活泼、很干净、很简洁.......)7.在这么多生长中,哪一种生长最神奇?为什么?用科学的角度去解释铁轨的长,是什么呢?还有什么热胀冷缩?可是作者却在说它们在干嘛——长。你不觉得作者的视角怎么样?(这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写文章要用鲜活的语言,视角要比别人独特,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好。)五、学习第四自然段:1.说到语言有趣、新鲜,第四自然段中也有这样的语言。找一找。2.这两句谚语在讲什么?是什么意思?表面上是指农作物,最后它指向谁?(人、学生)由物及人,是不是很有趣呢?3.那我们人在夏天应该怎样成长?出示重点句子:“人也是一样......尽量地用力地长”(齐读)4.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六、总结写法:

  学到这里,你破解梁老先生的习作密码了吗?(围绕中心意思,抓住事物的不同方面,选取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例,用鲜活的语言来写,注意视角要独特。)七:欣赏原文:

  1.师:这篇课文只是梁容若老先生一篇散文中的一段,想不想一睹原文的风采。

  2.拿出阅读材料,快速浏览。读的时候,关注每一段的中心句,关注这篇文

  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勾画出来,再去感受一下他诙谐风趣的语言。3.这篇长长的散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我们的课文是哪一段?每一段的中

  心句是什么?4.师小结:不管是课文500字左右的小短文,还是近2000字的长长的散文,

  梁先生都采用了一种相同习作方法,是什么呢?(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选取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事例,运用鲜活有趣的语言,再加上独特的视角,这样就可以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八、学以致用:乡村的夏夜是那么地美。

  1.如果给你这样一个中心意思,你准备从哪些方面,选取哪些事例来写呢?注意关注关键词。

  2.学生交流评议:围绕哪些方面来写的?语言好在哪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同桌互改。九、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破解了梁容若老先生的习作密码,并学着用这种习作方法来进行了小练笔,相信,在接下来的单元习作中,你们会更好地运用这种方法来指导自己的习作。

  板书设计:

  15夏天里的成长

  习作密码

  中心意思不同方面生活、代表性语言鲜活视角独特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盼

  16.盼【教学目标】

  人教部编版

  1.会写1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嚷”,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能借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的世界。4.学习作者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2.能借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袖、筒、篷、缩”等12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教学过程】

  内容

  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说一说在生活中,你最盼望的是什么?为什么?

  2.学生交流3.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盼》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最盼望的是什么?4.板书课题。二、介绍作者

  (1)

  铁凝,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2)

  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

  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3)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袖筒斗篷收缩疯狂瓦蓝跳楼梯

  甩开叫嚷酱油炖肉嘴唇蹦(4)

  (重点指导生字“缩、嚷”为平舌音,“甩、唇”为翘舌音;前鼻音“瓦”(5)

  等;后鼻音“筒、蓬、况、疯、酱、蹦”。)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以下的词语:袖筒、斗篷叫嚷、嘴唇注意读准“袖、蓬、嚷、唇”

  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闷(mènmēn)

  (7)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8)

  今天的天气真是闷热。

  ②读一读:闷(mēn)热的蒸汽车间里工作的时间长了,总有头昏胸闷(mèn)

  的感觉。

  (3)理解词语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斗篷

  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形如斗,故称斗篷。

  (17-29)(9-12)

  窸窸窣窣痱子逗引

  拟声词,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痱子是夏季或炎热环境下常见的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用惹人的言行,逗弄对方。

  葱葱茏茏

  (草木)青翠茂盛。

  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能让人信服。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3)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主要写了“我”有了一件(14)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

  偿的事。)(2)梳理课文思路练填空:课文先写(“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再写(盼

  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写(“我”如愿以偿的事)。

  四、学习“会写字”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袖蓬缩疯瓦甩嚷酱炖唇蹦梯

  1.学生字(15)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16)

  (“袖、缩、嚷、炖、蹦、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蓬、酱”,上下结构,“疯、唇”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袖、嘻、嚷”和上下结构的字“酱”,(17-29

  学生练写。)

  袖:左右结构,“衤”是两点,要注意。

  嚷: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下部是衣字底。

  酱:上下结构,上部笔顺是:点、提、竖,下部中间有一短横。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我”非常希望能够穿上雨衣的迫切心情。

  六、当堂检测(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七、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的世界。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词。袖筒斗篷收缩甩开叫嚷油锅

  情况酱油

  疯狂瓦蓝嘴唇蹦跳

  笑嘻嘻

  (3)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

  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

  二、品读释疑

  1.出示: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

  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雨衣上竟然还长(4)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

  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1)这一段话对新雨衣的样子写得很具体,有什么作用呢?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件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为后文埋下伏笔。

  (5)

  (2)“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换成“雨衣上还有两只袖筒”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长着”表现出作者对这件新雨衣充满了好奇,这两只袖筒好像是从

  雨衣里生发出来的,活生生的,非常新鲜,非常可爱,更显得不同一般。

  (3)“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呢?试着写一写。手

  不用

  ,

  ,

  ,

  ……

  2.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画出相关语句。

  作者选取许多事例来表达“盼”的心情。

  (6)

  (1)特别喜欢新雨衣。

  (2)“我”白天夜晚都特别关注天气,关注天气预报,盼着变天。

  (3)放学后,终于下雨了,兴冲冲回到家的“我”又要找各种理由想借

  出去买酱油的机会穿上新雨衣,却未能如愿。

  (4)晚饭后张望窗外,开始盼雨停,雨停后看到窗外的景色,还是觉得

  雨滴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更好看。

  (5)上学时,下雨啦的狂喜,穿雨衣的理直气壮。

  3.“我”得到这样一件新雨衣,是多么盼着穿上它呀!作者又是如何来描

  述“我”的盼望这一心理活动的呢?请画出有关句子,举出两个例子,说说这样

  写的好处。

  (1)“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mǎ)瑙(nǎo)

  还好看。”

  (3)“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

  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7)

  (4)“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

  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我认为最生动的是后面两句,因为富有真情实感,富有感染力,让人感同

  身受。4.“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

  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思考: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为

  什么放慢了脚步?(8)

  我盼望变天已经盼了很久了,风是来了,雨会来吗,我放慢脚步,“雨点儿

  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放慢脚步希望看到雨滴,盼望雨滴洒落下

  来,表现了一种急切的情绪。

  5.“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nāng)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

  外看一眼呢?思考:这句中的省略号是什么作用,去掉好吗,为什么?

  (9)

  不好。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语意不连贯。刚进门的“我”是想出去的,

  又不知道怎么跟妈妈说。这里的省略号运用巧妙,体现“我”此时的内心世界,

  所以不能去掉。

  三、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课文,你们悟到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呢?(环境描写、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2.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

  写、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

  3.方法指导:选择不同事例体现中心意思,作者将自己“盼”的情感形象生

  动的表达出来,选择不同的事例,将中心意思贯穿在人、事、物的具体表现中,

  将视觉、触觉、听觉统一起来,引人入胜。四、总结课文主旨

  (10)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

  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表达了作者渴望亲近大自然的心情,表达

  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学习写作方法

  1.学一法:借助形象化的不同心理体验,表达中心意思

  本文作者在描写盼望下雨时,成功的将不同的心理体验形象化,具体体现(11)“盼”的心情。因为抓住把自己想的、感受的、着急的、担心的不同心情生动地

  写出来,凸显出中心意思。

  2.举一例:

  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

  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这段文字写出作者盼望雨停,希望明天再下的心路轨迹,细腻生动。

  3.练一练:

  你最近学会了什么游戏?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怎样的心理?认真想一想

  后写一写,注意突出心理活动的描写。

  示例:

  “跳长绳?我可不会呀!”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妈

  呀,我哪会跳呀?怎么办,怎么办?

  轮到我们小组了,我不情愿地被拉出了教室。我本想躲在最后,可却

  被挤到了第一个位子。“通通通”,心都要蹦出来了。眨眼的功夫,轮到我跳了。

  只见长绳一圈一圈的甩着,怎么跳进去呀?慢点行不行?再慢点好吗?我站在绳

  前,看着啪啪打着地面的绳子,再看看同学像小猴子一样自由蹦跳,哼!管他三

  七二十一,豁出去了。“一,二,三”终于我鼓足了勇气,学着别人的样子,冲

  向前方,对准绳子,往上一跳,嘿,跳过去了。一次又一次,我跳过了绳子,战

  胜了胆小。

  哈哈,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他就强。

  六、课堂小结

  师: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学会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学会了心理描写

  等体现人物品质……)

  师:希望你能把这种阅读方法用到今后的课文中;写作方法用到你的作文

  中,你一定会写出优美的文章来;你也是个善良的孩子。课下大家可以把你的收

  获和体会在自主学习本上写一写。

  七、推荐阅读本课推荐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忙碌的早晨》。八、当堂检测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九、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原因:新雨衣淡绿色透明长着袖筒

  盼变天

  经

  盼

  过

  盼外出

  盼雨停--

  渴盼下雨亲近自然

  盼雨点打在新雨衣上

  结果:雨点在雨衣上跳跃

  盼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情节把握文章围绕“盼”字所展开的主要内容。

  2、透过细腻生动的描写感知人物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

  3、理解文中“我”对于美好、无拘无束生活的渴盼和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梳理情节把握文章围绕“盼”字所展开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透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感知人物情感变化。

  教学流程:

  一、解题导入

  大家说在这个“盼”字在课文中是什么含义?

  明确:希望、想望

  那么你有什么特别的盼望的事物吗?请一两个同学来交流一下,并说说盼望的过程。

  预设:学生会用几个简单词的来描述盼望的过程。

  核心问题:在这篇课文里就是“盼”围绕展开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

  把这种“盼”的过程写出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的“我”在盼什么?

  “我”盼着下雨了可以穿新雨衣

  ➢这个新雨衣有什么特别之处?

  好看、自在(朗读原文,圈画关键字)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

  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

  情况就不同了,不管你下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我”期盼的是不是一下就实现了的?当中经历了哪些曲折?

  明确:“我”的盼望没有一下就实现。

  盼的曲折:总是晴天

  盼下雨

  终于下雨了(盼望实现了吗?)、

  要听英语讲座盼出门

  盼雨停

  如愿雨停

  盼明天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知1、在“盼”的这一过程中,“我”的心情如何的变化?请同学找到表现“我”心理的语句,具体来说说这些语句体现“我”怎样的心理活动。<小组交流>要求:1、请同学圈画能表现“我”心理的语句。2、直接的心理描写用波浪线圈画,其余的用括号圈画。举例:第3自然段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出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a)“想”表明这是直接描写人物心理b)“每天”“都”“总是”表现了“我”的急切c)运用疑问句和反问句表现我内心的焦急盼望。明确:焦急盼望,开心兴奋,不甘心,失落担心,重燃希望例1:心想,雨点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通过直接心理描写反映:“我”急于下雨的心情例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通过仰头、甩打的动作表现了我的兴奋与高兴例3:路边的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通过将景物拟人化来表现自己的心情。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甚至通过对于景物描写也可以反映人的内心。2、当学生找到第5-14段,要听讲座不能出门的母女对话时。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几段的对话说说看“我”说这些话时的心理活动,并把补充完整。揣摩人物语气,如:“央求”着的说表现了她的着急与恳切,语调下降;语气词“呀”“吧”“啊”“吗”“呢”表现她的急切;标点符号:“!”表现了她的兴奋,“······”表现了话语的停顿反映人物的思考和尝试。3、《盼》这篇课文中“我”最为精彩的就“我”心情的起伏变化了,请同学把这种起伏的心情用折线图连接起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通过几件事情详细地描绘了“我”盼的过程,表现了“盼”的一波三折,让我们更能理解作者。四、回顾全文,理解情感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全文的内容,再用简单的语言说说这篇文章中“我”盼的究竟是什么?表现了“我”对于美好事物和无拘无束的渴望和热爱。五、小结这篇课文围绕“盼”字展开,通过曲折的盼望过程和“我”一波三折的心理变化,表达了“我”对于美好和无拘无束生活的渴盼。六、作业布置1、通过圈画和旁批的方式分析最后“我”盼望实现时具体心理。2、扩写第3自然段,通过合理的猜想补充“我”在期盼下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小曲折和“我”心理变化。

  板书设计:板书1

  总是晴天:盼下雨焦急盼望

  终于下雨

  开心兴奋

  盼-下雨穿新雨衣

  盼出门

  好看、自在美好、自由的生活

  要听讲座:不能出门雨势暂停

  不甘心

  失落无言盼雨停盼明天重燃希望

  板书2

  心情过程

  一波三折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

  如愿穿上新雨衣开心

篇五:六年级盼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斗篷、瓦蓝、预报、理直气壮”等词语。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

  4.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文中心理描写的好处。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课文原声朗读,多媒体课件。2.小说《盼》原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找生字词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对比引入,激发兴趣1.激趣:同学们,你们是喜欢下雨还是讨厌下雨?能说一说为什么吗?2.对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主人公对于下雨是喜欢呢还是讨

  厌呢?为什么本课的题目叫“盼”呢?(不要求学生回答,只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阅读更有兴趣。)

  3.导入:下面同学们就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看主人公对下雨是怎样的态度。二、突破字词,扫清障碍

  1.挑选本课生字词,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2.教师检查学生读音情况,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比如“甩”读shuǎi,不读suǎi;“吱”读zī,不读zhī。3.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说出“窸窸窣窣”“嘟囔”“瞟”“不声不响”“逗引”“玛瑙”等词语的含义。引导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会应用。预设: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嘟囔:指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多表示不满。瞟:“目”与“票”联合起来表示“目光轻快地扫过”。本义:扫人一眼。不声不响:没有一点声音。也指做事谨慎不张扬,或默默无闻,不为别人知道。逗引:指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玛瑙:一种玉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有各种颜色,多呈层状或环状,质地坚硬耐磨,可用作磨具、仪表轴承等,也用来做贵重的装饰品。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内容为课文中出现的12个生字,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写生字。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好“袖”“缩”“甩”“唇”“嚷”“酱”这几个

  1

  字。比如“袖”“缩”“嚷”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边部首要写得细小一些;“甩”是一个独体字,书写时一定要把它和“用”字区分开来;“唇”“酱”是上下结构,“唇”字书写时要注意上大下小,而“酱”字书写时正好相反,要上小下大。三、粗读课文,弄清原委

  1.学生快读课文,为每个自然段标上数字,思考:文章的标题为什么叫“盼”(板书)?全文一共描写了几件事?

  注意引导学生破题,激发兴趣;同时理清课文脉络。提示:“盼”是文章的感情基调。全文围绕这个“盼”字一共写了五件事:第1、2自然段:妈妈送“我”雨衣;第3自然段:“我”盼着变天;第4~15自然段:雨天“我”想穿雨衣;第16、17自然段:“我”担心明天雨停;第18~21自然段:“我”终于如了愿。(适时板书)(对于第一个问题不强求学生回答准确,也不必浪费过多时间进行讨论分析,这里教师可以直接点明“盼”是全文的感情基调。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很可能不能完整或者准确地表述故事脉络,只要能够把事情的发展说清楚就行。)2.过渡:通过阅读,我们对故事情节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作者围绕“盼”描述了五件事,大家想知道为什么主人公见到妈妈送她的雨衣后那么兴奋吗?四、拓展阅读,加深理解1.教师展示铁凝《盼》的原文,让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收到妈妈送的雨衣很兴奋。预设:生1:因为“我”讨厌下雨,而六月里经常下雨,一下雨我们就只能挤在教室里而不能出去玩。生2:有了雨衣“我”就不怕下雨了,上学放学的路上不会淋湿。生3:因为“我”的雨衣有袖筒,所以“我”特别高兴。2.总结:大家说得都很好,正因为有大家说的这些原因,所以主人公非常盼着下雨,盼着在雨天里不必躲闪尽情玩耍。五、结合课文,布置作业1.书写本课生字、词语。2.积累本课优美的词句,用“窸窸窣窣”“嘟囔”各造一个句子。3.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找一找课文里的哪些词句说明“我”非常兴奋。

  第二课时一、问题切入,导入新课

  1.问题切入:结合上节课的作业内容,让学生说说课文里的哪些动词说明“我”非常兴奋。(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走来走去,戴上雨帽,抖抖袖子。)

  2.导入新课:从这些动词我们可以判断出主人公对这件新雨衣非常喜欢,而且迫不及待地想在雨天里穿上,那么她到底能不能如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二、研读课文,把握主线

  1.教师引导学生分层次解读全文。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1)提问:上节课我们理解了为什么“我”收到妈妈送的雨衣后异常兴奋

  2

  的心情,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和主人公一样或类似的事?当时的感受如何?提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真实例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后面一系列的心情变化。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无论举什么事例,只要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行。

  (2)引导:从主人公收到雨衣后“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走来走去”“戴上雨帽”“抖抖袖子”等一系列动作,以及直到妈妈的一声喊才赶忙脱下了,而此时的衬衫已经让汗浸湿了,充分说明了“我”收到雨衣后的兴奋心情。(板书:兴奋)

  (3)练习:请大家用“直到……才……”说一句话。(通过造句,熟悉“直到……才……”这一句式。)

  第二部分(第3~17自然段):(1)课文中一开始就提到“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在这里,作者用“可是”一词说明了什么?(说明和“我”盼着变天的愿望恰恰相反。)(板书:盼望)(2)于是“我”每天放学就有了什么想法?(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3)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天空长了云彩才能下雨,“我”才有机会穿上雨衣。)学习第4~15自然段,体会“我”想穿雨衣的急切心情。(1)分角色朗读:学生分角色、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提示:可以由老师来演妈妈,两个学生演主人公蕾蕾,一个读对话,另一个读旁白。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提醒学生揣摩角色心理,注意朗读语气的变化。(2)提问:这一部分有没有描写主人公心理的句子?有的话请画出来。预设:“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3)讨论:主人公为什么会觉得“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提示:教师引导学生雨点儿打在头上,就可以有理由回家穿上雨衣,感受雨中嬉戏的快乐了。(4)课堂讨论:“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表达了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提示:让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学生从“嘟囔”一词的含义入手,结合前后语境理解主人公想穿上雨衣出去玩,而妈妈没有注意到外面下雨的情况,不让他出门时他内心的急迫。(适时板书:急迫)学习第16、17自然段,感受“我”内心的美好憧憬。(1)课堂提问:用一个词语概括第16自然段主人公的心情。只要学生认真阅读,很容易找到反映主人公心情的词语——担心。(板书:担心)(2)讨论:结合课文,说说:“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一句中的“珍珠玛瑙”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提示:“珍珠玛瑙”指的是雨点儿。主人公想象着自己穿上雨衣站在街上,雨点儿打在雨衣上水珠四溅,那种快乐的心情比看见珍珠玛瑙还要高兴。(3)学生大声朗读:齐读课文第17自然段,和文章的主人公一同感受雨后

  3

  街景的美丽,体会文章的主人公内心的美好憧憬。第三部分(第18~21自然段):(1)课堂提问:快读课文第18自然段,为什么主人公觉得雨点儿是“甜丝

  丝”的?只要学生结合前后语境,能从主人公的心情分析就行。(2)导学:从大家的回答我们知道主人公是因为内心激动和喜悦,所以才

  觉得雨点儿是“甜丝丝”的。(适时板书:喜悦)(3)写作指导:当主人公第二天去上学发现又下雨时,不仅感觉雨点儿是“甜

  丝丝”的,还感觉自己的心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于是“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这里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同学们要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学会运用各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2.整体把握文章结构,梳理概括感情主线。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培养概括能力。(1)让学生再次快读课文,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每一部分主人公的心情。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兴奋;第二部分:第3~17自然段——盼望、急迫、担心;第三部分:第18~21自然段——喜悦。(学生发言不必要求简洁准确,只要能表达出主人公的心情即可,如果个别地方表达不准,教师再做引导,不用深入分析。)(补充完善板书内容)(2)升华主题:从全文的感情脉络可以看出,主人公从收到雨衣后的兴奋,到盼望下雨的急迫,再到不能到雨中玩耍的失意和担心,直到最终如愿以偿,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美好的愿望支撑我们快乐成长。(板书:有希望,就会有快乐)三、设置作业,课外延伸1.画出课文中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语句,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课外阅读《盼》原文,说说当“我”终于穿上雨衣后又发生了哪些故事。板书设计

  4

篇六:六年级盼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第17课盼

  内容分析

  《盼》这是现代作家铁凝的作品。文章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选取了多件事例写出了作者想穿上新雨衣的急切心情。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具有明显的生活化、儿童化特点,选取了得到雨衣、盼望下雨、妈妈不允许穿雨衣、终于穿上雨衣等几个事例,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这篇课文入选教材,编排意图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写“袖、篷”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环境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感受“我”因

  新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默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图片

  教学活动

  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袖、篷”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2.默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脉络。3.研读文本,感受“我”对新雨衣的喜爱,理解作者“盼”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

  1.谈话导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一定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底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

  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盼》。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课题:盼)3.作者简介。(课件:作者简介)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人。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设计意图:通过亲切的谈话导入新课,由童年说起,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1)读写生字。

  ①认读生字。(课件:我会写)

  ②学写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难写的字:嚷、篷、酱、唇。(课件:书写指导)学生写字,教师巡视。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2)学习新词。(课件:词语认读)①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②提醒“斗篷、袖子”这2个词的第二个字均读轻声;“嘴唇”的“唇”

  读chún,不读qún。设计意图: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本环节的设计分两步:

  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再练习写字,使学生掌握字音、字形。

  3.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1)老师巡视,相机提醒学生动脑动笔。(2)指名说,老师引导、补充并归纳。(课件)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一天放学后,终于下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走在街上,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点儿让“我”欣喜不已。设计意图:概括大意,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学生应当“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因此,在此环节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做好了铺垫。

  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

  1.请同学们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妈妈给“我”买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从哪里能看出“我”对这件雨衣的喜爱?

  2.交流。(1)雨衣样子的介绍。(课件)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①指名读这段话。②师:这段文字介绍了什么?

  生:介绍了雨衣的颜色和样式,还介绍了这种样式的好处。师:最令“我”惊喜的是什么?相机温习对“袖筒”一词的理解。生: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引导学生分清这种雨衣与斗篷式雨衣的区别。(课件出示雨衣与斗篷式雨衣的图片)(2)“我”对雨衣的喜爱。①“我”对雨衣的喜爱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课件)a.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b.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②“我”对雨衣的喜爱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动作描写)“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说明了什么?(“我”因长时间穿着雨衣,连衬衫都湿透了,侧面烘托了“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小结:这两段文字写出了雨衣的样子,以及“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写“我”对雨天的渴盼做好了铺垫。(3)练习说话。①请学生根据第1、2自然段的内容,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②指名说一句类似的话,教师点拨。预设:因为这件新雨衣“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穿上它“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我”爱不释手。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环节引导学生读书并试着解决问题,并学会在阅读中探究文本,从简明、朴实的文字里感受“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的教学做好准备。“练习说话”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前两段文字的理解。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2.通过捕捉环境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感受“我”因新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兴奋的心情。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真童趣,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我”对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来呢?谁能再来读读有关的句子?(指名读)

  2.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课文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表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盼》。

  二、深入探究,研读感悟

  (一)研读第三部分。1.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2.导学第3自然段。(1)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写“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几天都是晴天)(2)感悟重点句子。(课件)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读句子,思考:这句中两个“安安静静”蕴含着“我”怎样的情感?(蕴含着“我”因盼不到雨天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师:心理描写也突出了“我”内心的情感。

  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这几句是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两个问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表现了“我”内心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

  (3)指导朗读。读出“我”的心情。3.师小结:这部分写“我”盼着下雨,可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研读“我”的心理活动,使学生感受“我”盼望下雨,能早点穿上新雨衣的急切心情;可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又感到十分无奈。为学生深入探究语言文字奠定了情感基础。4.过渡语:接下来,课文又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5.请同学们默读第4~17自然段,思考:(1)作者在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盼”?(2)在这部分里,三处雨景的描写表现了“我”的心情有哪些不同?要求与提示: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6.小组交流。(1)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采取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盼”?(主要通过对雨前、雨中、雨后的场景描写,以及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突出“盼”)(2)品读重点句段。

  ①雨前场景的描写: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师:这段既是对雨前的场景描写,中间又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和

  动作描写。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课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问题探究1:从“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这个拟人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动态的小杨树,烘托了此刻“我”

  开心、兴奋的心情。)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问题探究2:作者在写景的同时,也穿插着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比如:“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句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我”对雨天的喜爱。)

  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学生朗读。问题探究3:找出这一自然段中描写动作的词语,说说作用是什么。动词有“落、伸、仰、甩打、跑”,动作描写也衬托出了“我”此时兴奋的心情。师:下面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这段文字,体会“我”兴奋的心情。②人物的语言描写:指名分角色朗读第5~15自然段。师:请同学们找出“我”的语言反复研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我”的话中能看出“我”多么盼望穿上雨衣到街上去啊!甚于向妈妈撒谎,从中可见“我”渴盼的心情)③雨中场景的描写:(课件)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指导学生朗读。师:这段是对雨中的场景描写,中间同样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说雨点儿“逗引我出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急切心理)问题探究2: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我”担心今天雨下得太大会导致明天不下雨。从侧面烘托出“我”对下雨、对穿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

  ④雨后场景的描写:(课件)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问题探究1: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场景?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美景,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雨天的喜爱)问题探究2:对“我”的心理描写说明了什么?(对“我”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憧憬,说明了“我”对雨天穿雨衣的渴盼)(3)师小结:三处雨景的描写,写出了“我”不同的心情。第一处写了令“我”兴奋的雨景,因为“我”觉得自己有理由穿上新雨衣了;第二处写了令“我”担心的雨景,因为“我”害怕今天雨下得太大,明天就不会下雨了;第三处写了雨停后的宁静。这三处描写都烘托出了“我”对下雨、对穿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对话”的中心是学生。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品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获得感悟,深刻地感知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体会文中“我”对下雨天的期盼,对穿上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掌握了研读文本的基本方法。此环节按顺序扣住三处雨景描写,品析句段,体会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有条不紊。(二)研读第四部分。1.归纳学法。(1)师生共同回顾是怎样学习第三部分的。(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学法:

  ①默读,想一想: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一边读一边思考:“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从哪些句子能看出来?注意画一画有关句子,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或看法。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这三个步骤自学第四部分。3.汇报交流。(课件)

  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这句心理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兴奋激动的心情。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妈妈,下呢,还在下呢!”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终于可以穿上新雨衣的激动心情。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这句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惊喜,和“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心情。4.结尾处又提到雨点儿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发出滴答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既突出了“我”穿上新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又给结尾营造了美好恬淡的氛围,引发人们无尽的想象。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本环节首先归纳学习前文的阅读方法,然后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自学第四部分,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如此循序渐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回顾全文,归纳特点

  1.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蕾蕾是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她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想象和憧憬。

  2.浏览全文,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以下三个事例:(课件)①开始盼变天。②盼到下雨却未能出门。③盼到雨继续下,终于如愿以偿。师小结:我们要领会并学习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作方法。

  3.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蕾蕾的心情变化和作者围绕中心意思去写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品评作者组织材料的别具匠心,领悟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写作方法。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默读与朗读,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中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小女孩对雨天的渴盼。课文比较长,应当“长文短教”,“短教”不是少教,更不是不教,而是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抓住重点是“长文短教”的关键。

  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的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本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深刻地感知文本,体会文中的“我”对下雨天、对穿上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对重点句段的研读,也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掌握研读文本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到了通过环境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写作方法。

篇七:六年级盼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盼》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出示课件:谜语】“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2.【出示课件】雨衣图片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著名女作家,1957

  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

  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

  《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

  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

  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

  “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

  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1.完成自学报告单2.认读书写生字。3.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2.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盼望下雨。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1.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好,读给同桌听一听。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六、布置作业

篇八:六年级盼教学设计

  16《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能借助文中的心理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4.领悟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情来写的方法。【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借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难点】1.能借助文中的心理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情来写的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你最盼望的是什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盼》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最盼望的是什么?2.助读资料:走近作者:铁凝: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大浴女》《哦,香雪》《永远有多远》等。

  1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写本课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3.能借助文中的心理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

  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

  多读几遍。3.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4.理解词语。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本文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

  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袖:“衤”窄长,注意第四笔是一短撇,撇和点相接;“由”的中竖要高。缩:要写紧凑。“纟”在“宀”左边,“亻”在“宀”下边,“百”第二笔是一短

  撇,位置靠左。疯:外边是“疒”,第四笔和第五笔是点和提,要小;“风”的第二笔的弯度要

  小。柜:左窄右宽。顶部“木”高,底部“巨”高。甩:“月”要宽,撇长,横折钩的折稍短,中间竖弯钩贯穿两横,弯要大一些。酱:上边左右匀称,稍扁;“酉”上横最长,下框要扁窄,框里边有一短横。梯:“弟”的“弓”扁宽,下边竖折折钩的第一个折稍长,第二个折向左收,中

  2

  竖要长。8.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示例: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

  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小主人公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

  四、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

  1.借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重点)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情来写的方法。(难点)二、品读释疑1.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本文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2.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递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1)“淡绿”“透明”“新”,几个词语描写出雨衣的特点。(2)新雨衣的样子写得很具体,有什么作用呢?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件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为后文埋下伏笔。(3)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立刻”说明“我”的心情十分迫切。“怎么?”表现出一副吃惊的样子,问号把情感表达得更强烈。3.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

  3

  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换成“雨衣上还有两只袖筒”好不好?不好。“长着”表现出作者对这件新雨衣充满了好奇,这两只袖筒好像是从雨

  衣里生发出来的,活生生的,非常新鲜,非常可爱,更显得不同一般。4.拓展:“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呢?试着写一写。手不用缩在雨衣里,想接雨滴就接雨滴,想拍水花就拍水花:胳膊也不用抱在

  雨衣里,想学鸟儿扇动翅膀就学鸟儿扇动翅膀,想学飞机起飞就学飞机起飞……5.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的。画出相关语句。(课后第1题)作者选取许多事情来表达“盼”的心情。(1)特别喜欢新雨衣。(2)“我”白天夜晚都特别关注天气,关注天气预报,盼着变天。(3)放学后,终于下雨了,兴冲冲回到家的“我”又要找各种理由想借出去买

  酱油的机会穿上新雨衣,却未能如愿。(4)晚饭后张望窗外,开始盼雨停,雨停后看到窗外的景色,还是觉得雨滴淋

  在淡绿色的雨衣上更好看。(5)上学时,下雨啦的狂喜,穿雨衣的理直气壮。6.讨论交流:“我”得到这样一件新雨衣,是多么盼着穿上它呀!作者又是如何

  来描述“我”的盼望这一心理活动的呢?请画出有关句子,举出两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课后第2题)

  (1)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窗外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我”更想穿上淡绿色的雨衣了。(3)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4

  “烤”突出天气晴朗,天很热。为什么说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呢?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赋予其中,“烤”表面上写出不下雨的原因是太阳太毒辣,把天烤得太干,不长云彩不下雨,暗含作者对太阳的不满,有丝丝埋怨。(4)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我”盼雨停的心理。我认为写得生动的是后面两句,因为富有真情实感,富有感染力,让人感同身受。(5)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为什么放慢了脚步?“我”盼望变天已经盼了很久了,“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放慢脚步表现了“我”希望看到雨滴,盼望雨滴洒落下来,表现了“我”盼雨的急切心情。(6)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嘟囔”写出了“我”极不情愿的样子,让人感受到“我”希望妈妈能明白“我”的心思的感情。这句话中的省略号是什么作用,去掉好吗,为什么?不好。此处的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语意不连贯。刚进门的“我”是想出去的,又不知道怎么跟妈妈说。这里的省略号运用巧妙,体现了“我”此时的内心世界,所以不能去掉。7.阅读方法解密:选择不同事情体现中心意思

  5

  作者将自己“盼”的情感形象生动的表达出来,选择不同的事情,将中心意思贯穿在人、事、物的具体表现中,将视觉、触觉、听觉统一起来,引人入胜。

  运用:如课文第三自然段,仅仅为了表达“我盼望变天”这一情感,选取了昼看云夜观星的小举动,流露出“雨衣的安安静静躺着”的小遗憾和对太阳的炙烤的小埋怨,认为天气预报也是跟自己作对的不同体验作为事情进行描写。仔细读读课文,看作者还选取了哪些事情来表达“盼”的中心意思的。三、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2.课文主旨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小主人公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3.写作方法:借助形象化的不同心理体验,表达中心意思(1)本文作者在描写盼望下雨时,成功地将不同的心理体验形象化来具体体现“盼”的心情,即作者把自己想的、感受的、着急的、担心的不同心情生动地写出来,凸显出中心意思。(2)举例: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这段文字写出作者盼望雨停,希望明天再下的心路轨迹,细腻生动。(3)练一练:你最近学会了什么游戏?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是怎样的心理?认真想一想,然后写一写,注意突出心理活动的描写。4.课堂小结这篇课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浅显精炼,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情节有

  6

  趣。为我们刻画了一位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5.主题延伸读了本文,我们体会到作者盼望下雨,盼望在雨中玩耍的情感,我要搜集描写

  雨中快乐的诗文与大家分享。雨中的树林

  雨中的树林是个童话世界,走进去你就会变成一个小精灵。每棵树都会送给你很多喜悦,你还会发现很多新奇的事情。晶莹的雨珠滚动在叶面上,蜘蛛吐丝给你穿一串项链。落花铺成的地毯又软又香,还有青蛙击鼓跳舞为你表演。鸟儿在雨中也愿一展歌喉,听歌的松鼠摇着毛茸茸的尾巴。细雨淋过的浆果酸甜可口,刺猬扎满一身运回了家。连那些小雨点儿都会变魔术,落在地上立刻就变成了蘑菇。淘气的小布谷鸟躲在树洞里,一声声布谷布谷报告春天的来临。五颜六色的野花挤在一起,它们在微风中快乐地合唱。小竹笋使劲地从土里探出脑袋,

  7

  噼里啪啦就像是在放鞭炮。小溪流快乐地越过一个个鹅卵石,叮咚叮咚地追逐和玩耍。成千上万的绿叶也高兴地随风舞蹈,他们在合奏一首雨中进行曲。四、课堂拓展推荐阅读:《意外》《忙碌的早晨》五、当堂检测板书设计:

  8

篇九:六年级盼教学设计

  17盼

  【教学目标】1.会写“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2.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3.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教学重难点】1.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2.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2.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板书题目,直接导入。(1)板书题目,齐读题目。(2)引导:同学们,“盼”怎么理解?谁能用“盼”组词?你有没有特别盼望做什么事情?(学生交流)2.交流资料,简介作者。【课件出示】铁凝,当代作家。代表作品主要有小说《玫瑰门》《青草垛》《哦,香雪》等。本文选自铁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夜路》,出版于1980年11月。书中共有12篇短篇小说,有几篇儿童小说,《盼》就是其中一篇。3.过渡:文中的“我”特别盼望什么呢?铁凝是怎样写“盼”的心理的?

  【设计意图】谈话激趣,理解题目,初步感受“盼”带给人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1.初读课文,检查字词。(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流利,不懂的生字词可以画标记,并思考“我”心心念念、盼望着什么。(2)交流想法:读完课文,说说“我”特别盼望什么。学生交流。(板书:盼穿新雨衣)(3)认读生字。引导:看下面的字词,说说自己是否会认、会读、会理解。【课件出示】嘟囔痱子瞟一眼玛瑙腥味焖米饭窸窸窣窣①指名认读,相机正音。②引导学生猜猜词语的意思。【课件出示】斗篷情况袖子瓦蓝衣柜预报喧闹遮盖讲座酱油逗引嘴唇楼梯缩手疯狂叫嚷蹦跳③指名认读,互助正音。④示范书写。指导:“疯”“唇”是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竖撇要长一点儿。“篷”是上下结构的字,“”要写得宽,注意与同音形近字“蓬”对比区别开来。“酱”字笔画多,不要漏写“酉”部的横画。2.回归课文,把握内容。(1)把握内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围绕“盼”,讲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由此,我们知道本文以什么线索贯穿全文?(新雨衣)【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有效示范,落实生字词的教学,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提升。感知课文,梳理脉络,把握内容,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整体把握内容的能力。

  板块三明确中心,梳理事例1.关注题目,梳理事例。(1)默读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请用关键词记录,并在小组内讨论。

  (2)交流概括: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下面的图示。

  2.明确中心,学习写法。(1)思考:文中的这四件事,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盼”来写的呢?(2)学生交流。明确:课文是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角度来写的。3.小结: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像这样,围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就可以使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充分。(板书: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不同事例)【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深入体会到围绕中心意思用多个事例写,且从不同角度选材,可以使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加全面,更加充分。

  第2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课文是如何具体写出“盼”的心情的。2.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教学过程】

  板块一精读感悟,品味细节1.精读感悟: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如何具体写出“盼”的心情。请大家边读边找出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小事件”,并批注自己的感受。2.学生默读、写批注,同桌讨论,集体交流。(1)预设:得到雨衣,盼变天的急切。①提问:你是从课文哪些段落感受到“我”盼变天的急切的?(第1~3自然段)②指名读一读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

  想……总是‘晴’呢?”)③引导:从这一心理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比较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课件出示】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

  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每天我都在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

  明确:细腻的心理描写比直接写出想法更生动,突出了“我”盼穿新雨衣的心情极为迫切。

  ④引导:找找这部分中动作描写的句子,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课件出示】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明确:从一系列动作描写中,体会到“我”对新雨衣的喜爱和盼穿新雨衣的急切心情。⑤小结: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心理和动作描写来突出“盼”的心情。(2)预设:下起雨来,盼出门的迫切。①速读思考:快速浏览第4~15自然段,找一找,看到下雨了,“我”有哪些反常举动和想法。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引导:“我”为什么这么做?(通过“我”反常举动和想法,写出“我”迫切想穿新雨衣的心情。)②角色感悟:这一部分,作者除了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我”盼的心理,还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突出这一中心?(语言描写)我们分角色朗读“我”和妈妈的对话,看看你又体会到什么。指名交流。预设:“嚷”和“奔”表现了“我”兴奋的心情;“央求”体现了“我”的热切盼望;“瞟”可见“我”人在家里、心在窗外;“不声不响”体现了“我”未能如愿的失落。引导:从“我”的兴奋、央求、不甘、失落,你深切地感受到什么?③小结:这一部分,无论是动作、心理还是语言描写,所有的指向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盼”出门。

  (3)预设:看着雨景,盼穿雨衣的渴望。

  ①品读:大声朗读第16~17自然段,想想你又从哪儿感受到“我”内心的渴望。

  【课件出示】

  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

  吧。

  点拨:从这里的心理活动描写,你感受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我”担心今天雨下完了,明天没雨下了,实际上“我”是担心愿望又落空。作者

  通过写“担心”,来表现“盼”这一心理。

  ②赏景:教师配乐朗读第17自然段。(课件出示配有背景音乐的雨后的图片:挂满雨滴

  的玻璃窗、雨后苍翠欲滴的小树、雨水冲刷过的马路)

  ③提问: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下雨场景在“我”的眼里如此富有诗意?作者仅仅是写雨后

  的景色吗?(以景物描写衬托出“我”盼望雨点淋在新雨衣上的美妙。)

  ④小结:除了心理活动描写能表现“我”盼的心情,景物描写同样能很好地衬托“我”

  盼穿新雨衣的急切心情。

  (4)预设:穿上雨衣的兴奋与喜悦。

  ①指名朗读第18~20自然段,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及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②讨论:雨点真会“起劲地跳跃”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描写雨滴是为了表达“我”

  如愿穿上雨衣的快乐。)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句子?这些语句都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文中

  所写的这类事物,都是“我”赋予它们生命和情感,都寄托着“我”内心的盼望。)

  ③情境朗读:课件依次出示课文第3、4、16、17自然段,女生读写环境的句子,男生读

  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语文要素

  3.教师总结:作者在表达“盼”这一中心意思时,主要通过了心理、动作、语言、环境

  等多个细节描写来凸显。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藏在细节描写中,

  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就能使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吸引读者。(板书:心理、动作、语言、环

  境描写)

  【设计意图】此环节抓住“盼”,引导学生关注各种细节描写尤其是对“我”的心理活动

  描写,其最终目的是指向“盼”这一中心,教学目的明确,通过感悟、比较句子,体会围绕

  中心意思进行具体描写的好处,从而加深理解,逐步习得写作方法。

  板块二结合文本,归纳写法

  1.结合文本,体会重要部分具体写。

  (1)总结提问:课文围绕“盼”依次写了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三个事例,作

  者把哪个事例写得最具体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个事例写得最具体呢?(2)学生交流汇报,从中受到启发。预设:“盼穿雨衣”部分的几个“小事件”——放学下雨、借故外出、窗前看雨、雨中看

  景,最能突出中心意思。(3)小结:我们在选择事例时,要注意详略得当,应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印象最深的,

  最能突出中心意思的重要部分写具体。(板书:重要部分写具体)2.写法迁移,选材实践。(1)引导:同学们,我们了解到如何选择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根据下面的题目,想

  想可以选择哪些事例来写。【课件出示】好斗的公鸡闲不住的奶奶欢声笑语满校园(2)展示学生选材,集体交流。(3)学生修改选材,并思考: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些?在旁边画标记。3.展示修改后的选材,交流互动。归纳习作方法,放手让学生审视自己的选材,进行删改、调整,从而在语言实践中,巩

  固、深化对方法的理解,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将方法概念化。展示环节,通过交流互评,学生对于围绕中心意思选材,重要的部分具体写,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16盼

  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不同事例,把重要部分写具体【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记叙文,紧紧围绕“盼”选择材料,层层推进,主要叙述“我”得到新雨衣、盼望下雨穿新雨衣、想借买酱油穿新雨衣、如愿穿上新雨衣的经历,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的描写,具体地展示了小孩子“盼”的心理。在教学中,为了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素,我采取以下教学环节和策略引导学生学习。1.明确中心,梳理事例。本课教学紧扣单元要素,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中心进行把握,梳理文章的事例,使学生对文章的写法一目了然,围绕中心意思可用多个事例写,且从不同角度

  选材,可以使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加全面,更加充分。2.品味细节,习得写法。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主要采取的是抓住细节,精读感悟,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么具

  体地写出“盼”这一心理活动,再通过层层小结,归纳方法,让学生习得写法。然后借用“初试身手”中部分题目,进行写法迁移,实践演练,有效地避免了方法的概念化,使习作方法教学落到实处。

  教师寄语

  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

篇十:六年级盼教学设计

  16盼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节选自铁凝的短篇小说《盼》。在本课设计中,应该着重从事例描写和心理描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我”盼望下雨的心情。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朗读和感悟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段落大意,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和感悟文中“我”兴奋——盼望——急迫——担心——喜悦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写作方面学习作者跌宕起伏的叙事方法,以及淋漓尽致的心理描写,指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提炼观点,善于从生活细节入手描写人物。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课文原声朗读,多媒体课件。2.小说《盼》原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找生字词的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对比引入,激发兴趣1.激趣:同学们,你们是喜欢下雨还是讨厌下雨?能说一说为什么吗?2.对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主人公对于下雨是喜欢呢还是讨

  厌呢?为什么本课的题目叫“盼”呢?(不要求学生回答,只是提出问题引起学

  生的注意,以便阅读更有兴趣。)3.导入:下面同学们就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看主人公对下雨是怎样的态

  度。

  设计意图:有对比才有发现,通过设置对比情境,让学生去发现文章的韵味。二、突破字词,扫清障碍1.挑选本课生字词,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2.教师检查学生读音情况,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比如“甩”读shuǎi,不读suǎi;“吱”读zī,不读zhī。3.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说出“窸窸窣窣”“嘟囔”“瞟”“不声不响”“逗引”“玛瑙”等词语的含义。

  引导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会应用。预设: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嘟囔:指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多表示不满。瞟:“目”与“票”联合起来表示“目光轻快地扫过”。本义:扫人一眼。不声不响:没有一点声音。也指做事谨慎不张扬,或默默无闻,不为别人知道。逗引:指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玛瑙:一种玉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有各种颜色,多呈层状或环状,质地坚硬耐磨,可用作磨具、仪表轴承等,也用来做贵重的装饰品。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内容为课文中出现的12个生字,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写生字。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好“袖”“缩”“甩”“唇”“嚷”“酱”这几个字。

  比如“袖”“缩”“嚷”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边部首要写得细小一些;“甩”是一个独体字,书写时一定要把它和“用”字区分开来;“唇”“酱”是上下结构,“唇”字书写时要注意上大下小,而“酱”字书写时正好相反,要上小下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加上课堂上老师的指导,基本上可以将课文

  中的生字部分突破,为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也为下面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三、粗读课文,弄清原委1.学生快读课文,为每个自然段标上数字,思考:文章的标题为什么叫

  “盼”(板书)?全文一共描写了几件事?注意引导学生破题,激发兴趣;

  同时理清课文脉络。提示:“盼”是文章的感情基调。全文围绕这个“盼”字一共写了五件事:第1、2自然段:妈妈送“我”雨衣;第3自然段:“我”盼着变天;第4~15自然段:雨天“我”想穿雨衣;第16、17自然段:“我”担心明天雨停;第18~21自然段:“我”终于如了愿。(适时板书)

  (对于第一个问题不强求学生回答准确,也不必浪费过多时间进行讨论分析,

  这里教师可以直接点明“盼”是全文的感情基调。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很可能不

  能完整或者准确地表述故事脉络,只要能够把事情的发展说清楚就行。)2.过渡:通过阅读,我们对故事情节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作者围绕

  “盼”描述了五件事,大家想知道为什么主人公见到妈妈送她的雨衣后那么兴奋吗?

  设计意图:课文主要是通过事例和心理两方面描写来衬托“盼”的,理清故

  事的发展脉络就是从事例方面入手,看看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从

  而也帮助了学生解答课后的第一个思考题。四、拓展阅读,加深理解1.教师展示铁凝《盼》的原文,让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收到妈妈送

  的雨衣很兴奋。预设:生1:因为“我”讨厌下雨,而六月里经常下雨,一下雨我们就只能挤在教

  室里而不能出去玩。

  生2:有了雨衣“我”就不怕下雨了,上学放学的路上不会淋湿。

  生3:因为“我”的雨衣有袖筒,所以“我”特别高兴。2.总结:大家说得都很好,正因为有大家说的这些原因,所以主人公非常盼着下雨,盼着在雨天里不必躲闪尽情玩耍。设计意图:拓展阅读,让学生加深了对课题的理解,也为下节课分析文章的

  感情脉络打下了基础。五、结合课文,布置作业1.书写本课生字、词语。2.积累本课优美的词句,用“窸窸窣窣”“嘟囔”各造一个句子。3.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找一找课文里的哪些词句说明“我”非常兴奋。设计意图:及时巩固生字词,运用重点词语,有助于夯实基础知识;让学生

  试着通过片段分析既可以帮助理解课文,也能为今后的写作提供借鉴。第二课时

  一、问题切入,导入新课1.问题切入:结合上节课的作业内容,让学生说说课文里的哪些动词说明“我”非常兴奋。

  (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走来走去,戴上雨帽,抖抖袖子。)2.导入新课:从这些动词我们可以判断出主人公对这件新雨衣非常喜欢,而且迫不及待地想在雨天里穿上,那么她到底能不能如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设计意图:从作业检测入手,切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一举两得而又顺理

  成章。二、研读课文,把握主线1.教师引导学生分层次解读全文。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1)提问:上节课我们理解了为什么“我”收到妈妈送的雨衣后异常兴奋的

  心情,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和主人公一样或类似的事?当时的感受如何?

篇十一:六年级盼教学设计

P>  16盼

  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斗篷、情况、袖子、瓦蓝”等13个词语。2.默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3.通过抓住环境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感受“我”因新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重点

  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

  本课共有13个生字,要结合词语来进行教学。“袖”可组词“袖筒”,让学生结合自己穿的衣服,说一说哪是“袖筒”;“篷”可组词“斗篷”,课件出示图片——斗篷;“酱”可组词“酱油”,课件出示酱油的图片;“唇”可组词“嘴唇”,学生指一指嘴唇;“瓦”,可组词“瓦蓝”,“瓦蓝”指蔚蓝色,一般指天空的颜色,纯净但又璀璨的蓝色,图片出示瓦蓝的天空。

  生字的书写按结构进行归类,书写“袖、缩、柜、喧、蹦、梯、嚷”这七个左右结构的字时,注意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强调“嚷”字右边不能少横、少撇;书写“酱”字,下面不能少横;写“唇”字,注意它是半包围结构,而不是上下结构。2.阅读理解

  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我”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作者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小主人公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自主阅读,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诵读感悟,教师力求以读为主,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体会思想感情,正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学生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投入情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3.表达运用

  学习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2)查资料,理解文中生字新词。(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1.会写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斗篷、情况、袖子、瓦蓝、”13个词语。2.默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脉络。3.研读文本,感受“我”对新雨衣的喜爱,理解作者“盼”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1.谈话导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一定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底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盼》。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作者简介。课件出示:

  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人。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设计意图】

  通过亲切的谈话导入新课,由童年说起,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积极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1)读写生字。①认读生字。课件出示:袖篷缩疯瓦柜喧甩嚷酱唇蹦梯②学写生字。

  教师重点指导难写的字:嚷、篷、酱、唇。学生写字,教师巡视。个别展示,集体评议。(2)学习新词。课件出示:斗篷情况袖子瓦蓝衣柜预报喧闹遮盖讲座酱油逗引嘴唇楼梯①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②提醒“斗篷、袖子”这2个词的第二个字均读轻声;“嘴唇”的“唇”读chún,不读qún。【设计意图】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本环节的设计分两步: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再练习写字,使学生掌握字音、字形。3.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1)老师巡视,相机提醒学生动脑动笔。(2)指名说,老师引导、补充并归纳。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一天放学后,终于下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走在街上,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点儿让“我”欣喜不已。【设计意图】概括大意,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学生应当“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因此,在此环节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做好了铺垫。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1.请同学们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妈妈给“我”买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从哪里能看出“我”对这件雨衣的喜爱?2.交流。(1)雨衣样子的介绍。课件出示: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①指名读这段话。②师:这段文字介绍了什么?生:介绍了雨衣的颜色和样式,还介绍了这种样式的好处。师:最令“我”惊喜的是什么?相机温习对“袖筒”一词的理解。生: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

  引导学生分清这种雨衣与斗篷式雨衣的区别。课件出示:

  (2)“我”对雨衣的喜爱。①“我”对雨衣的喜爱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a.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b.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②“我”对雨衣的喜爱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动作描写)

  “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说明了什么?(“我”因长时间穿着雨衣,连衬衫都湿透了,侧面烘托了“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小结:这两段文字写出了雨衣的样子,以及“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写“我”对雨天的渴盼做好了铺垫。(3)练习说话。①请学生根据第1、2自然段的内容,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②指名说一句类似的话,教师点拨。预设:因为这件新雨衣“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穿上它“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我”爱不释手。【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环节引导学生读书并试着解决问题,并学会在阅读中探究文本,从简明、朴实的文字里感受“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的教学做好准备。“练习说话”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前两段文字的理解。四、布置作业1.朗读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2.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2课时

  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2.通过捕捉环境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感受“我”因新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兴奋的心情。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真童趣,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我”对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来呢?谁能再来读读有关的句子?(指名读)2.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盼》。二、深入探究,研读感悟

  (一)研读第三部分。1.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2.导学第3自然段。(1)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写“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几天都是晴天)(2)感悟重点句子。课件出示: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读句子,思考:这句中两个“安安静静”蕴含着“我”怎样的情感?(蕴含着“我”因盼不到雨天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师:心理描写也突出了“我”内心的情感。课件出示: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这几句是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两个问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表现了“我”内心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3)指导朗读。读出“我”的心情。3.师小结:这部分写“我”盼着下雨,可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研读“我”的心理活动,使学生感受“我”盼望下雨,能早点穿上新雨衣的急切心情;可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又感到十分无奈。为学生深入探究语言文字奠定了情感基础。4.过渡语:接下来,课文又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5.请同学们默读第4~17自然段,思考:(1)作者在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盼”?(2)在这部分里,三处雨景的描写表现了“我”的心情有哪些不同?要求与提示: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6.交流。(1)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采取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盼”?(主要通过对雨前、雨中、雨后的场景描写,以及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突出“盼”)

  (2)品读重点句段。①雨前场景的描写: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师:这段既是对雨前的场景描写,中间又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课件出示:

  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问题探究1:从“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这个拟人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动态的小杨树,烘托了此刻“我”开心、兴奋的心情)课件出示: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问题探究2:作者在写景的同时,也穿插着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比如:“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句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我”对雨天的喜爱)课件出示:

  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生朗读。问题探究3:找出这一自然段中描写动作的词语,说说作用是什么。

  动词有“落、伸、仰、甩打、跑”,动作描写也衬托出了“我”此时兴奋的心情。师:下面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这段文字,体会“我”兴奋的心情。②人物的语言描写:指名分角色朗读第5~15自然段。师:请同学们找出“我”的语言反复研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我”的话中能看出“我”多么盼望穿上雨衣到街上去啊!甚于向妈妈撒谎,从中可见“我”渴盼的心情)③雨中场景的描写:课件出示: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指导学生朗读。师:这段是对雨中的场景描写,中间同样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说雨点儿“逗引我出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急切心理)问题探究2: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我”担心今天雨下得太大会导致明天不下雨。从侧面烘托出“我”对下雨、对穿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④雨后场景的描写:课件出示:

  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问题探究1: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场景?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美景,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雨天的喜爱)问题探究2:对“我”的心理描写说明了什么?(对“我”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憧憬,说明了“我”对雨天穿雨衣的渴盼)(3)师小结:三处雨景的描写,写出了“我”不同的心情。第一处写了令“我”兴奋的雨景,因为“我”觉得自己有理由穿上新雨衣了;第二处写了令“我”担心的雨景,因为“我”害怕今天雨下得太大,明天就不会下雨了;第三处写了雨停后的宁静。这三处描写都烘托出了“我”对下雨、对穿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对话”的中心是学生。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品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获得感悟,深刻地感知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体会文中“我”对下雨天的期盼,对穿上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学生在潜移默

  化中逐渐掌握了研读文本的基本方法。此环节按顺序扣住三处雨景描写,品析句段,体会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有条不紊。(二)研读第四部分。1.归纳学法。(1)师生共同回顾是怎样学习第三部分的。(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学法:①默读,想一想: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一边读一边思考:“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从哪些句子能看出来?注意画一画有关句子,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或看法。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这三个步骤自学第四部分。3.汇报交流。课件出示:

  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这句心理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兴奋激动的心情。课件出示:

  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妈妈,下呢,还在下呢!”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终于可以穿上新雨衣的激动心情。课件出示:

  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这句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惊喜,和“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心情。4.结尾处又提到雨点儿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发出滴答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既突出了“我”穿上新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又给结尾营造了美好恬淡的氛围,引发人们无尽的想象。【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

  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本环节首先归纳学习前文的阅读方法,然后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自学第四部分,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如此循序渐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三、回顾全文,归纳特点1.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蕾蕾是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她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想象和憧憬。2.浏览全文,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以下三个事例:①开始盼变天。②盼到下雨却未能出门。③盼到雨继续下,终于如愿以偿。师小结:我们要领会并学习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作方法。3.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蕾蕾的心情变化和作者围绕中心意思去写的表达方法。【设计意图】

  回归整体,品评作者组织材料的别具匠心,领悟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写作方法。四、布置作业1.本文题目为《盼》,若改为《我的新雨衣》,你觉得是否合适?请说说你的理由。2.选择一个词,写一段话,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害怕犹豫开心惊喜忧愁委屈【设计意图】

  作业设计,让学生探究题目是否能改动,明确了围绕中心意思(或题目)去写的必要性;小练笔,学习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读写结合,拓展提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默读与朗读,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中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小女孩对雨天的渴盼。课文比较长,应当“长文短教”,“短教”不是少教,更不是不教,而是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抓住重点是“长文短教”的关键。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明白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的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本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深刻地感知文本,体会文中的“我”对下雨天、对穿上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对重点句段的研读,也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掌握研读文本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到了通过环境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写作方法。

推荐访问:六年级盼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sizug.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33168.html

推荐内容